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自然地理分解

迹现 “ 万 一为 华 象 级甘 夏 洞 保肃 第 又 护省 一 称 区地 洞 仙 。质 ” 人 公的洞 园天, 、然被 地溶称 质洞为 遗,
万象洞形成于3.5亿万年以前,是国内规模最大、景致最佳的天然的地下溶洞,深不可测,据估计主洞深度至少在10公里以上。现已开发深度4500米,
万象洞的成因
万象洞形成与3.5亿万年以前,是国内规模最大,景致最佳的天然溶洞, 据估计主洞深度至少在10公里以上,现已开发深度4500米。万象洞已被 列为中国四大溶洞之一,其景色秀美奇巧可与举世闻名的广西桂林芦笛岩、 广东肇庆七星岩、浙江瑶琳仙境相媲美,而深邃神秘,宏伟壮观却远胜于 这三处,号称“华夏第一洞”。 由于地壳一直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地质作 用。其中有一种作用就是水对岩石的溶蚀的自然过程,地质学上叫做“喀 斯特”作用。被誉为武都明珠的万象洞,就是一处典型的地下喀斯特溶洞。 溶洞景观是雕琢3.5亿年前的古生界石炭系之石灰岩地层中。该地层为一 套炭酸盐岩沉积,岩性以厚层灰岩,块状生物灰岩为主,组成白龙江复背 斜之南翼地层。
由于组成石灰岩的主要矿物成份方解石 (Ca CO3)与含有二氧化碳 (CO2)的水,不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钙离子(Ca++,)和碳酸 氢根 (HCO3-)被流水带走,天长日久,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岩层中 紧闭的裂隙逐渐张开,稀疏的裂隙不断彼此贯通,进而形成现在如此 宽广的廊道和空洞。这种过程就是喀斯特作用的核心——溶蚀作用。 当溶蚀作用达到饱合状态时,水中已溶解的钙离子和碳酸氢根,又重 新组合成固态的碳酸钙而沉积下来,而水中的二氧化碳则被逸散到空 气中,这就是生成钙化堆积的过程,即洞内常见的由洞顶呈乳房状倒 悬的石钟乳,由洞底呈毛笋状直立向上的石笋,以及石钟乳下伸,石 笋上长而彼此相连接成柱状的石柱。
航拍中国甘肃地理知识点笔记

航拍中国甘肃地理知识点笔记一、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1.地理位置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介于东经102°13"—108°46"、北纬34°54"—42°01"之间。
甘肃地理位置独特,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
省内东西横跨1600公里,南北纵贯1000公里。
2.地貌特征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陇南山地、甘南高原、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地。
陇南山地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势较高,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山峰叠翠,森林资源丰富。
甘南高原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势较低,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草原辽阔,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部,地势平坦,气候干旱,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通道。
祁连山地位于甘肃省北部,海拔较高,山地草原景色壮观。
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1.水资源甘肃省水资源总量为174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黄河穿境而过,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
此外,甘肃还有众多的湖泊和水库,如青海湖、尕海等。
2.土地资源甘肃土地资源丰富,包括耕地、草原、山地、沙漠等多种类型。
耕地主要分布在陇南、天水等地,草原主要集中在甘南、河西走廊等地。
3.生物资源甘肃生物资源丰富,拥有大熊猫、金丝猴、雪豹等珍稀动物。
植物资源方面,甘肃有世界著名的祁连山雪莲等高山植物。
4.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甘肃生态环境脆弱,面临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等问题。
近年来,甘肃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等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省地理地貌甘肃位于祖国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
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
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
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个典型的高原区。
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
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
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有着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等植被垂直分布明显。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这块东西长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带,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靠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高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具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甘肃省能源资源甘肃省能源种类较多,除煤炭、石油、天然气外,还有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甘肃在中国什么位置

甘肃在中国什么位置甘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东接陕西,南邻四川、青海,西靠新疆,北与内蒙古、宁夏接壤,是我国重要的行政区域之一。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和阿尔泰山、天山山脉之间,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变。
地理位置甘肃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中国西部的交通枢纽地带,是连接西北和西南、西北和东北以及西北和华北的重要通道。
甘肃省总面积约46.34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8%。
地形地貌甘肃省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高原、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境内有祁连山、长江源头、阿尔金山、河西走廊等著名的自然地理景观。
甘肃省地势高低落差大,海拔从西部的祁连山脉顶峰至东南部的黄土高原呈递减趋势。
气候特点甘肃省气候多样,其中西部地区属于干旱地区,东部地区属于半湿润气候区。
全省年降水量的半数以上集中在夏季,东南部还有适宜农业生产的雨季。
不同地区的季节特点明显,东南部的夏季炎热潮湿,西部地区夏季酷热干旱。
经济发展甘肃省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光热、水能、风能、矿产资源等。
农业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同时也有些许工业,主要以冶金、石化、建材等为主。
旅游业也是甘肃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
文化底蕴甘肃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甘肃是丝绸之路的要冲之一,曾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枢纽,许多古代丝绸之路的遗迹散布于各地。
加上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特点,使得甘肃省文化多元、丰富多彩。
总体来看,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上,甘肃省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甘肃省地理概况

甘肃省地理概况地理位置: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
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有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等。
历史文化:甘肃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华夏始祖伏羲氏曾诞生于此,并造文字、创历法、开创了人类文明之先河。
三千多年前,泾、渭河谷地出现的原始农业成为黄河流域灿烂农业文明的开端。
甘肃曾是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和成吉思汗南征北战、骊可·波罗探险游历的经由之地。
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蜿蜒1600余公里,沿途撒满了璀璨的文化教育珍宝。
甘肃是古代东西方联系的纽带,记载着中外友好往来、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朽历史,吸引着愈多的文人学者和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行政区划:甘肃省设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天水、武威、张掖、酒泉、平凉、庆阳、定西、陇南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中心之一,是以石油工业为主,有色冶金、机电、轻纺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经济发展:甘肃,在解放五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得变化,工农业生产,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6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51.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90.3元。
全省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和科学研究事业有着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人口民族:甘肃人口分布极不均匀,2002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592.5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4.0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16‰;全年死亡人口16.6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6.45‰;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高一地理敦煌地貌知识点

高一地理敦煌地貌知识点敦煌地貌是指我国甘肃省敦煌地区所展现出来的独特地貌景观。
敦煌地区位于祁连山与阿尔金山之间的狭长砂漠盆地中,是中国著名的沙漠地貌景观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敦煌地貌的形成原因、地貌类型和地貌特征。
一、形成原因敦煌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水体活动、风力作用等有密切关系。
首先,敦煌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交汇处,地壳运动剧烈,构造活动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貌的形成。
其次,由于受到亚洲季风的影响,敦煌地区河流水系的发育一度较为繁盛,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活动减弱,水体退缩,形成了河谷地貌。
最后,敦煌地区常年受到干旱的气候影响,风力作用成为地貌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形成了盐湖、流沙丘等特殊的地貌类型。
二、地貌类型1. 河谷地貌敦煌地区河流较为发达,流经河谷地带,形成了犬儒河、黑河等河谷地貌。
这些河谷地貌以高崖陡坡和宽谷河床为特征,地貌起伏较大,景色壮丽。
2. 沙丘地貌敦煌地区的沙丘地貌分为穹丘、梯田丘和沙峰丘三种类型。
穹丘是最典型的沙丘形态,呈圆顶状,并且由于风力的作用,常常呈现出连绵起伏、错落有致的景致。
梯田丘是由于不同风向的交替作用,在沙漠中形成了一系列阶梯状的砂丘。
沙峰丘则是由于风向作用和风速的差异,在沙粒运动中形成的尖峰状砂丘。
3. 盐湖地貌敦煌地区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地下水含盐量较高,因此形成了一些盐湖和盐碱地。
这些盐湖地貌通常呈现出白色或浅粉色的盐结晶,形成了独特的湖泊景观。
三、地貌特征敦煌地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敦煌地貌类型繁多,穹丘、梯田丘、沙峰丘和盐湖等地貌景观形成了多样性的地貌景致。
2. 壮美性:河谷地貌的高崖陡坡和宽谷河床,以及沙丘地貌的连绵起伏、错落有致,赋予了敦煌地貌壮丽的视觉效果。
3. 稳定性:尽管受到风力的影响,敦煌地貌却相对稳定。
穹丘、梯田丘和盐湖等地貌形态变化缓慢,保持了其原始面貌。
总结:敦煌地貌的形成源于地质构造、水体活动和风力作用等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甘肃地貌特征

甘肃省水系甘肃省位于我国湿润区向西部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地表水系复杂多样,境内河流分属内陆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共12个水系,其中内陆河流域有苏干湖、疏勒河、黑河、石羊河4 个水系;黄河流域有黄河干流、洮河、湟水、渭河、泾河、北洛河6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汉江两个水系。
全省计有较大水系450余条,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共有79条,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大于10亿立方米的较大江河计有12条,按水量排列依次为黄河、白龙江、洮河、湟水、白水江、大通河、渭河、泾河、西汉水、黑河、嘉陵江、大夏河。
本省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99亿立方米,入境水量计304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度65.9毫米,在全国居27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 510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560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数的1/2和1/3,是水资源贫乏的省份之一。
甘肃省气候甘肃地形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具有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除高山阴湿区外,省内大部分地区具有气候干燥,气温年、日较差大,大陆性强,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水热条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等主要气候特征。
此外,气候的地域差别也很大,兼有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暖温带湿润区和干旱气候区、冷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区、干旱气候区、高寒气候区等多样气候类型区,而且山区垂直气候显著,气候的不利因素也很多,主要有干旱、冰雹、暴雨、霜冻、干热风、大风和风沙等灾害性天气。
全省年太阳总辐射量约在4 800~6 400兆焦/平方米之间。
河西地区比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大约多700~1 000兆焦/平方米;河东地区比我国同纬度东部区大约多300~90 0兆焦/平方米。
年太阳辐射的分布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弱。
河西走廊和甘南高原是甘肃省太阳能最丰富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别为5 800~6 400兆焦/平方米和5 800~ 6 200兆焦/平方米;陇南地区较贫乏。
年太阳总辐射量仅为4 800~5 000兆焦/ 平方米;省内其余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 000~5 800兆焦/平方米。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省地理地貌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
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
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
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溪流急荡,峰锐坡陡,恰似江南风光,又呈五岭逶迤。
南疆的“纤秀”,北国的“粗犷”,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
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
这里有苍松翠柏,有潺潺溪流,有丰富的石油、煤炭,也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
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造就了多少天险夜渡,雄关要塞,峪口大峡。
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的水轮,把无穷无尽的动力和光明,奉送给这块土地,焕发它新的青春,改变着它昔日的贫困。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个典型的高原区。
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
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
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
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
有着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位于祖国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
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
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
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个典型的高原区。
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
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
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有着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等植被垂直分布明显。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这块东西长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带,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靠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高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具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
甘肃省能源资源
甘肃省能源种类较多,除煤炭、石油、天然气外,还有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其中,石油可采储量为6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31.57亿立方米,集中分布在河西玉门和陇东长庆两油区。
全省煤炭预测储量为1428亿吨,已探明125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20亿吨,煤炭资源集中分布于庆阳、华亭、靖远和窑街等矿区。
甘肃风能资源丰富,总储量为2.37亿千
瓦,风力资源居全国第5位,可利用和季节可利用区的面积为17.66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省内部分山口地区,河西的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
甘肃是我国太阳能最为丰富的三个区域之一,各地年太阳总辐射值大约为4800-6400兆焦/平方米,其中河西西部、甘南西南部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按现有利用水平测算可开发资源量约为520万吨标准煤/年。
甘肃省宗教
甘肃现有5种宗教: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
其中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信仰的人口较多。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是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萨克族;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有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
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在各民族中都有信仰,但人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