乌夜啼 李白 阅读答案附翻译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乌夜啼·春思赵令畤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乌夜啼·春思赵令畤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古代诗歌阅读,完成11――12题。
乌夜啼〃春思赵令畤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
年年春事关心事,肠断欲栖鸦。
舞静鸾衾翠减,啼珠凤蜡红斜。
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
【注】赵令畤,宋太祖次子赵德昭玄孙。
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
后坐元祐党籍,被废十年。
故词中每托闺情幽思以寄怨慕之意。
1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次开头两句“萦帘”“碍月”的细致心理反应和“弱絮”“低花”的视觉、听觉相结合,衬映出芳春夜月怀远的闺人形象古代诗歌阅读答案乌夜啼〃春思赵令畤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
B.“年年关心”,可见离人远去之久。
春归而人不归,教她怎不思量!当她听到楼外哑哑啼叫的欲栖而未定的乌鸦时,怎能不为之柔肠寸断!C.“舞静”只是对图案上鸾鸟形象的修饰,它是根据古代传说独鸾不鸣,见镜中影即鸣不止的典故,活用来增加鸾鸟形象的主动性。
D.“啼珠”是指蜡烛点燃后流的蜡珠,把凤蜡消熔的蜡珠称为“啼珠”带有浓厚的客观感情色彩,如此物象和主人公心事相关。
E.结尾两句把主人公孤栖难耐、百无聊赖,苦闷压抑的情怀,以凄婉慰藉的语言娓娓道出,这是无可奈何的自慰,也是幻想。
1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A开头两句没有听觉;D将“啼珠”与主人公心事相联系,其为主观感情色彩,而非客观感情色彩古代诗歌阅读答案乌夜啼〃春思赵令畤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
上片寓情于景,“肠断”二字极言相思之苦。
下片运用细节描写和想象手法,把主人公孤栖难耐、百无聊赖、苦闷压抑的情怀,以凄婉慰藉的语言娓娓道出――既是无奈的自慰,也是天真的幻想,反衬现实的矛盾,突出离思的沉重。
而此人别有怀抱,借闺人春思寄托了作者政治上的苦闷、失意,以婉言达深意。
【思路】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词的标题作“春思”,所写正是乐府诗中常见的闺中思妇怀人的主题。
乌夜啼原文翻译赏析

乌夜啼原文翻译赏析乌夜啼原文翻译赏析1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
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古诗简介《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
此词描绘了初夏季节树阴浓合,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的闲散生活,创造出一种雅洁清远的闲适意境。
上片开头二句,以纨扇和纱巾两种应时的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时节。
后二句写室外之景,树阴浓合,晴天清润,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
下片则由写景转到写人,表现作者闲适的生活。
起二句,写自己闲来无事,常常弄笔展纸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帘迎凉以便睡眠。
末二句写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洁净无尘的凉床上听新蝉,更是展示了一个清凉高迥的初夏境界。
全词寓情于事与景中,在情景交汇中抒发了作者流畅、舒适的情怀,情景轻快优美,笔调清疏自然,是陆游少见的闲适词。
翻译手拿团扇在洁白的月下,纱巾被风吹得起伏飘动像轻轻的烟雾一样。
高高的槐树叶子非常茂密,清新雨后天气很好。
拿着笔胡乱地写着字,喝醉了放下帘子闲适地小睡一觉。
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初夏的蝉鸣。
注释⑴乌夜啼: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圣无忧”,平韵四十七字。
与“相见欢”之别名“乌夜啼”不同。
⑵“纨扇”句:指纨扇如同明月一样洁白。
纨扇又称宫扇,细绢织成的团扇,是汉族传统的手工艺术珍品,形如满月,故云“素月”。
婵娟:美好的样子,暗喻女子娇美的容貌。
汉代班婕妤曾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⑶轻烟:指纱巾的轻细。
⑷“高槐”句:槐树的叶子渐渐长成,树阴也渐渐合拢,覆盖地面。
⑸“清润”句:雨后的天空更显清朗湿润。
清润:清凉滋润。
⑹“弄笔”句:指在房里悠闲无事,以写小草打发时光。
弄笔:谓执笔写字、为文、作画。
⑺新蝉:初夏的鸣蝉。
创作背景这首小令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至十二年(1181~1185年)间闲居故乡山阴时的作品。
陆游在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四十一岁时,买宅于山阴(今绍兴)镜湖之滨、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罢隆兴通判时,入居于此。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江行[宋]严羽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_______、 ____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解析】【分析】(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
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
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江水”“舟”“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
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故答案为:⑴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⑵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
考生要读懂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古诗乌夜啼翻译赏析

古诗乌夜啼翻译赏析《乌夜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前言】《乌夜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乌夜啼”为乐府古题,属《清商曲·西曲歌》,多写离别之男怨女恨,而李白此诗题材相似,却别翻新境,言浅意深,独具魅力。
全诗六句,开头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写人物身分、身世及所处环境,绘影绘声;最后点明主题,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
传说贺知章对这首诗相当欣赏,并以此为原因之一向唐玄宗推荐李白。
【注释】⑴乌夜啼: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列于《清商曲辞·西曲歌》,并引《古今乐录》云:“西曲歌有《鸟夜啼》。
”古辞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
⑵黄云城边:一作黄云城南。
乌欲栖:梁简文帝《乌栖曲》:“倡家高树乌欲栖。
”乌欲栖,敦煌残卷本作“乌夜栖”。
⑶哑哑:乌啼声。
吴均《行路难五首》:“唯闻哑哑城上乌。
”⑷机中织锦:一作“闺中织妇”。
秦川女:指晋朝苏蕙。
《晋书·列女传》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名蕙,字若兰,善属文。
窦滔原本是秦川刺史,后被苻坚徙流沙。
苏蕙把思念织成回文璇玑图,题诗二百余,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
⑸碧纱如烟:指窗上的碧纱像烟一样朦胧。
⑹梭:织布用的织梭。
其状如船,两头有尖。
怅然:忧然若失的样子。
远人:指远在外边的丈夫。
怅然:一作怅望。
⑺“停梭”二句: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关西泪如雨”。
独宿孤房:一作“欲说辽西”。
孤:一作“空”。
【翻译】黄云城边的乌鸦将要归巢了,归飞回来时候在树枝上哑哑地啼叫。
在织机中织布的秦川女子,在隔着碧绿如烟的纱窗内视窗外的归鸟双双。
她好像是在与人说着什么,其实她是在自言自语。
太寂寞了啊,想着远方的亲人、她的织梭就不由得停了下来。
独宿空房的滋味,真是太令人难以忍受了,珠泪点点滚下了她的香腮。
【鉴赏】传说李白在天宝初年到长安,贺知章读了他的《蜀道难》、《乌夜啼》等诗后,大为叹赏,说他是“天上谪仙人也”,于是在唐玄宗面前推荐了他。
乌夜啼李白答案

乌夜啼李白答案【篇一:全国新课标2016届高三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ss=txt>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人教版中考 语文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江行[宋]严羽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_______、 ____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解析】【分析】(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
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
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江水”“舟”“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
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故答案为:⑴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⑵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
考生要读懂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
李白《子夜吴歌》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子夜吴歌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4分)(2)两首诗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两首诗都写到了女子对远方征夫的深情思念(2分)。
《秋歌》还表达了普通百姓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或”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冬歌》则突出了女子担忧征夫受寒,渴望冬衣早日送达的急切心理(2分)。
(意思相近即可)(2)(4分)《秋歌》着眼于大的场景,通过对长安城”万户捣衣”的描写,塑造了思念丈夫的女子群像(2分);《冬歌》着眼于小的画面,通过女子”絮征袍”的具体描写,塑造了牵挂征夫的典型形象(2分)。
(意思相近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问题】(1)、从《秋歌》前四句看,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又是如何营造这种意境的(3分)(2)两首诗主题相同,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加以阐释。
(3分)【参考答案】:1、(1)孤寂(悲凉、凄凉、凄苦)1分(2)①情景交融给2分(或融情、景、声、色于一体)②“感觉联通”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1分,要注意“吹”的特殊用法③营造出浑然天成的意境之美1分(回答中要点出诗歌意境的特点)(②③两点答到任意一点即可。
)2.①《秋歌》写景抒情,《冬歌》写人叙事;②《秋歌》中有场景描写,《冬歌》则着力刻画一个生活片断(细节描写);③《秋歌》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着力于个体形象的刻画;【赏析】:《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一首写春景,是说汉乐府中的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是说春秋越国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是说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乌栖曲 李白》阅读答案

乌栖曲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
起着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①奈乐何!
注:高,同“皜”,白。
9.这首诗用了许多笔墨来描写时间的推移,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5分)
10. 关于吴越争霸,李白还写过《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富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说说这两首体主旨的异同。
(6分)
阅读答案:
9.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叙写吴王宫哀乐的全过程,极写吴王耽于享乐;(3分)
借日暮乌栖、青山行日、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色彩的物象来写时间的流逝,点出吴国覆灭的历史轨迹。
(2分)
10.同:抒发千古兴亡之感。
(2分)
异:《乌栖曲》讽刺吴王沉迷声色荒废政务;还包含悲喜无常、欢娱苦少的人生嗟悼。
(2分)《越中览古》:感慨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
(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夜啼李白阅读答案附翻译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枝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①,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①秦州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日:窦韬,符国秦州人。
被徙沙漠,其妻苏氏。
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在诗中起来什么作用?(4分)
(2)这首诗是知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州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点击查看》》》乌夜啼李白阅读答案附翻译
赏析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
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固可指为苻秦时窦滔妻苏蕙,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
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
这样的艺术处理,确是匠心独运。
因为在此诗中要让读者具体感受的,并不是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内心,她的思想感情。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结,无从排解。
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
这如雨的泪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到这里,诗人也就达到他预期的艺术效果了。
五、六两句,有几种异文。
如敦煌唐写本作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
《才调集》卷六注: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等,可能都出于李白的原稿,几种异文与通行本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隔窗语不是自言自语,而是与窗外人对话;二是征夫的去向,明确在边地的流沙。
仔细吟味,通行本优于各种异文,没有窗外人更显秦川女的孤独寂寞;远人去向不具写,更增相忆的悲苦。
可见在此诗的修改上,李白是经过推敲的。
沈德潜评这首诗说: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
短短六句诗,起手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人物有确定的环境、身分和身世,而且绘影绘声,如见其人;最后点明主题,却又包
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
诗人不仅不替她和盘托出,作长篇的哭诉,而且还为了增强诗的概括力量,放弃了看似具体实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写法,从上述几种异文的对比中,便可明白这点。
新唐书·李白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春日忆李白阅读答案附赏析在西域读李白阅读答案李白传阅读答案翻译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李白:月下独酌李白:春思梦李白·其一(杜甫)杜甫:梦李白·其二李白:关山月子夜秋歌(李白)长干行(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李白:蜀道难长相思·其一(李白)长相思·其二(李白)行路难(李白)李白:将进酒李白:赠孟浩然李白:渡荆门送别李白:送友人听蜀僧浚弹琴(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李白)杜甫:天末怀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夜思(李白)怨情(李白)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