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科临床路径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目录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酒精性肝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门诊患者。
一、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积病(TCD编码:BNG04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纤维化(ICD-10编码:K74.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13页。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8月24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常见证候: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患者。
2.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且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者(e抗原阳性者,HBVDNA<105copies/ml,ALT<2ULN;e抗原阴性者,HBVDNA<104copies/ml,ALT<2ULN)。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肝病诊疗规范管理制度

肝病诊疗规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章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内肝病的诊疗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涉及肝病的医疗、护理、药品管理等相关工作。
第二章诊疗流程第三条肝病患者来院就医时,应依照以下步骤进行诊疗流程:1. 值班接待患者到院后,前台接待人员将导诊至肝病科。
2. 门诊医生接诊肝病科医生依据患者症状进行初步评估和询问患者的病史,必需时进行体格检查和必需的辅佑襄助检查。
3. 辅佑襄助检查依据初步评估,医生可要求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肝穿刺活检、超声检查、CT或MRI等辅佑襄助检查。
4. 报告解读辅佑襄助检查的结果出来后,医生进行报告解读,并订立认真的治疗方案。
5. 治疗方案执行医生依据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并注明用药剂量、用法、频次等相关要求。
6. 随访及复查治疗期间,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依据病情变动进行复查。
7. 出院依据病情好转,医生评估患者是否可以出院,如需要连续治疗,医生应予以相应的建议。
第三章诊疗标准第四条为确保诊疗质量,肝病诊疗应符合以下标准:1. 诊断标准依据相关临床诊疗指南,订立适用的肝病诊断标准,确保准确诊断。
2. 治疗标准依据相关临床诊疗指南,订立适用的肝病治疗标准,明确治疗方案中的用药、剂量、疗程等要求。
3. 手术操作标准对于需要手术干涉的肝病患者,医生应严格依照手术操作标准进行手术,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效果。
第五条医院应定期对肝病诊疗工作进行评估,确保诊疗标准的贯彻和执行。
第四章患者权益保障第六条为保障患者权益,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权益保障机制。
1. 信息告知医院应向患者供应充分、明确的诊疗信息,包含病情、治疗方案、费用等内容。
2. 予以知情同意权在进行重点手术、特殊治疗或需要进行重点药物使用时,医生应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
3. 隐私保护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患者信息保护制度,保护患者的隐私。
4. 投诉处理对于患者的投诉,医院应及时受理并进行调查处理,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二零一○年总目录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1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 (39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 (45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 (57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69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 (89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 (137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 (145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167外科中医临床路径 (193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 (229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 (265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 (287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293眼科中医临床路径 (313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347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 (365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 (377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407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449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 (491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3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9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14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17肝豆状核变性中医临床路径 (21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25假性延髓麻痹中医临床路径 (34————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

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一、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损伤,但已系统性地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肝损伤的病因而诊断为药物性肝病(ICD:K71.1/K71.9)(二)诊断依据。
根据《2007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版《药物性肝损伤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
1. 临床表现:可具有非特异性的肝病相关症状的临床表现。
有时可出现肝外临床症状,如发热、皮疹等。
2.经血液生化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组织学检查等检查,明确存在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肝病。
3.患者有明确的用药史,且服药时间与肝病的发生有时间上的相关性。
4. 应用RUCAM因果关系评估量表评分≥6分,提示肝病“很可能”是由药物引起。
5.基于详细病史、血液生化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组织学检查等合理应用的排除性诊断,是目前药物性肝损伤的基本诊断策略。
需排除引起肝病的其他可能病因,如急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隐源性肝硬化、急性胆囊炎、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脏小静脉闭塞症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版《药物性肝损伤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
内科治疗:1.及时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尽量避免再次使用可疑或同类药物。
应充分权衡停药引起原发病进展和继续用药导致肝损伤加重的风险。
2.支持治疗根据患者肝损伤严重程度,可酌情考虑予适当支持治疗。
3.药物治疗:(1)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等重型患者应尽早选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
成人一般用法:50~150 mg/(kg·d),总疗程不低于3 d。
(2)糖皮质激素仅限于应用在超敏或自身免疫征象明显、且停用肝损伤药物后生化指标改善不明显甚或继续恶化的无禁忌证的患者,并应充分权衡治疗收益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标准化肝病全程管理制度

标准化肝病全程管理制度一、背景肝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包括肝脂肪变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等多种类型。
随着生活方式不健康和饮食习惯改变,肝病的患病率日益增加,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规范肝病患者的管理,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情的进展及复发率,我们制定了这一份标准化肝病全程管理制度。
二、管理目标1. 提高患者对肝病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自我管理意识;2. 提高患者治疗遵从性,减少治疗中断和拖延;3. 规范诊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4. 降低病情的发展和复发率;5.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管理流程1. 患者确诊首先,患者需经过具备相关资质与技术的医疗机构的检查和确诊。
检查项目包括肝功能检查、肝脏影像学检查、病因学检查等,确诊后患者与医生进行治疗方案制定等交流。
2. 患者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医生针对患者病情、年龄、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需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适当的运动等内容。
3. 严格的药物管理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必要的药物处方,并要求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医生需要对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进行告知,并定期进行随访和检查。
4. 定期复诊患者需要定期回医院进行复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进行调整,确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5. 患者教育与康复医生需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肝病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同时,医生需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指导,帮助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 遵从性管理医生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生活状态,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提高患者的遵从性。
7. 管理评估定期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修改和完善管理制度。
四、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1. 临床路径制定根据不同类型的肝病,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明确每一步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2. 基本建档建立患者的基本建档信息,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史、用药情况等。
肝病科工作方案

肝病科工作方案一、背景肝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当前,我国肝病患者数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肝病科工作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因此,为了提高肝病科工作效率和治疗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非常重要。
二、工作目标1.提高肝病科疾病诊疗水平,降低肝病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2.加强肝病科科研工作,提升科室在肝病领域的学术影响力;3.健全肝病科医学教育,培养更多的肝病专业人才;4.加强与其他科室以及社区、家庭等其他医疗资源的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
三、工作内容1.临床工作(1)建立规范化的临床路径,制定肝病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案,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2)加大门诊服务力度,提高门诊医师的专业水平和沟通能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3)完善住院病房护理工作,健全病重病危患者的监护机制,提高患者的康复率;(4)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病历和医疗大数据分析平台,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科研工作(1)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科研人员,形成互补的研究团队;(2)制定科研项目申报计划,积极申请科研项目资金,开展创新的科研工作;(3)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推广度;(4)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医学教育(1)制定规范的医学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肝病科医学人才;(2)加强临床技能培训,提高医师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能力;(3)开展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提高医师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4)加强与高校和医学院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实践教育机会。
4.合作与交流(1)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提高多学科综合治疗效果;(2)加强与社区健康机构和家庭的合作,提高肝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工作;(3)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医疗资源,提高疾病诊疗水平;(4)开展患者教育活动,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感染科-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二零零九年七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说明1、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2、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1(适用于不接受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2(适用于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HBV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3(适用于接受长效干扰素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6、肝穿剌活检术知情同意书7、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知情同意书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ICD10:B18.1.08)二、诊断依据:根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慢性乙型肝炎分类及诊断要点:1、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3)肝功能指标异常: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
但白蛋白≥38 g/L、A/G≥1.4,血清蛋白电泳γ≤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5400 U/L。
(4)血清HBsAg 、HBVDNA和HBeAg 阳性,抗—HBe阴性。
2、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3)肝功能指标异常: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
肝癌临床路径

肝癌临床路径一、肝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癌(ICD-10:D01.553)可行肝脏肿瘤导管介入治疗和/或射频消融治疗(ICD-9-CM-3:99.253、88.472、99.691)。
(二)诊断依据。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2001年修订)源自: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P322-3231. 病理诊断: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者。
2. 临床诊断:①AFP≥400μg/L,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等,并能触及肿大、坚硬及有结节状的肝脏或影像学检查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者。
②AFP <400μg/L,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等,并有两种影像学检查有肝癌特征性占位病变;或有两种肝癌标志物(AFP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g-GT同工酶Ⅱ、α-L-岩藻糖苷酶及CA19-9等)阳性及一种影像学检查具有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变者。
③有肝癌的临床表现,并有肯定的肝外远处转移病灶(包括肉眼可见的血性腹水或在其中发现癌细胞),并能排除转移性肝癌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依据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标准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标准肿瘤分期患者健康状况肿瘤特征Child评分O 超早期良好单个结节<2cm A或BA 早期良好单个结节<5cm;或不超过3个结节,每个结节<3cm A或BB 中期良好大的,多中心结节A或BC 进展期衰退血管侵犯,肝外转移A或BD 终末期严重衰退不论 C0期:(患者及/或家属充分知情,不愿选择切除、肝移植治疗方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治疗。
A期:(患者及/或家属充分知情,不愿选择切除、肝移植治疗方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治疗。
B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治疗。
C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治疗,门静脉癌栓伴有临床症状者,可行门静脉支架成型和门静脉癌栓射频消融治疗,可推荐患者口服索拉菲尼或其他分子靶向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炎临床路(县级医院版)一、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二)诊断依据。
1 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 暴露史。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 阳性。
HCV RNA 常在ALT 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 恢复正常而HCV RNA 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 或2+3 者可诊断。
2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②.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 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
HCV 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 重叠HBV 、HIV 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HCV 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③.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syndrome )、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 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④.肝硬化与HCC :慢性HCV 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
⑤.混合感染:HCV 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
我国HCV 与HBV 或HIV 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⑥.肝脏移植后HCV 感染的复发: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复发,且其病程的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
一旦移植的肝脏发生肝硬化,出现并发症的危险性将高于免疫功能正常的肝硬化患者。
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与移植时HCV RNA 水平及移植后免疫抑制程度有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抗病毒治疗是丙型肝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HCC,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干扰素(IFN)a是抗HCV的有效药物,包括普通IFN a、复合IFN和聚乙二醇(PEG)化干扰素a (PEG-IFN况)。
PEG-IFN a 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其次是普通IFN a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均优于单用IFN a。
因此,如无利巴韦林的禁忌证,均应采用联合疗法。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丙型肝炎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 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潜血;(2)肝功能、血生化、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M 、HCVM ;(3)。
自身免疫抗体和甲状腺功能(4)HCV-RNA 定量检测,如常规检测方法测不到病毒,则需用超高敏-HCVRNA 方法检测(5)HCV 基因分型检测(6)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2.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是否做肝穿刺病理检查(七)肝穿刺术。
1.适应证:丙型肝炎患者没有禁忌症均可做肝穿刺检查2.目的:对丙型肝炎的类型诊断、分级,病情追踪,疗效考核及预后的判断。
3. 术前准备:在术前1—2 天,患者需要进行常规肝脏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测、血常规、血小板检测、胸透和腹部超声检查。
术前1 天,要用超声定位穿刺点,并了解周围有无较大血管或肿大的胆囊。
术前1 天和手术当天,要肌注维生素K110 毫克各1次,术前,医生还要向患者说明配合穿刺的注意事项,练习送气以及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紧张。
患者术前半小时测血压、脉搏,排空小便。
4. 麻醉方式:局部麻醉;5. 术后处理:需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等,术后要绝对卧床24 小时。
卧床24 小时后患者可起床进行室内活动。
肝穿刺活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包括活检部位的不适、放射至右肩的疼痛和短暂的上腹痛。
这些都属于正常情况,可以适当进行镇痛治疗。
只有极少数的患者在穿刺活检后会出现有临床意义的出血,出血可在腹腔内、胸腔内或者肝脏内;发生肝脏胆汁外漏或者穿透胆囊可以引起胆汁性腹膜炎。
但是,大多数并发症都发生在活检后3 小时内。
八)保肝药物的应用按慢性肝炎治疗要求,选用保肝药物。
(九)出院标准。
1.肝功能回复正常2. 确定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副作用不会引起临床问题,主要指患者临床症状,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等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注射干扰素后出现严重发热、头痛及全身酸痛经处理后仍不能耐受;出现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降低经处理仍不能维持在可接受范围。
2.干扰素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抑郁症等。
3. 利巴韦林诱发严重溶血导致贫血4 以上情况均导致治疗方案实施困难,需调整药物剂量、纠正药物引起的副作用,从而延长住院天数,费用增加。
(十一)费用控制标准。
(5000-7000 )二、丙型肝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ICD-10 : 74+ R18)患者姓名:________ 性别:_ 年龄:—门诊号:_____________ 住院号:______ 住院日期:_年_月_日出院日期:_年_月_日标准住院日20-30天名病毒性慢性肝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病毒性慢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慢性肝炎(ICD-B18.101;103;201;202;901;902;810;81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 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符合病毒性慢性肝炎诊断标准:1. 肝炎病史半年以上,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肝炎病毒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2. 发病日期不明确或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
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临床分为:(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肝功能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
(2)中度: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⑶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咼压者。
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咼,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w 32g /L、总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线、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40% 但小于60%(或凝血酶原时间大于对照5 秒以上)、胆碱酯酶V 2500U/L,四项检测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 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1. 一般治疗(适当休息、不宜过,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
如ALT 明显增咼,甚至出现黄疸,则应尽量卧床休息。
咼蛋白、低脂肪、咼维生素饮食)。
2. 药物治疗(抗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及减轻肝纤维化)。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B18.101;103;201;202;901;902;810;811 病毒性慢性肝炎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 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检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甲胎蛋白或肿瘤四项、梅毒及艾滋病抗体;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
2.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腹部CT、肝活检;甲状腺功、血脂、干扰素水平及干扰素抗体测定、病毒基因分型、HBV 耐药突变株检测、血细胞族化抗原+ 活化淋巴细胞、肝炎相关抗体;(七)药物应用。
1. 保肝降黄:甘草酸胺类、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促肝细胞生长素、腺苷蛋氨酸等。
2. 抗病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干扰素和(或)核苷类似物。
3. 免疫调节、抗纤维化。
4. 中医中药及其它治疗。
(八)出院标准。
1.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2. 肝功能好转ALT V 80 U/L。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 出现并发症(如自发性腹膜炎、原发性肝癌等)退出本路径。
2. 进展为慢性重型肝炎或肝硬化退出本路径。
3. 病情迁延不愈或顽固性黄疸,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九)费用控制标准。
( 5000-7000 )二、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ICD-B18.101;103;201;202;901;902;810;811 )患者姓名:_________ 性别:_ 年龄:—门诊号:____________ 住院号:______ 住院日期:—年_月_日出院日期:—年_月_日标准住院日20-30天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 : K74 + R1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及《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09年版)》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 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 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及《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09 年版)》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