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视角下教学团队的构建

合集下载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团队建设的思考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团队建设的思考
夏 正喜 ,林娜
( 九江职业技术学 院,江西九江 32 0 ) 3 07

要 :“ 工学结合”模式下 ,应从三个方面加 强高职院校数 学教师 团队建设 。
关键词 :工 学结合 ;师资 ;团队建设
中 图 分 类 号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65 0 9—9 2 (0 0 1 0 4—0 52 2 1 )0 —0 6 3
课方 式 ,学生 习惯 于听理论 、背理论、考理论 。这种 以学校
和课 堂 为 中心 的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不 利 于 实 践 能力 和 职 业 素质 的
形成综合实力 ,有效促进课程系统的优化与人才培养质量 的 提 高 。 教 师 团 队工 作 方 式 的优 势 表 现 在 :
( )通过团 队成员 互 相学 习、借 鉴 、启 发 、补 充 和激 1 励 ,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进而改善团队成员教学质量。
九 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u nl f i i gVoain & T c n a C l g o ra o u a ct a J jn ol eh i l o ee c l
2 0. 01 2
“ 学 结 合 ’ 式 下 高 院 校 数 学 教 师 工 ’ 模 职 团 队建 设 的 思 考
了解 专 业 知识 ,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 习专 业 课 程 ,更 新 教 学 技 能 。
思积累起来的丰富的专业知识 ,实践经验随着他们 的退休而 失去价值 ;而许多新 教师却不得不从一个较低的起点开始孤
独地探索。又如 ,在 数学科研 实践工作 中 ,由于缺乏合 作,
无法承担较大的研究 项 目,自然也就出不了高档次的成果与 研究文章。这些现象 ,不但阻碍 了课程的建设 和教师教学 水

工学结合下教师团队建设新模式

工学结合下教师团队建设新模式

践的制度,鼓励教师脱产或业余参加本专业企业和社会生产一线实 践,直接获取企业和 岗位的一手信息,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熟悉 所任教专业的岗位操作技能。通过教师和企业联系的口渐增强,专 业教师可以和企业相关人员成立教师企业刚队,共同商讨学生培养
和教育方式。通过和企业的近距离接触 ,不仅仅可以加强校企之间
因为只有教师团队精神的形成才能通过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通过促进成员间的合作而达到整体协调和进步通过在具体问题上和企业达成共识而促进校企合作通过理解学校决策和得到学校支持从而增强打造品牌学校的内驱力才能出现和谐的校园文化和人际关系日渐加强的校企合作
2 1 年 01
Hale Waihona Puke 《 田 师范专 科学 校学 报 》( 文综 合版 ) 和 汉
二、在教师团队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 )淡化的团队观念和极度缺乏的沟通。许多高职教师将 闩 - 己的工作比喻是 “ 一序孤岛” ,教室门口一关 , 这个课堂与世隔绝 。 不同课称甚至足 同 门课程的教师之问几年下来也很少有对课 的 一 沟通和探讨。原本就非常少的教研组活动 ,如集体备课,互相听课 也都足偷工减料 , 成几乎成了摆设。教师之问的互相隔绝也造成 造 了学生矢识面的偏一和 调。这完全不符合综合发展的教学日标。 ¨
出的新的要求以及教师所面对的困境。对与高职教学的特殊性和面临的困难.教 或 同一门课程教师 的教学体会交流,或不刚系部但 同一班级任课老 师团队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对四种教师团队建设进行了深入分 工学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改革,
师 的探讨或 同一专业不同学科教师的沟通。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
设、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基地项 月、校本教材建设、教改或科研课

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组织

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组织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以下是工学结合课程的
教学组织建议:
1. 确定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例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2. 整合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企业需求和行业特点,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

3. 组织教学团队:组建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团队,确保教学内容和行业需求紧密相连。

4. 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实习实训、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5.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6. 建立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7. 持续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企业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持续改进教学组织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组织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
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与途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与途径
CHENGREN AoYU J●
盛丞最喾
29 第7 0/ 总 2 期 01 2 5
文章 编号 :0 1 7 4 2 0 )2—0 1 0 1 0 —8 9 (0 9 1 0 5— 2
孙 百 鸣 , 明海 , 王 许洪 军 ( 黑龙 江农业 工程 职业 学院 ,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 8 ) 5 0 8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是 教 育 教 学 管 理 和 经 济 管 理 ; 王 明 海 (9 3一) 男 , 16 , 黑龙 江 安 达人 , 黑龙 江农 业 工程 职 业 学 院 教 学 副 院长 、 教授 ,主要 研 究 方 向是 教 育 教 学 管 理 ;许 洪 军 (96一) 男 , 龙 江 肇 东人 , 16 , 黑 黑龙 江农 业 工 程 职 业 学 院 信 息 系主 任 、 教授 , 要 研 究 方 向是 计 算机 专业 教 学与 教 育 管 主
中图 分类 号 : 7 8 5 G 1 . 文 献标 识码 : B
工 学结 合是 高职 人才 培养 模式 改革 的重 要切 人 1 . % 。双 师素 质教 师 和企业 兼 职教 师数量 不 足严 75 点 ,建 设职 业教 育教 学能力 强 和社会 实 践能 力强 的 重 影响 了工学 结 合人才 培养 模式 的实 施效果 。 3 .高水 平的 专业领 军人 物 十分缺 乏 。 目前 , 有 双师 型教学 团 队是保 证工 学结 合人 才培 养模 式顺 利 的高职 院校 专业 带头 人还 没有 配齐 ,即使有 专业 带 实施 的前提 和基础 。 高职 教学 团 队建设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头人, 其在专业建设能力、 社会影响力、 资源整合力 据 教 育 部 统计 2 0 0 7年底 全 国独 立设 置 的高 职 和团队带动力上还比较弱,多数专业带头人不能成 院校达 到 1 6 18所 , 在校 生达 到 8 0多万 名 。高职 办 为站在专业前沿、 0 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 学 规模 不断 扩大 ,但 师资 队伍 的数量 和 结构 跟进 的 军人 物 。 速 度却 不是 很快 ,还 不能很 好 地满 足工 学结 合人 才 大多 培 养模式 的需 要 。 1 .教 师 总 量相 对 不足 ,兼 职 教 师 数 量 严 重 不 匠 和工程 技术 人员 担任 兼 职教 师 ,但 这部 分 教师虽 足。 与迅 速增 长 的办 学规模 相 比, 资 队伍 的增 长 速 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缺乏教育教学能力, 师 但因 不 度 相对缓 慢 , 不仅 满足 不 了教 学需 要 , 也难 以满 足工 能很好地承担主要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 此, 因 学结 合人 才培 养模式 运行 的需 要 。 省教 育厅统 计 , 提高这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满足工学结合人 据 20 0 8年底 ,黑 龙 江省 独 立设 置 的高 职 高专 院校 4 才培养模式运行 的必然要求。 4 所 ,在 校 生 达 l. 7 8万人 ,实 际 拥有 专 任 教 师不 足 5“ . 双师 ” 学 团队建 设政 策不 配套 。“ 教 双师 ” 教 80 0 0人 , 加上折 算 后 的兼 职教 师也不 足 9 0 0 0人 , 生 师在职 称评 定 、 资待遇 、 工 福利 待遇 等方 面的政 策和 师 比为 1. : , 师素质 教 师 占 4 . % 。 9 8 1双 68 制度不 配套 , 以体 现 “ 难 双师 ” 师 的价值 , 教 也难 以充 2 .教 学 团队结构 不合理 。从 年龄结 构上 看 , 青 分 调动 他们 的积 极性 。 同时 , 职 院校科学 的教 师实 高 年教 师 比例 偏 多 , 干教 师年 龄老化 , 学 经验较 为 践 能力 考评 体 系 尚未建 立 。对教 师实 践能 力 的考核 骨 教 没有 形成 有效 的机 制 。 丰 富的 中年 教师 比例偏 低 。 学历 结构 上看 , 从 研究 生 与管理 还在 探索 之 中 , 及 以上 学历 的教 师少 , 0 8年黑 龙江省 高 职高专 教 20 二 、工学 结合 人才培 养模 式 下教 学 团队建 设 的 师 中具 有研 究生学 历及 硕士 学位 的教 师 1 7 人 , 68 占 主 要 内 容 1 .专兼 结合教 学团队 的运行机 制 建设 。各 高职 专 任教 师总 数 的 1 . % ,略 高于合 格标 准 。从 “ 79 双 师 ”结构 上看 ,双 师素 质教 师 占 4 . % ,还 达不 到 院校要 根据 学校 专业 布局 与 师资现 状 ,研究 制定 专 68 5 % 。从 “ 0 专兼 ” 结构 上看 , 职教 师 比例偏低 ,0 8 兼结 合 教学 团 队建设 与管 理方 面 的规章 制度 ,保 障 兼 20 年底 , 黑龙 江省有兼 职 教师 13 6 5人 , 占专任 教师 的 行业 、 企业兼 职 教师 的来 源 、 数量 和质 量 以及学校 专

工学结合高职建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工学结合高职建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工学结合的高职建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浅析【摘要】:文章从高职教育对专业教师的客观要求入手,分析了现阶段建工专业高职专业教师的现状,并提供了我校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在工学结合背景下的一些做法和尝试,旨在为高职土建专业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团队an analysis of combin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wang xudong, zhang songjuan(liaoning, shenyang 11012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from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present stage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 and provides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buil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m in construction of the background of “combining some methods, aiming at higher vocational civil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and guiding team construction.key words: studying in practise,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m【作者简介】王旭东(1969-),女,浙江奉化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工系,副教授、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技术、教育管理。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团队建设与协作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团队建设与协作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团队建设与协作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团队建设与协作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个高效的教学团队能够有效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本文将讨论教育工作者如何建立和发展一个强大的教学团队,并通过协作提高教学效果。

一、建设团队文化建设团队文化是教育工作者打造强大教学团队的第一步。

团队文化指的是一系列的共享价值观和信念,以及团队之间合作、沟通和决策的方式。

为了有效创建团队文化,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确立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团队成员需要明确他们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为团队建设奠定基础。

2. 培养团队精神:团队成员之间应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加强沟通和相互支持,形成团队精神。

3. 确定团队价值观:团队成员应共同制定并遵循团队的价值观,包括专业、责任、创新等。

4.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团队成员之间需加强沟通,促进信息的共享和及时反馈。

二、培养团队专业素养在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团队中,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是保障教学质量和协作效果的重要因素。

为了培养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教育工作者可采取以下方法:1. 提供专业培训机会:定期组织教育工作者参加专业培训,提升其知识和能力水平。

2. 鼓励团队成员持续学习:教育工作者应鼓励团队成员自主学习,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3. 促进经验分享和交流:组织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活动,从中获取宝贵的教学经验和观点。

4. 建立评估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帮助其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促进协作与合作教育工作者的协作和合作能力对于教学团队的发展至关重要。

有效的协作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提升教育工作者协作与合作的建议:1. 强化团队协作意识:教育工作者应培养团队成员的协作意识,加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分工明确:合理分工是协作的基石。

教育工作者应根据个人特长和能力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团队建设探究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团队建设探究

Z A abn 。WU Y —n UO S 。 H O F —i。 uj g ,G u i
( . D v ino c d m cA f r,b a u yo o i ce c n u l ,K n n e l g ol e a ii o f a e i f i s A a s .F c l f ca S i ea d P bi t S l n c u mi M t u yC l g , g l a r e
第2卷 第2 5 期 20 0 9年 3 月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 n lo n n tl ry Colg o r a fKu mig Meal g l e u e
Vo . 5 1 2 No 2 . M a .2 0 r 09
高职 院校 工 学 结合 人 才培 养模 式 下 教 学 团 队 建 设 探 究
o u r u u s se a d ta h n e m u l i g i ih r o ai n lc l g s T e c n t c in o a h fc r c l m y tm n e c i g ta b i n hg e c t a ol e . h o sr t f e c — i d n v o e u o t
i g ta i e t p f rf r mo e o a a tt r su y c mb n to n e m s a n w y e o eo m d lt d p o wo k—t d o i ai n, a d t t d h e c ig n o su y t e t a hn me h d fta c n t cin wilp a n i o tn o ei h ui i g Th x si g p o l msa d d f - t o s o e m o sr to l ly a mp ra trl n t e b l n . u d e e it r b e n i n i f c h e o d v lp t o sr cin o e c i g ta u d rpe o n ltan n d fwo k-t d o i a- u i st e eo hec n t to ft a h n e m n e r n e r i i g mo e o r ・ u y c mb n - u s s to r s u s d, S h e ae u g si n r r p s d i n a e dic se O t e r ltd s g e t sa e p o o e . o Ke r y wo ds:h g e o ain lc le e ; wo k—t d o ih rv c to a olg s r su y c mbi to nain; ta h n e m ;c n t ci n meh d e c igta o sr to t o s u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

Wo r k i n g - L e a r n i n g C o mb i n a i t o n ”/ / Y a o Q i n
Ab s t r a c t Wi t h t h e d e e p e n i n g o f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r e — f o r m a n d t l l e i r s i n g o f r e q u i r e me n t s f o r c o n n o t 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i t o n .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s c h ol — e n t e r p r i s e c o o p e r a t i o n . Ke y wo r d s s c h o o l - e n t e pr r i s e c o o p e r a t i o n ;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a c -
On he t Co n s t r u c i f o n a n d Maபைடு நூலகம்n a g e me n t o f t h e Te a c h i n g
Gr o up Ba s e d o n ” S c h o o l- En t e r p r i s e Co o p e r a i t o n a n d
点。
和 起 点 。 只 有 努 力 加 强 教 学 团队 建 设 , 苦 练 内功 , 才 能增 强 服 务 地 方 经 济 建 设 的能 力 和 本 领 。 本 文在 分 析 问题 实 质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了在 校 企 合 作 背 景 下 专 业 教 学 团 队建 设 的 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视角下教学团队的构建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师必须具备将理论和实践相融相渗的“双师”能力;必须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中坚,以兼职教师为基础的教学团队;必须建立以校企合作成效、教师服务社会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师队伍考评体系,从而真正意义上打造一支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团队构建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不可替代的模式。

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切实做到“工学结合”,一方面要深化校企合作,为“工学结合”提供平台;另一方面,抓好教学团队建设,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的建设,为“工学结合”提供师资保障。

本文就“工学结合”视角下教学团队的建设进行探讨。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成为既会教学又懂生产的“双师型”教师是教师的基本目标。

而“双师型”教师,不仅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为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更要求教师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分析和过程组合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将理论和实践相叠加。

“双师”能力是教师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后获得的一种新教育能力,表现为将理论和实践相融相渗后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及将工作和学习贯通合一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因而“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备广博性和交叉性,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专业伦理知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基于课堂情境和行业实践情境的实践性知识;能力结构应具备实践性和应用性,主要包括教学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其中的核心为职业能力,它表现为与行业沟通与合作能力、行业实践能力、行业服务能力等;素质结构应具备综合性和职业性,要求教师应同时具备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把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两个方面的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有机融合起来,吸收内化,并有效再现,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向工作和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团队构建的基本要求
(1)建立学校专任和企业聘任的专业建设双带头人机制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

校内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在注重技能的基础上,更为关注的是带头人的学术性。

尽管职业院校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要特征,但就目前职业院校的现状而言,无论是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还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没有一定数量具有较高水平和社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的引领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校内专业带头人要求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一般具有高级职
称和硕士以上学历,且具有3-5年企业工作经历或相应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特别是与企业合作能力较强,行业实践能力与行业服务能力突出。

企业聘任的专业带头人首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兼顾其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

要求具有本专业本科以上学历,3-5年企业一线技术和生产管理经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

要了解职业教育,热爱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在推动校企合作项目建设中发挥突出作用。

因此,一般从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骨干中产生。

校内专任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其主要职责是专业建设宏观规划、专业调整的评估论证、教育教学改革思路设计、研究项目运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管和评估、从宏观上完成专业课程的总体设计、从微观上完成某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工作。

企业聘任专业带头人主要职责为专业设置进行市场调研和评估论证、实践教学总体框架设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教材的编写与审核、校企合作项目推进、师生企业工作实践的技能指导培养与考核管理。

(2)骨干教师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

骨干教师是“工学结合”教学团队的中坚力量,每个教学团队中应该有4-6名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接受专业带头人的领导,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总体设计,具体完成某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模式的开发,负责该门课程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

职业院校课程特征决定了骨干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因此,一般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1-2年企业的工作经历或相应工作经验,且每年要下企业锻炼2-4周。

(3)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相对稳定的由来自企业一线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

兼职教师既能够填补职业院校师资的匮乏,又可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企业的高度、市场需求的角度,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同时兼职教师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教学中,确保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同步发展。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除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外,学校一方面应该主动与企业开展多方位的合作,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争取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要构建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实践教学的制度体系,做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有效发挥兼职教师作用纳入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系部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要加大兼职教师培养的投入,将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40%作为构建教学团队的目标。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院校的基本要求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不足在教师个体上表现为:现代职教理论欠缺,以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现象严重;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历不足,以理论为中心现象普遍;“双师”能力不足,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理念淡薄,职业能力特别是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能力要不断强化和提高。

存在的不足在教师团队上表现为:专业带头人的中心地位不突出;骨干教师的作用不明显;兼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团队的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现状,职业院校构建“工学结合”教学团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切实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面向市场、面向人人的教育。

帮助每一个人就业,促进每一个人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根据职业教育特征和职业教育要求,职业院校加强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培训,将教师培训常态化、制度化、终身化是职业院校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培训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首要是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要加强现代职教理论和先进职教经验的学习,掌握现代职教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明确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从而把握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核心是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特别是提高将理论和实践相融相渗的能力以及与企业合作、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培训的途径包括专业进修、企业培训和在岗培训。

专业进修和企业培训属脱产培训,主要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而在岗培训则主要通过项目建设以完成教科研任务的形式实施,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双师”能力的提高。

(2)强化专业带头人的作用,构建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支撑,以兼职教师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团队
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它必须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设置专业,以专业为单元构建教学管理体系,因而高职院校的微观运行单位应该是专业或专业群,必须赋予专业(群)准法人地位。

专业带头人的职责和作用决定了专业带头人的准法人地位,是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对外交流,增强服务能力;强化二级管理,提升办学效能的基点和纽带,因此,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专业带头人的突出作用是职业院校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骨干教师是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骨干力量,是专业带头人的依托和后备力量,因此,注重对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是职业院校一项基础性工作,事关职业院校能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花大力气用硬措施挑选和培养。

相比较而言,兼职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最难的一个环节。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现代职教理念为指导,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以创新管理机制为保障,充分发挥考评和激励机制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推动作用,确保兼职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符合现代职教要求。

(3)构建体现现代职教特征的教师队伍考评体系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应改革发表多少论文、承担多少课题、讲授多少节课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考核办法,而要把考核的重心放在校企合作的结果和成效上,放在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上。

如结对多少有效企业、聘请多少合格的兼职教师、为企业服务的年收入、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数量、承担企业技改项目和职工培训情况,所在专业学生规模以及毕业生适应行业企业情况、以“理实一体”为目标的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情况等指标,作为考核教师及教师团队的主要内容。

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把行业领域专家、教学专家、学生教育和管理专家、市场开拓者、专业建设管理者作为自己追求目标,因而建立“工学结合”教师队伍的评价标准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红委.职业院校“校企双带头人”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2]范建波.理实一体化教学视角下的教师能力系统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3]孙翠香.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及内容架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4]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M].浙江大学出版社.
[5]穆晓霞.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