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图片版含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扫描版含答案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沈阳市郊联体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10:BBCBA CCADB11-20:BDABC ADBDD21-25:AACCD二、非选择题26.(1)制度:分封制。
(1分)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统治。
(任答1点合理即可,2分)(2)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深刻影响后世。
(任2点4分)(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2分)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任2点合理即可,4分)27.(1)表现:在中央,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
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理财,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
(6分)(2)经济上,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一些地区出现经济作物的固定种植。
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都发展迅速。
商业繁荣,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纸币,海外贸易、民族政权间互市贸易活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任2点2分)思想上,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形成,并逐渐受到官方尊崇。
(2分)文学艺术上,词进入鼎盛时期,早期白话小说出现,书法追求个性,绘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任2点2分)科技上,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任2点2分)(以上任选3个方面)。
辽宁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I)卷(新版)

辽宁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5题;共70分)1. (2分) (2015高一上·铜陵期中)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
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A . 皇权的独尊B . 中央集权的强化C . 等级制度森严D . 文化专制的扩展2. (2分) (2019高一上·屯溪期中) 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3. (2分) (2019高一上·汕头月考) 有学者指出,在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尽管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但是如果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很难产生向心力。
该学者意在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 . 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地区交流B .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 . 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D . 导致了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4. (2分)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③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A . ①②B . ③④C . ①③D . ②5. (2分) (2020高三上·海林月考) 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A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B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C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D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大一统的产物6. (2分) (2017高一下·大石桥开学考) 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21-2022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21-2022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1.命题范围: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三章结束2.考试时间为60分钟,分数为100分3.第I卷为客观题,选择题60分;第Ⅱ卷为主观题,非选择题4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我国的省份都有简称。
山东省简称齐鲁,起源于:A.远古传说B.西周分封C.甲骨文记载D.古代地名2.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
该联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4、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 嫡长子继承制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 兄终弟及观念5.“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 焚书坑儒B. 修筑长城C. 推行郡县制D. 实行分封制6.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是指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地行政管理7、图1是古代某位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你觉得这位官员可能生活在A.西周B.战国C.秦朝D汉朝8.下列属于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措施有:①西汉“中朝”形成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③隋唐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参知政事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D. ①②③④9、北宋统治者采取“制钱谷”的措施,其政治作用是: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 A、保证了统治者的消费支出C、使地方失去了割据的条件D、为庞大的官僚机构提供了财政保证10、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
2020-2021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 满分 1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表格中相应的题号下面) 1.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
该文化遗存是( ) A .河姆渡文化 B .红山文化 C .良渚文化 D .陶寺文化 2.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新石器文化。
据考古发现,黄河中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
这说明( ) A .中原地区率先迈入文明时代 B .新石器时期各地文化平衡发展 C .各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发展 D .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各具特色 3.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这说明( ) A.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 B.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C.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 4.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制造技术进步B .法家思想影响C .政治伦理规范D .审美观念变化 5.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
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 A .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 B .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 C .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 D .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 6.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
下列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A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B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D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7.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154d63e2bd960591c67742.png)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命题范围:岳麓版历史必修二2.考试时间为 90分钟,分数为100分3.第I卷为客观题,选择题60分;第Ⅱ卷为主观题,非选择题4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2.《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
”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3.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记载:“(宋朝)从事于耕作之农民,除一部分自耕农外,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即为官田之佃户。
在此相对关系下,土地之转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
”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B.私田数量超过官田C.国家与地主争夺土地D.佃户成为耕作主力4.江浙地区,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明朝中后期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这种变化造成的深远影响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消失B.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C.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D.生态环境的恶化5.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上述言论反映北宋(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6.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命题范围:岳麓版历史必修二2.考试时间为 90分钟,分数为100分3.第I卷为客观题,选择题60分;第Ⅱ卷为主观题,非选择题4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 “重农”的思想B. “靠天吃饭”的观念C. “精耕细作”的特点D. “不误农时”的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根据材料“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可知,反映的是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属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重农”思想,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天气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D项是指不耽误农作物的播种时节,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精耕细作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精耕细作的特点对“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的分析理解。
2.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
”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 “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C. 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D. 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在鲁国南部边境地区有个叫吴虑的人,这个人冬天做陶器,夏天耕田,常以舜自居。
由此可知这个人是一个自耕农,说明自耕农经济出现,故选C项。
ABD项在题干中无从反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自耕农经济3.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记载:“(宋朝)从事于耕作之农民,除一部分自耕农外,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即为官田之佃户。
辽宁省2020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I)卷

辽宁省2020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40题;共80分)1. (2分) (2020高二下·枣强月考) 如表是不同史籍关于西周政治制度的记述。
据此能够得出的最准确的结论是()A . 强化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B . 以血缘为纽带把政权与族权相结合C . 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D . 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 (2分)(2019·合肥模拟) 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
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
这说明当时()A . 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B . 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C . 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D .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3. (2分) (2019高一上·佛山期中) 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
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
”这一转变()A .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B . 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C . 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D . 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4. (2分) (2018高一上·柳州月考) “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
……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此段文字中的王沔最有可能是()A . 汉朝人B . 唐朝人C . 宋朝人D . 清朝人5. (2分) (2019高一上·北京期中)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提到某种制度:“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
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材料中体现的这一制度盛行于()A . 汉朝B . 魏晋南北朝C . 唐朝D . 宋朝6. (2分) (2018高一上·白银期中) 山西地区在历史上隶属中书省辖区,被称作“腹里”的朝代是()A . 秦朝B . 汉朝C . 唐朝D . 元朝7. (2分) (2020高二上·大庆开学考) 宋初地方官通常是一年一考、三年一任,后来甚至出现了两年一任。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额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C. 历史文献关于黄帝的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3.有人评论先秦某学者时说:“他代表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提倡节俭、节葬。
”该先秦学者最可能是谁()A. 墨子B. 荀子C. 庄子D. 韩非子4.有学者认为,周平王东迁以后,王政衰微,霸政迭兴,甚至“陪臣执国命”。
然而,这既不能证明西周分封制造成了城邦民主制,也不能证明专制程度的减弱。
相反,正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中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该学者认为西周时期()A. 君主专制制度业已形成B. 经历过城邦民主制阶段C. 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统一D.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5.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
这一变化的原因有()A. 分封制度的强化B. 井田制度的推广C. 生产技术的进步D. 土地兼并的加剧6.汉武帝时期国家对开采矿产和聚众生产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并且实行盐铁官营,其目的是()A. 加强皇权B. 加强中央集权C. 应对战争D. 重视经济发展7.南北朝时,北人骑马是日常生活,南人则畏马如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沈阳市郊联体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BBCBA CCADB 11-20:BDABC ADBDD 21-25:AACCD
二、非选择题
26.(1)制度:分封制。
(1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统治。
(任答1点合理即可,2分)
(2)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深刻影响后世。
(任2点4分)
(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2分)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任2点合理即可,4分)
27.(1)表现:在中央,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
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理财,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
(6分)
(2)经济上,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一些地区出现经济作物的固定种植。
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都发展迅速。
商业繁荣,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纸币,海外贸易、民族政权间互市贸易活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任2点2分)
思想上,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形成,并逐渐受到官方尊崇。
(2分)
文学艺术上,词进入鼎盛时期,早期白话小说出现,书法追求个性,绘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任2点2分)
科技上,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任2点2分)(以上任选3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