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运动学一二章教案snsdzn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一运动学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运动学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运动学教案
教学内容:运动学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运动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平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教学难点: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运动方程的推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通过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平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概念。

二、讲解:介绍平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三、示范:通过实际案例演示平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运动规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
的理解。

四、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六、总结:总结平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并强调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七、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运动学基础知识中的平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加速
度的概念和运动方程的推导。

通过实际案例和练习题的讲解和训练,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点
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
积极性,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高中物理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导学案

#高中物理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导学案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课标定向】 学习目标1.理解质点的概念。

2.知道参考概念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3.知道如何用坐标系描述质点的位置。

提示与建议在学习本节时要通过对生活现象和运动实倒的分析来感知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的引入对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性,为学习以后的知识打下基础。

特别是在建立高中第一个理想化模型——质点时,要通过分析大量实例来体会这种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科学性,这也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互动探究】自主学习1.运动和质点(1)一个物体如果 ,则说这个物体在运动,这个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确定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方法是 ,力学中主要研究 。

(2)质点的主要特点是忽略了物体的 ,突出了物体的 ,这一要素;一个物体是否可以看成质点,取决于 ,当 ,时就可以看成质点。

2.参考系和坐标系 (1)“运动是绝对的”这句话是指 ,运动的相对性是指 。

(2) 的物体称为参考系,当被选为参考系时,它的运动速度就被规定为 。

合作学习一、物体和质点1.质点的概念: 2.质点的属性: 3.质点的简化: 4.理想化模型: 模型的基本特点: 二、参考系和坐标系1.位置的概念: 2.位置的要素: 3.位置的描述: 4.位置坐标的意义:5.坐标系的建立的原则:6.全球定位系统:疑难探究体积很小的物体一定可以看做质点吗?体积大的物体一定不可以看做质点吗?问题分析: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不计,则可以将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即质点,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而不是由物体的体积大小和质量大小来决定的。

典例精析题型一:对质点概念的理解例1.在以下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 A.研究某学生骑车回家的速度B.对某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D.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解析】研究学生的骑车速度或探测器的飞行轨迹时,其大小和形状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故它们可以看成质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教案第一章:运动课时1:运动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 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描述运动的常用词语和运动规律教学内容1. 运动的定义和分类2.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运动图象的分析及运动规律的总结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运动视频引起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运动的定义和分类,并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相联系。

3. 计算练:引导学生运用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计算简单的运动问题。

4. 图象分析:展示运动图象,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运动规律。

5. 小结反思:与学生讨论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梳理研究要点。

教学评估1. 运用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计算并解答几道运动问题。

2. 分析和解释给定的运动图象,并总结运动规律。

---第二章:力学课时2:质点运动学教学目标- 掌握质点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熟练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质点的运动问题教学内容1. 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的分析方法3. 质点的图象分析法和混合运动问题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第一章的运动规律,并提出质点运动的问题。

2. 概念讲解:介绍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讲解一维和二维运动的分析方法。

3. 公式演示:示范用运动学公式解决质点运动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4. 图象分析: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图象分析法解决质点混合运动问题。

5. 小结反思:与学生讨论质点运动学的关键概念和解题技巧,梳理研究要点。

教学评估1. 运用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计算并解答几道质点运动问题。

2. 分析和解释给定的质点运动图象,并解决混合运动问题。

---第三章:功和能课时3:功和功率教学目标- 掌握功和功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理解功率与能量转化的关系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3. 功和能量转化的关系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例介绍功和功率的重要性。

2. 概念讲解:介绍功和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相联系。

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 共51页)

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 共51页)

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共51页)目录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2时间和位移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2.5 自由落体运动2.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3.1 重力3.2 弹力3.3 摩擦力3.4 力的合成3.5 力的分解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 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 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揭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如何选取参考系。

【教学难点】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连静静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万里”……。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

运动是宇宙间永恒的主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绘气势磅礴的瀑布。

画家也用美丽的画笔描绘出动感十足的情景。

高中物理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全套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学会描述运动的方式和速度。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运动的描述和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呈现一个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运动的概念。

二、讲解
1. 运动的概念: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的变化。

2. 运动的描述:位移、时间、速度。

3. 速度的计算:速度=位移/时间。

三、实验
利用速度计算器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让学生手动计算速度,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四、练习
让学生完成速度计算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五、归纳
总结运动的概念及速度的计算方法,并指导学生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继续深化对速度计算的理解。

教学反思:
这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和速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和练习帮助学生巩
固知识点。

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将速度的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加深对物理知
识的理解。

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

新课教学一、物体和质点问题:选择以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例如鸟的飞行),我们如何描述它?引导学生分析:1.描述起来有什么困难?2.我们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点来处理?3.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小结1.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一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质量)的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的能被看作质点,有的却不能被看成质点。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经典教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经典教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经典教学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习目标细解考纲】1.掌握质点的概念,能够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并能判断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情况。

3.认识坐标系,并能建立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与位置变化。

【知识梳理双基再现】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变化,也就是物体的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最、最的运动形态,称为机械运动。

是绝对的,是相对的。

2.质点我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和,把它简化为一个,称为质点,质点是一个的物理模型。

3.参考系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是否随变化,以与怎样变化,这种用来做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与位置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

【小试身手轻松过关】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A.船和山B.山和船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点就是质量很小的物体B.质点就是体积很小的物体C.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D.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成质点3.关于坐标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建立坐标系是为了定量描写物体的位置和位置变化B.坐标系都是建立在参考系上的C.坐标系的建立与参考系无关D.物体在平面内做曲线运动,需要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才能确定其位置4.在以下的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A.研究某学生骑车由学校回家的速度B.对这名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D.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基础训练锋芒初显】5.在下述问题中,能够把研究对象当作质点的是()A.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的多少B.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地球上不同区域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C.一枚硬币用力上抛,猜测它落地时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D.正在进行花样溜冰的运动员6.坐在美丽的校园里学习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时,我们感觉是静止不动的,这是因为选取作为参考系的缘故,而“坐地日行八万里”是选取作为参考系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解析和规划,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和指导。

本教案涵盖了全册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并提供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识。

课程目标本教案的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研究物理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与日常生活和科技应用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教学内容本教案根据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的章节划分,对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第一章:物理学科概述该章节主要介绍物理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第二章:运动的基本概念与运动的描述该章节主要介绍物体的运动和运动的描述,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第三章:力与运动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和力与运动的关系,包括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条件等内容。

第四章:力的作用效果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

第五章:质量和密度该章节主要介绍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第六章:压力与浮力该章节主要介绍压力和浮力的概念及其作用原理。

第七章:功和机械能该章节主要介绍功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第八章:能量的守恒与转化该章节主要介绍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在不同物体和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

第九章:简单机械该章节主要介绍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第十章:热学知识该章节主要介绍热学知识,包括热能、温度、热传递等内容。

教学活动本教案提供了针对每个章节的教学活动案例,包括课堂讨论、实验演示、小组合作研究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评价方式本教案提供了针对每个章节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等,以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评价。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使用,希望能够提供一个系统、详细的教学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兴趣。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概念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有质量、有位置,但没大小,它的质量就是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只与问题的性质有关。

①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②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质点③物体的重心是质点④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航天飞机⑤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⑥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木箱⑦研究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⑧研究小木块的翻倒过程2、参考系:参照的物体与所研究的物体构成的体系。

坐车时选取地面或者选取其他汽车为参照物3、坐标系:一维、二维、三维坐标系。

为了说明质点的位置、运动的快慢、方向等,须选取其坐标系。

一维:沿直线运动的小球;二维:沿平面运动的小球;三维:在空间运动物体4、时间与时刻:分别对应段时间和点时间。

第5秒内、第6秒初、前2秒内、3秒末、最后一秒内、第三个2秒、5秒、在5s时、在5s内、在第5s内5、矢量与标量:标量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部分有正负)。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不能比较大小),可与数学几何中的向量相联系。

质量、长度、面积、力6、位置、位移、路程:位置与时刻是对应物理状态的物理量;位移与时间是对应物理过程的物理量,位移是矢量,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是标量,等于线段长;路程是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①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等于路程②质点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③位移的数值一定不会比路程大④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路径⑤运动物体的路程总大于等于位移7、变化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伴随着一个过程,例如位置的变化、质量的变化、数值大小的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关心变化了多少、变化的快慢。

事物的某一特征变化快慢称作变化率(可与数学中的斜率相联系)。

例:△x,△t。

8、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单位有m/s、km/h、cm/s),矢量。

①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大小的物理量②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t 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瞬时速度:△t 趋近于无限小。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汽车速度计的数值就是速率。

注:“速度”一词有时指平均速度有时指瞬时速度,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9、加速度: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单位:m /s 2),矢量。

即代表速度大小变化快慢,也代表速度方向变化快慢,其方向始终与速度变化△v 的方向相同,与所受合外力方向相同(牛二)。

10、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速度均匀增加的直线运动。

(物体受恒动力)11、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速度均匀减小的直线运动。

(物体受恒阻力)12、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的直线运动①加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的速度方向②加速度很大时,速度可能很小,加速度很小时,速度可能很大③物体的加速度减小时,速度可能在增大④加速度不变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⑤加速度不变,速度均匀增加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大小等于路程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随着时间而改变⑧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的运动,通常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⑩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断增加的运动二、基本公式1、两点公式:公式中全部物理量,一共就涉及到两个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轨迹上的任意两点都可套用【1】at v v ±=0:起点速度是0v ,经历t 时间,速度变为v ;加速度a 与速度方向相同为“+”,加速度a 与速度方向相反“-”。

①一卡车在水平直道上以012/v m s =的速度匀速行驶,发现前方路口处的绿灯开始闪烁,立即以大小为10m//s 2加速度加速前进。

3s 后意识到可能闯红灯,立即紧急刹车,2s 后卡车停下。

假设刹车阻力不变,求卡车开始刹车时的速度大小和刹车过程的加速度大小?②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为15m/s ,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 m/s 2的加速度运动,问刹车后10s 末车速度大小?【2】2021at t v x ±= ①以10m/s 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关闭油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6s 停下来,求汽车刹车后的位移大小? ②一辆汽车以1m/s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6 s(汽车未停下)汽车行驶了102m .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多少?【3】ax v v 222=-小大①某客机着陆时的加速度大小为6m/s 2,着陆前的速度为60m/s ,问飞机着陆后滑行的距离为多大?②某汽车以36km/h 匀速行驶,经过路口后以2m/s 2的加速度加速行驶,求加速到72km/h 时,距路口的位移大小?2、三点公式:公式中全部物理量,会涉及到三个点【1】V 中时=V 平均=x/t =(V t +V 0)/2(仅限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0t a V V =中时,at V V t =0-)【3】V 中点=2/)(202V V t +(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V 中时< V 中点 ,平方后做减法);()2/(2-202x a V V =中点,ax V V t 2-202=) 【2】Δx=at 2(Δx 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 内位移之差,实验推论)①若汽车刹车后第3s 内的位移为1.25m ,第4s 内的位移为6.25m (刹车时间超过4s ),求刹车加速度是多大? ②某质点作1m/s 2匀加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走过10m ,然后用相同时间走过14m ,求走过10m 时所用时间?3、初速度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匀减速直线运动)专用公式{初速度是0,加速度不变}【1】前1T 、前2 T 、前3 T ……内的位移之比为1∶4∶9∶……【2】1 T 末、2 T 末、3 T 末……的速度之比为1∶2∶3∶……【3】前1x 、前2 x 、前3 x ……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3∶……①汽车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经1s 速度达到3m/s ,则( )A .在这1s 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3m/sB .在这1s 内汽车通过的位移是3mC .汽车再向前开行1s ,通过的位移是3mD .汽车的加速度是3m/s 2②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4s 末的速度是4m/s ,由此可知( )A .质点在第4s 内的位移是4mB .质点在第5s 内的位移是4mC .质点在第4s ,第5s 两秒内的位移是8mD .质点在4s 内的位移是16m③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经时间t 到达中点,求物体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所用时间。

④物体作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3s 和第4s 的总位移是1.2m ,则第5s 位移大小。

4、自由落体:gt v t =、221gt h =(初速度必须是0) ①从离地500m 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 10m/s 2,求:(1)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2)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 内的位移、最后1s 内的位移;(3)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

5、竖直上抛:【1】对称性:对应点速度大小相等,对应段所用时间相等【2】v t =v 0 - gtv t <0物体处于下降过程 v t =0 物体上升到最高点 ︱v t ︱<v 0 物体在抛出点之上 ︱v t ︱=v 0 物体返回抛出点 ︱v t ︱>v 0 物体在抛出点之下【3】2021gt t v h -= 抛出点之上,h 代正数;抛出点之下h 代负数。

注:定义t v 与初速度方向相同为正,相反为负。

①以20m/s 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物体,求到达距抛出点15m 处所经历的时间。

三、认识v -t 图像:描述速度大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规定图像在时间轴上方表示速度方向为正,图像在时间轴下方表示速度方向为负。

图像任意点切线斜率表示该点的加速度大小。

图像与时间轴确定的面积,表示位移,在时间轴上方表示位移为正,在时间轴下方表示位移为负。

(限高中阶段)A 图表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方向为正B 图表示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C 图表示匀减速直线运动D 图表示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加速运动① 0~2s 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10m/s 2, 位移大小是20m ,方向为负;2~4s 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10m/s 2,位移大小是20m ,方向为正;0~4s 总位移为0。

1次。

S OABC 是0~2s 内甲走过的位移,S OBC 是0~2s 内乙②S OAB 是0~2s 内乙甲之间增加的距离,S BDE 是2~4s 内乙甲之间减少的距离。

B 点走也是两者之间相距最远的点:两者之间的最大距离=S OAB +追击开始时两表B 点之后两者之间的距离开始缩短,当“S BDE = S OAB +追击开始时两者之间的距离”者S OAB 是0~2s 内乙甲之间减少的距离。

B 点表示两者速度相等的③ 点,也是两者之间相距最近的点:当“S OAB <追击开始时两者之间的距离”时,不可能追上;当“S OAB =追击开始时两者之间的距离”时,只能追上一次,相遇在B 点;当“S OAB >追击开始时两者之间的距离”时,能相遇两次,相遇点关于B点对称。

四、解题思路:1、分析运动的过程:画出运动的轨迹,标出运动的起点、末点、状态分界点(力、速度、加速度的变化点)。

2、标出参数:用字母表示速度、加速度、时间、位移。

3、以现有已知参数结合公式(“两点”、“三点”、“专用”);观察所求物理量的变化,引入其他公式,引入哪个公式可能使问题变简单。

4、解方程,得答案。

①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

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

求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

思路:【1】分析运动的过程甲 · · ·乙 · · ·【2】标出参数甲 · · ·乙 · · ·【3】结合公式at v j +=01,21210at t x j +=,212221t a t v x j j ⨯⨯+=,2215.2at x x x j j j =+= t a v y ⨯+=201,212210t a t x y ⨯⨯+=,21221t a t v x y y ⨯⨯+=,2215.3at x x x y y y =+= 【4】解方程,得答案7:55.3:5.2:22==at at x x y j五、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和加速度(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记录物体运动 时间 和 位移 信息的仪器,其中 时间 可直接读出,而 位移 需要用 刻度尺 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