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决定论看动机访谈法疗效机理

合集下载

自我效能感与动机水平的关联研究

自我效能感与动机水平的关联研究

自我效能感与动机水平的关联研究1. 引言在教育心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和动机水平是重要的研究主题。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和信心的评价,而动机水平则涉及个体对于任务完成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本研究旨在探究自我效能感与动机水平之间的关联。

2. 自我效能感与动机的相关理论2.1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由阿尔伯特·班德拉自尼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反应受其对自身能力的评估所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动机和行为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

2.2 动机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决定理论以及成就动机理论等,都提出了关于动机的不同解释和分类。

这些理论都强调个体内部的动机对于行为的影响,并指出动机与自我效能感有密切的关联。

3. 自我效能感与动机的关联研究3.1 学术表现和学习动机多项研究发现,个体在某一学习任务中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习动机之间存在着正向关联。

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对于学习任务更感兴趣,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从而取得较好的学术表现。

3.2 职业动机和就业满意度一些研究还发现,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于职业动机和就业满意度有着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动力去追求自己喜欢的职业,同时在工作中也更有创造力和积极性。

3.3 运动动机和运动表现自我效能感与个体的运动动机和运动表现之间也呈现正向关联。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运动员更有自信心去追求更高的运动目标,并表现出更好的运动技能和成绩。

4. 影响自我效能感与动机的因素4.1 父母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动机水平起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给予的支持、鼓励和认可对于个体培养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和动机意愿具有积极作用。

4.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朋友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支持。

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能够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动机水平,提高其在各个领域的表现。

5. 应用和实践意义了解自我效能感与动机水平之间的关联,对于教育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动机式访谈管理为基础的“患者自强计划”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以动机式访谈管理为基础的“患者自强计划”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以动机式访谈管理为基础的“患者自强计划”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成为困扰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常见慢性疾病。

2型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4.61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据了90%以上的比例。

而且,糖尿病患者在未来二十年内将继续增加,糖尿病正成为一个全球性流行病。

一、动机式访谈管理动机式访谈管理是一种基于患者动机的医疗管理方法,其核心在于促进患者内在动机,并且通过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积极激发和引导患者的内在自我动机,帮助患者自我决定并执行行为改变。

动机式访谈管理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使患者的自我调整行为成为常态化,并在行为上能够持续不断得到改善。

动机式访谈管理通过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密切合作,将决策的权力交还给患者,使治疗成为患者自己的事情,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动机式访谈管理尤为重要。

因为患者的治疗效果直接受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通过动机式访谈管理,可以帮助患者明确自己的治疗目标,并且积极参与到治疗中,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减轻医生的工作压力,提高治疗效果。

二、患者自强计划患者自强计划是一种以动机式访谈管理为基础的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计划,其核心在于帮助患者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自强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积极激发患者的内在动机:通过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愿,积极激发患者的内在动机,使患者愿意参与到治疗中,并且愿意为治疗效果努力。

激发患者内在的自我动机是治疗的第一步,也是动机式访谈管理的核心。

2. 帮助患者明确治疗目标:通过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引导患者自我决定治疗的目标,并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愿望,帮助患者明确治疗目标,使患者能够积极参与到治疗中,树立积极的治疗信念和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

自我决定理论与作动机【终稿】

自我决定理论与作动机【终稿】

自我决定理论与作动机【终稿】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爱德华·迈斯特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他们对自己行为的动机和意愿程度。

自我决定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基本需求:自主性、能够掌控自己行为的感觉;能力感,即认为自己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归属感,即与他人建立关系和感到被接纳的需求。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人的行为动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自主性动机。

外在动机指的是人们为了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而进行某种行为。

内在动机是因为人们对某项活动本身感兴趣、乐在其中而进行该项活动。

自主性动机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的目标和意义产生内在满足感。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满足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这三种基本需求可以提高个体的作动机,促进积极的行为和心理健康。

反之,如果这三种基本需求受阻碍,个体的作动机会受到影响,表现为消极或抑郁的行为。

在教育和工作环境中,自我决定理论也有一定的应用。

给予学生或员工在课程或工作中的选择权,鼓励他们参与决策过程,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力感,提高他们的学习或工作动机。

此外,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也能增强个体的归属感,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的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对行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满足这些基本需求可以促进作动机的理论模型。

这一理论在教育、工作和个人发展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自我效能感与动机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与动机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与动机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综述自我效能感与动机在心理学领域一直被广泛研究和关注。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而动机则是个体行为背后的驱动力。

本文将综述自我效能感与动机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学研究。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和起源自我效能感是由社会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发展而来的概念。

班德拉将其定义为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即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下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程度。

自我效能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社会学习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

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职业发展等领域。

二、自我效能感与动机的关系1. 自我效能感对动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与动机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体的动机水平。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对任务保持积极的认知态度,并且更愿意投入努力去完成任务。

相比之下,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会出现动力不足的情况,缺乏对任务的积极参与。

2. 动机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动机水平也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个体的动机水平越高,其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也越强,自我效能感也相应提高。

这种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的互动作用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个体的学习、发展和成长。

三、自我效能感与动机的实证研究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自我效能感与动机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学术动机和学习成绩具有显著影响。

同样,在职业发展和工作场所的研究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激发他们更高的工作动机和表现。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了自我效能感和动机之间的异质性。

不同个体、不同任务和不同背景条件下,自我效能感和动机之间的关系可能有所差异。

例如,一些人在特定领域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但在其他领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

这种异质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拓展空间,并且有助于揭示不同背景条件下自我效能感与动机之间的互动关系。

四、应用与展望自我效能感和动机的研究对于个体的发展、教育和职业发展均具有重要价值。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中学教师工作动机研究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中学教师工作动机研究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中学教师工作动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深入研究中学教师的工作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是由Deci和Ryan 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着重于理解个体如何在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自我动机。

这一理论为理解教师工作动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框架,有助于我们理解教师如何被激励,以及这些激励如何影响他们的教学行为和职业发展。

本研究将对中学教师的工作动机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他们的工作动机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因素。

我们将结合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要素,如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感,来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教师的工作动机。

我们还将关注教师的个人和职业成长目标,以及他们如何在工作环境中实现这些目标。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有关如何激发和维持教师工作动机的实用建议。

我们也希望本研究能够促进教师对自我动机的理解和反思,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最终,我们期望通过提升教师的工作动机,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是近年来在心理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理论框架,尤其在动机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它强调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和满足内在需求的过程中,自我决定的重要性。

自我决定理论主要包含了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因果定向理论以及基本心理需求理论等四个子理论,这些子理论共同构成了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针对中学教师工作动机的研究,自我决定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传统的教师动机研究多从外在奖励和惩罚的角度出发,忽视了教师内在需求的满足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而自我决定理论则强调,教师的工作动机不仅来源于外在的奖励和惩罚,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内在的自我实现和需求的满足。

动机性访谈的戒烟治疗效果之研究

动机性访谈的戒烟治疗效果之研究
故本研究经介入后在戒烟自我效能认知上并未产生效果,其原因未明,将来可考虑增加研究样本作
进一步的探讨。
结论与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可以将动机性访谈治疗方案推广到其他小区的戒烟门诊进行运用,期待能
提高戒烟成效;下一步可考虑将年龄18岁及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动机性访
谈介入的戒烟效果,并可考虑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以了解动机性访谈介入的长期戒烟效果。
戒烟健康信念,乃是指主要包括戒烟者的烟害疾病罹患性认知、烟害疾病严重性认知、戒烟利 益性认知、戒烟障碍性认知及戒烟行动线索等[3,7,9,13】。戒烟自我效能,是指研究对象自觉面临各种 情境下,自己能够作到不吸烟的信心程度【9】。
一一、矗=七口甲木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入口学属性上,除戒烟意愿外,两组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两组人口学属性 相近;经卡方检定,两组之间在使用尼古丁补充剂药物种类上无显着性差异;在动机性访谈介入前 测,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效标变项上皆无显著的差异存在。
表3各入后,实验组的戒烟自我效能(平均为3.65),虽较对照组(平均为3.39)为高,但未达 统计水平。
三、讨论
这项研究的六个月点戒烟成功率与其他国际性研究结果相若‘4,8,16j比澳洲的六个月点戒烟成功 率14.4%㈣及西班牙的18.4%【171为高;而戒烟门诊的六个月持续戒烟成功率,较台湾吸烟者的六个 月持续戒烟成功率18.9%f5]为高。以上结果反映出澳门戒烟门诊的服务成效,由于每两位吸烟者当 中,便有一个会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戒烟门诊所提供的戒烟服务确实可挽救性命,因此,澳门 卫生局对本澳市民所提供的免费戒烟门诊服务政策是值得持续进行。
组平均为3.15),虽较对照组为低,但未达统计水平;未来持续不吸烟的意愿程度(实验组平均为 3.48,对照组平均为3.25)较对照组为高,但未达统计水平。

05 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_暴占光

05  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_暴占光

2005年第6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16 2005总第218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Sum No 1218 [收稿日期]2005-08-20 [作者简介]暴占光(1972-),女,吉林白城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博士研究生;张向葵(1958-),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暴占光,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人类认知动机理论。

人类在从事活动中追求胜任感、自主性和归属感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并把从事活动的动机看作以外在调节和内在动机为两个端点的连续体,以此来划分不同内化程度的动机水平。

外在动机内化的程度是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支持程度的函数。

[关键词]自我决定;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动机内化 [中图分类号]B84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5)06-0141-06 西方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时间较长,并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

动机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即本能理论时期、驱力理论时期、认知理论时期。

本能理论关注人类行为的本能力量;驱力理论则强调体内平衡、需要满足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七八十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使动机心理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充分关注了人类认知信念对人类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作用[1](P26-31)。

伴随着动机流派的发展,对动机结构区分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

认知心理学者先后用不同的分类来描述这一结构:如趋向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来描述成就动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的划分也是普遍认可的分类方法。

人们在普遍认可这种二分法或三分法的动机分类的同时,也对动机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趋势以及动机转化过程的动态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动机性访谈

动机性访谈

如何帮助一个“不想改变”的人?| 动机式访谈的概念与运用2017-06-03 12:22在咨询室中,总是不乏一些似乎不愿改变的来访者。

或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而是在身边亲友的要求下走入咨询。

又或许他们的困扰由来已久,做出改变就好像是要经历一场外科手术,虽然能治愈病症,但也必须经历疼痛。

面对这些“不想改变”的人,咨询师该怎么办?来访者对于改变的准备对于来访者想不想改变、对改变的准备是否成熟,咨询师可以通过 Prochaska 和Norcross(2010)提出的来访者准备的5个阶段来评估,这5个阶段分别是:前沉思阶段、沉思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

在Uni往期文章,对来访者对于改变的准备有过详细的介绍:1.前沉思阶段:个体还没有改变行为的意图,尽管他们可能会思考改变或想要改变,但他们不愿意做任何事来促进改变。

2.沉思阶段:个体会承认自己的问题,想要改变,愿意采取行动而不只是停留在思考3.准备阶段:行为和意图达成一致。

个体准备做出改变,开始设定目标和行动计划,为进入下一阶段做准备。

4.行动阶段:个体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改变他们的行为,并开始解决他们的问题,关键是他们的努力开始被其他人认可。

5.维持阶段:维持和持续行为的改变超过6个月是维持阶段的标志。

改变的过程由内向外,自上而下。

准备水平低的来访者,在咨询进程中容易产生阻抗,影响咨询的进展和成效。

面对还没准备好的来访者什么是动机式访谈?在应对准备水平很低的来访者时,咨询师能做的是提升治疗的意识、给予大量的安抚、并评估环境的影响(Seligman & Reichenberg, 2016)。

其中,米勒在1983年研究物质滥用的治疗方法时创立了名为动机式访谈的疗法,指的是一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合作性的,引导来访者发现和加强改变动机的,以人为中心的咨询方式。

当咨询中出现阻抗时,咨询师无须直接面对,而可以使用动机式访谈的相关技巧(如多问开放性问题、探讨目标和价值等)创造罗杰斯式让改变发生的条件(共情、一致性和无条件积极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决定论认为 人是积极的有机体 , 具有先天 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 20] , 强调人们有一种内在 的, 朝着心理整合, 个人成长, 以及保持心理一致性方
向发展的的倾向, 而外界环境是否支持病人的三个基 本心理需要, 则决定了个人的这种内在倾向能否达 成 [ 21] 。当社会环境满足个体内在心理需要时, 人们将 更多激发出自主动机 [ 22], 此时, 病人行为会与自我目标
切相关, 但是, 这些理论并不能解释 M I怎么在短期内 起作用的, 为什么会起作用, 及 M I的实施机理[ 19] 。文 章从 自 我决 定 论角 度 ( Self - Determ ination Theory, SDT ), 解释了 M I的疗效机理。
2 自我决定论视角下的动机访谈法疗效机理 2. 1 动机访谈法与自我决定论
反馈的方法, 使病人主动进入如何改变问题行为的 讨论, 增加改变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2. 2. 4 帮助病人确信改变目标可以达到, 以支持病 人胜任感 ( Supporting Se lf- E fficacy)
M I实施过程中, 咨询师让病人产生胜任感, 让 他们体会到有资源和能力去克服困难, 有能力使用 新的行为方式获得成功, 最后取得健康。支持病人,
S( Summ aries) : 小结, 是反馈的一种特殊形式, 用以组织病人的陈述, 帮助其解决矛盾状态, 促进产 生改变行为的决定。
M I在治疗病人中, 起到了对治疗动机这个关键 因素的有效推动作用, 提高了病人进行行为改变的 动机, M I既能与各种咨询技术结合, 放大其他疗法 的咨询 效 果, 也 能 单 独 用 作 改 变 病 人 行 为 的 途 径 [ 8, 9] , 具有较高的适用性。M I充分利用病人自身 资源, 作为病人积极行为改变的基础。在最初使用 M I时, M iller和 Ro lln ick用了最多四阶段治疗, 就取的变量, 而不是一个固有的特质; 病人的阻抗和否 认往往是从一个动机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动机阶段的 信号 (如从不愿改变当前行为的动机状态到较愿意
改变的动机状态 ) ; M I认为使病人确信他们具有达 到某个具体目标的能力是重要的; 在 M I中咨访关 系是咨询师尊重病人由病人自主决定采取何种行为
的伙伴关系; M I既是一项咨询技术 ( 可以与其他咨 询方法结合使用 ), 也是一种咨询方法 ( 可以单独使 用 ); M I是直接的, 以病人为中心的方法, 咨询师抱 着理解的态度, 由病人自己引发行为改变。
咨询师在一个支持和接纳病人的氛围里, 探索 病人改变或不改变当前行为的好处和坏处。咨询师 通过与病人讨论, 使病人意识到当前采用的不良行 为是对实现未来目标的阻碍, 这种当前问题行为和 未来目标、个人内在价值实现之间的差异感, 让病人 主动产生改变当前行为的动机。在这个过程中, 咨 询师尊重病人, 不为病人作决定, 满足了病人的自主 需求。
年后, 广泛的临床运用和完善期, 表现为 M I在更广泛 的对象上得到运用, 研究者更多 探讨 M I的 培训方 法 [ 15, 16] , 疗法本身也得到一些方法上的改进。
然而, 尽管国外对 M I非常推崇, 国内也有人开始 对它进行研究[ 17] , 但它缺乏系统理论基础[ 18] ; M I理论 上与 Carl Rogers的人本主义理论, L eon F estinger的认 知失 调 理 论, Daryl Bem 自 我 效 能 理 论 以 及 Jmi P rochaska和 Carlo D iC lem ente的行为改变阶段理论密
M I使用的主要技术 OARS[ 7] : O( Open): 提出促使病人细致阐述问题与想法 的开放性问题, 避免提问封闭式问题; A( A ffirm ation): 肯定 病人自身的能力, 对 其进 行心理支持; R( Reflections) : 对 病人 的谈 话进 行及 时的 反 馈、确认, 包括病人的一般想法, 及其关于自身愿望、 能力、做事理由、内心需要等更复杂的方面。
需时更长的认知 - 行为疗法同样好的效果, 显示了 其效果好、疗程短 (需要费用低 ) 的优势。在这个优 势对比下, M I被广泛关注, 并且逐渐应用到更多的 领域 [ 10] 。
由于 M I本身具有的一些优点, 在过去二十年中,
20
心理学探新
20 10 年
发表的有关于 M I的研究性文章和综述等文献每二三 年就翻一倍[ 11] 。在实证研究方面, M I相比其他聚焦问 题解决的心理治疗方法 ( Solution- Focused Counseling, SFC )开展有更多实验研究 [ 12] 。
2. 2. 3 使用反馈法而不是质问法, 以避免阻抗产生 ( Ro lling w ith R esistance)
在 M I里, 阻抗被描述为咨 询师和病人间 相互 作用的产物, 阻抗经常发生于当病人体验到一种潜 在的自由或选择权丢失时。治疗师通常采取放大式 的反馈聆听, 将病人的阻抗稍稍夸大, 而避免与病人 间的对质, 因而避免了阻抗, 让病人在一种接纳的氛 围中感受到自己对行为的自主性。通过这种放大式
M I在提出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上世纪 80年 代, 方法本身的形成和验证期, 以 1983年第一篇文章的 发表为标志[ 13] ; 90年代, 方法的发展期, 以 1991年第一 本书的出版为标志[ 14], 该书出版后, 很快被世界上很多 国家翻译为自己的版本, M I被推广到不同的国家; 2000
动机访谈法与基本需要满足的对应关系见下图。
图 1 动机访谈法与内在心理需要满足的对应关系 [ 31]
2. 3 动机访谈法促使病人形成自主动机 自我决定论假设行为动机可以分为两类: 自主
动机和 受控 动 机。自 主 动机 ( Autonom ous M ot iva t ion) 指个体出于自己意愿和自由选择 ( 如兴趣、个 人信 念 等 ) 从 事 某 行 为的 动 机; 相 反, 受 控 动 机 ( Contro lled M otivation) 主要指个体受外部压力而从 事某行为的动机 [ 32] 。受控动机状态下个体较少有 自主性, 较多受到外在制约, 个体倾向于实施最少的 努力并且行为质量很差, 因为他们并不真正投入到 行为中, 也不关心行为本身。自主动机状态下个体 的行为原因来自于内部的要求, 是自我要求而非外 在制约的结果, 该状态下个体具有良好稳定的行为, 个体会更关注行为质量; 同时个体会拥有更积极的 体验, 如兴趣、活力等, 和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 [ 33]
的, 通过发掘和解决矛盾心理来提高病人自主动机 的直接方法 [ 2] 。
在心理治疗中病人足够的治疗动机是保证病人 遵从治疗的重要因素, 也 是取得治疗效 果的关键。 如果病人不准备遵从治疗, 或中断治疗, 则再好的治 疗方法也无能为力。就是在药物成瘾治疗中病人有 很高的中断治疗率、治疗效果不佳的背景下, M iller 等研究者提出了这个咨询方法。
意的社会支持。 M I在实施过程中, 满足了病人的基本心理需要。 M I具体实施分两个阶段。阶段一: 使用一般的
咨询因素以及 M I中特殊的方法、技术来满足病人基 本心理需要, 提高病人改变问题行为的动机。阶段 二: 强调让病人主观上愿意改变而行为上开始改变问 题行为, 聚焦于发展适合病人特殊情况的改变计划, 建立并强化病人主观上实施计划的承诺 [ 28, 29] 。
体获得自主动机, 促进个人人格成长和心理健 康 [ 26, 27 ] ; 三个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可能导致个 体患身心疾病。
胜任需要: 个体能够体验到自己有能力去获得 某种结果的自信; 自主需要: 个体在行为中体验到是
因为自身的原因, 而非受到外在强迫去做某件事情; 归属需要: 个体感到与他人有关联性, 能够体验到满
第 30卷 总第 116期
心理学探新 PSYCHO LOG ICAL EX PLORAT ION
20 10 年 第 2期
从自我决定论看动机访谈法疗效机理
叶利云 宋其争
( 杭州师范大学 心理学系, 杭州 310036 )
摘 要: 动机访谈法是以病人 为中心、促使 病人自己 改变问 题行为 的咨询 技术和 方法。该 文
更一致, 行为改变效果也更好。M I发展过程中完全体 现了自我决定论关于自我成长和健康的理念。从自我 决定论角度可以更好理解 M I产生效用的机制[ 23- 25] 。 2. 2 动机访谈法的实施帮助病人满足基本心理需要
自我决定论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三个基
本需要 ( Basic Psycho log ica l Needs): 胜任需要 ( Com petence) , 归 属需要 ( Re latedness N eeds), 和自主需 要 ( Autonom y), 满足这三个 基本需要, 能够促进个
M I最初提出是基 于卡尔罗杰斯 以 病人为中 心 的 观点, 是对临床 实践中实 施原则的 概括 [ 3 ] 。 M I的适宜对象为对治疗存在矛盾心理的病人。对 于处在不考虑改变当前状况的病人, 使用 M I比一 般方法具有更好疗效; 而当病人已经具有改变意图 时, 使用 M I与一般咨询方法效果无差异, 个别情况 下甚至有负作用 [ 4, 5] 。
从自我决定论角度, 解释了动机访谈 法取得 疗效的 机理: 动机访 谈法起 到满足 病人基 本心理 需要
(胜任感、归 属感、自主性 ), 推动病人产生自主动机 的作用, 促使 病人提 高适应 性行为 的质量 和稳
定性,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从而取得心理治疗效果。
关键词: 动机访谈法; 自我决定论; 基本心理需要 ; 自主动机
在帮助病人过程中, M I采用了与传统劝说和质 问法不同的四个中心原则 [ 30] , 以满足病人基本心理 需要, 促进病人降低阻抗和矛盾心理, 提高解决问题 效率。 2. 2. 1 通过反馈式的聆听 ( Re flect ive L isten ing ) 表 达共情 ( Expressing Empathy) , 以确保正确理解病人 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