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合集下载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读一读,分析其中物候现象。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 晚景》二首 其一)
早春天气,鸭子最 先感知春江水暖, 嬉戏水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谷雨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知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 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 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萌发
ménɡ
簌簌

衰草连天 shuāi
连翘
qiáo
孕育
yùn
次 第: 一个挨一个地。 草长莺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载,充满。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周而复始:指绕完一圈又从头开始。形容不断循
环的规律。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复习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读后感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读后感

说起大自然,人人都会神往。

是啊,过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有谁不想去放松一下,走近自然,走入自然呢!那里空气清新,有柔和的轻风,幽静的草地,绿色的森林......让人有种不受限制,无拘无束的感觉。

《大自然的语言》文章主要写了大自然会说话,天上的白云,蚂蚁,蜗料,大鹰,大树,鱼,化石都代表着大自然不同的语言。

读了《大自然的语言》,我知道了大自然是奇妙的,大自然中的任何一样东西都能告诉我们知识,可最重要的还是细心观察,如果你不爱学习,粗心大意,就算非常有用的知识从你身边走过,也是浪费,所以我们应该做每—件事的时候要细心观察,寻找奥妙。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文章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

“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次第”用得非常典雅。

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

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

“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作准备。

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

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篇写景散文的开头。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②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③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①。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②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③。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④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⑤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①、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夏 满 芒 夏 暑 相 连
春 雨 惊 春 清 谷 天
二 十 四 节 气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麻雀屯食要落雪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泥鳅静,天气晴
蚂蚁垒窝要落雨Βιβλιοθήκη 下定义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高下 差异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确定农作物区划
3.确定造林和采集树种的日期
4.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5.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描述物候现象 作出科学解释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只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作 者 简 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 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 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 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 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 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 的一代宗师。
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 阐述研究意义
本文说明了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影响 物候的因素,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 语言准确、生动、典雅。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冬 雪 雪 冬 寒 又 寒
秋 处 露 秋 寒 霜 降
竺 可 桢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 要是碰上阴雨天, 大树也会来帮忙: 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 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曾经说过:“大自然的语言是数学。

”这句话意味深长,反映了竺可桢对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视和热爱。

在竺可桢看来,数学不仅仅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更是一种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语言。

首先,竺可桢认为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规律和规则,而这些规律和规则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表达。

例如,在物理学中,牛顿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都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同样,在生物学中,遗传密码、蛋白质折叠等现象也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解释。

因此,竺可桢认为数学是一种能够精确描述大自然现象的语言。

其次,竺可桢认为数学不仅仅是一种描述现象的语言,更是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工具。

在他看来,通过运用数学工具和方法,人们可以发现许多以前未知或难以理解的现象。

例如,在天文领域中,人们利用天文观测数据和复杂的计算方法推导出了许多宇宙现象,如黑洞、暗物质等等。

这些发现都离不开数学工具和方法的运用。

最后,竺可桢认为数学是一种美妙的艺术。

在他看来,数学的美不仅体现在精确性和逻辑性上,更体现在它的美感和审美价值上。

例如,在几何学中,人们通过构造各种形状和图形来探索其内在的美感和规律性。

而在代数学中,则通过运用各种符号和公式来描绘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

这些都是数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竺可桢认为大自然的语言是数学,并且数学不仅仅是一种描述现象的语言,更是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工具和一种美妙的艺术。

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加重视数学这门学科,并且努力掌握其中精髓所在。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竺可桢
竺可桢先生的《大自然的语言》讲述了大自然的语言对人类的影响。

作者从生命、运动、色彩、形态和声音五个方面出发,对自然界的语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竺可桢先生认为,生命中蕴含着许多信息,生物的运动语言也是一种自然的语言。

他以草原上的群鹿、河流中的鲤鱼为例,探讨了它们的运动语言的含义和作用。

色彩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之一,在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色彩是用来传递信息的。

例如,毒蛇的蛇斑颜色、昆虫的身体颜色,都能传递它们的生存信息。

形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之一,各种形态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其独特的信息传递方式。

作者通过解析世界各地不同的山峰、河流、岩石和兽类形态,阐述了它们的语言。

此外,声音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动物和植物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鸟儿的鸣叫、昆虫的声音、风和水的音乐,都传递着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先生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阐述,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意义和价值。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课时1事理说明文典型篇目:《大自然的语言》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课时1事理说明文典型篇目:《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1 事理说明文典型篇目:《大自然的语言》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1)摘抄缩写法。对有关内容、段落摘取关键词进行缩写,言简意赅。 (2)合并段意法。将不同段意整理为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 (3)提取中心法。在文(段)首或文(段)尾,提取中心段或中心句,常为 概括性的句子,注意力求简洁准确。 (4)树立“答案就在文中”的理念。 注意:当答题要点在文中不明确时,可根据题干后的分值确定该答几点, 如分值为3分的,一般答3点;分值为4分的,一般答2点或4点。
再综合概括。 (4)摘抄整合语段中的关键词、句,并作简要概述。
注意:河北中考说明文阅读中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是对每段中心内容的概 括,有时直接是段落首句。
课时1 事理说明文典型篇目:《大自然的语言》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考点 3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2年2考)
3. (课后习题)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示例:举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 西府海棠……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作比较;“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 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 象的重要因素。
⑪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 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课时1 事理说明文典型篇目:《大自然的语言》
【圈点批注读文本】 读懂
1. 这是一篇___事__理___说明文,主要围绕___物__候__学__的__定__义_、_物__候__观__测__的__重__要__性_、 _决__定__物__候__现__象__来__临__的__因__素___、____物__候__学__的__意__义______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2. 用波浪线画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词语或短语) 3. 用“∥”给文章划分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
一、导

由大自然的各种 景象,判断季节
二、预 习 完成读书卡片一
三、语言的生动性
本文说明语言生动、 优美、形象(1—2)
四、说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 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 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 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 义。
五、课 堂 检 测
完成读书卡片二
六、学



七、总

• 首先,知道了说明文是向人们介 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 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 章有条理。 •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 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 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八、作

1. 第一段,作者用简洁 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 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 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 些? 2. 以“大自然的语言” 为题,自办一份手抄报。
(二)四个部分条理性 是什么 → 重要性 →
取决因素 → 意义
(三)每个部分段落条理性
课文第三部分: “首先…… ” “第二个因素…… ” “第三个因素…… ” “此外…… ”
由 主 到 次
课文第一部分:由此及彼、由
表及里的一种条理
(四)句序讲究条理性
① 以时间为序 ② 以空间为序 ③ 由一般到特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