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钱钟书 (2)
浅论钱钟书的《围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拟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论钱钟书的《围城》学员: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0级学号:*****指导教师:论文成绩:工作单位:石河子****学校浅论钱钟书《围城》摘要:《围城》是钱钟书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的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方面所遇到的矛盾和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与灰色人生,色彩生动地描绘了中国病态社会中学术圈子里伪文化人的真实故事。
《围城》是一部具有很深的悲剧意味的讽刺小说,但又充满浓郁的喜剧色彩。
钱先生的创作根基是讽刺。
《围城》语言的独特性在于强烈的讽刺性。
讽刺技法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比喻、议论、夸张等的运用,有时在简短的言语或词语中显露机峰;有时却在大段的叙述或描写中深藏着;而且文章还含有深意的象征。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典型情节、语言艺术三方面来论述《围城》这部具有很深的悲剧意味的讽刺小说。
关键词:知识分子人物塑造艺术语言艺术典型情节提纲:《围城》是一部具有很深的悲剧意味的讽刺小说。
曾被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称为“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其语言深得“文字游戏三昧”,而又绝非词浮意浅的游戏文字。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钱钟书和他的《围城》。
一、介绍小说《围城》的故事梗概。
1、介绍作者钱钟书。
2、介绍故事梗概。
二、论述小说的人物和典型的故事情节。
1、小说的人物塑造艺术2、典型的情节与评价三、论述小说的语言艺术1、幽默的形象讽刺2、讽刺手法的多样性(1)比喻讽刺(2)微妙的心理讽刺3、蕴含深意的象征四、结语:杨绛所言《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围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读《钱钟书散文》心得(二)

读《钱钟书散文》心得(二)钱钟书《围城》读书笔记读《围城》先是为其幽默所折服,细细回想,才品味出表面的幽默背后,其实别有洞天。
《围城》的整个脉络,大抵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以方鸿渐为例,外人看似风光,殊不知此人正被学历,婚姻等问题层层围困,无法挣脱。
而在钱钟书笔下,其他的人物,也大都作茧自缚,痛并困惑却不自知。
这些“聪明人”之所以像一样被困,说到底是因为人性软弱,逃不过欲望作祟。
这种立意上的深刻,在钱老笔下却表现得轻快流畅。
看似轻松的调侃,却是对时弊,人性犀利的讽刺。
这种辛辣的幽默,读来酣畅淋漓,细想却发人深省。
自序言起,钱钟书已经开始以其独特的语言就当时华而不实的“献书”风气小小地幽了一默:近来觉得献书也像“致身于国”、“___”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说交付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
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己的。
大不了一本书,还不值得这样精巧地不老实,因此罢了。
钱老书中的幽默并不是单纯的插科打诨,而是着力于中西方文化,或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间的冲突:一是嘲讽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丁,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
二是探讨对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诞,一如方鸿渐在家乡中学演讲时所说的,“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
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
”三是以现代文化比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端:方鸿渐的父亲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荐的线装书中…中国人品性方正所以说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圆滑,所以主张地是圆的‟。
钱式幽默同样针砭了社会的时弊。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一语道破了流于形式的___气。
钱钟书学术著作

钱钟书学术著作一、引言钱钟书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作家、文化名人,其学术著作对中国文化研究和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钱钟书先生的学术成就、代表性著作、研究方法和对学术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二、学术成就钱钟书先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思想家,主要从事文学、语言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涉及范围广泛。
他的学术研究不仅深刻而准确,而且富有创新性,成为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石。
钱钟书先生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领域钱钟书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中国文学历史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曾在《管锥编》中详尽地解读了唐代诗经,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演变和意象特点做了深入研究。
此外,钱钟书先生也对宋元小说和明清小说做过深入的研究,其代表性作品有《宋元演义》和《小说浅谈》。
他的研究不仅深入具体文学作品细节,而且进一步地揭示了小说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背景。
(二)语言学领域钱钟书先生的语言学研究主要涉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方言和文学语言等方面。
他曾主编《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为现代汉语语言学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钱钟书先生还对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发展做过深入研究,对古代汉语的声调和语法做了准确的分析。
(三)人文学科钱钟书先生也对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等人文学科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管仲论》,这本书讨论管仲思想和政治伦理,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内涵。
此外,钱钟书先生还曾就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和社会体系做过系统的分析,为当代社会管理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代表性著作(一)《管锥编》《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该书对唐代诗歌的文学价值、意象特点和艺术特色做了详尽的阐述。
该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的里程碑之一。
《管锥编》结构精巧,条理分明,详尽阐述了唐代文学的艺术规律和审美趣味。
全书共分为八卷,包括《古诗大全》、《本事诗》、《田家诗》、《田家词》、《乐府诗》、《小说阅微》、《寓言谚语》和《文人墨客传》等内容。
中国近现代人物选评之钱钟书

中国近现代人物选评之钱钟书金圣叹曾有感言: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
言及读书人,古今从未少,然真读书人,罕有。
但这一颗永不熄灭的明星却一直照耀着后世,以其文学造诣激励后人启迪大众,也许“民国第一才子”并不能展现他的一生,但却让我们对他多了一份崇高的敬意——古往今来,学者是最值得被尊重的人。
他是我最崇拜的人,日月星辰都不及光芒的万分之一,他是钟情于书的大学者——钱钟书。
怀着一颗尊重且小心翼翼的心浅谈一二,言之有误实属学识浅薄。
一.钱钟书生平简要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与夫人杨绛一见钟情,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和翻译家,育有一女钱瑗,为北师大教授。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天资过人,青少年时就喜好古经典籍。
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
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他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与吴晗、夏鼐被誉为清华“三才子”。
1933年大学毕业。
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
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古典文学组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
主张用比较文学、心理学、单位观念史学、风格学、哲理意义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从多种角度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精通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拉丁文,意大利语六国语言。
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选本《宋诗选注》。
文论集《七缀集》、《谈艺录》及《管锥篇》(五卷)等。
2024年读《钱钟书散文》心得(2篇)

2024年读《钱钟书散文》心得《钱钟书散文》是一本收录了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的散文作品的图书。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作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是《围城》。
然而,除了小说之外,钱钟书还以其深刻的散文才华而在文坛崭露头角。
在《钱钟书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不同领域的思考和观察,他对人性、自然和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钱钟书的散文,我能感受到他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他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和人性的百态。
他的文字通俗易懂,但又富有哲理,让我深入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书中的散文涵盖了各个方面的题材,从人物肖像到自然景观,从历史传统到文化现象。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散文是《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篇散文以扬州的烟花为题材,描述了一个烟花制造厂的悲欢离合。
钱钟书以他独特的笔触,描绘了这个庞大而繁忙的工厂,以及那些默默工作的工人们。
他通过对烟花的描写,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和对生命的敬畏。
他说:“那是个很大的公巷,巷内以饰物为天下之最。
”这句话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个工厂是一个充满了魔力和奇异的地方,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和未来而努力。
除了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外,钱钟书的散文中还不乏对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的表达。
比如他写道:“在世上最要不得的,莫过于木桩一根,一根挡住了整个交通,就要排除去。
有人因此排斥你的话,不要以为怪事。
”这段话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说明了人际关系中的互动和沟通的重要性。
他还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钱钟书的散文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散文的魅力和作用。
散文可以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将读者带入一个世界,引发读者深思和感悟。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散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总之,2024年读《钱钟书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钟书的散文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了钱钟书的思想和作品,也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
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生平简介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钱钟书简介最开始听说钱钟书这个名字是上学时学的那篇叫《围城》的文章,接下来就说说钱钟书简介,钱钟书简介说的是钱钟书一生的简要介绍,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创作了四篇散文,一篇小说和十五篇学术著作。
钱钟书,1910年的时候江苏无锡出生,他家是一个教育世家,正是因为这种环境,在钱钟书十五岁那年,他开始系统的阅读,这么过了四年,好习惯也带来了好的结果,钱钟书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就读清华大学的外国语文系。
在探索知识的海洋中,又过了三年,在清华大学的古月堂前,钱钟书遇到了未来的另一半,杨绛,恋爱一年,两人就订婚了,订婚后的钱钟书依旧在知识的海洋中拼搏,就在1935年,钱钟书第一名成绩成了英国的留学生,他的另一半也跟着去了。
去了英国,钱钟书更发奋了,仅过了两年,钱钟书就获得了牛津大学学士学位,而就在这一年女儿钱媛出生。
这样的一个人才,在1938年带着老婆和孩子回国了,成为清华大学的教授,次年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写出的好文章也越来越多了,这些文章对后人的影响那是非常大的。
1998年的时候,残忍的疾病没有放过这位伟大的人物,钱钟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他的这一生真可谓,重于泰山。
钱钟书和杨绛钱钟书和杨绛都是中国的栋梁,他们有着相同的志趣,但是他们有一点不同的是杨绛还是一个戏剧家,他们生活在一个朝代,命运让两个人成为校友,最后又成为相濡以沫。
钱钟书是1910年出生在江苏,而杨绛则是1911年出生在北京。
钱钟书和杨绛在1932年之前那就是两个个体,钱钟书少时是跟着大伯的,在他十一岁那年,大伯就去世了,虽然他还有父亲,但是父亲只能支付得起一部分钱,钱钟书就靠着自己的懂事度过了那段日子。
读《钱钟书散文》心得 (2)

读《钱钟书散文》心得 (2)
《钱钟书散文》是一本涵盖了中国古代诗词、现代文学、象征文学、历史文化和思想传统的精彩书籍。
从书中我感受到,钱钟书尽可能重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将其注入到他的散文中。
例如,书中提到了中国古代书籍《史记》。
它不仅描述了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而且强调了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钱钟书还强调了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念都源自于中国历史文化。
他还使用民间传说和故事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观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钱钟书散文》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观点和思想的欣赏和推崇。
钱钟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观念以精思细想的文字呈现出来,这使得读者既深刻又愉快地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读《钱钟书散文》心得(4篇)

读《钱钟书散文》心得《钱钟书散文》是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一些经典散文作品。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对其中的散文深有感悟。
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作品,对《钱钟书散文》给予我带来的心得和体会进行阐述。
首先,在《撒向天空的边野史》这篇散文中,钱钟书以一种幽默诙谐的笔调,讲述了一个渔民在修理一艘船时想尽办法将木板撒向天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钱钟书让人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无尽乐趣和智慧的力量。
他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创造力,人们就能够超越困境,找到生活的乐趣。
在《我与四书》这篇散文中,钱钟书谈到了自己对《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古代经典的理解和思考。
他指出,这些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修身,然后齐家,再治国,最后平天下。
通过研读这些经典,他认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深刻的塑造和提升。
同时,他还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在《致橡树》这篇散文中,钱钟书以一种浪漫和感人的笔触,表达了对橡树深深的感激和敬意。
他以橡树为象征,讲述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他告诉读者,爱情是一种坚定而无私的情感,无论遭受怎样的风雨洗礼,都能够昂首向前,坚持自己的信念。
在《告别》这篇散文中,钱钟书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自己与好友道别的情景。
通过描写细节和心理活动,他将读者带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之间深情的感情纽带。
他告诉读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只有在别离的时刻,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珍贵与深刻。
在《伯牙绝弦》这篇散文中,钱钟书通过对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的再现,阐述了对音乐的追求和心灵的沟通。
他告诉读者,音乐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能够将人们的心灵连接在一起。
通过与音乐的交融,人们能够体验到真实的喜怒哀乐,感受到内心的世界。
无论是两人的琴音相和,还是绝弦之后的思念,都让人深深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好。
综上所述,《钱钟书散文》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钱钟书
生平简介 《林纾的翻译》 翻译定义 名字的由来 相关理论基础、关于 诱 讹 化 典雅的翻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格 内容与形式 翻译标准问题 化境说 管锥编 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 考入清华大学
翻译作品
与尤金 奈 达的比较
钱钟书
翻译风格 及效果 结识杨绛
翻译思想
例文赏析
个人简介
•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 月19日),字哲良,默存,号槐聚, 中国江苏无锡人,中国作家、文学研 究家。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 德语,亦懂拉丁文、意文等。 • 1911年,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 亲为他正式取名“钟书”。 • 1929年, 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 1932年, 结识杨绛。1933年,与杨 绛订婚 • 1955年, 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本 〈堂·吉诃德〉引言》 •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锺 书、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 级学术权威”,经受了冲击。
总结
一、 语言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却又给认识世界的制造 了最大的障碍;我们常常把语言上的障碍转化为观念上与 行为上的障碍。因此,“翻译”是对文化的“沟通”、文 化的“对话”便有了特殊的意义。钱钟书用“诱”、 “讹”、“化”三字高度概括了翻译的性质,功用,易犯 的毛病和理想的最高境界,并以次指导翻译工作者“正确 认识翻译的性质,严格执行翻译的任务(〈林纾的翻 译〉)。其评论在当代中国译学界独树一帜。 二、 同时,从钱钟书对翻译思想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 深知他的动态、多元、开放的文化观,这种思想为当今全 球化语境下进行跨文化传通和文化转型提供了颇具借鉴价 值的思路。译文是语言文化灵魂的传递,好的译文是“发 现之杖”,而差的译文却是“发现之障”。
• 所谓“诱”就是“媒”。钱钟书认为,‘媒’和 ‘诱’所指的是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也就是 说翻译是个“居间者”和“联络人”,诱使我们去 了解外国作品,去阅读外国作品,好像“做媒婆” 似的,促使各国文 化结下‘文学姻缘’,使国与 国之间和平友好相处。 • 所谓“讹”,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说:“一 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 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一样,而且 译者的理解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不尽相 同。”所以,译文和原作之间总有“失真”和“走 样”的地方,在意义理解或语气上也和原文的风格 不符。 • “化”是“翻译”追求的最高境界。 《随园诗记》 所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 痰瘤。” 精通了原作,才能在翻译时达到“化” 的境界。钱钟书所说的“化”,指出了翻译艺术的 极致 。
化境说
• 1964 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 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 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算得入于‘化境’。 • 钱钟书认为所谓“化境”,要旨是在忠实于原文“风味” 的基础上消除两种语言之间的隔阂,达到译文的“化”, 稍近于将传统译论的“信、达、雅”三者合而为一这种近 似,或者说渊源关系,正可以作为探讨“化境”说的起点。 • “化境”还意味着对翻译技巧的超越。钱钟书说“: 就文 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 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 而 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 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
例文赏析
•
The man must be designing and cunning, wily and deceitful, a thief and a robber, overreaching the enemy at every point. 必多谋善诈,兼黠贼与剧盗之能。 • 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 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亦可稍忘苦痛。 • All women are the same when the lights are out. 灭烛无见,何别媸妍。 以上第一句是苏格拉底弟子撰野史,记皇子问克敌之道,他的父亲教诲他的 话,言者的慧黠跃然纸上;第二句是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话,虽心有悲伤 但不废饮食,显示出言者的洒脱;第三句是古希腊俗语,俚俗但又无伤大雅。 文言译文读来亲切不隔,相反,若硬用白话迻译,令古人操今语,则有不伦 不类之憾。 钱钟书在翻译过程中也不是一味追求典雅,而是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己“如风 格以出”的追求:
主要作品
• 1937年《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十八世纪英 国文学里的中国》 • 1941年《写在人生边上》 • 1945年《猫》 《人· 鬼》 兽· • 1948年《谈艺录》 • 1958年 《宋诗选注》 • 1978年《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 • 1979年《旧文四篇》 《管锥编》
“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
钱钟书与尤金· 奈达的比较
一、关于翻译定义和相关理论基础: 奈达: “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 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 其次是文本”; 即“动态(功能) 对等”论; 钱钟书: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不因语文习惯的差 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二、关于内容与形式(形与意)问题 奈达:坚持翻译以内容为主, 形式为次的思想 钱钟书: “意”是第一位的, 原文的“形”退居第二位 三、关于翻译标准问题 奈达: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使读者看了译文就能一目了然; 译者所求的应 当是对等语, 而不应是同一语, 即所谓的著名“等效翻译”的原则。 钱钟书:翻译的标准即是入于“化境”。
走近钱钟书
组员:索励 李晓娜 刘洁 崔树玲 扶小凤 贾宁宁 张茜莉 何红梅
引言
•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翻 译家.是当代中国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之一。他精熟 于英、法、拉丁、德、意、西等国文字与艺术, 在很多重要的文化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建树,主 要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 等。同时,对翻译理论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 然他在翻译学上的成就只是其学术研究中的一个 “雕栏”,但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翻译风格及效果 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
尽管此前有人不止一次地标举 信、达、雅,但钱钟书第一次辩证地 阐述了三者间的关系,并且在翻译实 践中达到了信息与美学并重的效果。 钱钟书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译论从 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揭示翻译的本质 特征这一优点,提出“等类(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effect)”的标准,意即对 等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
翻译风格及效果
• 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翻检钱钟书的翻译,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典 雅的文言行文。钱钟书在《与张君晓峰书》 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话之 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文言、白话两 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存在价值,可以互 相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翻译外国文学作 品不是没有先例,晚清和民国初期也曾一 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典的高 雅风格。钱钟书借助典雅文言翻译西方作 品,并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