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道德与时代(2)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二课时)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二课时)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学习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等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文字、图片等多元素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在学习中国历史、文化和伟人事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文明。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难点:让学生综合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思考和判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世界名胜”和“中国名胜”两个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世界上有哪些名胜古迹,并让学生自主发表意见和见解。
2、提高(15分钟)通过介绍中国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来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接受能力和凝聚力。
可以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素进行呈现,让学生参与其中。
3、讨论(20分钟)通过提出“东方神秘”的话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东方神秘”的说法。
然后教师可以再次引入刚刚介绍的中国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等知识,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总结(10分钟)通过总结性的问题和讨论,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5、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的作业,让学生用书面方式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文明。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入学习口,并增强学习的兴趣。
2、讲解法:在介绍重要名胜古迹等知识点的时候,理性分析与讲解,便于学生理解。
3、讨论法:针对“东方神秘”等话题或其他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备课参考(内容简要+思路立意+主要内容)

七年级道法上册全册备课参考一、课程内容简要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13课,每课2框。
教材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追求美好人生为目标,以道德教育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为主题,围绕如何开启初中生活、如何在初中阶段健康成长等问题。
教材从少年有梦、认识自我开始,讲述了如何徜徉在成长的空间,如何守护生命安全、保持身心健康,最后落脚于如何追求和塑造美好人生。
每个单元末的【单元思考与行动】板块,分为【情境思考】【实践活动】两个部分。
第四单元《追求美好人生》三课内容分别为第十一课《确立人生目标》、第十二课《端正人生态度》、第十三课《实现人生价值》。
栏目与素材更符合时代要求。
新教材强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学科本质与内在逻辑。
从整体上看,教材的逻辑结构采取的是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与交往范围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人类文明的逻辑关系来编写教材。
新教材先谈自己,谈亲情,谈师生,谈友情,扩展到集体、珍爱生命,规划人生。
强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显得层次清楚、结构紧实,便于操作,易于落实。
注重单元综合实践、单元思考与行动设置: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思考,更要有实际的行动,实践性明显。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求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通过调研、参观、体验等多种实践活动深入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以课内知识指引课外实践,以课外实践印证课内知识,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扩展学生课程核心素养,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学以致用,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课前引言注重问题启思,如:第一课开启初中生活初中阶段,是人生美好的年华,也是规划未来之路的重要时期。
这段生命旅程给了每个人自我发展的无限可能。
每一次勇敢搏击,都会发出拔节生长的声音,都会让我们收获成长的喜悦。
进入初中,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又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初中生活?知识结构进一步调整,教材的容量进一步加大。
11《变废为宝有妙招》第二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11《变废为宝有妙招》第二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的第十一课,名为《变废为宝有妙招》第二课时。
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如何妙用废弃物品,化废为宝。
二、教学目标1.知道废物可以变废为宝,了解如何妙用废物;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3.使学生懂得重视和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三、教学重点1.教导学生如何将废物变废为宝;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3.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四、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创新,妙用废物;2.如何让学生意识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一)热身(5分钟)1.老师播放一段关于垃圾分类的视频,以引起学生对垃圾分类和环保的关注;2.老师通过互动提问,让学生们了解有哪些常见的废物。
(二)讲授课文(30分钟)1.导入课题:在残旧的物品中,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有用的东西呢?我们可以将这些废物变废为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变废为宝有妙招》第二课时,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2.让学生们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并指导学生画出课文中提到的图画;3.讲解课文重点内容:介绍残旧衣物、废旧报纸、空饮料瓶等物品的妙用,并向学生展示相应的手工制作示范;4.带领学生讨论: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正在推行的环保措施,你们认为我们还能做什么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呢?(三)活动实践(30分钟)1.活动要求:学生们可以带来一些自己不需要但还能使用的废旧物品,经过互相交流,小组内可以选择任意一种物品进行手工制作;2.老师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并亲自示范制作过程;3.学生们按照小组内分工,一起进行手工制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5分钟)1.老师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询问学生是否有问题需要解答;2.给学生提供一些家庭实践和课外作业,让学生更多地阅读有关环保的知识和进行自我实践。
六、教学方法通过课文的讲授、实物展示和手工制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妙用废物。
2024秋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11.2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课件)

不懈奋斗的凌云壮志。
思考 马克思的故事对我们树立人生目标有什么启示?
笔记整理四
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4)树立人生目标,应当与人类的福祉 相统一。
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心怀天下, 才可大展宏图。个人的追求与进步,只有 与人类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生 才能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学习任务五
提示 这个故事再次提醒我们,树立人生目标,应当从 自身实际出发!
学习任务三
树立人生目标,应当与国家、 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
鲁迅青年时为拯救人民于危难中三改志愿。鲁迅看到英美日海军强大,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他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强军,于是毅然考入南 京水师学堂;后来他又发现,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决心把中国人 改变为“强种人”,于是就到日本学医;最终他发现中国人需要治疗的不 是身体,而是人的精神灵魂。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决心以改变中国人 的思想为志愿。他拿起笔,写出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以此来揭露 当局的反动腐败,歌颂先进的事物,为解救中华民族而呐喊。
板书设计
树 立 正 确 的 人 生 目 标
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身实际出发 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 与人类的福祉相统一
当堂训练
1.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在青年时代为国家发展曾三改志愿。
这说明他( C )
A.从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出发,选择自己的志愿 B.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考虑自己的志愿 C.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D.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放在祖国利益之上
当堂训练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著名的政 治家范仲淹的这句名言,展现了他为天下人谋福祉的广
阔胸怀。这启示我们树立人生目标应当( D )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11课 有序的社会 第二课时教案 陕教版

第十一课有序的社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情感,自觉地遵守法律。
提高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能力目标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复习、设疑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社会总体上是有序的。
道德、纪律、法律等行为规范共同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其中,法律是最重要的。
那么,法律有什么特征和作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探讨的问题。
★导学学生阅读第一个@下面的“社会行为规则兄弟座谈会”有关内容,了解道德律、法律产生的方式不同。
教师展示几本法律单行本的封面,启迪思考:1.这几种法律在名称上有什么共同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2.这几个字表明,我国法律是由谁制定的?(国家)教师可再次展示几本法律单行本的封面,共同之处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这也反映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
教师提问:政府官员、警察、法官、检察官是法律的制定者吗?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他们都是法律的执行者和维护者,政府官员、执法人员也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
学生讨论、完成教材第一个◎下第二个◆的内容。
学生交流:略。
教师点拨: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来制定的。
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的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不只是代表人民代表的意志和利益。
因此,我国法律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这是我国法律的本质。
(参看“知识采撷”中“法律”相关内容)教师可进一步分析法律单行本的封面上“国徽”图案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法律的本质。
(我国的国徽图案庄严大方、内涵深刻。
2024年八上道德与法治11《我与社会》课件课件

2024年八上道德与法治11《我与社会》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材第11课《我与社会》。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有:第一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二节“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第三节“做负责任的社会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学会从社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社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案例、板书材料。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社会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实践情景引入:呈现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从社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案例,讲解如何分析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分析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并进行小组讨论。
7.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 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3. 做负责任的社会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在理解个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困难,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初二政治下册《第十一课第二框养成亲社会行为》课件2鲁教版

• 请结合同学的发言和课本知识,总结在帮助 他人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
•
帮助他人时要注意什么? 帮助他人要真诚,还要注意方式方法: (1)可以借助别人和社会的力量。 (2)要注意自身的安全。 (3)要注意维护他人的自尊。
•
2、我们应如何为社会做贡献? (1)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2)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3)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Nhomakorabea•
•1、谦让
•让 座
•礼 让
• (1)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学会谦让?P21
•(2)怎样做到谦让?
•
•
•2、分享的意义
• ① 把自己的欢乐喜悦与人分享,你会体验到 更多的幸福;
•
检查反馈 1. 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2、怎样为社会做贡献?
•
•3、助人
•两个女孩思量了许久,最终:
• •把手缩回去了,彼此相望了一下,然后起身, 拨打120、110。当医护人员赶到后,老人已经没 了呼吸。
• 讨论交流:针对报道中两名年轻女子和围观 人群的行为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或看法。
•
•3、助人
• 一个流浪汉来到一个庄园,他已经好几天没 有吃到饭了,主人就让他把前院的一小堆木柴搬 到后院去,流浪汉做完后,吃上了一顿丰盛的晚 餐,然后离开了。主人儿子问父亲:那堆木柴不 是刚请人从后院搬到前院吗?直接请他吃一顿不 是更好吗?
•
• “会不会是心脏病突发?看看他身上有没有药?”两女
子推开人群,蹲到了老依伯身旁。其中一人用手握着老伯, 另一人把手伸进老伯的口袋中,试图寻找药物,但没找到。 随后,两女子将双手拉住老伯的胳膊,准备将其搀扶起来。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11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优质教案+练习题(含答案)

课堂小结9、林明的日记:我看到许多的地方都有自己非常著名的民间艺术,就像四川的变脸,简直太神奇、太精彩了!还有广东的舞狮,那么高的梅花桩居然还能够那么从容地表演……真羡慕这些地方的人啊,我们这里可什么都没有!10、导游小手册:你的家乡也有一些十分精彩的、独特的民间艺术吗?你对这些民间艺术有怎样的了解呢?快把你知道的制作成《导游小手册》,带来大家一起到家乡来长长见识吧!当地民间艺术的名称你对它的了解11、我家乡的民间艺术:广东洪江东海岛人龙舞、山西寿阳县得胜鼓、浙江杭州余杭滚灯、云南石林彝族《阿诗玛》12、总结:只要用心去观察,你就会发现在你生活的地方也有不少令人骄傲的民间艺术。
13、提问:民间艺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人们为什么创造那么多的民间艺术呢?14、小提示:民间艺术由劳动者创造,用来满足生活和审美的需求,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
15、走进民间艺术的背后:你们那里的民间艺术表达了人们的哪些愿望?16、哪些美好的愿望:(I )展示课本第85页例子(2)增加一个例子:海南孔明灯祈求心愿能够实现。
(3)说说自己家乡的民间艺术:湛江傩舞祭雷遣灾、祷神保平安17、阅读与思考:请阅读课本第86页《天津“泥人张"》,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I)为什么张明山会成为著名的泥塑艺人?(2)你还知道哪些民间艺人的故事?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了解自己家乡著名的民间艺术。
此部分授课教师要根据当地实际讲解,让学生切实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感受当地民间艺术的魅力,以便做好传承和保护的工作。
感受民间艺术的作用。
感受民间艺人的努力和智慧。
民间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
民间艺术的成总结提升就里蕴含着这些艺人的努力与智慧。
民间艺术有哪些 各地著名的民间艺术 家乡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意义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11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板书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一课时1、 2、3、 民间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民间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集体主义的基础
• 经济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政治前提: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 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 体; • 文化前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集体主义的基本内涵
• ——曾子:《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宗圣曾子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 种高层次的需要
• 人生的意义在于境界的提升 孔子:先按人格境界,把人分为小人、君子和圣人三等;再按心理范畴,把人分为智者、 勇者和仁者三类。于是就有了九种境界: 小人之智者(小智) 小人之勇者(小勇) 小人之仁者(小德) 君子之智者(大智) 君子之勇者(大勇) 君子之仁者(大德) 圣人之智者(圣智) 圣人之勇者(圣勇) 圣人之仁者(圣德)
第三,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 • 由于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 所以它既有强调竞争、效率、创新、规范的积 极方面,也有盲目性、趋利性和自我本位性等 消极方面,如果走向一个极端,就容导致人们 非正当竞争、追求没有社会效率的个人效率、 只要效率不要公平、个人利益至上、弄虚作假 等消极效应。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 发展,需要社会主义道德对它的积极方面进行 引导,对它的消极方面进行规范。
第二,社会主义道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服务 • 社会主义市场道德对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以 及民主法制意识的重视,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既有协作又有竞争、既有效率又有公平。 • 社会主义道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 导向,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 终有利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
(3)为人民服务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 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对于优秀共 产主义者的要求(雷锋、焦裕禄、张思德) • 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敬业、办事公道—— 对于国家公务人员的要求(服务型政府) • 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帮 残助残——对于好公民的要求(具有超义务性) • 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对于好公民 的要求(基于互惠性reciprocity) • 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对于一般公民的要求
思考: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6.讲求谦敬礼让 强调克骄防矜
优良品德:
恭、宽、信、敏、惠 理想人格: 谦谦君子,大丈夫
《易· 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也。”
扩展: 中国传统修身之法:“慎独”
故 君莫 子见 乎 其隐 独, 也莫 。显 ”乎 微 ,
“
《 中 庸 》
什么是“慎”和“独”
• ——曾子:《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宗圣曾子
4.重视道德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 主体地位和能动性。
•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 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 本。”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 综合国力,有利于提供人民的生活水平。 目前,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 一方面,它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 规则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它也具有市场经济的 共同属性,遵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比如,我 们的市场同样受亚当· 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 支配,也就是受价值规律支配。 •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 在一起的,它需要“看得见的握手”。
2.基本原则: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 “集体主义”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最早 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来的。
•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 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
• 在人所处的多维关系中,个人与社会的关 系是根本性的,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集 体主义成为了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 原则; • 人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但归根结底, 人在本质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 只有集体主义才真正反映了人的本质属性, 所以,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 的主导性原则。
——《孟子· 滕文公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岳阳楼记》 ———(论语· 雍也》。
2.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
小子 人曰 同: 而“ 不君 和子 。和 ”而 不 同 , • 《 论 语 子 路 》 · 人“ ;夫 己仁 欲者 达, 而己 达欲 人立 。而 ”立 •
《 论 语 雍 也 》 ·
3.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子 思 : 《 中 庸 》
也诚 诚 。之 者 ”者 , ,天 人之 之道 道也 ;
“
《 论 语 子 路 》 ·
“ 言 必 信 , 行 必 果 ”
4.重视道德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 主体地位和能动性。
•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 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 本。”
讨论:1、“我所了解的道德传统” 2、例举传统道德的内容
(一)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 感和使命感。
在中国传统伦理结构中,为国利民,“兴天下人民之大利” (《墨子· 经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现,是最大的“义”。 “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论语· 雍也》 “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 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 • 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抗洪抢险中,需要征调一些船只援救百姓 和抢救重要物资,假设你是一个船厂的老 板,你应当怎么做呢?)补偿的问题。 • 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3)集体主义原则三个层次的要求
• 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对优秀共产党员的 要求 •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对共产党员和先进 分子的要求
• 简单地说,市场经济既是一种“为己性”、 “谋利性”的经济,又是一种“为他性”、 “服务性”的经济,强调为人民服务,在 某种意义上是对市场经济的“为他性”、 “服务性”的强调,最终与实现自己的利 润是不冲突的。(现代商人强调“服务至 上”、“顾客是上帝”就说明了这一点)。
• 当然,强调市场经济的“为他性”、“服 务性”还并非就是主张为人民服务。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 核心道德问题
• 道德与利益(义利关系) • 效率与公平(个人与社会)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 核心与原则
1 .核心:为人民服务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 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 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 人批评指出。……你说的办法对人 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 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 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为人民服务》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 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 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人民当家作主,真 正实现康德所谓的“人即目的”,把每个 人都当作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 • 这意味着在我们为人民服务时,把别人当 目的看待时,别人也会把我当目的看待, 所以为人民服务也是为自己服务。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第十一讲
道德与时代
一、 重新发现道德传统的价值
什么是道德传统?
• 道德传统指各民族在长期道德实践中凝聚下来的世 代相传并支配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相对稳定的道德 心理、道德习俗和道德风尚等。 • 道德是一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反映,带有鲜明 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但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又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历史继承性。
• 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对全体公民的要 求
二、 今日道德
食品安全令人堪忧
• 瘦肉精、地沟油、一滴香、胶面条、 皮革奶、镉大米、石蜡锅、毛酱油、 牛鸭血、药火腿、双氧翅、陈化粮、 碘雀巢、增稠蜜、红心蛋、糖精枣、 氟化茶、铝馒头、硫银耳、农药菜、 三鹿粉、苏丹红、箱子馅、甲醇酒、 人造蛋、纸腐竹、罂粟汤、硫磺椒、 激素花、毒米线、避孕鳝……
• 《左传》:“慎守其一” • 《周书》:“慎,德之守也。守终纯固” • 《韩非子· 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 乱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 德乃真。”
• “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刘子全书》卷八《中庸首章说》) • “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 使得全体荧然,与天地合德。”(《刘子全 书》卷六《证学杂解》)
2.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关系
• 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 价值规律 • 看得见的握手:道德 伦理
社会主义道德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道德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样,强 调竞争、效率、创新、规范,因而在社会主义道德 中,对于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民主 法制意识也是非常重视的。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 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因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 原则。
明儒刘宗周:“圣贤千言万语说本体说工夫,总不 离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 性之学。”(《刘子全书》卷五《圣学宗要•阳明 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