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东西方文明发展与地域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西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影响

中西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影响

中西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影响中西地理环境差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西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从夏算起已经有4000 多年的历史了,西方文化从克里特文化算起也有4500 多年的历史了!一般说中西,西主要是指的欧洲,从地域面积上来讲,中国和欧洲的面积基本上差不多,但是地貌比例却相反。

中国的土地中,有70%是山地,30%的是平原,而欧洲70%的是平原,这样来讲,中国很明显的耕地面积要远远小于欧洲。

中国的可耕地面积也只占到国土面积的17%。

从周朝开始,中国逐步形成了单一的小农经济,春秋战国以后形成了完全的农业经济。

而欧洲气候湿润,可耕地面积广阔,主要是畜牧业。

中国的农业经济,因为地少,想要增加生产就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就会鼓励人口增长;而欧洲的畜牧业呢,土地的载畜量有限,人口的增长并不能增加产量,所以就不会鼓励人口增长,这样中西方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一个鼓励人口增长,一个不鼓励人口增长。

在中国,地少人多,土地反复耕种,只有加倍从自然中所取,所以就努力提高生产技术,套种,水利灌溉,施肥等等,中国的农业技术一直在世界领先;而西方地广人稀,实行土地轮作制以恢复地力,农业技术水平低。

中国因为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可供消费的产品极为有限,所以交换很少;而西方的畜牧业为主,不生产生活用品,生活必须品就必须要交换,而交换又促进了社会分工,这种社会分工的产生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游牧民族因为缺少生活必须品,秋后马肥的时候就会入侵中原,农业文明的民族为了抵御这种入侵,修筑的一个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基本上就是农业牧业的分界线。

农业经济主要生产粮食,粮食易于储存和运输,地主就能聚集于城市,对农民征收的税也特别高,城市是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心。

而西方畜牧业,庄园主为了能吃上新鲜的肉食,就在农村建园,城市主要聚集着的是手工业者和流落的农奴等,城市不是统治中心,另一方面,肉食不易储存,所以税收也较低。

因为食物方面的原因,中西方的战争也有很大的区别。

东西地域相同,不同,推文

东西地域相同,不同,推文

东西地域相同,不同,推文摘要:一、引言二、东西方的地域差异1.地理位置2.文化背景3.经济发展三、东西方的共同点1.人类共有的需求和情感2.科技与文化交流四、推动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性1.增进相互了解2.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五、结论正文:【引言】东西方地域差异明显,但人类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点。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的地域差异和共同点,以及推动东西方交流的意义。

【东西方的地域差异】【地理位置】东方是指亚洲,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西方是指欧洲、美洲和澳洲,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

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了气候、地貌、资源等方面的不同。

【文化背景】东西方文化背景各有特色。

东方文化源于儒家、道家等思想体系,注重和谐、中庸;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强调个人主义、民主。

这些文化差异在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观等方面都有体现。

【经济发展】东西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走在世界前列,而东方国家则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尽管近年来东方国家经济实力逐渐崛起,但东西方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东西方的共同点】【人类共有的需求和情感】无论东西方,人类都有基本的需求和情感,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珍视等。

这些共同点为东西方交流提供了基础。

【科技与文化交流】科技与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互联网、航空等现代交通工具使得东西方交流越来越便捷。

东西方在科技、艺术、学术等方面的交流促进了双方的发展。

【推动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性】【增进相互了解】推动东西方交流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消除误解和偏见,促进世界和平。

【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东西方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

【结论】总之,东西方地域差异明显,但人类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点。

推动东西方交流,既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也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

东西方文化差异之根源:地理环境

东西方文化差异之根源:地理环境

摘要在人类祖先起源问题上,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大陆的观点,学术界并无太大争议(百度百科)。

然而起源于同一处的人类,如今却差距甚大。

不仅仅是肤色、体格、样貌上的差异巨大,文化上的差异更是各不相同。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不仅在生理上不同于其它地域的人,而且在文化心理上也有大大区别。

东西方文本论文的主要论点是:地理环境不同是导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差异入手,分析其对东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从而得出地理环境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这一结论。

地理环境差异影响宗教文化,而宗教在古代社会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文依照地理环境差异——宗教文化差异——文化各方面的差异的线索进行综合论述论述。

随着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的活动的能力不断增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所拥有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将逐渐无差别化。

而不同的地理环境是导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而地理环境的无差别化将孕育出相同的文化,同一个民族。

本论文通过地理环境的不同来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旨在充分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消除民族间的误解与历史上的仇怨,共同促进人类的彼此融合,从而创造出另一个人类文明的高峰。

关键词:根源;自然地理环境;宗教;融合化的地理环境差异1、东西方文明的划分东方古文明,基于大河冲刷的肥沃平原之上;希腊文明,诞生于大海的摇篮之中。

1.古代东方大河文明最具代表性的东方大河文明,很巧合的是,便是四大古文明:黄河流域商朝文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文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以及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依照地理环境的共同性将四大古文明划为东方大河文明。

它们都坐拥着一条大河(苏美尔文明坐拥着两条大河),分别是:黄河,印度河。

它们都拥有一片大河冲刷出来的肥沃土地,农耕文明发达。

它们政治上缺乏民主的元素。

它们的文化宗教色彩十分浓重,君权与神权紧密配合。

2.古代西方海洋文明爱琴海地区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与后来的古希腊文明史古代西方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东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广泛、复杂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

而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域因素造成的。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来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

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东方大部分地区位于亚洲大陆,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东方文化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亲密关系。

例如,在中国,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等密切关系被极度看重。

而在日本,社会的组织和道德观念更加强调集体利益,个人主义的观念相对较弱。

相比之下,西方大部分地区位于欧洲和美洲,地理环境与东方区别较大。

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和独立。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私人空间和个人利益被更加重视。

这种差异可以从美国的个人主义和民主理念中得到体现。

二、历史背景历史背景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东西方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

东方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中国和印度等地,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

这些传统为东方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中国,儒家思想强调和谐、忍让和孝道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在东方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西方文化的发展则主要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后又受到基督教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科学理性和教育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西方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三、社会制度社会制度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制度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权利义务和社会组织方式。

东方社会制度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强调社会秩序和集体利益。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塑造了家族和社区的组织模式,以及对权威的尊重。

而在日本,长期以来的武士精神和等级制度也影响了日本社会的组织和价值观。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2010级中文三班武晨鹏(2010011404)当我们放眼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文明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他们的地理环境。

因此,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对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本论文从地理环境入手,比较中西方古国文化的不同发展经历,对两者形成现如今的政治、经济、科学、思想原因作出简要地分析。

并希望能以此为加强两方对彼此观念冲突方面的互相理解与包容做出贡献。

1.文化与地貌综述中国大陆的地理概况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6%,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即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

近海地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

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

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文化为代表。

西方文化与地理环境概况欧洲大陆基本呈现南宽北窄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

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加上欧洲面积本不大,这就使欧洲各地到海洋距离都不远,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公里,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约1600公里左右。

因此,欧洲人文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参融而催生的文化。

而欧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化。

对比对象经过对上述概况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对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黄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为代表。

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区人民历经千年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历史的沉淀,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同时,文化也是由许多不同的内容构成的,本文主要对经济、政治、思想、科技艺术、精神几方面进行探讨,以得出我的结论。

2.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农业经济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代经济的基础就是农业经济,可见,中国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

也由于农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人流传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可见农业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重要。

地理环境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西方各个国家的领土普遍都不是很大,并且紧紧相依,四周又有诸多的海域。

国土面积不大,意味着他们的能源就会想到贫乏。

在能源处在危机状态,就会向外扩张(亚洲的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早期的西方人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劳作,但随时代的发展,国内的能源匮乏,影响到了自身的发展。

所以历史的“十字军东征”“世界大战”和各式各样的侵略战争,都或多或少带有能源上的经济因素,当然政治野心是离不开的。

正是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他们的资源状况,决定他们的民族的性格都具有外扩性特点。

中国人生活在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气候温和,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多关注人伦;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首先,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有广袤而肥沃的黄土和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河,这是中国历史与文化起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面积广大的疆土,为早期各部落提供了不同的场所,后来经过不断的融合与兼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

这种在经济、军事、等方面高度统一的状况,形成了中华民族比较稳定的心态和华夏文化强大的融合力;其次,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

东临大海,西南为古人无法逾越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西北为广阔无垠的沙漠,北部多为高原山地,加上中原地区有较为有利的农业自然条件,因而形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民族性格。

第三,由于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加上地理环境适宜,因而文明的早期发展是与农耕相联系的,故被称之为农业社会文化。

在长期的耕作中,人们充分体会到了季风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为了更好的掌握农时,人们逐渐发明了节气和历法,以及发展了在古代具有较高水平的天文学。

王_地理环境和中西方文化的关系

王_地理环境和中西方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文化差异的关系王曦林关键词:文化差异摘要:日本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风俗的不同正文:文化差异大部分都是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的,自认地理包括被人类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面貌。

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让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

而人文地理是以人类活动的区域发展的。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很大,举个例子。

比如在生活方面,自然环境造成的气候不同可能会影响当地人们的心情,在酷热生活的人可能脾气比较容易发怒。

气候寒冷的地方的人比较容易生病,穿衣风格也跟其他地方有很大的不同。

在生产方面,下雨比较频繁的地方生产水稻比较容易。

热带气候比较容易生产水果等等。

举一个西方国家的例子,日本是一个岛国,它是由四大岛屿和众多小岛组成的。

日本一共有6852个岛屿,而且日本的地壳是由欧亚大陆板块与其他板块碰撞突起而成。

山脉将日本分为面向日本海和面向太平洋两大板块,因为山脉的关系阻挡了季风和水汽让两个地区上气候产生了很大的不同。

日本的地壳活动也非常不稳定,人们需要随时注意火山和地震的活动。

但是火山活动产生了温泉。

温泉也成为了日本一大特色之一。

接着日本的人文风俗也跟自然地理环境一样很特别。

日本一礼仪之邦著名,平时人们见面需要鞠躬并说你好或再见。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日本的住房方式很特别。

日本的住房分为单栋公寓,现代化的大楼公寓。

而且房子的固化和稳定要求特别高因为日本的地壳原因导致经常地震。

日本的饮食习惯也很有趣,因为四周都是海所以日本料理以鱼,虾,贝壳类等海鲜为主料并且有冷,热,生,熟等各种使用方法。

日本人很讲茶道,餐前餐后都要喝茶,而且特别喜欢喝清茶。

在穿着方面也是很特殊,日本人以和服为主要的服装。

和服是因为日本当地的自然气候所影响,日本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因此和服非常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甚至更多,而且和服的袖子都能自由开合,十分适合日本的风土气候。

(日本地理环境和文化风俗)举一个东方国家的例子,中国地势多种多样,有很多山而且山区面积大。

谈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谈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谈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高一上半学期的历史课中,我们学习了中西方文明。

通过学习我发现,中西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别。

那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理位置有没有关系呢?从文明类型来看,中西文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内向型与外向型、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这两个方面。

内向型与外向型。

为什么美国那么喜欢打仗,几乎每一任总统都要打上一二次仗?似乎不打仗就不是美国总统。

而中国正好相反,从古至今崇尚和平,崇尚稳定,稳定压倒一切。

所有这些,都与文化类型不同有关。

整体性思维型与分析性思维型。

从思维类型来看,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较强,注重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个体和观察事物,着眼于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点是不善于或不重视对事物作周密的逻辑分析,也就难以发现社会和自然界中的规律或原理。

而西方人的个体性思维较强,善于从个体上把握整体,长于对某一个体作精密的逻辑分析,能够透过表层发现内在的规律和原理等,缺点是具有某种片面性。

由于思维方式不同,造成中西文化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中国文化属于技术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科学型文化。

其二,中国人考虑问题总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由大到小、由上至下;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总是从个体的、局部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总是由小到大、由下至上。

其三,在宗教信仰方面,西方人专一,中国人兼容;中国人重功利,西方人重精神寄托。

正如罗素所说:“我们从犹太那里学到了不宽容的看法,认为一个人如果接受一种宗教,就不能再接受别的宗教。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有这样的正统的教义,规定没有人可同时信仰这两个宗教。

而中国则不存在这种不相容;一个人可以是佛教徒,同时又是孔教徒,两者并行不悖。

”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

从文化取向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

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家族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不同文化类型,形成两种不同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东西方文明发展与地域的关系
汤谨熙12040032035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内容提要:东西双方自古相隔整个欧亚大陆,在千余年的岁月中,虽然有着路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连接,但由于科技和地
域的限制,双方的交流并不能频繁的进行,所以它们基
本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

本文试论东西方在各自独
立的发展状态下与地域的关系。

关键词:东西方文明地域演变古代环境规律
一、古代西方文明与地域
追溯西方文明的源头,只能将目光放向爱琴海沿岸,那正是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源地。

爱琴海地区独特的多良港,多山,土地贫瘠的环境孕育了西方文明的理性与辉煌。

(一)地域与经济
爱琴海地区土地贫瘠,但是其拥有大量的良港,这使得希腊人无法大规模的发展农业来满足自身需要,迫使希腊人只能通过海上贸易来获取生活物资。

这使得整个古希腊的经济呈现一种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海洋性特征,使他们与海洋结下了密切的联系。

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性,使得它们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

单纯一个民族不能完全靠自己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必须通过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贸易来换取必需品。

这种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在之后的西方,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


航海大发现之后,殖民主义兴起也与西方对外部的依赖有很大关系。

此外,这种独特的海洋属性赋予了希腊人冒险的基因,并且这种基因在西方文明中一代代的延续了下来,使得西方拥有一种强烈的商业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促使他们去发现新的世界,去寻找新的原材料产地,间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地域与政治
希腊的气候温和,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较为适宜人类居住。

法国学者丹纳在论及希腊气候对希腊的影响时说:“这样温和气候中
成长的民族,一定比别的民族发展更快更和谐。

没有酷热使人消沉或懒惰,没有寒冷使人僵硬迟钝。

”不断的航海冒险,易于培养人民的
独立性和平等观念。

虽然,希腊半岛的生存环境稳定,但它的内部并不是个统一的整体,它分成了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城邦,并且它们之间的斗争也十分严重。

希腊处于一个相对松散的形式之下,可每个城邦内部相对又比较紧密。

个人的独立和平等需要一个平台去得到实现,这种结构恰好为人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能满足自我权利的环境。

因此西方文明的民主制度的萌芽在希腊诞生了,虽然这只是一种在一部分人范围内的民主,可是它是现代民主的先祖。

(三)地域与文化
古代希腊文明的海洋特性使它更容易接受其它文化的东西,所以在古希腊时代,在地中海东岸的几个古老文明的交流频繁,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不断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古代在地中海东岸的辉煌文明。

希腊的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美丽的风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而且此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为稳定。

只有这样的条件下,人们才可能去思考衣食住行之外的领域。

古希腊的学者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思考着一个个艺术与哲学的问题,他们思考宇宙与万物的联系。

他们开始理性的思考这个世界,这种理性的思维不断的渗透到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

由于富有冒险精神的希腊人有着温和的气候条件,他们十分崇尚肉体的力量与美感,因此他们举行了奥林匹克运动会来提供一个展现肉体美的舞台。

西方感性和理性的发展在此起步,并在随后的过程中感性和理性渐渐的分离,走向两级化发展。

从艺术上越来越接近现实的写照,而不是主观的想象这方面可以看出,理性对西方的影响。

在感性方面,从西方在近代体育运动方面的领先就可见一斑。

另外,中东地区特殊的地理和气候还孕育了对西方影响巨大的基督教。

中东地区的生活条件普遍较为艰苦,荒漠的面积广阔,除了在一些绿洲和河流流域外,农业生产几乎无法进行。

人们的物质生活贫乏和痛苦,只能追求精神上的慰籍,所以宗教起到了引导人民精神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宗教在西方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的原因。

二、古代东方文明与地域
相对与西方文明,古老的东方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创造了了辉煌的文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遗产,在这其中,地理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地域与经济
古代的东方文明在早期普遍处于大江大河的两岸,这些地方环境较为温和,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这使得这些地区都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在河流边定居,在河流两岸种植农作物,而流水又从上游带来了大量的肥料,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这使得人们可以长久的较安稳的生活于某个地区,在这一区域不断的繁衍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

人们可以在自己生活的区域内自给自足,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因此他们没有去进行商业活动的需要,所以在东方商业文明始终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只能限于一些小规模的商业往来。

从中国古代的对社会“士农工商“的分类中“商”排在最末,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商业的态度。

古老的东方因此形成了庞大而又紧密的农业社会。

(二)地域与政治
在庞大而又紧密的农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人们之间需要一环一环的合作来构造这个集中的社会。

人们生活的依赖于生活的这个群体,群体的作用大于个人,群体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这种群体不断的发展就导致了群体出现了一种中心观,产生了集权意识,并且进一步发展为政治的中央集权。

中华文明所处的长江黄河流域,安定的自然环境让人民有一个稳定的生活,他们对生活的改变需求较低,对生活环境有一种满足感,这使他们安于现状,便于采用一种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这使的封建的集权在东方有着一个稳定的基础,保证了它们的长久统治。

(三)地域与文化
中华文明长期处于农业文明,农业的生产严重依赖于环境,即使在现代也不例外。

这使人们与环境的关系变的极度密切,也就是与“天地”的关系。

中华先民没有消极的去面对环境的变化,而是主动去适应“天”和“地”。

例如古代的大禹治水等。

中华先民在与“天地”的斗争中,知道了“天地”是他们不可逾越的限制,他们开始探索人与“天地”的特殊关系。

这使东方走上了一条跟西方不同的道路,古代东方人通过自己的感性的接触以理性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

他们讲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之道,而不是对自然的主观改造。

古代东方人通过富有想象力的画作甚至是文字来反映他们对天地万物的理解,他们将思想浓缩到一件件艺术品之上,这些艺术品已经不是单纯的对现实的反映,而是一种主观的思考,一种对万物的思考这些独特的思想形成了统治东方千年之久的儒家文化,并在现代仍有巨大的影响力。

三、地域在人类文明的地位
纵观历史,不可否认,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环境对不同文化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有效的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多样化。

但地理因素的作用并不能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地理环境决定论过度放大了环境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类社会演变的内在固定规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说过,封建社会之解体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并非自
然的恩赐”。

人类社会的演变并不是由其的生存环境决定的,人类的先祖能从非洲大陆走出,最终分布于世界各地,这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在这过程中,环境注定只是一个影响因素,而不可能成为其主导。

但这一影响因素又是十分的重要,因为它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使人类文明走向了几个分支,对人类文明的多样化起到了作用。

不是环境选择了人类,而是人类适应了环境。

人类文明早期由于技术等个方面因素,使得地域起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当人类的科学技术足以取跨越地域限制的时候,地域就变的不那么重要了,它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因此下降了。

当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创造出跟美洲原住民完全不同的社会时,恰好证明了地域已不再能限制和改变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地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地位在不断的下降。

支配人类的是本身的内在规律,所以地域的影响会不断减弱,最后消失。

[参考文献]
1.沈之兴张幼香.西方文化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第一版
2.[美]雅.布伦诺斯基. 科学进化史. 海南出版社. 2006 .第二版
3.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古地
理学报。

2004.第一期.第六卷
4.谌中和地中海文化圈与西方文明独特性的根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 2010. 第四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