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3】及答案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15届高二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卷一.选择题(毎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共50分。
)1.关于种群、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不同群落的重要区别体现在物种组成D.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3.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捉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A.15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4.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5.为减小某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
下图是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
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A.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不再发生相互作用B.在Ⅱ期间,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C.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D.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6.下列概括性的结论中,阐述生物群落定义的是( )A.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B.一定区域内不同生物种群的集合体C.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D.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体7.科学家到某地进行生态考察,发现该地区鸟类数量急剧减少。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1.下列各项中决定动物种群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A. 出生率B. 死亡率C. 出生率或死亡率D. 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D【解析】解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D正确故选 D2.泥石流过后的低洼地被泥沙、碎石等固体物填平形成淤积体几年后的淤积体上生出植被原有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淤积体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 随着时间的推移淤积体上会发生群落的代替过程C. 光照强度是群落中优势物种更替的决定性因素D. 该淤积体的生存条件恶劣最终不会演替为森林群落【答案】B【解析】解 A.初生演替的时间长也不具备土壤条件而淤积体中有土壤条件且几年便生出植被说明为次生演替 A错误B.淤积体上会发生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B正确C.植株高度是群落中优势物种更替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较高的植株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C 错误D.发生泥石流的地方雨量比较充沛有可能演替为森林 D错误故选 B3.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 草本阶段是由灌木阶段的群落演替而来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答案】D【解析】解 A.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阶段 A错误B.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B错误C.草本阶段在灌木阶段之前 C错误D.草本阶段逐渐发展到灌木阶段其中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故选 D4.在玉米、大豆间种的地块里生长了一些杂草另外还生活着一些小动物危害玉米的玉米螟土壤中的蚯蚓等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农田中的大豆、玉米及杂草等植株高度不同是该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B. 该农田中不同地段上生活的玉米螟数量不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 该农田中的所有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D. 影响玉米螟、蚯蚓等动物在农田中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环境【答案】C【解析】解 A.在垂直方向上大豆、玉米及杂草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是该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A正确B.该农田中不同地段上生活的玉米螟数量有差异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正确C.并不是所有的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等特征如雌雄同株的玉米、大豆等种群都没有性别比例的特征 C错误D.影响动物在群落中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栖息条件和食物 D正确故选 C5.某废弃采石场经过人工整理和覆土后进行封闭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废弃采石场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 对物种①的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性别比例C. c年后物种②的种群一定达到了环境容纳量D. 物种③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呈J型增长曲线【答案】A【解析】A.该废弃采石场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A正确B.0-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所以其种群密度在增大 B错误C.b-d随着植被的不断丰富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植株越来越高物种①②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 c年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是乔木因此c年后物种②的种群不一定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错误D.物种③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下降所以物种③的种群数量不是J型增长曲线 D错误6.人的红绿色盲基因和血友病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红绿色盲在男性群体中的患病率为7% 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4号的一对X染色体上分别带有红绿色盲基因和血友病基因B. 2、5、7号体细胞中均不含有红绿色盲基因和血友病基因C. 8号体细胞中不会同时含有红绿色盲基因和血友病基因D. 5号与一个表现正常的女性结婚所生孩子患红绿色盲的概率约为3.3%【答案】A【解析】解 A.6号同时患有红绿色盲和血友病说明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一条X染色体上该染色体来自4号由于4号不患病说明其另一条染色体上不含致病基因 A错误B.2、5、7号均为不患病男性故体细胞中均不含有红绿色盲基因和血友病基因 B正确C.8号从3号获得一个红绿色盲致病基因但是不患病说明从4号获得的X染色体是不含致病基因的那条X染色体故体细胞中不会同时含有红绿色盲基因和血友病基因 C正确D.红绿色盲在男性群体中的患病率为7% 则该基因( X^b)的频率也为7% 则 X^B的频率为93% 一个表现正常的女性为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2×7%×93%)÷(93%×93%+2×7%×93%)=14/107≈13% 则他们所生孩子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3%×1/4≈3.3% D正确故选 A7.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自然增长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B. 个体数量多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也大C. 死亡率越高的种群其种群数量衰退的也越快D. 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量越多其种群增长越快【答案】A【解析】 A 、自然增长率大于0 种群数量增加自然增长率小于0 种群数量减少自然增长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A正确B、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体积上的种群数量个体数量多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B错误C 、种群数量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的差死亡率越高的种群若其出生率也很高种群数量可能上升 C错误D、处于生殖期的个体数量越多其种群增长越快 D错误8.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B. 人为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变C. 田鼠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后在环境容纳量的上下波动D. 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只能大于0【答案】D【解析】解 A.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A正确B.种群环境容纳量受种群生活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变则环境容纳量不变 B正确C.种群的数量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 C正确D.种群数量变化受种群内部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D错误故选 D9.利用已关闭的垃圾填埋场作为公园等公共娱乐设施场所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对垃圾填埋场进行重新开发利用之前需进行植被的重建和维持土壤含氧量、垃圾渗液浓度、干旱等因素会影响植物在垃圾填埋场上生长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B. 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微生物需氧代谢旺盛造成植物根系缺氧C. 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D. 干旱会导致植物气孔关闭 \ CO_2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答案】A【解析】解 A.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A错误B.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微生物需氧代谢旺盛造成植物根系缺氧 B正确C.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 C正确D.干旱会导致植物气孔关闭 CO_2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光合作用 D正确故选 A10.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 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答案】C【解析】1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 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D. 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答案】D【解析】解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A正确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通过种群密度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B正确C.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C正确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错误故选 D12.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 年末时为110 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 死亡个体数为10 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时出生率越高C.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 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解析】解 A.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 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20 出生率为20÷100=20% A 错误B.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 B正确C.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 C错误D.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使得种群密度增加 D错误故选 B13.种群的数量变动是各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图是解释田鼠周期性数量变动的内分泌调节学说的主要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田鼠种群数量增加会使其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C. 社群压力增大会使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D. 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答案】A【解析】解 A.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A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增加会导致种群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下降使种群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 B正确C.社群压力增大会使田鼠出现生长代谢障碍进而导致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 C正确D.由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 D正确故选 A14.在光裸的岩地长成森林的过程中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A. 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壤颗粒数增多B. 苔藓植物进一步加速岩石分解土壤微生物增加C. 草本阶段多种生物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增加D. 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通气性逐渐下降【答案】D【解析】 A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为其他生物安家提供优越条件从而打破裸岩的沉寂使裸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A正确B、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加土壤微生物增加 B正确C 、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 C正确D、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通气性逐渐增加使得物种丰富度增加 D错误15.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 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 性引诱剂的作用是提高蝗虫的交尾率D. 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控制种群数量应在b-c水平【答案】A【解析】 A 、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 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 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 A正确B、a\sim 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至零而种群密度在不断增长 B错误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使得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降低交尾率 C错误D、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即d-e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16.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鼠和X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B. 客观上物种X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C. 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X种群的K值是250D. 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答案】B【解析】解 A.根据格表分析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鼠的种群数量略有增加后逐年减少并趋于稳定动物新物种X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多后略有减少并趋于稳定说明两个种群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其中鼠为被捕食者新物种X为捕食者 A错误B.客观上物种X在捕食过程中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B正确C.根据格表分析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而稳定后X种群的K值大约是175左右 C错误D.在第5~8年时鼠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D错误故选 B17.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区分群落的依据主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B. 某草原上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体现草原群落的水平结构C. 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只有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四种D. 群落的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答案】C【解析】 A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区分群落的依据主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A正确B、某草原上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体现草原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正确C 、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除了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四种之外还有共栖等 C 错误D、群落的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D正确18.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B. 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可能会有影响【答案】C【解析】 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与灌木、草本等植物构成垂直结构 A正确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正确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C错误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能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对果树的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D正确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19.(1)水体中无机氮浓度和无机磷浓度增加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其中磷元素进入藻类植物细胞后以________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磷元素还是细胞内________等化合物的组成元素.19.(2)对采样水中某种单细胞硅藻进行培养时除适合的培养液和培养温度外必须的条件是________.19.(3)在对某种单细胞硅藻的培养过程中需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每天定时对其进行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________.②在培养后期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________.③如果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________ 正确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④请用方框在答题卷血细胞计数室图中标出抽样计数区域.________.【答案】磷脂, ATP、DNA、RNA【解析】解(1)磷元素进入藻类植物细胞后以磷脂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磷元素还是细胞内ATP、DNA、RNA等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答案】适宜的光照【解析】(2)对采样水中某种单细胞硅藻进行培养时除适合的培养液和培养温度外必须的条件是适宜的光照.【答案】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 藻细胞密度过大, 大, 先盖上盖玻片后滴细胞悬液,【解析】(3)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②在培养后期藻细胞密度过大因此在培养后期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③如果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即先滴细胞悬液后盖上盖玻片则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大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先盖上盖玻片后滴细胞悬液.④抽样计数区域最中间的大方格中且一般为五点取样法.具体见答案.20.(1)浅水处栽植了荷花、芦苇、菖蒲等多种水草岸边栽种了柳树河岸上栽种了桧柏、棣棠、紫薇等树木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20.(2)污水处理厂若要大幅度降低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最可能利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20.(3)根据文中信息在洋桥河段进行生态治理的具体措施中能降低河水中N、P含量的主要是________20.(4)经过生态治理当“鱼在水中游鸟在林中戏”的景象再次呈现时洋桥河段生态系统中________(有/没有)食物链的增加或重新出现理由是 ________20.(5)要维护洋桥河段新建的人工生态系统从社会环境因素考虑应避免________(举两例)等行为发生在不改变该河段群落中物种组成的前提条件下应采取________(举一例)等措施以避免该生态系统水体的水质再次遭到破坏【答案】水平【解析】【答案】分解者【解析】【答案】浅水处栽植的荷花、芦苇、菖蒲等多种水草【解析】【答案】有, 因为鱼和鸟都是消费者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它们的捕食对象它们是无法生存所以在生态系统中必定存在着它们的捕食对象即建立了新的食物链或者恢复了原有的食物链【解析】【答案】排污、钓鱼、随意放生等, 及时清理河道里的枯枝树叶多余的水生植物禁止垂钓等【解析】21.(1)“四位一体”模式应用________(至少写出两种)原理该农业模式能实现对能量的________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叙述“四位一体”农业有哪些生态效益?________ (至少两点)21.(2)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国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等环境保护措施在此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________ 这些保护措施即改善了环境又增加了人们的旅游品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生态工程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不能解决所有的环境问题不能走“先________、后治理”的道路【答案】(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多级, ①使用清洁、高效的沼气减少对薪柴的砍伐量有利于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②人、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卫生条件③沼泽、沼液的合理利用提高了土壤肥力从而减少化肥用量④减少了农药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解析】解(1)“四位一体”模式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等该农业模式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四位一体”农业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①使用清洁、高效的沼气减少对薪柴的砍伐量有利于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②人、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卫生条件③减少了农药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答案】(2)演替, 直接价值和间接, 污染【解析】(2)我国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等等环境保护措施在此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演替这些保护措施即改善了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又增加了人们的旅游品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生态工程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不能解决所有的环境问题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22.(1)新移居地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 群落演替是指________ 该案例说明了人类活动在群落演替中的作用是________22.(2)巨菌草和双孢菇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分别是________ 巨菌草的应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答案】(1)次生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1)略【答案】(2)生产者和分解者, 直接价值和间接【解析】23.(1)岛屿上的所有生物相互关联形成生物群落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________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23.(2)据图分析随着留居种数的增加物种的入侵率________ 灭绝率__________23.(3)分析上图入侵率与灭绝率的交点代表该岛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岛屿该数值最大23.(4)(不定项选择)以下四种说法正确的是()【答案】(1)种群, 物种组成【解析】解(1)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答案】(2)降低, 升高【解析】(2)分析题图可知随着留居种数的增加物种的入侵率降低灭绝率上升【答案】(3)平衡物种数, 岛屿面积越大且距离陆地越近的岛屿【解析】(3)分析题图可知入侵率与灭绝率的交点代表该岛屿的平衡物种数面积越大且距离陆地越近的岛屿的平衡物种数最大【答案】A, B, D【解析】(4)A.岛屿上的平衡物种数取决于物种入侵和灭亡的平衡不随时间而变化 A 正确B.平衡物种数由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有物种消亡或迁出之间动态变化所决定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B正确C.分析题图可知面积越大且距离陆地越近的岛屿的留居种数越多所以一般大岛屿可以供养的物种数大于小岛屿 C错误D.分析题图可知随着岛屿与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物种数不断降低 D正确故选 ABD24.(1)对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的研究属于________水平的研究与天然森林生态系统相比人工白杨树林生态系统对光照的利用率较__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______ 24.(2)部分白杨树衰老死亡后可能会导致________(填基因、物种或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24.(3)人工白杨树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原因是 ________【答案】(1)群落, 低, 人工白杨树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群落的空间结构简单植物对中层及下层光照的利用率低【解析】解(1)对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的研究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与天然森林生态系统相比人工白杨树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群落的空间结构简单植物对中层及下层光照的利用率低【答案】(2)基因【解析】(2)部分白杨树衰老死亡后可能会导致基因多样性降低【答案】(3)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更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低【解析】(3)人工白杨树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原因是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更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低。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评

本章知识结构本章测试1.下列关于种群的不正确叙述是( )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性B.种群密度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C.种群是物种进化的单位D.种群密度由自然因素决定,与人为因素无关解析:此题考查种群的基本概念,人为因素已经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种群密度肯定会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D2.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蝗虫包括全部的成虫和幼虫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解析:考查群落的概念,群落的范畴包括此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但不包括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D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
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种群出生率下降B.雌性个体也减少C.种群性别比例失调D.雌虫生殖能力下降解析:破坏种群内的雌雄性别比例会影响该种群的正常繁殖,最终使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减少。
答案:A4.有一个自然村落南北各有一个池塘,这两个池塘中生活着( )A.一个鲫鱼种群B.两个鲫鱼种群C.一个甲鱼群落D.两个甲鱼群落解析:一个池塘即为一定的区域,所以两个池塘中不可能生活着一个鲫鱼种群或一个甲鱼种群。
群落的范畴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其名称前不能以具体的物种名称来形容。
答案:B5.某一生物种群中,幼年的个体非常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及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可能是( )A.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B.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C.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D.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解析:年龄组成可预测一个种群密度的变化类型,成年和老年多于幼年个体,会使种群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而成为衰退型。
答案:B6.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
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似直立的小草。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本章测评

本章测评1.下列可以作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B.全世界的人口数量C.一片森林中的人口数量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思路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特征,它必须是同种生物在一定空间的个体数量。
A、C、D所述生物不一定是同种生物。
人是分类学中的同一个物种。
答案:B2.在下面图4-19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图4-19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年龄组成的三个类型所具有的特点。
增长型:种群中繁殖前期个体多,繁殖后期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组中的个体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繁殖前期的个体较少,而繁殖后期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所以答案选D。
答案:D3.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图4-20所示。
图4-21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图4-20图4-21思路解析:根据小球藻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可知,小球藻个体数量增长一段时间后数量不再增加,其种群增长率为0,并且种群增长率并不是直线下降,所以答案选D。
4.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中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可表示成图4-22哪条曲线()图4-22A.乙、甲、丁B.甲、丙、乙C.丙、甲、乙D.丁、乙、丙思路解析: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小球藻通过分裂繁殖,其细胞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表现为“J”型曲线(丙);鸡每天产一枚蛋,随着时间的增加,产蛋的数量增多,应为甲曲线;竹子生长有一个高峰期,达到一定高度后,生长变慢,符合乙曲线图。
答案:C5.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中药。
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真的小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测试卷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1.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 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2.如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的增长曲线呈“S”型,d点对应的是K值B.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cC.图中种群数量的增长在迁入第2年后明显加快D.图中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3.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4.下列因素中一般不会对种群密度产生较大影响的是()A.年龄组成B.出生率和死亡率C.部分雌性羊死亡D.部分雄性海豚死亡5.如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应该做到适时捕捞。
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超过T4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B.超过T3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C.超过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2D.超过T1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46.据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2050年将达到最高值,作出这一预测的依据是()A.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B.现有人口数量密度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D.人口性别比例7.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8.对某动物种群数量是否增长起到主要决定作用及预测该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分别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B.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C.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9.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表示的8个物种,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种群密度(个/m2),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含解析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水生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有关B. 某河流沿河岸到河床有不同的植物配置,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 生物群落类型与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存在一定的关联D.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根本区别在于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2.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常在晚上用黑光灯诱捕农业害虫,这种灯光诱捕昆虫的方法是利用了昆虫的()A. 遗传性B. 适应性C. 应激性D. 向光性3.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 种群的密度B. 适应的普遍性C. 群落的垂直结构D. 群落的水平结构4.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A. 这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B. 该群体中具有此性状的纯合子多C. 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D. 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 ①③⑤B. ②④C. ②④⑤D. ③⑤6.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 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D. 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7.下列哪些情况不会导致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A. 种群处于稳定期B. 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 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 种群迁出率超过迁入率8.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A. 种群密度B. 年龄结构C. 性别比例D. 出生率和死亡率9.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A. 衰退型和增长型B. 增长型和衰退型C. 稳定型和衰退型D. 增长型和稳定型10.某水库已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其中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库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表现为随机分布的空间特征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C.利用大网眼的渔网进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结果比实际种群密度偏大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1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C.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12.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温带湖泊中的硅藻每年有春秋两次密度高峰出现典型的季节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一年内硅藻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 硅藻的数量变化受光照、温度等因素影响C.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硅藻的种群数量D. A、B点时硅藻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答案】A【解析】2.正布氏田鼠为某草原地区的主要害鼠其对草场造成的危害大小与其种群密度直接相关一科研小组对新迁入某农场的正布氏田鼠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正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由于该鼠被捕一次后会更难捕捉因此正布氏田鼠的实际种群密度往往比调查结果偏小B. 正布氏田鼠种群迁入该农场后增长情况应为图中虚线所示C. 图中D点时正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其出生率小于C点D. 此图也可用于指导海洋鱼类的捕捞最好把每次捕捞后的数量控制在图中C点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答案】【解析】3.下列不属于生态演替的是()A. 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B. 湖泊因泥沙淤积而成沼泽长出植物C. 弃耕的农田逐渐长出杂草D. 过量砍伐的森林重新长出林木【答案】A【解析】解 A.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属于人类行为不属于演替 A符合题意B.湖泊因泥沙淤积而成沼泽长出植物属于次生演替 B不符合题意C.弃耕后的农田保留着较好的土壤条件并且存在植物的种子等此处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不符合题意D.过量砍伐的森林重新长出林木属于次生演替 D不符合题意故选 A4.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 海洋中的全部鱼B. 一片草地里的跳蚤和蝗虫C. 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D. 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答案】D【解析】A、群落包括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生物海洋中除了鱼还有其他生物因此海洋中的全部鱼不能称为生物群落 A错误B、一片草地里除了跳蚤和蝗虫还有其他生物因此一片草地里的跳蚤和蝗虫不能称为生物群落 B错误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即包含了无机环境又包含了各种生物属于生态系统 C错误D、一个池塘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正确5.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 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 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 群落中植物放出的\ O_2只被动物及微生物利用【答案】D【解析】解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 A正确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正确C.森林群落中具有多种种间关系不同生物可形成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关系 C正确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 O_2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利用 D错误故选 D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C. 该种群的年龄组成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解析】解 A.分析柱形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 12月底变为0 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幼体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 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 A正确B.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B 正确C.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C正确D.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进而使出生率明显降低使种群的密度减小 D错误故选 D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②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竞争关系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A. 2项B. 3项C. 4项D. 5项【答案】B【解析】解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只是一种生物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①正确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高②错误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有可能在干旱的条件下发生的③正确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种内斗争关系④错误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⑤错误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⑥正确综上所述 B正确故选 B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并且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能被消费者利用实现了碳向动物体内的流动B. 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 微生物对各营养级水平含碳有机物的分解作用是实现碳循环的关键环节D.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_2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的【答案】D【解析】A、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能被消费者利用实现了碳向动物体内的流动 A 正确B、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大气中 CO_2含量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正确C、微生物对各营养级水平含碳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使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是实现碳循环的关键环节 C正确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 CO_2形式进行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D错误故选D.9.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B. 该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C. 若青蛙突然减少理论上兔和食草鸟的数量将增加D. 若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第二及以后营养级的相关生物不一定会减少【答案】A【解析】解 A.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A正确B.该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错误C.若青蛙突然减少理论上鹰的数量将增加因为鹰的营养级由第三、五营养级变为主要是第三营养级兔和食草鸟的数量将减少 C错误D.若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第二营养级及以后营养级的相关生物都会减少 D 错误故选 A10.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 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竞争关系C. 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更复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D. 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答案】A【解析】解 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A错误B.针阔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都是高大乔木会竞争光照和无机盐等资源是种间竞争的关系 B正确C.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中针阔叶混交林物种更丰富分层更多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C 正确D.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有关 D正确故选 A11.在由裸岩向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不同群落阶段延续时间不同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快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B. 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C. 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D. 演替到森林阶段由于物种多样性增大群落内部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答案】D【解析】解 A.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 A正确B.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 B正确C.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 C正确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增大但竞争程度与多样性关系不大主要与资源、空间等有关 D错误故选 D1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 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 群落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答案】D【解析】解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A正确B.群落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B正确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正确D.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总和 D错误故选 D13.下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 t_1sim t_2时间段甲、乙两个种群的年龄组成都是增长型B. 在\ t_2时刻甲、乙两个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一定相同C. 在\ Osim t_4时间段乙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为“J”型D. 在\ t_4时刻甲、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相等【答案】A【解析】解 A.在 t_1\sim t_2时间段甲、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均大于1 所以两个种群数量都是增长的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 A正确B.在 t_2时刻甲、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相等但两个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同 B错误C.在 O\sim t_1时间段乙种群数量是减少的所以在 O\sim t_4时间段乙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不是“J”型 C错误D.由于甲、乙两个种群的起始数量以及具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一定相同所以在 t_4时刻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不一定相同 D错误故选 A14.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后来沿着丝绸之路传人我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传人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的基因库之间有区别B. 在人们拓荒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实现了群落的初生演替C. 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相比不存在空间结构D. 引入外来物种均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答案】A【解析】A、传入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存在地理隔离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和不同自然条件的选择作用导致它们的基因库之间存在区别 A正确B、在人们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B错误C、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一样都存在空间结构 C错误D、外来物种引进后若能大量繁殖才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 D错误故选A.1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 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解析】解 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 A错误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主要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B正确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C错误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 D错误故选 B16.下列关于种群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B. 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通常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 原因是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C.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D.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答案】D【解析】解 A.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A正确B.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通常使种群数量维持在 K/2 原因是 K/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最快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B正确C.种群数量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龄组成只是可以用于预测但并不一定按预测发展C正确D.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并不是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D错误故选 D17.如图为某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B. 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C. 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D. 一段时间内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逐渐变小【答案】C【解析】解 A.布氏田鼠在草原上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A正确B.由图可知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正确C.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增长率将下降 C错误D.一段时间内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逐渐变小 D正确故选 C18.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蒂(“S”型曲线)增长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可能大幅超过b点C. 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D. b~c段的出现仅与天敌捕食有关【答案】C【解析】解 A.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食物量不变 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 A错误B.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出生率提高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 B错误C.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也是围绕K值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C正确D.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错误故选 C19.下列关于弃耕农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该演变属于次生演替植株高度在优势物种的更替中起重要作用B. 在草地变树林的过程中各种草本植物的基因库都不会发生改变C.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不同植物种群生存斗争的结果D.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解 A.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较高的植株在竞争中占优势获得更多的光照等资源成为优势物种 A正确B.在草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中阴生草本植物数量增多阳生草本植物数量急剧减少因此各种草本植物的基因库会发生改变 B错误C.草原群落中不同种群主要占据不同空间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长期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 C正确D.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很多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等均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 D正确故选 B20.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萝卜、大葱等多种蔬菜还有活的鸡、猪、鲜蘑菇以及附着在这些蔬菜、鸡、猪等上面的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D. 以上都不是【答案】D【解析】解 A.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A不符合题意B.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B不符合题意C.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C不符合题意D.农贸市场上新鲜的白菜、萝卜、菠菜、活鸡、猪这些生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D 符合题意故选 D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1.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 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 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C. 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D. 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答案】A, C【解析】解 A.据图可知取样季节是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说明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A正确B.据图可知取样季节是实验的自变量无法判断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是否增加B错误C.夏季是藻类的种类最多而藻类为浮游动物提供食物说明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C正确D.图中无法判断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进入浮游动物比例 D错误故选 AC三、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2.(1)N和P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了生物大分子________的合成22.(2)请用食物链的方式表达图1中藻类、浮游动物和银鱼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________ 鲢鱼、鳙鱼与银鱼的关系是________22.(3)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N、P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请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22.(4)为了证明上述推测有人对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进行了调查据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该现象因为________22.(5)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________简单稳定性较差千岛湖水华现象警示我们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________措施【答案】核酸【解析】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元素可以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生物大分子核酸等的合成【答案】藻类→浮游动物→银鱼, 竞争【解析】图1表示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所示箭头不是食物链的流动方向但是根据所指方向的抑制作用可以知道三者之间是捕食关系即藻类→浮游动物→银鱼而鲢鱼、鳙鱼与银鱼都捕食浮游动物则他们存在竞争关系【答案】①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有氧呼吸导致水中溶氧下降, ②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下降【解析】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原因一是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导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原因是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答案】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解析】分析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发生的原因依据是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总N和总P量低于之前若干年)【答案】营养结构, 控制捕捞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解析】由表1、图1、2综合分析湖中鲢、鳙主要捕食藻类由于渔业的过度捕捞以及银鱼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鲢鱼、鳙鱼数量及浮游动物数量下降使藻类数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水华的发生(1)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控制捕捞量、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措施四、解答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10分共计80分)23.(1)某研究小组对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植被退化的趋势依次为次生乔林\rightarrow 乔灌林\rightarrow 灌木林或藤刺灌丛\rightarrow 稀灌草坡或草坡\rightarrow 稀疏灌草丛在石漠化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________ 该研究小组研究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是在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査该地区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对于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如何统计?________23.(2)题干信息可以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 该地区的有些地方受到人类干扰后没有出现石漠化而是保持原状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23.(3)人类活动停止后在石漠化地区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__【答案】降低, 群落, 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解析】分析题意可知植被退化的趋势依次为次生乔林\rightarrow 乔灌林\rightarrow 灌木林或藤刺灌丛\rightarrow 稀灌草坡或草坡\rightarrow 稀疏灌草丛由此可见在石漠化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该研究小组研究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査该地区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对于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应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答案】方向, 抵抗力【解析】题干信息可以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该地区的有些地方受到人类干扰后没有出现石漠化而是保持原状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初生, 石漠化地区连最基本的土壤条件都已不复存在【解析】人类活动停止后石漠化地区连最基本的土壤条件都已不复存在因此在石漠化地区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24.(1)田鼠种群数量的调査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使田鼠种群密度调査数量偏大的因素有________24.(2)若鹰从上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相同则鹰增重1 kg 最多消牦植物________kg.食虫鸟的能量不能完全传给鹰的原因是________ 食虫鸟的能量去向不同于鹰的途径是________24.(3)该农田若种植的是小麦可在小麦行的间隙种植磨菇不仅可以额外收获蘑菇也有利于小麦增产试分析小表增产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24.(4)瓢虫在捕食蚜虫时蚜虫会向体外释放一种挥发性的告警激素避免其他蚜虫被瓤虫捕获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本章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2.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磨菇等大型真菌D.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3.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下列选项不可能与之有关的是()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群落结构太复杂4.下图能反映三个种群的密度变化趋势的是()A.甲>乙>丙B.乙>甲>丙C.丙<乙>甲D.甲>乙<丙5.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得多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6.下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
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A.ⅠB.ⅢC.ⅣD.Ⅴ7.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8.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9.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10.下图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A.该种鹰的天敌种群B.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D.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11.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 000 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方,每个样方4 m2,发现5个样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种群和群落本章测试3(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共55分)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答案:C2.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
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A.Ⅰ B.ⅢC.Ⅳ D.Ⅴ答案:A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右图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右图乙)。
下列有关种群曲线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曲线增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必须在c点时进行D.若该图表示密闭环境中微生物生长曲线,e点之后微生物的数量稳定不变解析: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和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交叉阴影部分是环境阻力的影响,所以环境阻力应该出现在c点之后。
防治害虫越早越好,c点时是蝗虫繁殖速率最快的时候,这个时候防治效果甚微,应该在b点之前防治。
在密闭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群数量最终会下降。
答案:A4.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马尾松的年增加量为4 000 m3,而年采收量为1 000 m3,年采收量小于增加量;鲫鱼的年增加量为3 500 kg,年采收量与增长量持平;甘草的年增长量为200 kg,而年采收量为300 kg,远大于年增长量;沙蚕的年增长量为3 000 kg,而年采收量为500 kg,年采收量小于增长量。
答案:C5.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是群落的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答案:B6.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cd段波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以下,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D.自然界中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会被突破解析:cd段种群数量曲线围绕最大值K上下波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如果捕杀老鼠后,其数量在K/2附近,老鼠反而会大量增长。
在一个特定环境中K值基本是稳定的,但是如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K值也会被突破,并且会随着环境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
如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答案:D7.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甲乙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解析:从乙图中可以看出,加入沉渣,栉毛虫的种群数量下降;从甲图中可以看出,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栉毛虫以大草履虫为食;本生态系统中无生产者,能量于培养液中的有机物。
答案:C8.如图所示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c三点中b点种群增长率最大,种内斗争也最激烈B.c点种群增长率明显减小只是由种内斗争引起的C.处理好这种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K值的大小D.当这种生物与环境达到协调与平衡后,K值将固定不变解析: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曲线中a、b、c三点中b点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c点。
c点种群增长率明显减小是由食物、空间、生存条件、天敌等多方面引起的。
当这种生物与环境达到协调平衡后,K值将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固定不变。
答案:C9.2009年春季,牧民在呼伦贝尔草原引种了一年生的优质牧草—墨西哥玉米草,其茎秆粗壮,枝叶繁茂,质地松脆,味甜。
如图是墨西哥玉米草的放牧量与墨西哥玉米草种群增长率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B点以前的曲线段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放牧量增加,墨西哥玉米草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加B.草原最适放牧量为B点的放牧量C.草原放牧量超过B点之后,墨西哥玉米草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少D.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维持在D点,造成的后果将是草原退化解析:本题横坐标为放牧量,纵坐标为墨西哥玉米草种群增长率,据图可知B点以前的曲线段,随着放牧量增加,墨西哥玉米草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加;B点时,墨西哥玉米草种群增长率最大,最有利于墨西哥玉米草的恢复,所以B点为草原的最适放牧量;B~C段,墨西哥玉米草种群增长率>0,数量仍在增加;C点时,墨西哥玉米草种群增长率为0,数量会相对稳定,C点以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数量将减少。
如果长期维持在C点以后,该草原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答案:C10.(多选)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统计土壤中蚯蚓的数量解析: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计数时,则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125只/hm2,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而使上述公式中分母变小,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大,综合两次捕获情况雌雄比为3∶2。
此方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
答案:AC11.(多选)科学家在一池塘内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中所占比例如下表。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混养时两鱼种多出没在池底B.单养时两鱼种多出没在植丛中C.两种鱼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D.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解析:某食物在胃中所占比例越高,说明该鱼种对该食物的摄入量越多,反映其生活与栖息的场所,故鱼种1、鱼种2单养时均多出没在植丛中。
栖息与活动场所的相似,意味着两鱼种之间可能为竞争关系。
由混养数据中可见,鱼种1与鱼种2食物比值的最高值分开,说明混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答案:BCD二、简答题(共45分)12.(20分)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
(3)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样方法识别并记录各物种的名称来测定群落的________,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状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__。
解析:由题表看出,整个演替所经历的时间比较短,属于次生演替。
在一定范围内,随叶面积指数增大,光能截获率增大。
对群落结构进行调查,识别并记录各物种的名称,可测定群落的丰富度。
从坐标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答案:(1)整个演替所经历的时间比较短(2)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在一定范围内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 (3)丰富度空间上的分布(或不同高度上的配置或分层) (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13.(25分)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后,发现除有树木、杂草外,还有食草昆虫、兔、狼等动物。
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森林中松树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取样时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
(2)如图表示某物种数量与样方面积的关系。
①图中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
据图分析,调查该森林物种数量最合适的样方面积是________。
②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该森林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株/m2。
(3)此森林中迁入了一种野兔,甲图为与这种野兔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由图可知该种群在C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
甲(4)请根据甲图在下面坐标系中画出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将B、D标在纵坐标合适的位置上)(5)下表所示为该森林中甲、乙两种树木种群密度的数据:①甲、除此之外,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
②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这种状况对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取样,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2)由图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增大,物种数目增多,最后达到一稳定值,调查该森林的最适合样方面积是S0,种群密度应计算平均值。
(3)在一个种群中,当种群数量在C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可能原因有生活资源和空间的有限或天敌数目增多或种内斗争加剧等。
(4)根据甲图,可知该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甲图中B、D分别为种群增长曲线的K/2值与K值。
(5)甲、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此消彼长呈现竞争关系。
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可能还有寄生、种内斗争以及其他非生物因素;甲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甚至灭绝的生物因素会使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减少或灭绝;每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2)①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而保持稳定S0②(n1+n2+n3)/3S0(3)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或天敌增多或种内斗争加剧)(4)纵坐标起点不为零的S型曲线;B点对应K/2值、D点对应K值(5)①竞争寄生、种内斗争等②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减少甚至灭绝(或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