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供水保障
美军装备保障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装备保障及对我军的启示作者:马润翔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6年第11期近年来, 美军通过总结经验和深化理论研究, 使装备保障理论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以可靠性为中心”成为装备保障管理理论的核心,保障理论从“事后维修”、“预防为主”发展到现在的“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其实质是以装备的可靠性分析为依据, 对其进行系统监控, 用原位检测代替大量的离位检测, 将单一的定时定程维修转变为按需维修的方法。
马润翔近年来, 美军通过总结经验和深化理论研究, 使装备保障理论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以可靠性为中心”成为装备保障管理理论的核心, 保障理论从“事后维修”、“预防为主”发展到现在的“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其实质是以装备的可靠性分析为依据, 对其进行系统监控, 用原位检测代替大量的离位检测, 将单一的定时定程维修转变为按需维修的方法。
此外,“精确化保障”也成为装备保障发展的重要目标。
例如,美军吸取海湾战争装备保障“供过于求”, 浪费时间和经费的教训, 在伊拉克战争中采取“即时补给”策略, 一切装备和物资器材都是按需要的时间投入到需要的地点。
再是装备保障研究日趋定量化、系统化。
为了全面、准确、及时、有效地进行装备保障, 外军将信息理论和战斗恢复力理论(CR) 引入战场抢修活动的研究中, 力图建立“战场损伤评估”模型, 为战场抢修的系统设计、维修指挥、物资准备及战场修复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装备保障社会化程度也逐步提高。
近年来,在装备保障体系中, 广泛积极地利用地方支持能力, 建立补给、维修、回收等保障。
精确保障是指充分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精细而准确地筹划和运用各种保障力量,在准确的时间、地点提供准确数量、质量的装备技术保障,使保障的适时、适地、适量原则达到尽可能精确的程度,最大限度地节约后勤资源。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将其作为新的作战理论、保障理论和作战兵器的试验场,依靠其先进的技术优势,尝试了“精确保障”的新模式,实现了保障需求预测的精确化、保障实施的自动化和保障过程的可视化,展现了信息化作战条件下装备保障发展的新趋势。
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后勤车辆(集结转运篇)

打仗打的是后勤,尤其是如今这种高技术新装备主导的现代战争,对后勤保障的依赖度极高,后勤保障的规模也是空前强大。
由于这里是汽车门户站的主题博客,所以就不探讨与后勤建设相关的理论话题,只是就图说话,看看美军在这场号称“万亿美元战争”中的后勤车辆应用。
??? 国内及海外集结:仗是肯定要打的,这一点在2002年美国对伊拉克发出战争威胁之后就已经成为事实,开战的时间全由美军的武力集结为时间点,战争时间表在后勤运输部队发车的那一天就已然存在了,尤其是当2003年2月位于卡塔尔的美军中央司令部的前线指挥部竣工,如果除了那些被控制的媒体混淆视听之外还有谁在期待避免战争的话,那就太天真了。
当美军在对伊拉克开战前,进行了全面的战争准备,并全面动员了大型海外基地的装备物资储备,算得上是一次涉及到全球范围的武力投送行动。
除了作战部队的武器装备之外,大量的后勤保障物资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向科威特和沙特的基地转运,日夜不歇。
战略转运:美军投送驻扎在本土和欧洲的地面作战部队,动用了近几年花大力气组建的海军“预置船队”,大量的海军预置船从位于美国本土、欧洲基地,大西洋储运站等等不同的码头出发奔向海湾地区。
美国海军的预置船队规模庞大,其中的专事车辆运输的是大型中速滚装船,下图就是满载出发的USNS Gilliland号(舷号T-AKR 298),可以同时载运近千台各类车辆。
由于美军对战时后勤保障提出了“即时后勤”“精确后勤”的概念,因此对各类后勤车辆的需求极大,据统计,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的后勤保障有70%以上由地面运输完成,因此在战略转运初期,大量轮式车辆是海运的首选。
下图就是排满了后勤车辆的运输船上层前甲板。
如此大规模的武力投送,光是美军自有的运输力量显然不够,为此美军开始动员民用运输力量,下图就是被征用的商用滚装船上载“斯特瑞克”的场景,如此大规模的海上运输都已经可以和一个中小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量相当了。
海外集结:所有的车辆装备都经由海路运抵科威特和沙特的港口,下图就是USNS Mendonca号大型预置船抵达港口之后进行卸载的场景,清一色的后勤车辆,其中有大量的MTVR中级战术后勤车,都是配属给“过渡型旅级战斗队”——“斯特瑞克旅”的油料保障车辆。
美军后勤保障对我军后勤建设的启示

美军后勤保障对我军后勤建设的启示作者:孙玺来源:《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年第02期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到近年的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美军在这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
这与其高效、及时、准确的后勤保障不可分,在保障中其先进的装备、灵敏的指挥体制、机动灵活的保障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借鉴美军后勤保障经验,有效加快我军后勤保障水平,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后勤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军完成未来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
关键词:美军后勤保障启示一、美军后勤保障特点及趋势(一)灵敏高效的后勤指挥编制体制美军后勤采用的是统分结合的联勤体制。
国防部直属的国防后勤局是三军的联勤机构,负责三军通用物资和共同勤务的统一供应和保障;各军种部所属的后勤机构负责本军种的专用武器装备供应和勤务保障。
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参谋部后勤部和运输司令部,分别负责全军的后勤作战指挥和陆、海、空联合运输勤务的组织协调。
美军为适应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建立起了精干、高效、灵敏自上而下的后勤保障组织,主要分为三级。
总部级(美国本上的后勤机构、基地和单位)、中间级(战区至军的后勤机构和全般支援保障单位)和直接支援/使用单位级(师以下的后勤机构、直接支援保障单位、后勤保障分队和设施)。
其首脑机关为美国防后勤局(Defense Logistics Agency, DLA )隶属于美国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DLA的局长是最高行政长官,局长及副局长下辖七个处和七个保障中心,七个处分别为DLA保障服务处(DLA Support Services)、人力资源处(J-1Human Re-sources )后勤指挥处(J-3Logistics Operations)、客户管理及服务处(J-4CustomerOperationsReadiness )、财政管理处(Financial Operations )、联合预备役处(J-9 Joint Reserve Force )。
美军测绘保障体系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美军测绘保障体系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在占有绝对信息优势的情况下,实现了战场单向透明,同时使用了大量精确制导武器。
而美军的测绘保障作为战场情报准备的一项基本内容,为战场指挥、武器使用以及作战行动提供精确、实时的战场地理空间(geospatial)情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测绘保障手段1.地理空间情报的准备与获取①战前准备充分,提供大量战场地理空间基础信息美军利用其建立的庞大的战场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可在短时间内提供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专题图及其他图像数据。
对伊开战前,美测绘部门就为可能的作战行动准备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包括高程数据、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控制图像、精确定位数据,以及航行安全信息等地理空间基础信息。
这些基础数据可以随时获得并加以更新。
它们可保证空中和海上航行安全,并能制作三维可视化地表景观,进行地形分析,生成目标精密定位数据。
还能在此基础上生成更精确、更详细,并且包含更多时态地理空间数据的面向任务数据集的加固基础数据,以满足特殊任务的需要。
基础数据主要通过光盘携带,面向任务的数据集则主要通过全球广播系统由国家机构,如美国国家图像与测绘局(NIMA)和国防后勤局传送到师、团、营各梯队,然后把这些数据发送到一系列服务器,分发给最终用户。
②全面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作战行动提供精确的定位信息GPS系统的应用是美军对伊作战的主要技术支持手段之一。
美军所有参战部队,包括海军舰艇、各种作战飞机、运输车辆、坦克装甲装备、绝大部分攻击导弹和制导炸弹以及地面作战人员和特种兵等均装备了各种GPS接收装置。
美军使用具有抗干扰能力的军用GPS接收机,单机定位精度达到5米左右。
GPS的广泛使用,为美军作战指挥和各种武器平台以及作战行动提供了高精度的战场定位信息。
此外,为加强定位能力,美军还分别于今年1月29日和3月31日发射了2颗GPS-2R卫星。
③充分利用各种侦察平台,及时获取战场地理空间图像情报美军大量使用了包括航天、航空、无人机及地面侦察等多种传感器及时获取战场地理空间图像情报。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情报侦察手段的运用及特点

此次战争中,美军使用了多种侦察手段。空间图像侦察主要依靠“锁眼”KH-12成像侦察卫星,分辨率可达0.15米;“长曲棍球”卫星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的军用雷达成像卫星,成像精度达0.3米,不受各种恶劣气候影响,甚至可对地下目标进行侦察,该卫星的使用降低了伊拉克境内沙尘暴天气对美军轰炸行动的影响。在空中,美军使用的监视与指挥机、电子侦察机等传感器都经过了升级改装,侦察能力比1991年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时期有明显提高;在战前核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U-2侦察机也是最新改进型,装备了最先进的“电子眼”摄像镜头,可以从14.6千米的高空拍摄清晰的地面图像;RQ-1“捕食者”、RQ-2“先锋”和RQ-4A“全球鹰”等无人机都经过了改进,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此外,为了对付可能的核生化袭击,美军还加强了几乎所有地面侦察车辆的核生化探测能力。
总之,侦察情报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正如国外分析家指出的,在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飞机、坦克等武器装备性能并没有本质性的提高,但侦察情报传输和处理系统的改善却使得美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3.情报侦察和指挥、作战手段的融合更加紧密
在此次战争中,美国动用的情报侦察系统与作战指挥、电子对抗、打击兵器等系统或平台联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指挥和作战的情报需求,使打击行动具备了实时和近实时性,大大缩短了“杀伤链”的周期,提高了火力打击的效率。如伊拉克当地时间3月20日傍晚,伊导弹机动发射车向科威特境内发射的“阿巴比尔”导弹射出后不到半小时即被美空军飞机击毁,证明美军目前已基本能够通过迅速判读和分发侦察情报获得瞬时实施攻击的能力,在缩短“传感器至射手”的时间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即使通过侦察手段发现了机动导弹发射车,也只能束手无策,因为情报需要数小时或数天才能传递给战场指挥官,这样,敌方就有充分的时间将发射车移动至别处并发动新一轮的进攻。此次联军除了广泛应用“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等进行情报传输、处理外,还针对伊拉克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城市战,首次为参战部队装备了“21世纪旅及旅以下战场指挥系统”(FBCB2);该系统的特点是通过战术互联网的通信基础结构将平台相互连接,传递态势认知数据。美军第4机步师和第3机步师及英国第7装甲旅等都装备了该系统,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情报应用和指挥能力。
美军测绘保障体系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美军测绘保障体系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在占有绝对信息优势的情况下,实现了战场单向透明,同时使用了大量精确制导武器。
而美军的测绘保障作为战场情报准备的一项基本内容,为战场指挥、武器使用以及作战行动提供精确、实时的战场地理空间(geospatial)情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测绘保障手段1.地理空间情报的准备与获取①战前准备充分,提供大量战场地理空间基础信息美军利用其建立的庞大的战场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可在短时间内提供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专题图及其他图像数据。
对伊开战前,美测绘部门就为可能的作战行动准备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包括高程数据、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控制图像、精确定位数据,以及航行安全信息等地理空间基础信息。
这些基础数据可以随时获得并加以更新。
它们可保证空中和海上航行安全,并能制作三维可视化地表景观,进行地形分析,生成目标精密定位数据。
还能在此基础上生成更精确、更详细,并且包含更多时态地理空间数据的面向任务数据集的加固基础数据,以满足特殊任务的需要。
基础数据主要通过光盘携带,面向任务的数据集则主要通过全球广播系统由国家机构,如美国国家图像与测绘局(NIMA)和国防后勤局传送到师、团、营各梯队,然后把这些数据发送到一系列服务器,分发给最终用户。
②全面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作战行动提供精确的定位信息GPS系统的应用是美军对伊作战的主要技术支持手段之一。
美军所有参战部队,包括海军舰艇、各种作战飞机、运输车辆、坦克装甲装备、绝大部分攻击导弹和制导炸弹以及地面作战人员和特种兵等均装备了各种GPS接收装置。
美军使用具有抗干扰能力的军用GPS接收机,单机定位精度达到5米左右。
GPS的广泛使用,为美军作战指挥和各种武器平台以及作战行动提供了高精度的战场定位信息。
此外,为加强定位能力,美军还分别于今年1月29日和3月31日发射了2颗GPS-2R卫星。
③充分利用各种侦察平台,及时获取战场地理空间图像情报美军大量使用了包括航天、航空、无人机及地面侦察等多种传感器及时获取战场地理空间图像情报。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保障装备运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保障装备运用特点伊拉克战争是美军进行后勤改革以来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在战争中,尽管美军后勤保障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依靠其周密筹划和严密组织,特别是使用大量先进的后勤装备,有效地保障了部队作战,充分显示了美军后勤保障的优势。
一、美军后勤保障装备的运用特点1.战略机动装备高速运转,“兵力投送”快速准确冷战结束后,美军将其“前沿部署”战略调整为“前沿存在”,大量减少在海外的基地和驻军,这就要求美军必须拥有快速兵力投送能力。
美陆军提出应在96小时内将1个旅、120小时内将1个师、30天内将1个5师制应急军连同其战斗勤务保障力量投送到世界任何事发地点。
为满足这一需求,海湾战争后,美军加强了战略空运和战略海运力量的建设,并在重点地区强化了装备物资预置,以缩短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
在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通过使用大量的战略机动装备,空运与海运相结合,向海湾地区及时进行了兵力投送和物资装备运输,为战前准备和保证战争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使用战略空运装备,确保人员、物资快速抵达美军的空运力量主要包括建制空运部队和民用后备航空队。
战略空运主要由美军运输司令部所属空中机动司令部负责。
空中机动司令部下辖2个航空队,承担战略空运任务的主要装备是104架C-5战略运输机和58架C-17战略运输机。
民用后备航空队和其他商用飞机是美军战时空运的重要补充力量,国防部必要时可征调民用飞机向战区运送部队和战备物资,以弥补军队运力的不足。
今年2月8日,根据国防部与22家国内航空公司达成的协议,美军首批征用了47架民用飞机和31架宽体运输机。
2月14日,美军还租用了2架俄罗斯“安-124”大型运输机,将一批军需食品和装备从美国驻德国的基地运抵保加利亚黑海城市布尔加斯附近的萨拉佛沃机场,为对伊作战进行准备。
此后连续几天,美军一直租用“安-124”运输机从德国和法国向保加利亚空运军需物资。
据美军运输司令部透露,此次空运是继1948年6月至1949年9月的“柏林空运”和海湾战争空运之后最大的一次军事空运,在战争部署阶段共空运人员16.3万名,空运和海运装备物资36万吨。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兵力部署、战略投送、精确打击、快速机动、信息获取处理和决策、后勤保障和官兵素质等诸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准,体现了其超级大国的军事实力,其诸军兵种之间的联合作战能力仍然是其他国家难以与之相比的。
在实力悬殊的对比之下,伊拉克军事上的失败是必然的。
但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还要取决于人民是否支持。
由于美国发动入侵伊拉克战争的理由不成立,遭到伊拉克和世界人民的反对,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仍不能取胜。
1.美国战略决策和战略指导错误。
美国政府高估了美军入侵伊拉克战争计划的可行性,高估了军事力量所能发挥的作用,对全球和中东地区人民的反美情绪估计不足,对军事占领后伊拉克人民的反抗斗争准备不足,美军在战后重建行动中遭到挫折时,也未能及时进行战略策略的调整,导致其被动,是伊拉克战争无法取胜的重要原因。
美军重新犯了在越南战争中的战略错误。
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认为越南战争美军失败的原因是:对敌人的意图进行了错误的估计,用自己的经验模式看越南人民和领袖;低估了人民的力量、忽视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信仰;没有认识到高科技装备在非正规作战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实施军事行动之前和之后没有与国内公众进行深入讨论,没有认识到美国也不是万能的;没能组织一个高效的领导班子去处理战争中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和军事问题。
美军占领伊拉克的代价远远超过美国最初的估计,而且至今还没有结束。
美国即将离任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佩斯陆战队上将2007年9月14日说,自己在伊战初期错误估计形势,认为伊军和老百姓都会欢迎美军的“解放”,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导致驻伊美军数量不足,使伊拉克局势不断恶化。
美国先发制人的战略已遭挫败,所依据的两个假设被伊拉克战争证明已不可行:一是美国能获得对手能力和意图的可靠情报;二是美军有技术优势使战争的代价显著减少。
战争初期此一理由似乎还有说服力,但到了今天,证明其假设是错误的,拉姆斯菲尔德倡导的军队转型计划已遭到重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供水保障古往今来,在任何战争中,水都是军队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特别是在干旱地区作战,水的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过去20多年里,美军一直涉足中东干旱地区的军事行动,供水早已成为美军后勤保障的重要一环,因此美军供水保障的做法和其供水保障装备的发展值得研究和借鉴。
供水保障的做法美军一支16655人的远征旅每天实际需水120万升,每人每天平均需各种生活用水76升,其中饮水15升。
美陆军“力量提供者”系统备有4个75700升储水袋和3个11355升反渗透净水装置,可为一个快速反应旅或营的3300名士兵每人每天供水大约76升,即达到了美军野战条件下的人均供水量标准。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采取供水管线、水罐车、大型净水设备、单兵净水器、瓶装水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实施供水保障,满足了核生化条件下的给水需要,提高了部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保障了作战任务的顺利进行。
同时,美军在伊拉克城市作战中,在如何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对部队实施供水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选定水源开设供水站美军认为,要满足战时部队的用水保障,首先要选好供水点,及时开设供水站。
在确定供水点时,要尽可能靠前设置,通常设置在旅保障地域。
如果该地域恰巧位于城市,最近的水源可能是市政供水系统,而非附近的江河,因为利用现有的公用水设施比开发新的野外水源更加迅速有效。
此外,还可以利用公共基础设施,如水库、人工水井、消防系统、灌溉系统、水厂、水塔、采石场和游泳池等。
避免在自然水源建立净水站多数干旱地区的城市,一般都位于水源附近。
由于未来战争很可能是城区军事行动,考虑到安全、疾病和整个区域稳定等因素,美军避免在自然水源建立净水和配送站。
因为负责净水的人员容易在水源地感染疟疾、血吸虫病等疾病,这在不发达国家的水源周围非常普遍。
可靠的水源是东道国的供水系统最有效、最可靠的水源是东道国的供水系统,私人供水设施只要经检验,其水源即可供饮用。
如果没有可饮用水,就只能采用反渗透净水设备(ROWPU)供水。
ROWPU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利用几乎任何水源,通过一系列媒介分离过滤器和化学清洁剂进行净化,然后分配使用。
阿萨德机场的供水保障在伊拉克北部和西北部大部分地区作战的美陆军第3装甲骑兵团的保障中队,在靠近阿萨德的一个伊拉克空军基地建立了保障作业区,对全团及其配属部队成功地实施了包括供水在内的各种后勤保障。
与大多数现代化空军基地一样,阿萨德机场的消防管网齐备。
美陆军第3装甲骑兵团供水分队在消防管中另外接入水管,将水放入一个151.4万升的户外游泳池,使其成为ROWPU系统的人工水源。
消防水比幼发拉底河水干净,既能减少化学净水剂的用量,又能延长净水过滤器的寿命。
供水分队在池边设置了4套ROWPU系统和1个19万升储水袋,全部投入作业后每天可产水2157.5万升。
经ROWPU处理的池水利用率为50%,而从河中抽取的水只能产出30%的可饮用水。
战争期间,供水分队成功地向第3装甲骑兵团及其配属部队提供了饮用水和其他用水。
供水装备美军在伊拉克的野战供水设备可分为净水装备、运水装备、储水装备和水分发装备等。
下面主要介绍美军净水装备和运、储水装备。
净水装备美军一直着力研制各种型号的高机动净水设备ROWPU。
此类净水器材品种较多,且一般安装在汽车或拖车上,使用方便。
美军在ROWPU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其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和易维修性,注重操作灵巧、尺寸小、重量轻、空投方便等性能,使其适合各种气候条件,包括在核生化毒剂的污染情况下也能投入使用等。
由于膜(RO)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完善,现今美国陆军更多采用膜技术为地面部队净化用水。
美军现使用的标准ROWPU有3种:一种是ROWPU600,额定产水量为2271升/时;另一种是ROWPU150000,每天工作20个小时,额定产水量为567810升/时;最新的是ROWPU3000,额定产水量为11356升/时。
供单兵使用的有“幸存者06”、“幸存者35”和“幸存者90”型海水淡化装置,主要用于海上单兵紧急救生,现已装备美海军陆战队员。
该装置无需任何添加剂,只需反复操作压杆,即可制出洁净的淡水直接饮用。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为保障沙漠作战的给水,在前方构筑了野战给水站,为每个师配备11356升/时的ROWPU系统;每个旅装备3785升/时ROWPU系统;每个连配备2271升/时的ROWPU系统。
为每个士兵配发单兵净水器,满足了核生化条件下的给水需要,保障了作战的顺利进行,提高了部队的生存能力。
运、储水装备运水方面,美军有直升机吊运的鼓形密封运水器、各种型号和容量的拖车式运储水罐、可折叠空投水罐、携水器等。
储水器材以软体储罐为主,还有储水袋、储水桶等形式各样的储水器材,并且用材各异。
美军按不同编制建立有配额体系:美军战区后方和军后方,使用19000升大型软体储水罐;基层部队则用较小的946.3升和1892.5升折叠式储水罐储水。
水分发装备如前方地域供水系统由6个容量为2271升的软体储水罐、一个泵水量为189升/分的水泵、3套抽水软管、6根给水软管、2个阀门、4个“Y”形管接头、4个配水喷嘴等构成。
供水装备“淡水保护者”系统据报道,由美国陆军联合兵种保障司令部研制的一套名为“淡水保护者”系统曾在伊拉克战争中投入试用。
该系统具有产量高、重量轻、易操作、成本低、不需辅助设备等优点,仅重311g,每分钟可产1-1.25升饮用水,在正常的清洗和保养条件下,不更换过滤器,最多可生产909.2升洁净的饮用水。
该系统装有复合式过滤器,由一个4瓦的前置过滤器、一个螺旋陶瓷滤器以及一个活性炭过滤器组成。
它可除去水中的氮、碘、除草剂、杀虫剂以及各种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
ROWPU是固定型装置,其所生产的水必须通过中间环节进行分发,而“淡水保护者”系统则由士兵携行,可随时随地处理水源,无需中间环节,使用极为方便。
美军第101空降师就采用了这种净化装置。
饮用水封装系统美陆军在伊拉克战争中,还采购了饮用水封装系统,解决了部队大批量饮用水供应难题。
该系统的组成为:立式填充封装机一台,体积为1.8m×1.8m×3m,可安装在M872半拖挂车上;30千瓦发电机1台;泵水量为每分钟568.25升的离心泵1个;3个13638升可折叠储水罐;2个22730升不锈钢罐;一套每分钟272 7.6升的ROWPU系统;1台氯化消毒设备;1个除氯设备和过滤器以及一些辅助材料,包括水测试化学药品及包装袋薄膜材料等。
该系统生产的饮用水完全符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标准,每分钟可生产25升水。
整个系统机动性强,几小时内即可撤收完毕并做好运输准备。
每天可24小时工作,其中包括2小时维护。
该系统较商用瓶装水成本低。
同时又能在战时及时保障饮用水。
水袋包装系统另据报道,美军还采用了1升、27升水袋的水包装系统替代19升储水桶,其中,l升水袋小巧方便,可放进作战服口袋中。
采用水袋包装是美军水包装领域的最新进展,是美军对饮水补给方法的新探索。
这两种规格的水袋在使用中受到士兵的欢迎,一些部队报告说,使用水袋减少了补给时间,且携行更加方便,同时费用也可大大降低。
从费用看,军用19升储水桶每只9.24美元,而每个1升水袋30美分,每个27升水袋62美分。
因此水袋以其在军事行动中的低价格和使用灵活性,以及在战场上的成功应用,使之成为19升储水桶的一个可行的替代品。
总之,在伊拉克战争中投入试用的“淡水保护者”系统、饮用水封装系统、水袋包装系统以及其他供水装备,都是美军为下次战争供水保障作的实际努力。
作者:房一丁王书勤编辑:郑双雁我军宿营装备研究和发展历史已有四十多年,包括军用帐篷、军用活动房、方仓等。
最常用的宿营装备是帐篷。
目前我军帐篷已经研究开发到第四代了。
5、60年代使用的第一代野营帐篷,支杆式或框架式结构,以棉花为原料的棉帆布制成篷布,保暖性能较好,但在热区使用,通风透气性能较差。
一亩棉花只能制成一顶帐篷,体大笨重,不便携行,易霉变,使用周期仅为9个月。
到了70年代,又研制出以维纶材料替代棉帆布的第二代帐篷,重量减轻,体积变小,寿命延长,通风透气性能有了改善。
80年代中期,有的部队还研制了充气帐篷。
90年代中期,代表世界潮流的展开式网架结构大型帐篷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军帐篷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90年代末,又研制成功新型涤纶军用系列帐篷布,使我军第四代帐篷以新的面貌跨入了21世纪。
目前,我军宿营装备,按使用对象分,有单兵、双人、四人、班用、排用帐篷等;按使用地域分,有寒区、温区和热区帐篷;按使用功能分,有宿营、侦察、指挥、卫生、仓贮、维修、炊事帐篷等。
新型展开式网架帐篷,采用全新网架结构,支撑系统与内、外篷布连成一体,像自动折叠伞一样,展开和撤收只需几分钟,省却了传统杆件结构搭建时费时费力的组合过程,非常方便。
在山西某部试用时,被官兵们称为"傻瓜帐篷"。
由于网架结构受力均匀,该型帐篷承受载荷能力大大增强,可在八级左右的强风地区安全使用。
同时,根据不同用途,该型帐篷小的可以几人住用,大的可以放进一架歼击飞机,还可根据需要,组合成不同形状、不同规模、内部贯通的大型帐篷群。
更奇妙的是,内、外篷布之间30厘米的空气间层,内、外篷布分别涂抹不同的反射涂银材料,使网架帐篷具备了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可降低空调负荷31%。
今年冬天在西北边防寒区部队使用后,战士们给它起了个新名字:"保暖帐篷"。
网架帐篷的大批装备和使用,使我军宿营装备跃上国际先进水平。
我军野战医院、卫生分队配备的95型通用卫生帐篷,具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和热环境控制能力,篷内环境质量达到了医院外科手术室的设计要求,夏季有很好的防止辐射热及通风隔热效果,冬季有较好的防寒保温性能。
可同时展开两张手术台,使救护人员能够在战地第一时间,开展手术,为及时救治伤员,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型"班用迷彩热区帐篷",根据空气热力学原理,采用特殊结构形式和篷布材料,防雨、防晒、防蚊虫,具有优良的通风隔热性能。
在炎热地区夏季,阳光直射条件下,与普通帐篷相比,篷内温度下降3-4℃,闷热感、烘烤感明显降低,提高了热区帐篷的可居性。
根据现代战争的需要,90年代末期,我军又研制成功了新一代涤纶军用系列帐篷布。
新篷布成功地解决了纺织、印染、伪装、阻燃、防水透气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其强力、防水性、耐磨性、色牢度等耐久性能优于其他类似产品,提高了帐篷的使用寿命,经权威部门在四川和江苏某地地面和空中侦察实验,这种篷布具有优异的防可见光、近红外和微光夜视功能。
新篷布的阻燃性能,优于国外相关标准规定的指标。
新型涤纶篷布实现了我军帐篷布的更新换代,增强了帐篷的安全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