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导学案3课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导学案(含答案)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1.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大风暴即将来临。

2.金田起义: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3.永安建制: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 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

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知识点2 定都天京4.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5.《天朝田亩制度》(1)主要内容: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评价: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6.北伐与西征: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

结果北伐军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则取得重大胜利。

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知识点3 天京陷落7.天京事变(1)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

(2)概况: 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

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 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

(3)影响: 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8.后期局势(1)措施: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

(2)《资政新篇》: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

八年级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分组展示总结板书:2、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请看投影资料,试分析此次改革的目的、主要地点、步骤和结果。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其是从哪些方面来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的?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复习巩固检测达标课堂小结:自列学习提纲准备展示。

(5分钟)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一、单项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时,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A.得到土地B.反腐败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实现工业化2、建国初期开展的土地改革主要发生在()A.新解放区B.全国农村地区C.除西藏以外的农村地区D.除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农村地区3、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③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2%,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这则材料反映出()A.土地公有制建立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C.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多次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

与右图相关的事件完成后,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下列说法哪一项不正确()A.建立了土地公有制B.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C.消灭了地主阶级D.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 A》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2
观察表格,回答: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土地改革的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学生活动3
学生认真思考,先自己绘制表格填写,再由小组讨论
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占有者
地主阶级与农民关系
产品分配
成果归属
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地主占有大部分劳动成果
土地归私人所有
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民
地主和农民一样参加劳动
农民自己占有劳动成果
学生讨论:
1:地主阶级被消灭了
2:他们中除了恶霸外,其他人都变成了农民。。
全国土地改革前,占农村人口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50%以上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57%以上的贫农、雇农,却只占有14%的土地。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使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阻碍生产的发展。于情于理,都必须进行土地改革。经过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土地改革的原因和结果的分析基础,就比较容易理解它的意义了。
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八年级(下)历史第3课导学案学生版

八年级(下)历史第3课导学案学生版

八年级历史导学案(学生版)参与备课人:吴凤兰八年级班姓名:第3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目标 1.识记土地改革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认识土地改革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农民翻身做了主人。

重点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难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课时两课时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综合分析一、练习反馈二、自主梳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土地改革的背景: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是中华民族落后的根源。

2.颁布的时间:_________年_____月。

3.颁布的文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颁布的目的:废除___________________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____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______________,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_____________开辟道路。

(二)、土地改革运动1.土地改革的开始:_________年冬。

2.土地改革的总政策:依靠_________、_________,团结_________,中立_________,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农业生产。

3.土地改革的内容:没收_________________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___________________。

4.结果:_____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5.土地改革的意义: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________制度;_________成为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发展;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1.背景: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的收刮,长期战乱。

2.措施:没收_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实现国家财政________________;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___________国家机构所需经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_太平天国运动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_太平天国运动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一、学习目标1.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及洪秀全的宗教理论。

2.了解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的时间和经过,掌握《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

3.掌握天京陷落的原因和经过,思考和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二、自主预习1. ,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土地。

3.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和。

4. ,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5.由于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三、合作探究1.列表比较天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两个治国方案。

2.提问:你对《天朝四亩制度》这一纲领性文件是如何认识的?四、随堂演练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主要目的是()A.宣传西方的基督教教义 B.为中国农民追求平等自由C.推翻清朝统治 D.反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2.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金田起义 B.攻占长沙C.攻占南京 D.永安建制3.“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

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这是1905 年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不仅评价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也体现了这伟大历史事件的悲壮。

1853 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定都()A. 西安B. 南京C. 永安D. 安庆4.吕思勉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政治上的失败是因文化的落后”这一观点的依据是()①创立拜上帝教②奉行平均主义③重建等级礼制④提倡效法西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由美国人华尔参与组织的、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动势力是()A. 英法联军B. 洋枪队C. 八国联军D. 湘军6.(上接合作探究)提问: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太平天国又是怎样做的?材料展示:小弟杨秀清……奉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缘蒙天父天兄大开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广,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

1 3 太平天国运动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上册

1 3 太平天国运动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道了解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兴衰基本史实,清楚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及失败的原因二、重难点1、重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理解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2、难点: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三、课前预习(学生自主学习)、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模块一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间:3、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地点:模块二1、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标志:2、太平天国运动政权的都城:3、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文件:4、太平天国运动的永安封王:模块三1、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西征的时间:2、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西征的目的:3、太平天国运动运动在军事上进入鼎盛时期的标志:模块四1、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2、洪仁玕写的著作: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模块五1、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2、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模块六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参考答案模块一1、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2、1851年1月11日3、洪秀全4、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模块二1、金田起义2、天京3、《天朝田亩制度》4、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模块三1、1853年2、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3、西征取得重大胜利模块四1、天京事变2、《资政新篇》3、天京的陷落模块五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2、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模块六1、(1)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四、巩固提升练习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

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

”“红头军”的领袖是()A.关天培B.林则徐C.华尔D.洪秀全2.1851年1月,洪秀全率众发动了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这次起义的地点在() A.广西金田村B.湖南永州C.江苏南京D.湖南长沙3.金田起义后,洪秀全封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为王。

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中图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中图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主备人:邓小妹)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1课鸦片战争一、学习目标: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禁烟的伟大壮举及重大意义;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及简单经过;熟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2、正确区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深刻分析《南京条约》的危害和鸦片战争的影响,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学习林则徐的爱国精神,增强历史责任心和民族使命感。

二、学习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内容及危害。

三、学习难点: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自主学习:(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2、请思考:鸦片输入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危害?我们应怎样对待鸦片?3、虎门销烟——运动①时间:②背景:③经过:道光帝任命为钦差大臣;1839年6月3,下令在海滩销毁缴获的全部鸦片。

④意义:二、中英《南京条约》1、鸦片战争:①直接原因(导火线):根本原因:②时间:③经过:1840年6月,侵入广东海面,正式爆发。

年月,英军兵临南京城下,被迫求和,与英国签订了《》。

④主要人物:、⑤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撤职,派琦缮与英俊谈判)。

2、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条约。

(1)时间:年月。

(2)主要内容:①割让给英国;②开放、、、、五处为通商口岸;③赔款万元;④在进出口货物的,中国须同商定。

(3)影响:三、课堂探究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来了”,有人据此认为,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1840年英国就不会发动对中国的战争。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试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种观点。

四、材料题“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奏稿中(节录)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以上材料是向皇帝所上奏折的一部分,这个皇帝是谁?(3)这个皇帝后来采取了什么态度和做法?(4)列举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最新人教版初二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优质教案

最新人教版初二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优质教案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反思低着头谨慎走路,会让我们摸不清方向,抬着头傲视前方,则会让我们看不到可能出现的绊脚石,也看不到自身在荏苒岁月中留下的串串脚印。

所以,在历史教学的路上,要多回头追忆,多抬头看方向,不断地总结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和进步,进步了更要进一步反思。

下面我就从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两方面对我的公开课《太平天国运动》复习(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的探究)作一个总结反思。

一、主要成功点:1、本节课最突出的亮点就是运用多元史观复习与解读主干知识“太平天国运动”,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近几年高考命题形式已经不再拘泥于教材本身,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注重多元历史观的运用。

多元历史观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分析历史,对同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我们可以通过更多角度去全面分析,得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身为一线教学的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渗透多元史观,并运用多元史观整合教材,解读重大历史事件和主干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主动应对高考,都有重要意义。

因为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事件,其本质就是进行历史解释,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以此为核心解读重大历史事件,实际是在综合运用多种史观解决历史问题,从而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本节课是在结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基本上达到了一些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和我的初衷是一致的。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

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

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

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

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编写人:东溪中学崔素芳龙华武李兴春
班级小组姓名
【目标要求】
一、第一个五年
1、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时间、总任务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2 “一五”计划的时间、基本任务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通过了什么决议?
2、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
3、宪法的性质、主要规定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和内容、分别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
2、三大改造的意义。

评价签字
【问题探究】
1、《宪法草案》形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2、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目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简单的说就是“一化三改造”,这里的“一化”是指逐步实现()
A.工业化
B.农业集体化
C.手工业合作化
D.社会主义现代化
2.毛主席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赞颂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这直接反映了()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B.“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C.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成就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辉煌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次会议的最重要成果是()
A.选举了国家领导人 B.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通过《共同纲领》
4.《共同纲领》所起的“临时宪法”的作用,截止到哪一年?
A.1953年
B.1954年
C.1955年
D.1956年
5. 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形式是()
A.组织生产合作社
B.建立人民公社
C.实行赎买方式
D.实行公私合营
6.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通过的方式是()
A.没收
B.调整
C.赎买
D.建立合作社
7.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
力属于人民。


(1)该材料内容出自哪一法律文件?这是个什么性质的文件?
(2)通过这一法律文件的机构是什么?是何时通过的?
(3)这部法律的诞生有何重大意义?
9.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1956年元旦,北京市各行业各工商业者申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得到北京市政府批准。

(1)这一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什么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什么时间结束?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三、拓展探究题
10.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迈着坚实的步伐凯歌行进,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进
行了三大改造,中国社会发生了20世纪以来继伟大的辛亥革命后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1)过渡时期是指哪一段时期?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3)我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标志是什么?
(4)在这一时期,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可喜成就,具体指什么?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参考答案:
1.A
2.B
3. C
4. B
5.A
6.C
7. B
8.(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3)它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9.(1)反映了50年代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事件。

(2)1956年底结束,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 (1)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2)是在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4)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人大,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