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

在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

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

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迟早会出现的人口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国家,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形成的,具有刚性特征.(一)规模大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达126583万人(这个数字是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人口),而65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达8811万人,老年人口数量巨大。

未富先老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未富先老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未富先老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即“未富先老”。

未富先老指的是一种现象,即在经济尚未富裕的情况下,个体或家庭已经面临着老龄化问题。

这一标准的出现对于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未富先老标准的定义、背景、影响因素,以及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通过对未富先老标准的全面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找到有效解决途径。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目标:1. 引言:概述未富先老标准的定义和背景,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2. 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未富先老标准的定义和背景、影响未富先老标准的因素,以及应对未富先老的策略和建议。

3. 结论:总结未富先老标准的重要性,探讨未富先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展望未富先老标准的未来发展。

通过这种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未富先老标准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最终得出关于未富先老标准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结论。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未富先老标准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普遍希望在退休之后能够享受优越的生活质量,然而许多人在年轻时并没有做好财务规划和储蓄准备,导致退休后面临经济困境。

通过深入分析未富先老标准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可以帮助个人和社会更好地应对老年财务问题,提高退休生活的质量,减轻社会养老压力。

同时,通过对未富先老标准的研究和讨论,也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因此,本文旨在呼吁个人和社会重视未富先老问题,提升老年金融安全意识,促进社会养老制度的健康发展。

2.正文2.1 未富先老标准的定义和背景未富先老标准是一种对个人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指的是在晚年时依然缺乏充足的经济积累和生活保障的状态。

这一标准源自于社会对个人养老问题的关注和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原因及对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原因及对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原因及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我们将概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包括老年人口的数量、比例、增长速度和地域分布等。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导致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主要原因,包括生育政策的调整、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促进代际交流等,以期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趋势和特征。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突破8亿,占总人口比例接近20%,这一比例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还将持续上升。

与此老龄化还伴随着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养老保障压力加大、医疗服务需求增加、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等。

在地域分布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城乡差异和地区不平衡的特点。

城市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外流、生育率较高等因素,老龄化速度相对较慢。

不同地区之间老龄化程度的差异也较大,一些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养老问题。

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会负担逐渐加重,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也在逐步增大。

老龄化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年人口的增加导致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十分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出发,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老龄化问题的理解和应对策略的选择。

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项目举办单位: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团委项目承办单位: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目录1、老龄化的基本情况和呈现的问题1.1基本情况1.2呈现的问题2、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存在的主要影响2.1农村人口老龄化对计生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农村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2.2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重劳动人口的扶养负担2.3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医疗机制尚且达不到人口老龄化的需求2.4农村的老年性社会组织比较薄弱2.5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3、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3.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低效3.2从国家政策来看,计划生育政策加速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3.3从经济发展来看,农村人口收入偏低导致子女供养能力受限3.4从家庭来看,劳动力人口外流导致农村空巢现象日趋严重3.5从思想观念,传统养老习惯根深蒂固致使村民对养老保障制度认识淡薄4、对当地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4.1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4.2运用新的模式缓解劳动力短缺4.3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4.4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5、其他方面的建议5.1积极推行社会化居家养老5.2加强敬老爱老的伦理道德建设6、附件附件1: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问卷附件2: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统计结果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报告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口总体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

1、老龄化的基本情况和呈现的问题1.1基本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们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没有相应地进行城镇化建设,使得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1990年我国共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275万人,其中居住在农村的有7285万人,约占了全国老人总数的四分之三,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趋势,我国由于70年代之前人口的飞速增长及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迅猛增长的叫停,使得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特定背景下表现为速度快、规模大的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

我们可以从目前的人口结构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的老龄化,可以看到这是由我国的特定的人口结构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决定的,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改变。

我们要正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积极研究对策,解决好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要抓住社会结构变革的机遇,力争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人口结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内涵(一)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上升,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1]。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全世界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人口转变,从现在到2050 年,老年人口总数将从大约6 亿增加到20 亿左右。

在今后50 年内,全世界将会第一次出现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少年儿童人口的情况。

”[2] 人口老龄化不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而是老年人口相对于少儿组人口的增加,是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对变化。

随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下降和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平均年龄和年龄中位数会随之增加,整个人口会逐渐趋于老龄化。

虽然各国和地区人口老龄化过程不尽相同,但它作为人口转变过程的必然产物是各国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未富先老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基本是和经济发展同步的,也就是说富老同步。

欧美一些老年型国家,在1950 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超过5000 美元,城市化水平超过50%,基本实现工业化。

我国老龄化社会形成的原因与面临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社会形成的原因与面临的问题

黑龙江科学HEILONGJIANG SCIENCE第12卷第10期2021年5月Vol. 12May. 2021我国老龄化社会形成的原因与面临的问题王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摘要:探讨我国老龄化社会形成的原因与面临的问题。

分析了我国老龄化社会增速过快、未富先老、老龄化地域不均衡等特点,指出了老龄化社会形成的原因,提出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社会养老压力大、医疗保障不足、养老方式面临挑战等问题,并且给出提高政策宣传、加大社区福利建设及增加老龄产业等策略,以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形成原因;解决思路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 -8646(2021)10 -0160-02Reasons for the Aging Society Formation and the Problems in ChinaWang Chao(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 Studies ,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Abstract :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aging society formation and the problems in China ; analyzes thecharacteristics of excessive speed increase of aging society , aging before getting rich and unbalanced regional aging ; points out the reasons for the aging society formation ; and proposes the problems of great pressure of social provision forthe aged , insufficient medical security and challenges of old-aged care way. Then the research proposes the strategies , i. e. to promote policy publicity , strengthen community welfare construction , and enhance aging industry , in order to response aging society.Key words : Aging society ; Formation reason ; Solving ic0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日渐 显现,由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劳动力供给较少、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

新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研究

新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研究

DOI:10.19995/10-1617/F7.2022.08.124新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研究王亚飞(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0)摘 要: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银发一族”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社会的“新常态”。

“银发浪潮”既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挑战与冲击,即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经济发展滞缓、阻碍中国梦的实现。

同时也带来了福音与机遇,即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我国应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起点上,以战略性的思维、发展性的眼光、负责任的态度重新审视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强化老龄化的积极影响,弱化老龄化的消极影响,使之成为“中国新优势”,走出一条新时代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人口老龄化道路与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人口老龄化;挑战;机遇;对策本文索引:王亚飞.新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研究[J].商展经济,2022(08):124-126.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1 新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严峻挑战1.1 以尊老敬老爱老为主的传统家庭养老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传统社会家庭养老居于主导地位,现代社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养老从绝对主体发展到相对主体,核心地位受到影响。

其一,在传统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父系社会中,父辈掌握着家里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有着丰富的耕作经验,因此在家中的威望较高,被视作资源、财富的载体和象征,传统家庭养老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社会开始转型,人们生活在一个以市场关系和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中,但是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使父辈在家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一家独大”的特权地位逐渐丧失。

其二,在生产社会化背景下,家庭的生产功能消失,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财富的积累和分配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冲击着依靠土地和子女在家庭内部解决养老问题的传统孝道。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活着界范围内,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已成为普遍现象。

欧美、日本等工业化、现代农业进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域的农业人口老龄化现象出现时刻较早,伴随着整体人口的老龄化还呈现上升趋势,其进展历程显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进程并非为短时刻的、过渡现象。

相对于日趋突出的人口老龄化和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而言,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出现较晚,但问题的严峻性却在增加,已成为事关农业和农村进展的大问题。

一、农业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日趋严重的劳动力高龄化问题国际劳工组织把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划为老年劳动力人口*。

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年龄人口的结构分青年型、中年型和老年型三种,当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劳动力人口比重在15%以上者为老年型,而在15~64岁成年劳动力群体中,50~64岁人口所占比例呈现日趋增高的态势时则称之为劳动力高龄化。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乡村城镇化、现代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机会增多、空间增大,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离乡离土,进入各级各类城镇和非农产业中谋求新的发展。

在不少地方,“386199部队**”成为我国农业的主力军。

最新的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较为准确地反映了这一现象,令人堪忧的农业劳动力高龄化问题正日趋严峻,并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见表1)。

我国第二次农业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全国住户中以农业为主要行业的农业从业人员34246万人。

按年龄分,41~50岁占%,而51岁以上为%,远远超过了判断劳动年龄人口类型中老年型所占比例15%的标准,很显然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已处于老年型。

与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相较较,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为%,第二次农业普查时上升至%,年均增加个百分点;其中,51~60岁农业人口比重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为%,第二次农业普查时则上升至%,年均增加个百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富先老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作者:周小艺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4期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一般地,如果65岁以上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14%则被称为“老龄社会”。

事实上,中国早在2001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近日有专a家指出,中国预计将在2026年至2027年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将占世界首位。

届时中国必将面临“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双重挑战。

关键词:未富先老;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1
一、背景概述
据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年末增加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了0.25个百分点。

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劳动力供给问题也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二、未富先老问题的源起及原因
未富先老,是一些专家在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发布后提出的新命题,旨在向全社会提出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必须对人口老龄化做好思想、理论、舆论准备,物质准备,制度准备,人才准备和健康等各种准备,居安思危,有备才能无患。

未富先老是中国人口变化最显著的特点,近几年来由于被学术界和各大媒体高频率使用而成为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说法。

对比欧美和北欧的诸多发达国家步入老龄社会时社会的富足和福利的成熟,我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即“未富先老”。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说,中国的老龄化趋势不可阻挡,而养老服务体系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可谓“未备先老”。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研究所所长蔡昉先生对未富先老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先老意味着要素发生变化,劳动力贵了而资本相对便宜了,也意味着我们丧失原来劳动密集比较优
势;而未富则是说,我们不会再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得到足够显著的比较优势,因此,我们面临着尴尬境地,这时比较优势不显著,我们需要进行选择。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而由于人口的转变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即便是在积极调整生育政策的前提下,老龄化趋势仍将继续。

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在还没有达到富裕的标准时,人口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也就是所谓的未富先老。

未富先老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人口性别比例失调,未富先老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三、未富先老的影响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中国已经迈入未富先老的老龄化时代。

我国已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绝大多数国人都面临着刚刚摆脱贫困处境却已衰老的困境。

总之,未富先老问题给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劳动力短缺
人口老龄化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劳动力短缺,当一个国家和社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减少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产生的效应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都是发生在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阶段,这个阶段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全面升级,技术结构转向劳动节约型和资本密集型,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并不会受到劳动力短缺的影响。

反觀中国老龄化则是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状况下提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这个阶段我国的禀赋结构还没有完成劳动力丰富向资本丰富的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劳动力的短缺势必会给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带来巨大挑战。

(二)养老金缺口较大
曾有媒体发表文章称,有研究报告预测2013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将会达到18.3万亿元,这引起了舆论的广泛紧张。

我国真的存在养老金缺口吗?缺口到底有多大?对公众的正常养老有多大影响?人们的这些疑问没有准确的答案和解释。

各机构,媒体等信息平台发布的数字也是凌乱无序,可信度都不高。

养老金可以说是公众的保命钱,谁不关心自己的保命钱呢,因此,养老金缺口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会引起公众的恐慌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短缺
截止2011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4万个,养老床位315万张。

然而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阶段,家庭的小型化,空巢老人养老难问题逐渐显现,人们对养老机构
的需求在不断增大,同时这一问题也是近几年来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

现在,住养老院要排队,而且每月上万元的高昂费用成为了大多数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因此“住不上”和“住不起”是目前中国普通收入家庭普遍面临的养老困境。

四、如何应对未富先老
(一)创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仅仅依靠机构养老不是长久之计,有专家表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理想选择。

鉴于目前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积极性很高,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考虑推行相关的政策措施激发民间力量参与到养老行业中来,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

届时,“住不上”和“住不起”等养老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二)改革养老金制度
我国养老金制度被称为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想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而所谓双轨制就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

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个人无需缴纳社保,由财政统一为其支付养老金;社会企业单位实行的是“缴费型”统筹制度,单位和职工本人按照一定的工资比例来缴纳,并且这样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因此从长远趋势来看,改革养老金制度势在必行。

(三)转变养老观念
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都还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观念,普遍认为只有儿女不孝,没有子女管的老人才会去养老院养老,因此很多老人都倾向于在家养老而不愿去养老院。

然而事实上,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相比,养老机构的优势显而易见。

要想转变老人的养老观念,首先要让他们理解去养老院养老并不一定是儿女不孝不养,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是两种形式的养老,老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行选择。

其次,国家和政府也要提供政策支持,倡导社会关注老年人,为他们提供帮助,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其精神需求,努力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姚静.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聚类分析[J]. 西北人口. 201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