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赏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

琼珊脱离危险 •第四天下午: 贝尔曼被送医院去世
结局
• • • •
文中写了四个人物,谁才是主人公呢? 【明确】人物:琼姗、苏艾、贝尔曼、医生 主人公:贝尔曼 小说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该单纯的看作者笔 墨的多少,而应该看其在全文中是否有具有典型 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 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 琼姗的病情的转变纠结到最后不就是因为那片叶 子给她带来了希望,而这希望是谁给的——贝尔 曼,如果没有贝尔曼就不会有所谓的琼姗的坚强, 而且特别是像贝尔曼这种最后以死亡作为终结的 人物,文章也因为他的消逝而结束,所以贝尔曼 才是主人公。
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 康复。启示读者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 支柱。
情 理 之 中
• 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 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 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 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欧亨利式结尾
• 短篇小说大师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 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 主人公的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 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 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 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 贝尔曼用生命绘制的最后的常春藤叶 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找 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 •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琼珊病倒
开端
琼珊病重 发展 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琼珊病情好转 贝尔曼生病 高潮
• 琼珊:
•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 年轻女画家,穷困,感染肺病
• →
《最后的常春藤叶》赏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赏析欧亨利小说的主人公常常是社会的下层人物,诸如受人支使的店员、穷困潦倒的画匠、经济拮据的办事员、一筹莫展的医生、走投无路的小偷等等。
脍炙人口的《最后一片叶子》则是描写了几个穷画家之间患难与共的感情故事,塑造了贝尔曼这个舍己为人的老画家的动人形象。
如果说贝尔曼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乔安西就像那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曼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乔安西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
乔安西年轻的生命在风吹雨打的漫漫长夜中一点点被剥蚀,生命的火光在一点点微弱下去。
哀莫大于心死,对这凄风苦雨的世界已不再抱希望的乔安西,把这最后一片藤叶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她甚至等得心焦,想“像一片没有了生命力的败叶一样,往下飘”,飘向那未知的虚无,永久的黑暗。
贝尔曼是整篇小说的灵魂,但他在本来就篇幅颇短的小说中出场的次数极少。
关于他的语言与行动有寥寥数笔,从几句对白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脾气暴躁、性格直率的老人,“一双红眼睛正不停地流眼泪”。
然而,就是他,成了乔安西与休易的保护神,他用生命换来的杰作,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
那“锯齿形边缘已经枯黄”的最后一片藤叶却“顽强地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
这不只是一片藤叶,它是老贝尔曼不死的生命的结晶,是乔安西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是这苦难的世界上穷人之间的一丝温情。
慰藉了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一个“即将踏上黄泉路的人的心灵”,它经受了怒号的北风,倾泻的雨水。
“乔安西躺在床上久久看着”,她没有理由再逃避,没有理由让自己本应年轻而旺盛的生命衰颓下去,“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
想死是罪过。
”那么,贝尔曼并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的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
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
小说的结尾突如其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并未正面描述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以休易之口转述。
最后的常春藤叶问题解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问题解析1.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试分析这一人物形象?贝尔曼先生。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
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
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对琼珊和贝尔曼各有什么含义?(1)对琼珊而言:表层义:叶子的飘落;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是精神支点,生存寄托。
(2)对贝尔曼而言:“绝笔”。
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4.“那个玄想”具体指的什么?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不想活下去的想法。
5.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依旧在墙上,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勇气。
作者是怎样描述她的变化的?琼珊请苏艾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拿一小面镜子给自己,让苏珊用枕头给自己垫高,要坐起来看苏艾煮东西。
还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6.最后一片叶子是谁的杰作?画它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性格?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
《最后常春藤叶》写景赏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写景赏析摘要:欧·亨利小说结尾固然受人称道,但其写景艺术也令人赞赏。
《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通过写景歌颂生命信念,赞美人间真情,推动故事情节,显示了世界一流文学大师非凡的艺术功力。
关键词:欧·亨利小说写景艺术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86-02作为享誉世界的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欧亨利在小说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这种鲜明的创作风格,被人们誉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但是,这种典型的艺术风格,并没有掩盖了欧亨利小说写景艺术上的夺目光芒。
本文就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对欧亨利小说的写景艺术作一个简单的探讨。
在这篇小说中,写景的地方并不多,但对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几处描写,却十分精简传神,表达出作者对顽强生命信念和人间真情的讴歌,更是对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的高度赞美。
文中写景的部分主要有如下几个段落:第18段:“苏艾关切地向窗外望去。
有什么可数的呢?外面见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幢砖砌房屋的墙壁。
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第40段:“可是,看那!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
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了。
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第44段:“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
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
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第46段:“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上面这四段文字,虽然都是写最后的常春藤叶,但是却明显分为两类:第18段写的是自然之叶;第40、第44、第46是人为之叶,即贝尔曼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画出来的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住着不少画家,他们寻求朝北的窗户以及低廉的房租。
苏艾和琼珊也在此合租了一个房间。
年底,肺炎在不断蔓延,琼珊也被感染了。
她病得很严重,躺在一张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窗对面的空墙。
一天早晨,医生对苏艾说:“要治好,可能只有一成希望,这全在她自己要不要活,她是满肚子以为自己活不成了。
人不想活,任何药都无效。
”医生走后,苏艾伤心地痛哭一场。
屋子里,琼珊一动不动地躺着,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
苏艾走进来的时候以为她睡着了。
忽然,传来一个低微的声音。
重复着,苏艾快步走到床边,琼珊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窗外,数着:“九、八、七……”苏艾看着窗外,满是疑惑:有什么可数的呢?一个空荡荡的大院子,一堵空墙,一棵老极的常春藤,藤上的叶子几乎都被吹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条缠绕在剥落的砖块上。
“六片。
”琼珊几乎已是耳语。
“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一百多片。
又掉了!只剩五片了。
”“五片?什么?”“叶子,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就要去了。
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哟,那条破叶子跟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不要说傻话了,医生今天早晨还说你就快好了,喝点汤吧!”琼珊直盯着窗外说:“不,我不想喝。
又落了,只剩四片了!等最后一片掉下,我也就去了。
”“琼珊。
答应我不要瞧窗外行吗?”琼珊闭了眼睛,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
_“你睡会儿,我去把贝尔曼叫来,给我当那幅‘老矿工’的模特儿。
”贝尔曼是个画家。
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到现在也没有动笔。
他除了偶尔画点广告外,什么也没画。
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
苏艾走进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小屋,他满嘴的酒气,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
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嗤笑道:“世上竟有人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常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哎,可怜!”他喊道。
他们一起上楼,琼珊睡着了。
语言因幽默而深邃——《最后的常春藤叶》语言赏析

语言因幽默而深邃——《最后的常春藤叶》语言赏析郁红剑【摘要】@@ "幽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指一种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情操.它有别于滑稽、逗趣,只是惹人发笑.具有这种情操的文学家往往在他们的语言中自如地加以运用.他们幽默的文学语言常常让你笑了之后,想出许多道理来.这种道理时常会触动人们的情感.在笑完之后.人们能找到笑不出的地方.正如"幽默大师"林语堂所说:"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理会."也就是说,真正的幽默需要人们咀嚼才能品出滋味.【期刊名称】《语文教学之友》【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3页(P27-29)【作者】郁红剑【作者单位】海州高级中学【正文语种】中文“幽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指一种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情操。
它有别于滑稽、逗趣,只是惹人发笑。
具有这种情操的文学家往往在他们的语言中自如地加以运用。
他们幽默的文学语言常常让你笑了之后,想出许多道理来。
这种道理时常会触动人们的情感。
在笑完之后,人们能找到笑不出的地方。
正如“幽默大师”林语堂所说:“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理会。
”也就是说,真正的幽默需要人们咀嚼才能品出滋味。
欧·亨利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之一,他的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情趣,所以又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欧·亨利一生经历坎坷,这使得他的幽默风格与众不同。
下面,我们就以欧·亨利的代表作《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来具体赏析其语言独特的幽默风格。
有一次,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赏析:欧·亨利为了表现小说人物居住环境错综复杂的特点,充分发挥了他的幽默才能。
《最后的常春藤叶》解析

• 琼珊: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
高烧而产生玄想。
• 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 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 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 明生命要充满期待,要依 靠自己的主题。
• 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知道琼珊病情,
故用轻松 善意的谎言,从精神上安慰, 无微不 至的照顾 。
• 琼珊病了,是她照顾,琼珊 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 并把情况告诉了贝尔曼主题 是歌颂她宝贵的友情。
• 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 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 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 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 的坚强支柱。 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 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 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 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 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 了人们的心里。
• 贝尔曼:最后一片叶子 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 拯救了琼珊,主题是歌 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
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 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 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 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思考一:
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 分别是怎样写的?
贝尔曼
思考: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 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使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 尾)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补充
警察与赞美诗
(结 局)
索比感到有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 扭过头来,只见一位警察的宽脸盘。 “你在这儿干什么呀?”警察问道。 “没干什么,”索比说。 “那就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 “布莱克韦尔岛,三个月。”
语言因幽默而深邃--《最后的常春藤叶》语言赏析

银甩 下去 ,那一 成希 望在 于她 自 “ 己要 不要 活下去 。 们 不想 活 , 人 情 愿照顾 殡仪馆 的 买 卖 ,这种 精神 状 态使 医生一筹 莫展 。你 的这位
小姐 满肚 子 以 为 自己不 会好 了 。
诉读 者 , 距离 有多 远 :连她 的 这 “ 长袍 的边缘 都没 有摸 到 。 “ ”长袍 ” 从空 间距 离上 已让人 形象 地感 到 了老 贝尔 曼与 艺术 的无缘 。更 有 意思 的是作 者又 加上 了 “ 边缘 ” 一
事 吗 ? ”苏 艾 说 出 了 琼 珊 的夙 愿—— “ 一 天 能 去 画那 不 勒 斯 有 海湾 ” 医生风趣地说 :画画 ? 。 “
充 当模特 , 只为 了挣 钱 活命 。 可是 这位失意落魄的老艺术家却有着 强烈 的愿望 ,在 有生 之年 画一 幅 杰作 。这种愿 望 之强 烈可从 “ 杰 作” 一词 出现 的高频 率上 看 出。 正 是 这种 强烈 的愿 望极 大地激 发 了
一
的扶 弱 济 困的老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士 。一个 弱 小
的 女 人 。 已经 被 加 利 福 尼 亚 的 西
风吹得 没 有什 么血 色 了, 当然经
不起 那个有 着 红拳 头、 气吁吁 的 老 家伙 的 赏识 。但 他 竟然 打击 了 琼珊 ;她躺在 一 张油漆 过 的 旧铁 床 上 , 动不动 , 一 望着荷 兰式 小窗
词 ,一 下子 把老 贝尔 曼在 艺术 上
赏析 : ・ 欧 亨利 将 肉眼看 不见 的“ 炎 ” 肺 这种 疾病 拟人 化 , “ 称 肺 炎 ” “ 速之 客 ” “ 家伙 ” “ 为 不 、坏 、老 家 伙 ”尤 其 强 调 他不 是 “ 弱 济 , 扶 困” 的老绅 士 。那 么言 外之 意 , 他 恰恰 使贫 弱 的人 们深 受 其害 。拟 人手 法 的巧妙运 用化 无形 的疾 病 为有 形 的人物 。作者 为 “ 炎 ” 肺 画 了一 幅 滑稽 的人物 漫画 ,增强 了 文章 的生 动性 和趣 味性 ,有利 于 欧・ 亨利 发 挥 其 运用 幽 默 语 言 描 写 人物 的长 处 。如 : 写 “ 炎 ” 他 肺 “ 手蹑 脚 ” “ 儿 碰 碰 那 儿 摸 蹑 、这 摸 ”将 一 幅鬼鬼 祟祟 的人物 画像 , 呈现在 读者 眼前 ,形象 生 动地讲 述 了“ 炎” 肺 在艺术 区里 悄 悄蔓 延 的灾情 。而 且肺 炎在华 盛 顿广 场 东 西两 面 传 播 的情 形 还 不一 样 。 在东 面 , 炎来 势 凶猛 , 肺 每次 有 几 十人感 染 。作者用 “ 目张胆 ” 明 写 出 了肺 炎肆 虐 、 摧残 生灵 的情 形 。 在西面, 炎“ 肺 脚步 却放 慢 了”原 , 因 当然 是环 境 的肮 脏 与人 口的 密 集 。肺 炎” 生 的脚步放 慢 了 , “ 先 这 动作 描写 让人 不寒 而栗 。这 意 味 着 肺 炎 在 广 场 西 面持 续 时 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赏析
欧亨利小说的主人公常常是社会的下层人物,诸如受人支使的店员、穷困潦倒的画匠、经济拮据的办事员、一筹莫展的医生、走投无路的小偷等等。
脍炙人口的《最后一片叶子》则是描写了几个穷画家之间患难与共的感情故事,塑造了贝尔曼这个舍己为人的老画家的动人形象。
如果说贝尔曼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乔安西就像那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曼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乔安西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
乔安西年轻的生命在风吹雨打的漫漫长夜中一点点被剥蚀,生命的火光在一点点微弱下去。
哀莫大于心死,对这凄风苦雨的世界已不再抱希望的乔安西,把这最后一片藤叶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她甚至等得心焦,想“像一片没有了生命力的败叶一样,往下飘”,飘向那未知的虚无,永久的黑暗。
贝尔曼是整篇小说的灵魂,但他在本来就篇幅颇短的小说中出场的次数极少。
关于他的语言与行动有寥寥数笔,从几句对白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脾气暴躁、性格直率的老人,“一双红眼睛正不停地流眼泪”。
然而,就是他,成了乔安西与休易的保护神,他用生命换来的杰作,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
那“锯齿形边缘已经枯黄”的最后一片藤叶却“顽强地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
这不只是一片藤叶,它是老贝尔曼不死的生命的结晶,是乔安西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是这苦难的世界上穷人之间的一丝温情。
慰藉了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一个“即将踏上黄泉路的人的心灵”,它经受了怒号的北风,倾泻的雨水。
“乔安西躺在床上久久看着”,她没有理由再逃避,没有理由让自己本应年轻而旺盛的生命衰颓下去,“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
想死是罪过。
”
那么,贝尔曼并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的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
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
小说的结尾突如其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并未正面描述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以休
易之口转述。
谜底一揭开,小说达到了高潮,但高潮即结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
作者总是平平淡淡地娓娓而谈,如诉家常,既无跌宕起伏也无一波三折,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缓缓进行,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叙述一个故事。
结尾时却重笔一戳,露出机关,使人恍然大悟,叹为观止。
因为在前文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老画家画叶救人的任何端倪,结尾却揭示出一个人生奇迹,作品潜在的艺术光彩奇迹般地闪耀出来,于平静中掀起波澜,兜笔转势。
欧?亨利式的结尾的魅力恰在于此。
回味全篇,老贝尔曼才是小说的主角,全篇的精神。
《最后一片叶子》另一显著的特色在于对“情节空白”的运用,老贝尔曼“画叶”的行动本应是作品关键所在,作者却没有实写。
只有结尾处休易向读者简单透露了贝尔曼画藤叶而死的事实,但对他的具体行为却不着一笔,这样,在整篇小说的情节结构中留下了一大块空白,似乎缺少了对整篇小说因果链条的一个完整印象――作者没有讲述故事
的“中间部分”――恰恰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这样,从接受美学角度讲,情节的创造、补充则需要文本的阅读者的继续完成。
对于风雨之夜的情形,读者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想象,去再造。
这样,小说的表面情节逐渐淡化而退为内化,使表面的事件的前后衔接转而为心理感情的合理发展,对整部作品的合理解释不在于外部的单纯情节,而在于内部的情感情
节,读者心灵的意象化,情感的形象化,使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而理想化了。
出人意外而又慑人心魄的结局处理与对“情节空白”手法的运用,正是《最后一片叶子》的艺术匠心所在。
(选自《欧亨利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