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下语文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部编版九下语文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儒林外史》主 旨深邃,在小说艺术 上有很高的境界。这 部小说“秉持公心, 指摘时弊”,将讽刺 的锋芒寄寓在含而不 露、耐人寻味的叙述 中,通过冷静传神的 刻画,廖廖数语,便 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
读书方法 指导
讽刺文学历史悠久。西方文 学里的讽刺,可追溯到古希腊寓 言和喜剧;中国文学里的讽刺, 源于《诗经》的“美刺”和史传 的“惩劝”,既有入木三分的揭 露,也有“微而显,志而晦,婉 而成章,尽而不污”的讽喻。几 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 无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儒 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直为人称道,突出表现在 对人物的刻画上。上至达官显宦,下至贩夫走卒。 他们行藏不同,性格各异,而“其人性情心术, 一一活现纸上”,让读者一见而洞彻其灵魂。选 择一个主要人物,细读有关章节,看看作者在刻 画人物上,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呈现出怎样的 讽刺效果。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儒林外史》 1.抓住含义丰富的细节,准确把握作者的态 讽刺艺术的体会。 度。
1.体会批判精 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 神
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 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用手法之一。例如乔纳森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写的是主人公在 “大人国”“小人国”乃至“慧骃国”看似荒诞 不经的漫游,讽刺的却是人间真实的世相。另一 种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 的白描直书其事。例如“范进中举”,写胡屠户 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一同回家,“见女婿 衣裳后襟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 回”。这一细节,作者写来不动声色,却活描出 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后世人诚惶诚恐、毕恭 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不同的讽刺笔法, 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

2019年春部编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1

2019年春部编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1

创作背景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写的是“儒林”之“外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 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 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 ,尤在士林”。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为避免 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作者托 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 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 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2)欣赏讽刺笔法。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看似子 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 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例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写的是主人公在“大人国”“小人国”乃至“慧骃国”看似荒诞不 经的漫游,讽刺的却是人间真实的世相。 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 白描直书其事。例如“范进中举”一回,写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范 进的疯病,众人一同回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 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一细节,作者写来不动声色,却活 画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 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 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 露出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 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 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阅读这些作品,要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体会批判精神。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 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 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 理想的向往。

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才华,便择他为婿,希望他能继承事业。 但在女儿完婚后,他见女婿只会诗词歌赋, 不通八股,便出两个题让他作文章,结果 蘧公孙写出来的都是些诗歌上的话,又有 两句像《离骚》,又有两句“子书”,不 是正经文字,因此,心里着气。他与妻子
商量再娶一个如君,早养出一个儿子来叫 他读书,接进士的书香。妻子说他年纪大 了,劝他不必,他就着了重气,跌了一跤, 半身麻木,口眼也有些歪斜。鲁编修是科 场上的成功者,也是科举制的维护者,但 作品通过写他晚年的凄凉,对他进行了深 刻的讽刺。
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 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精神 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众生 百态揭示了当时士人追逐功名利禄的观念、官 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小说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 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 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 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 自我的方式所做的对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 了作者的理想。
贪官污吏的典型
【汤奉】 高要县知县,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 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 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 生意的老师夫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
膺,鸣锣罢市。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有 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人家问成“奸民 挟制官府”之罪。如此“清廉”的知县, 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住万感俱发,一头撞去,哭得死去活来。 而当朋友们答应替他捐个监生时,他竟爬 到地上磕头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 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不久, 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 之间,不是亲人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 也来认作朋友。之后,他又中了进士,升
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于是连他教 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大老爷” 的“长生牌”。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 为了关照这个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五十四 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 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 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

苏教版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新人教版

苏教版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新人教版

1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一、填空题。

1.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艺术高峰是《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

2.《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为中心思想的长篇小说。

书中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3.在《儒林外史》中, 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

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4.《儒林外史》中, 王冕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书中第一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5. 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动,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6.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7.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钱财。

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蘧公孙“看破了相”。

8. 牛浦郎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爹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为妻,但他后来却撇下妻子。

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9.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

【甲】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

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

”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牙箸来。

【甲】又不肯举。

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

”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选段中【甲】指的是范进,该选段中的细节描写暴露了【甲】虚伪做作的特点。

10.【乙】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众人劝着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是的?”【乙】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2019年春部编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4

2019年春部编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4

讽刺作品的阅读方法指导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 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 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 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 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对于这样一 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 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讽刺 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 ,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 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 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阅读这些作品,要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体会批判精神。讽刺作家塑造人 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 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 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 对理想的向往。
知识链接
同治版《儒林外史》
外文版《儒林外史》
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 它以真人为模特儿,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 以概括提高。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 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 判。与以前的小说相比,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 特色。小说主要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 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 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 却活跃其中,成为光彩的艺术形象。从这个意 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 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年), 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 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 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 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 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 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 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 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 梓号粒民印”)。后卒于客中。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 (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 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 《儒林外史》。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讽刺小说》
他(吴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不仅描写了一 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而且反映了以他 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理想的探索和追求。
--陈美林(古代文学研究专家)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孟郊
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 加身的荣耀。
在作者笔下,这个制度已经极度腐朽,不再能选拔真正的人オ, 反而成为蒙蔽、扭曲士人灵魂的工具。如书中的范进、被吹捧 为能“天地间之至文”,竟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而 就是这样一个无知之徒一且中举,立刻成为众人艳羨的对象, 集名利于一身。小说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的众多士人形象, 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 “士人”这一群体。历代正史皆相沿 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 有品德的大儒。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却与此不同,刻画的是“儒林”的另 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面相。
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 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 如在目前,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 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 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 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体会批判精神。识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 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 表达对光明的向往。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 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 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全县读 书人都以为“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于是“知县条,本学祭,余大先生祭, 国县乡绅祭,通学朋友祭,两家亲戚祭,两家本族祭,祭了一天,在明伦堂 摆席…”这正是对“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语)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 击。不止于此,某些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会塑造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 人物,例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徹君等。这些正面 人物的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 批判力量。欣赏讽刺笔法。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看似子虚乌有 的情节和夸空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朝作品常见的一种手 法。例如乔纳“小人国”乃至“慧骃国”看似荒诞不经的漫游,讽刺的却是人间真 实的世相。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 白描直书其事。例如“范进中举”-回,写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课件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课件 新人教版
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令他对考八股、开科 举等利弊感受尤深。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 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 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 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 方法统治思想、牢笼士人。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 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 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 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四、听方法。
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老师讲课的结论而且要认真关注老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上语文课学习汉字,一般都是遵循着“形”、“音”、“义”的 研究方向;分析小说,一般都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个要素入手;写记叙文,则要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进行 叙述。这些都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其他的科目也有适用的学习方法,如解数学题时,会用到反正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消元法; 因式分解法等,掌握各个科目的方法是大家应该学习的核心所在。
编后语
听课对同学们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听得好好,直接关系到大家最终的学习成绩。如何听好课,同学们可以参考如下建议:
一、听要点。
一般来说,一节课的要点就是老师们在备课中准备的讲课大纲。许多老师在讲课正式开始之前会告诉大家,同学们对此要格外注意。例如在学习物理 课“力的三要素”这一节时,老师会先列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这就是一堂课的要点。把这三点认真听好了,这节课就基本掌握了。《来自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新课导入
简述《范进 中举》的故 事……
走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 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 人”。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 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 至于绝粮。

2019年春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主课件配套教案

2019年春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主课件配套教案

2019年春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主课件配套教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2.学会欣赏、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批判、讽刺意义。

过程与方法1.讲述《儒林外史》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下阅读《儒林外史》。

联系作者的生平,讨论、交流作品主要描写的几类人物及其特点。

2.引导学生抓住含义丰富的细节,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边读边做批注。

阅读前人的评点或相关研究著作,深化理解,从反面人物形象体会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欣赏、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批判、讽刺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请同学们扼要讲讲《范进中举》的故事。

我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陈美林说:“《儒林外史》不仅描写了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而且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理想的探索和追求。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儒林外史》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二、讽刺作品的阅读方法指导《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

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讽刺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理想,发明了许多经典作品。

浏览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体会批判精神。

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背景
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令他对考八股、开科 举等利弊感受尤深。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 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 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 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 方法统治思想、牢笼士人。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 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 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 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专题三:续写故事
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 发挥想象,续写他的故事。
自主阅读推荐
钱锺书《围城》——《围城》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 “新儒林外史”。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通过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 国、巫人岛、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 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 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等。 这瞬间的行为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为潜台词的, 所以这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这最 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 方。作者敏锐地捕捉人物瞬间行为,把对百年 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和他们瞬间的行为巧妙地 结合在一起,使讽刺具有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
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 还没见面,老人摇头。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 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老人摇头摇得 厉害。老奶妈又问是不是他两个儿子不在眼 前,老人还是摇头,两个手指指着不动。
待到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老爷子说: “我知道,你是看那灯里有两根灯草怕费了 灯油。”然后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看 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去了。
读书方法指导
u 体会批判精神; u 欣赏讽刺笔法; u 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专题探究
专题一:故事会 ①梳理情节,准备提纲; ②抓住梗概,注意细节; ③体会情感态度与思考。
示例:两根灯草
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严监 生老了临死的时候,卧房里挤满了子女后代, 老人家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 根手指,众人不知其意。
由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讽刺当时 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会,添加了一些 正反面人物进行对比。正面人物的划分线主 要在于保持着应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 则是那些整天凭着官位欺压百姓,并且不学 无术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钻研儒学、推行正 道其实却把道德品质封存的儒士。
《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 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 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 双重的审美感受。
《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常 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 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如汤知县请正在居 丧的范进吃饭,范进先是“退前缩后”地坚决 不肯用银镶杯箸。汤知县赶忙叫人换了一个 瓷杯,一双象箸,他还是不肯,直到换了一 双白颜色竹箸来,“方才罢了”。
汤知县见他居丧如此尽礼,正着急“倘 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忽然看见“他 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 心才安下来。真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安老师·精 心 制 作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新课导入
简述《范进 中举》的故 事……
走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 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 人”。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 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 至于绝粮。
专题二:《儒林Βιβλιοθήκη 史》讽刺艺术探究①抓住含义丰富的细节,把握作者对人物的 态度; ②边读边做批注,阅读前人的评点或相关研 究著作,深化理解; ③从反面人物形象体会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儒林外史》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得意 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清廉或者贪腐的官场 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 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 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坑 蒙拐骗的江湖游士。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 人都在人间行走,有讽刺,有眼泪,有寒意 也有温暖。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 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 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 是为了作区别。
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 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 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 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 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 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 厄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