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合集下载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案(2019年高中化学省级优质课)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案(2019年高中化学省级优质课)

铁的重要化合物(§3-2-3)【教材分析】铁是人类使用最广泛的金属。

《铁的重要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第三课时的内容。

在第一章、第二章学习的基础上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必修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是金属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本课时涉及铁的化合物间转化的复分解反应以及铁元素+2价与+3价相互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既有理论知识的应用又有化学实验操作的体验,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为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变价非金属元素性质的学习提供研究模型。

《铁的重要化合物》主要涉及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以及盐的性质。

具体包括:铁的氧化物(Fe2O3、FeO、Fe3O4)物理性质和作为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的性质,常见的铁盐和亚铁盐性质、Fe2+和Fe3+相互转化(Fe2+被氧化剂氧化为Fe3+,Fe3+被还原剂还原为Fe2+)、Fe2+和Fe3+的检验方法、Fe(OH)2、Fe(OH)3的制备及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初步理解了从实验学化学的思想,巩固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相关基本概念,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和探究能力,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

但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

高一学生对化学学科有很强的好奇心,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期待和向往,因此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小组实验让学生体验“合作”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三章 醛第二节第三课时 甲醛

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三章 醛第二节第三课时 甲醛

4、一定量某一元醛发生银镜反应得到银 21.6g,等量的此醛完全燃烧时生成5.4g水, 通过计算求该醛可能的化学式。
n(Ag)=0.2mol CnH2nO ~ 2Ag n(H2O)=0.3mol n( H)=0.6mol
1 0.1
2 0.2 该醛若饱和则化学式为:C3H6O 该醛若不饱和则化学式为:C4H6O
乙醛能发生氧化反应是由于醛基上的H 原子受 C=O 的影响,活性增强,能被氧化剂 所氧化;能发生还原反应是由于醛基上的 C=O与C=C类似,可以与H2发生加成反应。

• •

3.醛基的性质 醛基与醛的关系以及醛基的性质与检 验 1.醛基与醛的关系 (1) 醛基为醛类有机物的官能团,因此醛 中一定含醛基,而含醛基的物质不一定 是醛。 (2) 含醛基的物质主要有:①醛类;②甲 酸;③甲酸盐;④甲酸某酯;⑤某些糖 类,如葡萄糖、麦芽糖等;⑥其他含醛 基的多官能团有机物。
9.新搬家或新装修后,室内植物不易成活,叶子容 易发黄、枯萎,特别是一些生命力极强的植物也难 以正常生长; 10.新搬家后,家养的宠物猫、狗或热带鱼莫名其 妙地死掉,而且邻居家也是这样; 11.一上班就感觉喉疼,呼吸道发干,时间长了容 易疲劳,下班后就没有问题了,而且同楼其他工作 人员也有这种感觉; 12.新装修的家庭和写字楼的房间或者新买的家具 有刺眼、刺鼻等刺激性异味,而且超过一年气味仍 然不散。 以上12种症状,市民如果在家中或办公室呈现 出其中2种,则可判断室内空气已经达到轻度污染 ;如果有其中4种符合,则可判断为重度污染;而 出现其中5种以上者,则表明室内空气污染状况已 经极度严重。
B、氢氧化钠不够用
C、硫酸铜不够用
D、加热时间不够.
2、甲醛、乙醛、丙醛组成的混合物里,氢 元素的质量分数是9%,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是( ) B

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二节3.2 醛

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二节3.2 醛
2)化学性质
①和H2加成被还原成醇 ②氧化反应
a.燃烧
b.催化氧化成羧酸 c.被弱氧化剂氧化
Ⅰ 银镜反应 Ⅱ 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 d.使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
3、醛基的检验 1)哪些有机物中含有—CHO?
醛、HCOOH、HCOOR、HCOONa 葡萄糖、麦芽糖
2)怎样检验醛基的存在?
银镜反应 新制的Cu(OH)2
无红色沉淀,实验失败的原因是( )B
A、乙醛溶液太少
B、氢氧化钠不够用
C、硫酸铜不够用
D、加热时间不够.
RC=O +H-CH2CHO → R-CH-CH2-CHO
H
OH
3、现有一化合物A,是由B、C两物质 通过上述反应生成的。试根据A的结构 式写出B、C的结构式
CH3 H A:CH3-C-CH2-C=O
乙醛能被弱氧化剂氧化说明乙醛具有还原性
特点:①生成物:一水、二银、三氨、乙酸铵
②检验醛基的存在 ③定量测定醛基的个数
1mol-CHO~2molAg
?做银镜反应要注意哪些事项
1.试管内壁应洁净 2.必须用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加热。 3.加热时不能振荡试管和摇动试管。 4.配制银氨溶液时,向AgNO3溶液中加入稀氨水,不
⑴ 乙醛的加成反应:
HO HC CH H
这个反应还属 于什么反应类
型?
H 还原反应
H
CH3CHO+H2 催化剂 CH3CH2OH
乙醛能与有有H机机2发物物生得失加OO成或 或反去 加应HH,,说发 发明生 生乙氧 还醛原化具反反有应应氧化性。
根据乙醛的结构 预测乙醛的性质
H HC
H
O CH
极性键
乙醛可以被还原为乙醇,能否被氧化?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学习笔记 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学习笔记 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时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习目标] 1.制作并观察三圈环流模型,描述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2.归纳总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季节移动规律。

(区域认知)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________的大气运动。

(2)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________和水汽得到交换。

(3)成因:高、低纬度地区的______________和地转偏向力。

2.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特征(1)七个气压带气压带分布成因气流性质极地高压带(2个) 南北纬90°附近热力原因下沉冷干副极地低压带(2个) 南北纬60°附近动力原因上升温湿副热带高压带(2个) 南北纬30°附近动力原因下沉干热赤道低压带(1个) 赤道附近热力原因上升湿热(2)六个风带风带分布风向性质北半球南半球极地东风带(2个) 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冷干中纬西风带(2个) 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西南风西北风温湿低纬信风带(2个) 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干燥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移动规律随着____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大致是夏季______,冬季________。

(2)移动幅度:气压带、风带年移动幅度约10个纬度。

拓展延伸黄赤交角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每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季节性地往返运动,于是又造成气压带、风带每年在南、北半球季节性地移动。

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永远直射赤道,一年内地球上各地的热量分布相对稳定,气压带就不会变化,风带自然也就不会变化了。

2021年1月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顺利完成无接触外港补给、穿越“魔鬼西风带”、冰区航行等任务到达长城站。

“魔鬼西风带”是指位于南纬40°至60°之间的西风带,因其处于强劲西风的控制下,洋面风浪较大,在此行船危险系数较高,也有“咆哮西风带”之称。

2025新教材高中化学第3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第2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第3课时pH的计算课时

2025新教材高中化学第3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第2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第3课时pH的计算课时

第三章 第二节 第三课时一、选择题1.对于常温下pH 为1的硝酸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 .1 mL 该溶液稀释至100 mL 后,pH 小于3B .向该溶液中加入等体积、pH 为13的氢氧化钡溶液恰好完全中和C .该溶液中硝酸电离出的c (H +)与水电离出的c (H +)的比值为10-12D .该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 (H +)是pH 为3的硝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 (H +)的100倍 解析:pH 为1的硝酸溶液稀释到体积为原来的100倍后,pH 增大2个单位,A 项错误;pH(强酸)+pH(强碱)=14,等体积混合时完全中和,B 项正确;pH 为1的硝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 (H +)为10-13mol·L -1,C 项中两者之比为10-110-13=1012,错误;pH 为3的硝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 (H +)为10-11mol·L -1,10-1310-11=10-2,D 项错误。

2.在25 ℃时,关于下列溶液混合后所得混合溶液的pH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pH =10与pH =12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的pH 约为11 B .pH =5的盐酸稀释到体积为原溶液的1 000倍,溶液的pH =8 C .pH =2的H 2SO 4溶液与pH =12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液pH =7 D .pH =12的氨水与pH =2的HCl 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液pH =7解析:c (OH -)混合=10-4+10-22mol·L -1≈5.0×10-3 mol·L -1,c (H +)混合=1.0×10-145.0×10-3mol·L -1=2×10-12mol·L -1,pH =-lg(2×10-12)=12-lg 2=11.7,A 项不正确;pH =5的盐酸稀释后溶液不会呈碱性,B 项不正确;NH 3·H 2O 为弱电解质,则pH =12的氨水与pH =2的HCl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碱性,D 项不正确。

第三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溶液混合或稀释时pH的变化规律(学生版)

第三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溶液混合或稀释时pH的变化规律(学生版)

第3课时 溶液混合或稀释时pH 的变化规律[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会判断、计算酸碱混合后溶液的pH 。

2.熟知溶液稀释过程中pH 的变化规律。

一、溶液混合后的pH 变化与计算1.酸与碱的pH 之和为14,等体积混合 常温时⎩⎪⎨⎪⎧若为强酸与强碱,则pH =7;若为强酸与弱碱,则pH >7;若为弱酸与强碱,则pH <7。

2.等体积强酸(pH 1)和强碱(pH 2)混合常温时⎩⎪⎨⎪⎧若pH 1+pH 2=14,则溶液呈中性,pH =7;若pH 1+pH 2>14,则溶液呈碱性,pH >7;若pH 1+pH 2<14,则溶液呈酸性,pH <7。

3.常温时,强酸(pH 1)与强碱(pH 2)混合呈中性时,二者的体积关系有如下规律: (1)若pH 1+pH 2=14,则V 酸 V 碱。

(2)若pH 1+pH 2≠14,则V 酸V 碱=12pH pH 1410+-。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pH 相同的NaOH 溶液与Ba(OH)2溶液以任意体积比相混合,pH 不变B .浓度均为0.1 mol·L-1的NaOH 溶液与Ba(OH)2溶液等体积相混合,pH 不变C .常温下,pH =2的溶液与pH =12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溶液的pH 不一定等于7D .常温下,0.05 mol·L-1的硫酸与0.05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pH<72.在某温度时,测得0.01 mol·L -1的NaOH 溶液的pH 为11。

(1)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 w = 。

(2)在此温度下,将pH =a 的碱性废水V a L 与pH =b 的酸性废水V b L 混合。

①若所得混合液为中性,且a =12,b =2,则 V a ∶V b = ; ②若所得混合液为中性,且a +b =12,则V a ∶V b = 。

二、溶液稀释后的pH 变化规律1.酸碱溶液无限稀释常温下,pH 只能无限 ,酸溶液pH 不可能 ,碱溶液pH 不可能 。

上海初三化学第三章-走进溶液的世界(教案)精品

上海初三化学第三章-走进溶液的世界(教案)精品

第三章 走进溶液的世界第一节 水第1课时 水资源和水的组成 第2课时 水的性质第二节 溶液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和物质的溶解性 第2课时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第3课时 溶解度第4课时 溶解度的计算 第5课时 结晶第6课时 溶质的质量分数(一) 第7课时 溶质的质量分数(二)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 溶液的酸碱性和PH 第2课时 生活中常见酸碱盐考点一: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化学方程式:2H 2O 2H 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 3化学性质:通电分解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化学方程式: 2H 2O 通电 2H 2↑+O 2↑ 3、氢气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通电通电电解水口诀: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2H 2O 点燃前,要验纯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3-2-第3课时 铁的重要化合物

3-2-第3课时 铁的重要化合物

成才之路 ·化学 ·人教版 · 必修1
(2)Fe3 的氧化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30 溶液由□____色变 31 为□____色,再加 入 KSCN 溶液时, 32 溶液□______ 33 □_____ 有关的离 子方程式 结论

第三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成才之路 ·化学 ·人教版 · 必修1
第三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成才之路 ·化学 ·人教版 · 必修1
5.铜盐 39 (1)铜化学性质□________,使用铜器皿比较安全。 40 41 (2)铜属于□________,铜盐溶液都□________,因为 42 Cu2+与蛋白质作用,使蛋白质□________而失去生理活性。 43 (3)铜绿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成才之路· 化学
人教版 ·必修1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成才之路 ·化学 ·人教版 · 必修1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成才之路 ·化学 ·人教版 · 必修1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共3课时)
第三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成才之路 ·化学 ·人教版 · 必修1
第 3 课时
铁的重要化合物
3.如何检测某溶液中含有 Fe2 不含 Fe3 ?


提示:向待测溶液中加入 KSCN 溶液,溶液不变红,然 后通入 Cl2,溶液变红,则证明原溶液中无 Fe3+,有 Fe2+。
第三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成才之路 ·化学 ·人教版 · 必修1
新思维· 名师讲堂
第三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成才之路 ·化学 ·人教版 · 必修1
三氧化二铁 Fe2O3
四氧化三铁 Fe3O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熟记酸碱中和滴定的主要仪器的名称及用途。

2.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计算方法和误差分析。

一 酸碱中和滴定1.室温下,将pH =12的NaOH 溶液分别与等体积的下列酸溶液混合,判断其酸碱性,计算pH ,填写下表:2.中和滴定的原理(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可用离子方程式H ++OH -===H 2O 来表示,在中和反应中,H +、OH-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是n (H +)=n (OH -);若用参加反应的c (H +)、c (OH -)来表示,其关系式为c (H +)·V 酸=c (OH -)·V 碱,由此可计算c (H +),其表达式是c (H +)=c (OH -)·V 碱V 酸;也可计算c (OH-),其表达式是c (OH -)=c (H +)·V 酸V 碱。

由c (H +)、c (OH -)可分别求出相应酸、碱的浓度。

(2)用0.103 2 mol·L -1的盐酸溶液,中和25.00 mL 未知浓度的NaOH 溶液,中和完成后用去盐酸27.84 mL ,请根据上述关系式计算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114_9_mol·L -1。

(3)请根据以上原理分析,归纳总结中和滴定的概念是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其中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常称为标准液,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常称为待测液。

(4)中和滴定的关键是准确判断滴定终点(中和反应恰好反应完全的时刻),其方法是在待测液中加2~3滴指示剂,观察滴定过程中其颜色的变化,常选用的指示剂是酚酞或甲基橙,不用石蕊溶液的原因是石蕊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且突变范围太宽。

3.主要仪器及使用酸碱中和滴定所用的主要仪器是锥形瓶和滴定管。

(1)滴定管分为两种:①酸式滴定管:包括玻璃活塞、长玻璃管,可盛放酸性溶液、强氧化性溶液,不能盛放碱性溶液及氢氟酸。

②碱式滴定管:包括长玻璃管、橡皮管、玻璃球,可盛放碱性溶液。

滴定管的上端都标有规格大小、使用温度、“0”刻度;滴定管的精确读数为0.01_mL。

(2)滴定管的使用方法①检查仪器:使用前先检查滴定管活塞是否漏水。

②润洗仪器:在加入反应液之前,洁净的滴定管要用所要盛装的溶液润洗2~3遍。

③加入溶液:分别将反应液加入到相应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滴定管0刻度线以上2~3_mL 处。

④调节起始读数:在滴定管下放一烧杯,调节活塞,使滴定管尖嘴部分充满溶液,然后调节滴定管液面使其处于某一刻度,准确读取数值并记录。

4.实验操作步骤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步骤可以提炼为6个关键字:(1)洗(洗涤):洗涤仪器并进行检漏、润洗。

(2)取(取液):向酸(碱)式滴定管中注入标准液;向锥形瓶中注入待测液,加入2~3滴指示剂。

(3)滴(滴定):在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向锥形瓶中先快后慢地加入标准液(后面逐滴加入),至指示剂发生明显的颜色变化(如由红色变为无色或红色变为橙色、无色变为浅红色等)且半分钟内不变时,停止滴定。

(4)读(读数):平视滴定管中凹液面最低点,读取溶液体积。

(5)记(记录):记录滴定前和滴定终点时滴定管中标准液的刻度,重复滴定2~3次将数据记入表中。

(6)算(计算):以(V终-V始)为消耗的标准液的体积,取2~3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依据c待=c标·V标(一元酸碱)计算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V待酸碱中和滴定(1)原理:酸和碱反应的实质是H++OH-===H2O。

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标准液)来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 溶液(待测液)的计算公式为c 待=c 标·V 标V 待。

(2)准确判断滴定终点:最后一滴恰好使指示剂颜色发生明显的改变且半分钟内不变色,即为滴定终点。

(3)滴定操作要点:左手控制活塞或玻璃小球,右手摇动锥形瓶,两眼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4)滴定曲线以滴加酸(或碱)的量为横坐标,以溶液的pH 为纵坐标绘出一条溶液的pH 随酸(或碱)的滴加量而变化的曲线。

如图所示为用0.100 0 mol·L -1 NaOH 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 -1 HCl 溶液过程中的pH 变化曲线。

由曲线可以看出,在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 在接近滴定终点时有一个突变过程,在此范围内,滴加很少的酸(或碱),溶液的pH 就有很大的变化,能使指示剂的颜色发生明显变化,有利于确定滴定终点。

1.用中和滴定法测定某烧碱样品的纯度,试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准确称量8.2 g 含有少量中性易溶杂质的样品,配成500 mL 待测溶液。

称量时,样品可放在________(填字母)称量。

A .小烧杯中B .洁净纸片上C .托盘上 (2)滴定时,用0.200 0 mol·L-1的盐酸来滴定待测溶液,不可选用________(填字母)作指示剂。

A .甲基橙B .石蕊C .酚酞D .甲基红(3)滴定过程中,眼睛应注视__________________;在铁架台上垫一张白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表数据,计算被测烧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 mol·L -1,烧碱样品的纯度是________。

答案 (1)A (2)B(3)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便于观察锥形瓶内液体颜色的变化,减小滴定误差 (4)0.400 0 97.56%解析 (1)称量氢氧化钠等易潮解、腐蚀性强的试剂时,样品应放在小烧杯中。

(2)酸碱中和滴定时,一般应选甲基橙、酚酞等颜色变化较明显的指示剂,石蕊在酸或碱溶液中颜色变化不明显,易造成误差。

(4)根据c (NaOH)=c (HCl )·V (HCl )V (NaOH )分别求第一、二次的值,再求平均值,解得c (NaOH)=0.400 0 mol·L -1,ω(NaOH)=0.4×0.5×408.2×100%≈97.56%。

2.(1)选用以下主要仪器和试剂,是否可以达到测定NaOH 溶液浓度的目的?________(填“是”或“否”)。

主要仪器:滴定管 锥形瓶 烧杯 试剂:NaOH 溶液 0.100 0 mol·L-1盐酸(2)现用物质的量浓度为0.100 0 mol·L -1的标准NaOH 溶液去滴定V mL 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请填写下列空白:①用标准NaOH 溶液滴定时,应将标准NaOH 溶液注入________(填“甲”或“乙”)中。

②某学生的操作步骤如下:A .移取20.00 mL 待测盐酸溶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并加入2~3滴酚酞;B .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C .把盛有标准溶液的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滴定管使尖嘴部分充满溶液;D .取标准KOH 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 2~3 mL ;E .调节液面至“0”或“0”以下刻度,记下读数;F .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标准KOH 溶液滴定至终点并记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

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序号填写)。

上述B 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右上图是碱式滴定管中液面在滴定前后的读数, c (HCl)=________ mol·L -1。

答案 (1)否 (2)①乙 ②BDCEAF 洗去附在滴定管内壁上的水,防止其将标准溶液稀释而带来误差 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③0.100 0(V 2-V 1)V解析 (1)缺少酸碱指示剂,无法判断滴定终点。

(2)①NaOH 为强碱,应将NaOH 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中,故选乙。

②按查漏→水洗→润洗→装液→排气泡→调液面→读数→加待测液和指示剂→滴定→判断终点→读数、记录数据→计算的顺序思考。

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是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③滴定过程中消耗NaOH 溶液的体积为(V 2-V 1) mL ,因此c (HCl)=0.100 0(V 2-V 1)Vmol·L -1。

二 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1.在酸碱中和滴定前的准备工作中,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还要用标准液润洗2~3次,否则,会使标准液实际浓度减小,消耗标准液体积增大,由c 待=c 标·V 标V 待可知,所测得的待测液浓度偏大。

2.在滴定前,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是否要用待测液润洗?为什么?否。

因为若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会使量取的待测液的实际体积增大,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增大,使测定结果偏大。

3.滴定管正确的读数方法是视线、刻度线、凹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

试分析下列图示读数对滴定结果的影响:(1)如图Ⅰ,开始仰视读数,滴定完毕俯视读数,滴定结果会偏小。

(2)如图Ⅱ,开始俯视读数,滴定完毕仰视读数,滴定结果会偏大。

中和滴定误差分析中和滴定实验中,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有操作不当、读数不准等,分析误差要根据计算式分析,c 待测=c 标准·V 标准V 待测,c 标准、V 待测均为定值,c 待测的大小取决于V 标准的大小。

3.下列实验操作不会引起误差的是( ) A .酸碱中和滴定时,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B .酸碱中和滴定时,用冲洗干净的滴定管盛装标准溶液C .用NaOH 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时,选用酚酞作指示剂,实验时不小心多加了几滴D .用标准盐酸测定未知浓度NaOH 溶液,实验结束时,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开始实验时无气泡 答案 C解析 A 项,锥形瓶一定不要用待测液润洗,否则会使待测液的量偏大,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偏大,从而使所测浓度偏大;B 项,冲洗干净的滴定管无论是盛装标准溶液,还是待测溶液,都必须用待装溶液润洗2~3次,否则会使标准溶液或待测溶液比原来溶液的浓度偏小,影响结果;C 项,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略多加了几滴,一般不影响实验结果,因为指示剂不会改变反应过程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D 项,实验开始时酸式滴定管中无气泡,实验结束时有气泡,会导致所读取的V (HCl)偏小,依据V (HCl)·c (HCl)=V (NaOH)·c (NaOH)得所测得的c (NaOH)偏小。

4.下列错误操作中,能造成中和滴定结果偏低的是( ) A .用滴定管量取标准液时,开始时平视,滴定后仰视 B .盛标准液的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未排出就开始滴定C .往锥形瓶中加待测液时,对滴定管读数,开始时仰视,滴定后平视D .振荡时锥形瓶中液滴飞溅出来 答案 D酸式碱式莫混用,读数视线要水平; 充满尖嘴不留气,液面不要高于零; 适量滴加指示剂,初始读数要记清; 左手慢慢旋活塞,右手旋摇锥形瓶;两眼紧盯待测液,颜色突变立即停;记下刻度来计算,中和滴定操作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