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四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湘教版
湘教版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海陆变迁教案教案标题:湘教版海陆变迁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地球的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2. 掌握湘教版《自然与社会·观察与探究》中关于海陆变迁的知识点;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材参考:湘教版《自然与社会·观察与探究》第三册第四单元海陆变迁教学重点:1. 理解地球的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2. 掌握湘教版《自然与社会·观察与探究》中关于海陆变迁的知识点。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2.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自然与社会·观察与探究》第三册;2. 地球模型或图片;3. 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图片或视频资料;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组成部分,包括海洋和陆地,并提问:“你们知道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形成的吗?”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引导学生打开教材第四单元,共同探究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的变迁过程,并解释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Step 3:合作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海洋或陆地的变迁过程进行探究。
学生可以使用教材中的资料和其他参考资料,收集相关信息,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这个海洋或陆地的变迁过程有哪些特点?”、“这个变迁过程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等。
Step 4:展示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并进行讨论。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提供反馈意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海洋和陆地变迁过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Step 5:概括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概括地球海陆变迁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学生可以将总结写在练习册上,以便复习和巩固。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练习册上的习题或作文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湘教版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 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分布的,而且至今尚在及其缓慢的变化之中。那 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是由于板块的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同学们读“板块构造学说”部分课文找出如下问题: 1.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
2.地球表层可以分成几大板块?除什么板块几乎全 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3.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
一、课前延伸
1.地面有起伏,但是海拔较低,坡度又比较和缓的地形, 500 称为 丘陵 。 它的海拔大致在______米以下。
2.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 陡峻的广大地区,称为 高原 。
3.周围高,中间低,四周有山岭环绕的地形,叫 盆地 。 平原 4.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地形叫__。
六大板块的分布
喜马拉雅山: 安第斯山: 落基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地中海 阿拉伯半岛
小结:
印度半岛
澳大利亚大陆
碰撞挤压
张裂
图中“→←”表示什么? 碰撞挤压 “←→”表示什么? 张裂
板块内部与板块外部从运动 速度上看比较有什么区别?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交界 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long
板块挤压
地表会产生隆起抬升现象,形成 山脉(如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等)
long
板块1
板块2
地表因板块碰撞挤压而隆起抬升,形成山脉 练习:指出字母代表的山脉名称及形成原因
主要山脉及其成因:
A、喜马拉雅山脉: 亚欧板块
D
落基山脉
亚欧
板块和 印度洋 A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板块碰撞挤压; B
非 B、道 和 三 角 洲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海陆变迁》word教案 (公开课)2020年湘教版地理 (4)

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课题海陆的变迁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别离的假设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环节活动实施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反思引入通过星海湾新旧图片的比照,探究星海湾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爱家乡的情感由近及远一、海陆在变迁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培养观察、感知、分析的能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感性到理性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这一客观规律由现象到本质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由浅入深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掌握科学的论证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识迁移、指导实践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学生质疑提出不解的疑问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板书第四节海陆变迁海陆在变迁:地表形态变化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课堂练习【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外表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熟鸡蛋、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PPT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利用实物展台,投影展示海洋生物化石。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他们生活在哪?可是,人们却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追问:这些海洋生物怎么会“游上〞高山的呢?学生观察,思考并答复以下问题。
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四节海陆变迁一、核心素养区域认知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综合思维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到板块构造的提出。
2、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加强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2、初步认识自然届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地理实践力1、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2、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学,明确主题一、地表形态的变化通过“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引入,引导学生认知,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活动交流,展示评研请同学们寻找“海陆变迁”的实证。
举例:1、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2、云南石林2亿多年前曾是海底石灰岩层;3、台湾海峡海底有人类活动的遗迹;4、荷兰填海造陆。
总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1、地壳变动(造山运动) 2、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过渡: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
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二、大陆漂移假说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
自主探究,尝试解决请同学们寻找证据,证明非洲与南美洲原本是一块大陆。
总结:1、大陆轮廓的相似性;2、动物的相似性;3、古老地层的相似性补充拓展: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媒,说明南极洲原本的位置不是寒带,是后来漂移到现在位置的。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一

教案: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40-P46,主要包含“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内容。
【教案标题】《海陆变迁》——探秘地球的动态历史【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发生机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的成因。
-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细节,以及火山、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介绍理论知识。
- 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加深理解。
- 讨论法: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观点。
-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和现代案例。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形模型、板块构造模型、火山喷发模型。
- 多媒体设备、相关视频资料。
- 地震波传播的动画演示。
- 课堂讨论用的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表形态变化与大陆漂移假说1. 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创设:展示一张世界地图,提问:“为什么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形状如此相似?”- 引出主题:“海陆变迁”。
2. 新知讲授(25分钟):- 地表形态变化:介绍地壳运动导致的地表变化,如山脉的隆起、盆地的形成。
- 大陆漂移假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理论,展示古大陆——盘古大陆的拼合示意图。
3. 实验演示(10分钟):- 模拟实验:使用粘土或橡皮泥模拟大陆漂移,让学生直观感受大陆移动的过程。
4. 小结与作业(5分钟):- 知识梳理:总结地表形态变化和大陆漂移假说的关键点。
- 家庭作业:收集资料,准备讲述一个大陆漂移的案例。
第二课时:板块构造学说与火山1. 复习导入(5分钟):- 复习提问:回顾上节课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初中地理湘教版海陆变迁教案

分组讨论,然后收集能说明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事例(地理现象),然后派代表说一说他们找到的事例。利用同学们找到的事例,让同学们将它们做简单的分类,看哪些事例(地理现象)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哪些事例(地理事物)是很激烈的表现,易被人们察觉。
让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思考完成课本P41活动。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阐述本组讨论的结论。最后让学生把活动中的四个事例分类:哪些说明陆地变成海洋?那些说明海洋变为陆地?
同学们,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珠穆朗玛峰)海拔是多少?(8844.43)科学家在珠峰峰顶发现了鱼骨化石,这说明什么?(它原先为海底的一部分)你们觉得地球表面形态是保持不变的,还是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的?同学们能说出哪些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地表形态在变化吗?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的,今天地球上的地表形态只是地质历史时期地球面貌的一个片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节的内容,海陆变迁。
20世纪初的一天,一位德国的青年气象学家生病了,躺在病床上的他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时,他发现南美洲大陆的东岸的突出部分跟非洲大陆西岸的凹入部分很相似,这使他提出了疑问——南美大陆跟非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他并没有让他的想法变成空想,而是付诸努力找到了很多证据去证明他的大胆设想。后来他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这位青年气象学家就是魏格纳先生。
听教师讲授
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认真读图,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活动
总结
过渡
提问
活动
总结归纳
活动
与学生一起完成课本P42-43活动。
阅读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主要山脉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和学案

海陆变迁一、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海陆变迁》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地球的面貌》,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
《海陆变迁》是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的第四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
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教材处理: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三、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并能举例说明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并能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学习重点】:1、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2、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教学方式】:1、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1)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重学习过程和方法”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的生成性;(2)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要求;(3)遵循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2、教法选择启发式的谈话法、读图发现法、讲解法【学法设计】:1、逻辑推理法:根据一些生活现象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2、观察发现法:阅读地图,小组合作、交流,获取需要的信息;3 、精读课文,区分和掌握理论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格局,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六大板块的分布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认识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并能运用该观点解释七大洲、四大洋的形成及大洋的面积变化等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探讨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2)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学难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都安石头开花景区发现的海洋生物石燕等的化石,由此证明它原为海底的一部分,显示出地表形态的变化。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和探讨的海陆变迁的问题。
板书:海陆变迁
活动2【讲授】师生互动:探讨地表形态的变化
板书:一、地表形态变化
过渡: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今天地球上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质时期地球面貌的一个片段。
你知道哪些地理现象说明地球地表形态在变化?
展示: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和东海海底发现古地质时期的古河道和三角洲的图片。
(需强调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
过渡: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有没有剧烈的地表形态变化呢?
展示:火山喷发和地震后的地表形态的图片
过渡: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人类的活动也能造成海陆变迁。
(让学生举例)
展示:澳门填海造陆造成的陆地面积变化示意图
教师总结海陆变化的原因
活动3【活动】探究学习:发现地球海陆轮廓的变化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P42“非洲与南美洲的拼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能吻合的拼合在一起。
并提出假设——两块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是漂移形成现在的位置。
活动4【讲授】知识拓展:大陆漂移假说的由来
板书:二、大陆漂移假说
讲述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
活动5【活动】合作学习:寻找证据
活动:假如你是魏格纳,你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需要寻找什么证据来证明?
启发学生:两块大陆的轮廓吻合就能证明它们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举例:随意两张白纸虽然轮廓吻合,但是不能说明它们原本连在一起。
此时用笔在两张白纸间随意上画线,让学生观察纸上的线能否衔接得上。
引导学生思考还需要寻找哪方面的证据。
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和总结假说的观点
活动6【练习】课堂练习
1.下列海陆变迁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是( )
A.香港填海造陆
B.大西洋的形成
C.三角洲的形成
D.冲积岛的形成
2.关于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状况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自形成以来一直就是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B.今天的海陆分布是从两亿年前零散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几块大陆经过缓慢漂移逐渐形成的
C.今天的海陆分布是从两亿年前的一块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后,逐渐形成的
D.海洋一直在扩大,陆地一直在缩小
3.煤的形成需要有暖湿的环境与大片森林。
冰天雪地、号称“白色沙漠”的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人类活动
C.大陆漂移
D.植被迁徙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直观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探究求真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六大板块的分布
【教学难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有谁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呢?展示“大陆漂移过程”图
过渡:那么为什么大陆会漂移呢?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最为著名。
活动2【活动】合作学习:运用地图找出地球的主要板块
板书:三、板块构造学说
活动:展示六大板块空白图,让学生对照P43“六大板块示意”图,把板块名称填到空白图上。
观察地图,说出六大板块分别包括哪些陆地和海洋?
活动3【活动】探究学习:通过动手模拟板块运动,发现板块运动产生的现象
活动:完成P43活动2、3
小结:板块是不断运动的,不同的运动方式会造成不同的地表形态。
演示山脉形成、裂谷和海洋形成动画
练习:主要山脉及成因
活动:P43活动4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两个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活跃,容易产生地震。
活动4【活动】合作学习:运用地图,发现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之间的关系
板书:四、火山与地震
展示:“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总结: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
练习:举例近几年发生的地震,在地图上找到地震发生的地区,让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震的成因。
活动5【讲授】知识拓展:生活中的应急知识
活动:P46活动2
讲解地震带来的灾害和观看地震发生时采取的应急措施的视频
活动6【练习】课堂练习
1.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 )
A.山上不断地下雪
B.位于板块扩张部位
C.火山喷发
D.位于板块挤压部位
2.2004年12月发生的印度洋海啸造成逾15万人遇难,该次海啸是由8.9级的地震引起的,这次地震与两大板块的运动有关,这种运动是由于()
A.板块相互碰撞
B.板块张裂
C.火山爆发
D.太阳与地球的吸引力
3.日本号称“火山地震博物馆”,是因为日本位于()
A.岛上
B.板块交界地带
C.板块较硬的部位
D.山区
4.根据板块运动的规律推测,以下叙述正确的有( )
①大西洋面积将扩大②地中海面积将缩小
③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将分离④南、北美洲将合并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