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教学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把握作者欧·亨利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创作特点。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以纽约Greenwich 村的一所破旧的公寓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濒临死亡的画家贝尔曼先生为了拯救邻居女孩苏的生命,创作了一幅神奇的常春藤叶画作,最终使女孩奇迹般地康复。

2.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

3.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主题,思考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意义。

5. 写作练习:借鉴作者的写作风格,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创作一篇短篇小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者写作风格和创作特点的理解。

3.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及对作品主题的思考。

4. 学生写作练习的成果及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文本:《的常春藤叶》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欧·亨利的作品介绍和分析。

3. 网络资源:相关文学网站和论坛,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4.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1.2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生命的价值。

1.3学习并运用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深入解读小说。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生命的宝贵,珍惜当下。

3.2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形象。

1.2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1.1掌握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欧·亨利及其作品《的常春藤叶》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欧·亨利及其作品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四、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生命的作文。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读后感。

2.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我分享的3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十一黄金周得到来也带给我许多空闲的时间,在这个假期里,我阅读了米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常春藤叶》。

这本书里收集了欧亨利所写的18个短篇小说。

每一篇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构思巧妙。

让人读起来感到津津有味。

在众多故事中,我最喜欢的当属欧亨利的经典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

这个故事应该有很多人听说过:苏艾和琼珊是两个贫穷的'女孩,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便合伙租了一个画室。

十一月的时候,由于严寒的降临,琼珊得了肺炎。

她渐渐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的常春藤叶联系在一起,叶子一片一片落下,琼珊对生的希望愈来愈弱,病情也在加重。

着急的苏艾把事情告诉了老画家贝尔曼。

这天夜里,寒雨夹杂着雪花下个不停。

当琼珊看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没有掉落时,十分惊讶。

琼珊也渐渐痊愈了。

而老贝尔曼却因肺炎去世了。

原来,最后那片常春藤叶是老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

看完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老贝尔曼为了挽救里一个生命,冒雨作画,得了重病,牺牲了自己。

他自己只是一个穷苦潦倒的老画家,他的理想是完成一件伟大的作品,()最终,他也真的做到了。

虽然只画了一片极为普通的常春藤叶,但那叶子确是伟大的。

老贝尔曼的善良和朴实更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我忽然觉得心里涌出一阵阵暖流,让我倍感温暖。

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关爱,也会成就人的伟大,更会让社会更加和谐,温暖。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结构艺术(重点)2、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难点)教学过程:1、导入一片普通的叶子,会有怎样神奇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品味一片叶子背后的生命力量和人性之美[板书课题]2、明确教学目标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家都做过预习了小说一共涉及到几个主要人物?[三个,分别是琼珊、苏艾和贝尔曼]他们三个是住在同一栋楼上的画家四天时间,三个穷艺术家,发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琼珊经历了从濒临死亡到活过来的挣扎,而贝尔曼则是从生走向了死串连起这些情节的是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它起着情节线索的作用[板书]4、细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文中多次写到了常春藤叶,让我们仔细地阅读小说,找出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看看每次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 第一次描写在小说的18—28段,苏艾听到了琼珊的计数,发现了她对常春藤叶子的关注请一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读一读第18自然段,在这个同学读的过程中,请其它同学画出段中的描写性词语好我们找一个同学说说他找的词语[院子是“空荡荡”“阴沉沉”的,常春藤“极老极老”,“根已经枯萎”,叶子“差不多全吹落”,藤枝“光秃秃的”,那堵墙是“松动残缺”的]这是一段环境描写,这里着力描画了常春藤什么样的特点?[着力描写常春藤的枯败、残破、萧索]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这与病重的琼珊的悲观心境是协调一致的] 那么这枯败的常春藤对琼珊意味着什么呢?有谁来说一说?[22段“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24段“我希望在天黑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在这里,她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尤其是28段,她觉得自己“就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意味着她的绝望(2)请速读小说的37—44段,找出集中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加以分析[这位同学找的是第40段,这一段用“可是”一转,让生命出现了奇迹“经过了漫漫长夜地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叶子”“傲然地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非常细致地描写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颜色、形状和位置,“傲然”表现了叶子给人的惊喜,但琼珊的心情有没有因之改变呢?没有][这位同学找的是44段,这片在风雨中飘摇的孤叶,让人联系到琼珊气若游丝的生命,不禁悲从中来](3)齐读46段还有一次描写,“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这片经历两日的风雨依然傲然挺立的常春藤叶却让琼珊的心情发生了巨变:它让琼珊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获得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这时候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对琼珊意味着什么?谁来说一说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或补充?[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它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希望,就要进行抗争]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这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从小说的情节设计上它有什么作用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5、赏读课文,体会情节设计的巧妙(1)可能有人会问了,连续两个雨雪交加的夜晚,这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够依然傲然挺立呢?因为这片叶子是假的,哪里能看出来呢?在哪里巧妙地埋了伏笔呢?请试着找出一处来[这位同学找到了:40段,经过了慢慢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一个“贴”字暴露了它不是真的叶子]还有没有呢?[这位同学找出来了,在最后一段,“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最后苏艾给我们揭示了谜底: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2)从哪里可以知道这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画的呢?同位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谁来给大家分析分析?[好,这位同学:最后一段,“湿透的鞋子和衣服”说明他曾在雨水中站了很久,燃着的灯笼是在夜里作画用的,那片叶子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要爬到高处去画叶子,必须要“挪动的`梯子”;散乱的画笔可以让人想见画画的人受凉后强撑身体的艰难;而剩下的绿、黄色的颜料,则很容易让人想到那片黄绿相间的常春藤叶](3)课前布置大家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常春藤叶的场景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评点的时候,注意以下三点:①你的描写必须要在揣摩原文,充分利用原文中的“想象点”的基础上②符合人物性格,要合情合理③运用适当的描写方式[下面我们请各组推荐优秀的文段,全班交流这位同学想象了外套挡雨的细节表现雨中作画的艰难,合情合理;这位同学抓住贝尔曼爱唠叨的性格刻画人物,出神入化;这位同学描写醉酒的贝尔曼雨中作画的细节,真挚感人同学都很善于运用想象,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表现人物,都很不错我也写了一段,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已是午夜了,老贝尔曼还没有睡,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忍不住了他取了笔,拿了些颜料和一个调色盘,转过身,走进了雨中雨水很快湿透了他的衣服他艰难地爬上了那个挪来的梯子,手里托着调色盘,蘸了蘸那绿色的一抹,在墙上细细地描画起来无情地雨水一次次地将色彩冲淡,他只好一遍遍地重新着色雨似乎没有结束的意思,而且夹杂着点点雪花,贝尔曼冻得全身发抖仿佛就在一刹那间,常春藤上的叶子全部凋落了,一片也没有剩贝尔曼很着急,第二天即将来临,琼珊的生命就是这片叶子他画得越来越专注,越来越专注,眼神里有种异样的炽烈的光芒,渐渐地,他忘却了寒风,忘却了雨夜……当天微亮时,贝尔曼咬咬牙,将最后的颜料厚厚地抹上墙,在叶子那锯齿形的边缘上又添了些枯黄终于完成了,此时的他全身冰冷,脸色苍白,下肢已有些僵硬,但对着那片叶子,他心满意足地笑了——“这正是我一生的杰作……”他艰难地爬下梯子,一点点地挪回房去,在进门地那一瞬,60岁的他终于倒下了……](4)你看我们写出来得段落是很容易打动人的,为什么偏偏就没有写呢?把我们描写的场景放到原作中好不好?不好为什么?咱们来讨论一下:[同学A:原作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感觉,改了以后就没有悬念了] [同学B:原作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和回味的空间教师补充:这种手法叫“留白”][另外,比较起来,原作的叙事更加的简洁紧凑,更能抓住读者,也更容易凸显人物形象]这种结尾处小说情节的突转,出人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结局,是欧·亨利小说的突出特色,同学们课下可再阅读欧·亨利的其它小说,比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或者今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选的小说《二十年后》,进一步体味他的这一特色6、研读课文,感悟小说的人性之美小说的结尾,贝尔曼为了画那最后的常春藤叶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有同学在预习的时候就问我:贝尔曼为什么一定要画呢?他捡来一枚常春藤叶,将它钉在墙上,或是贴在墙上,不行吗?不是更逼真吗?而且也许他也不会因此染上肺炎而死了我们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同学们有的从贝尔曼画家身份的角度来探讨,有的从激发琼珊信念的角度来探讨,都讲的很有道理,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文本对人物把握的深度其实不论是画还是钉还是贴,都是小说外在表现形式,更重要的要看借这一情节表达什么样的内涵作为一个只是偶尔给别人画点商业画或广告画的老画家,他这最后的常春藤叶被称为杰作,并不在于他画得多逼真,而在于这是一个潦倒失意的老画家一辈子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他表现了贝尔曼的善良和对生命的珍视,其中蕴涵着底层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温情和人性之美作家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对小人物艰难的生存状况和悲惨的命运充满同情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米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含泪”是因为对小人物的悲惨人生充满同情;“微笑”则是过滤掉艰辛、沉重和坎坷,为人生描绘出美好的结局,给人以温暖和希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饱经忧患却仍然对人生充满了执着的理想,他相信一片绿叶可以挽救一条生命,他相信信念可以战胜死亡,他相信凄风苦雨中的人生只要坚持就有希望《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篇三《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1.复习巩固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2.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3.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4.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四.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两课时第一课时一.简介欧· 亨利,米国短篇小说家。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教学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培养同理心。

(2)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珍惜生活。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把握。

2. 象征手法的分析与创作意图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2. 如何从作品中发现人性关怀与生命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文本:《的常春藤叶》2. 相关资料:关于欧·亨利及其作品的介绍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激发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发现人性关怀。

(2)探讨作品中所传达的生命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人性关怀。

6. 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的常春藤叶》与欧·亨利其他作品的主题异同,如《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2. 邀请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成果,相互借鉴、启发思考。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环节的积极性、主动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关注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思维敏捷性、观点独到性。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亮点与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的光辉。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

3.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欧·亨利,简要回顾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题目《的常春藤叶》,思考:为什么是“的常春藤叶”?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人物(1)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琼珊的性格特点。

(2)讨论琼珊在面对生命困境时,为什么选择坚持?(3)分析贝尔曼的性格特点,探讨其行为背后的动机。

4.理解主题(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的光辉。

(2)讨论文章中体现的正能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5.学习表现手法(1)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如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2)学习文章的悬念设置,探讨其作用。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坚持,珍惜生命。

四、作业布置1.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琼珊或贝尔曼的感悟文章。

2.深入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写一篇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较好,但对人物性格分析有待提高。

2.在学习表现手法方面,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对悬念设置和语言特色的分析还需加强。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建议1.在分析人物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2.在学习表现手法时,可以结合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⑴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⑴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学案导学法。

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二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

《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并感悟作品所传达的关爱、执着、奉献等人文精神。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

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题目,激发学生对“的常春藤叶”的好奇心。

2.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3.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主人公琼珊,了解其性格特点、成长变化及原因。

(2)分析贝曼,了解其人物形象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4.感悟作品主题(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传达的关爱、执着、奉献等人文精神。

(2)学生举例说明作品中所体现的这些精神,进行交流分享。

5.课堂讨论(1)讨论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何体现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中。

(2)讨论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如何引导人们面对困境,实现人生价值。

6.拓展延伸(1)学生自主查找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分享。

(2)教师补充介绍欧·亨利其他作品,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2)学生谈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2.选择一部欧·亨利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其主题及人物形象。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展现了较高的思维品质。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但在拓展延伸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欧·亨利其他作品的了解不足,需要加强课外阅读。

5.作业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授课人:陈肖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深刻含义;
分析主要人物贝尔曼,感悟生命的卑微与伟大。

过程与方法:勾画段落语句,反复朗读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性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把握贝尔曼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的含义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信念对一个国家的存亡而言是最重要的,同样,信念对一个人的生死也同样重要。

可以说这种信念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正如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一样,精神支柱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人把“犯我强汉,虽远必诛”当做精神支柱,于是成就了一个伟大强悍的文明;有人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当作精神支柱,于是成就了一代风采盖世伟人;有人把“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当作精神支柱,于是成就了一篇千古流芳的佳作。

但是今天我们要看的支柱显然与众不同,它只是一片薄薄的树叶,很轻很轻,也很重很重。

二、分析主人公形象:
最后的常春藤叶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给了她生命的勇气。

而这片叶子正是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上去的。

贝尔曼在挽救琼珊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那么,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
(1)文章总共几次写到贝尔曼?(三次)
①第一次描写出现在哪一节?
第一次见面你对这老头的印象怎样?请一生读第30节。

这是一个相貌丑陋、酗酒成性、性格暴躁、爱讲大话、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的老头。

(外貌描写)
②贝尔曼的第二次出场主要是跟苏艾的对话,我们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看
看这第二次出场同学们对他的印象是否有所改观?(学生推荐男女两位学生
分角色朗读。


第二次见面,大家对贝尔曼是不是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呢?
贝尔曼关爱他人、善良、富有同情心。

第二次见面让我们觉得这个老头还是有那那么一点可爱的地方的。

③贝尔曼的第三次出场是通过苏艾之口,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就这样贝尔曼画下了他一生的杰作,你认为那是杰作么?为什么?
逼真,连两个画家都没有看出那是假的;
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最后一次见面,贝尔曼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心灵的震撼,这是一个为了他人而牺牲自我的,平凡而有伟大的人。

小结:
贝尔曼是小说中最打动人心的人物,作者采取的手法是先抑后扬。

贝尔曼一出场,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身材瘦小,事业无成还总说大话,生活窘迫、酗酒、火气十足,似乎没有温情,后来他自己用生命完成了杰作,恰恰是最大的温情。

看似前后矛盾,实则是他善良而敏感的内心体现。

他不喜欢别人用怜悯的眼光看他,不需要同情,而他人真正陷入困境时,他会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善良真诚,不求回报”才是他的主导性格。

三、分析题目内涵
1、从文章的情节来看,对两个生命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生回答:最后的
常春藤叶)
2、这片叶子维系着两个人的生命,那么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会有如此神奇
的力量?
找出文中描写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语句,读一读。

第40节:“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

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

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第44节:“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

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
藤叶依旧附在茎上。

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第46节:“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3、这样一片叶子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呢?
明确:“最后的常春藤叶”竟能战胜“秋风扫落叶”的命运,历经了几天几夜秋风秋雨的侵袭依然是深绿的、傲然地挂在枝头!顽强的生命力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启示,生的希望。

4、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

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5、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6、“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含义。

对琼珊而言:
表层义:叶子的飘落
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
对贝尔曼而言:“绝笔”
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

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四、文本引申,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有人说:老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

老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可敬,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之中,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贝尔曼这样的人和事很多,谈谈你所知道的。

事例展示:2007年“中国骄傲”获奖人物
为营救落水游客母子而牺牲的公安边防战士——李小化,在死后他依然保持着救人时托举的姿势。

在洪水到来之前亲自挨家挨户撤离村民不幸被泥石流夺去生命的好乡长——牛江涛。

为营救被风暴潮围困的出租车司机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威海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的两名战士。

这些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而无私付出的人,他们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虽死犹生。

五、作业:
正是凝聚着贝尔曼的爱心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让琼珊重新燃起生的希望,给了琼珊巨大的精神鼓舞,支撑着她活下去。

可以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琼珊的精神支柱。

但是,我们该不该把如此宝贵的生命交给一片小小的叶子?生或死该不该由一片叶子来决定?(不该)
所以说琼珊错了。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旁观者的你们,当你看到琼珊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的时候,你想告诉她到底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