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分期

合集下载

高血压的分级标准及危险分层

高血压的分级标准及危险分层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情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心脏协会(AHA)的标准,高血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 正常血压:收缩压(SBP)低于120毫米汞柱(mmHg),舒张压(DBP)低于
80mmHg。

2. 正常高值:SBP在120-129mmHg之间,DBP低于80mmHg。

3. 高血压一级(轻度高血压):SBP在130-139mmHg之间,或DBP在80-89mmHg之间。

4. 高血压二级(中度高血压):SBP在140-159mmHg之间,或DBP在90-99mmHg之间。

5. 高血压三级(重度高血压):SBP高于或等于160mmHg,或DBP高于或等于
100mmHg。

危险分层是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来进行的分层评估,以帮助确定
治疗策略和目标。

一般可以将高血压危险分层分为以下四类:
1. 低危分层:无心血管疾病或其他靶器官损害,无明显的危险因素。

2. 中危分层:无心血管疾病或其他靶器官损害,但存在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如家族史、高胆固醇、糖尿病等)。

3. 高危分层:已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靶器官损害,或同时存在多个危险因素。

4. 极高危分层:已有严重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中风等)或存在多个危险因素和
靶器官损害。

对于不同的危险分层,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等,以达到控制血压和降低心血管风险的目标。

重要的是,高血压患者应及
时就医并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治疗。

高血压分期分级

高血压分期分级

高血压分期分级高血压分期分级1、概述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对于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

高血压的分期和分级系统能够帮助医生进行合理的治疗决策,并评估患者的风险。

2、分期系统2.1 前高血压在血压超过正常范围但未达到高血压阶段之前,被称为前高血压。

此阶段通常伴有较高的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2.2 高血压阶段1高血压阶段1是指收缩压在130-139毫米汞柱(mmHg)之间,或舒张压在80-89 mmHg之间的情况。

2.3 高血压阶段2高血压阶段2是指收缩压大于等于140 mmHg,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 mmHg的情况。

此阶段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以降低其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3、分级系统3.1 分级为A、B和C在高血压的分级系统中,分为A、B和C三个等级,用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3.2 分级A分级A指血压在正常范围之上,但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较低的患者。

3.3 分级B分级B指血压在高血压阶段1范围内,或者在高血压阶段2但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较低的患者。

3.4 分级C分级C指血压在高血压阶段2范围内,且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较高的患者。

此类患者需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以降低风险。

4、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但不限于:- 血压测量记录表- 饮食控制指南- 运动计划表- 药物治疗方案5、法律名词及注释- 高血压:指在静息状态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 mmHg,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 mmHg的情况。

- 收缩压:心脏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

- 舒张压:心脏舒张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

- 心血管病: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心肌梗死、中风、心力衰竭等。

眼底动脉硬化诊断标准

眼底动脉硬化诊断标准

眼底动脉硬化诊断标准1. 引言1.1 眼底动脉硬化的定义眼底动脉硬化是一种较常见的眼部血管疾病,主要指眼底动脉血管壁发生硬化变厚,管腔变窄,导致血管功能减退的病理过程。

眼底动脉硬化发展至一定程度时,会造成眼底循环障碍,严重影响眼部组织的供血和氧气供应,从而引起视网膜缺血、视网膜出血、视网膜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眼底动脉硬化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血糖异常、吸烟、饮食不良等。

预防眼底动脉硬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预防眼底动脉硬化并发症的关键。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眼底动脉硬化的症状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在早期并不容易察觉。

及时进行眼底动脉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眼底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保护视力和眼部健康。

1.2 眼底动脉硬化的重要性眼底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病变,通常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眼底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

研究表明,眼底动脉硬化与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及时发现和诊断眼底动脉硬化可以帮助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眼底动脉硬化也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

在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患者中,眼底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更高,且病情发展更快。

及时诊断和治疗眼底动脉硬化对于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也非常重要。

眼底动脉硬化还会影响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对于视力健康的维护和保护,及时检测和治疗眼底动脉硬化至关重要。

眼底动脉硬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作为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预警信号,更在于其直接影响到视力健康和生活质量。

加强眼底动脉硬化的诊断和治疗对于个体健康和公共卫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眼底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眼底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变,其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症状主要包括眼底动脉壁变薄、透明度降低,呈现出微血管断裂、微血栓形成等现象。

患者在此阶段可能并不明显出现明显的症状,但眼底检查可能会发现视网膜动脉变细、弯曲、粗细不均等改变。

眼与全身病学习

眼与全身病学习

• 屈光不正
• 虹膜睫状体炎
• 虹膜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性
青光眼
第6页/共16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改变:
血糖升高引起视网膜微循环异常:
• 早期:基底膜增厚,丧失周细胞 → 屛障功能损害 → 出血及渗出→ 毛细血管闭塞。一般无症状。
• 晚期:广泛视网膜缺血引起视网膜水肿和新生血管形 成,可造成玻璃体积血和牵拉性视期 ﹙ 1984年﹚
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Ⅴ期
第10页/共16页
Ⅵ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P)的国际临床分类法
分期
建议的疾病严重程度 散瞳下检眼镜可观察的发现
1期
无明显视网膜病变 无异常
2期
轻度非增生性DRP 仅有微动脉瘤
3期
中度非增生性DRP 比仅有微动脉瘤重,但比重度者轻
感谢您的观看!
第16页/共16页
一、动脉硬化与高血压
第2页/共16页
动脉硬化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动脉硬化与高血压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二者的 眼底改变,在眼底镜下很难区别。
• 眼底表现分为四Ⅰ级级视Ⅱ:网级主膜:要动主为脉要血呈为管动收脉缩硬、化变。窄。
视网铜膜丝动或脉银轻丝度状变,窄,动脉反光带 处增透宽动可过,出动表远或脉见ⅢⅣ动有血视静现端呈硬棉级级脉静及盘脉为膨梭化绒::看脉广水交:胀形的斑主Ⅲ不隐泛肿叉偏。各、要级到蔽微,处移种硬为改其现血以静,并性渗变下象管及脉发渗出加的(改症出,静动变、脉静血脉柱交)叉
第3页/共16页
第4页/共16页
急进型HRP眼底改变
• 多见于40岁以下青年。 • 主要为视盘水肿和视网膜水肿。 • 同时可见视网膜火焰状出血、棉绒斑、
硬性渗出等。

我国高血压分级与分期的演变史

我国高血压分级与分期的演变史

我国高血压分级与分期的演变史《黄帝内经》中曾指出:“按尺寸,观浮观浮沉滑数,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这是目前为止论述血压升高的最早文献,随着《心血管运动论》的出版、瓦罗基发明袖带血压计、雷奈克发明听诊器,我们对血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自由血压概念以来,对其如何确定其正常值及高血压的分期引起了医学界广泛的讨论,本文简要的总结了主要的演变事件,正所谓“以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总结历史,是为更好发展。

1924年,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大会上成颂文《血压之研究》中提到“血压之检查关一生之安危。

若血压过高过低均为病征。

至吾国人血压度数就余所检查者小孩约85~110,成人110~140”。

1926年,应元岳发表论文《华人寻常血压之测量》,论文选取不同年龄段共269人测量血压,得出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长,40岁以后收缩压和脉压增高,而由于动脉硬化,舒张压有下降趋势,血压有性别差异,卧位测量血压较坐位高等结论。

1958年,全国各地开展高血压普查工作,但各地标准不一,特制定统一的高血压普查方案标准:(1)凡舒张压超过90mmHg者,不论其收缩压如何,均列为高血压。

(2)舒张压在80mmHg以上,而收缩压按不同年龄超过下列标准者均列为高血压:39岁以下>140mmHg 40—49岁>150mmHg50—59岁>160mmHg 60岁以上>180mmHg(3)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列为可疑高血压:1)不论其收缩压如何,舒张压在86~90mmHg者。

2)收缩压虽未超过正常范围,而在以下情况者:39岁以下132~140/>80mmHg 40—49岁142~150/>80mmHg50—59岁152~160/>80mmHg 60岁以上160~170/>80mmHg1959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讨论决定了我国第一个高血压分期标准。

动脉硬化检测数据解读

动脉硬化检测数据解读

动脉硬化检测数据解读动脉硬化检测数据应用检测草位I 检测日Uh 2016年02月26日08时5,分42砂武汉康司令健康管理中心动脉硬化检测报告单ID:065 性别:男性身高:“1cm体重指数(BMI) : 28.9诊断结论:中度动脉硬化。

建议:针对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对心脏、脑、颈动脉、血脂等状况做进一步专科检查 ,配合相应药物干预,改善饮食结构,戒烟酒,注意休息,适量运动,对动脉弹性变化实施动态监测。

•・医生釜名:右上臂血压收缩舒张117 70平均脉压92 47右脚踝血压收缩舒张17191半均脉压12280左上官血压收缩舒张11866平均脉压8452左脚踝血压收缩舒张13377平均脉压10356脉搏波传导速度趙势图心功能心字(HR)74外周PB力(SVR)1 ・ 23 —u •/<毎搏心愉出・(SV)82.24 -毎分心■出*(8)6. 04在心(ET)0. 43 S趾臂指数右TBI:左TBI:健康人群參考值SV>50mLC0>4L/minSVR <1.5mmHg. s/mLTBIM0.6▼动脉硬化指数(ASI): 174 t58%iFtt »»iMMH•O "0变硬▼大动脉顺应性指数(C1):IE*T50%小动脉顺应性拒数(C2): 3正第T25%100QwiWIOO踝習指数(ABI)四肢血压200 400 600 W0 1000 1200 1400 1600 1300 2000 2200 2400 2100 2W0 JOOO 3200 MOO 3400 3800 5右趾左趾收缩收缩逐渐变谀<r«(»■左ABI: 1.13 ▼右ABI:1.45 亍"阻基度变大100△。

窥一“眼”而知全身

窥一“眼”而知全身

窥一“眼”而知全身王荣华【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2页(P24-25)【作者】王荣华【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说是可以通过人的眼神变化观察其内心世界。

其实,医学上可通过瞳孔看眼底变化来发现疾病,尤其诊断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病等更为简便有效。

高血压:高血压造成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压力持续增高,久而久之使内膜纤维组织和弹力纤维增生、管壁缺氧、管腔变窄、血管呈硬化改变,眼底血管能反映其相应的变化。

临床上高血压分4期:视网膜动脉变细;视网膜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有压迹;眼底出血或棉絮状渗出;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

糖尿病:糖尿病眼底改变早期为视网膜小静脉扩张和微血管瘤,随后可出现视网膜出血、水肿、微血栓改变,新生血管出现标志着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提示预后不良。

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时,部分病人有显著持续性高血压和轻度的小动脉狭窄、视网膜水肿,偶有出血或渗出。

但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在肾功能尚未出现异常时,眼底可现早期改变,即视网膜贫血、放射性水肿,动脉呈阶段性痉挛,此时应积极治疗,一旦肾功能恶化,眼底就有视乳头水肿、渗出、出血等改变。

血液病:血液病的眼底改变对诊断有很大帮助,有些甚至是特征性的。

贫血时,眼底视网膜颜色变浅,血管变细,少数动脉、静脉不易区分,由于缺氧可出现程度不同的视网膜水肿、出血。

白血病时眼底静脉充盈曲张呈腊肠状或串珠状,加之白细胞积聚及神经纤维的部分变性,视网膜往往有梭形白色中心的出血。

动脉硬化症: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发生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改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表现在视网膜上的动静脉交叉处,易使血管弯曲度增加,动脉管壁粗细不均,颜色变浅,呈铜丝状或银丝状改变。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多数患者50岁以后,角膜边缘部出现一圈灰白色或白色的环,宽约1~2毫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宽,颜色变深,医学上称之为角膜老年环。

高血压病眼底疾病

高血压病眼底疾病

高血压眼底疾病分期【高血压病Ⅰ期】初期全身小动脉多正常或有轻度功能性收缩,无器质性损害,眼底多正常。

当血压持续性升高或一时性的急剧升高时,出现反应性的局部管腔狭窄,反光增强变窄,称为动脉痉挛。

此时为暂时性的,当血压正常后即可恢复正常。

【高血压病Ⅱ期】已有器官损害,但功能可以代偿。

眼底可出现高血压视网膜动脉硬化(hypertensive arteriolosclerosis)表现:(1)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加宽,血柱颜色变浅。

由于动脉硬化收缩视网膜动静脉管径之比由正常的2:3,可减少为1:2,甚至更细。

由于管壁屈光指数增加,透明度降低,使得动脉反光增强加宽,呈黄红色,形成铜丝状外观(copper wire)。

当发展到管壁不透明时,不能看到血柱,仅见一白线,则呈银丝状外观(silver wire)。

(2)动静脉交叉部位可出现特有的交叉压迫征。

正常情况下,此处的动静脉共为一外膜,当动脉硬化及血管周围胶质增生时,产生对静脉的压力并使其管腔缩小,其表现为静脉隐匿、削尖、肿胀、移位或偏向,以及静脉拱桥等。

静脉隐匿是交叉部位的静脉受硬化动脉管壁压迫下陷,遮挡动脉两侧的静脉血柱,似被隔断样。

动脉硬化时,交叉部位的静脉壁也增厚且不透明,因而显示血柱变窄呈削尖样。

交叉部位静脉受压使其血流回流受阻,静脉远端扩张,加上硬化动脉的牵引关系使局部静脉偏向或移位。

当静脉隐匿并有受压出现回流障碍时称为Gunn征。

若静脉隐匿合并有偏向或移位时称salus征。

桥拱现象则是交叉部位的静脉位于动脉表面时,静脉骑跨形成驼峰状隆起,这是硬化的动脉增粗撑顶的体现。

【高血压病Ⅲ期】合并有器官损害,且功能已失代偿,眼底即形成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hypeaensive retinopathy)。

慢性高血压病晚期或急进性高血压舒张压超过130mmHg以上时,由于视网膜内屏障破坏失代偿,视网膜出现大面积的灰白色水肿,并有散在的或多发性片状出血灶,深层有黄白色斑点状硬性渗出,浅层有团状或棉絮状软性渗出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分期
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按Scheie分级方法分为4级:
分别反映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

1级小动脉光反射增宽,有轻度或无动静脉交叉压迫征。

2级小动脉光反射增宽,动静脉交叉压迫较显著。

3级小动脉铜丝状,动静脉交叉压迫征明显。

4级动脉银丝状,动静脉交叉压迫征更严重。

高血压眼底检查分为三期:
1、视网膜动脉痉挛期:
见于高血压的初期,视网膜动脉普遍性或局限性狭窄弯曲,动静脉(A:V)比例失常;由正常的2∶3变为1∶2或1∶3,动脉变直,动静脉交叉后之小静脉曲张。

2、视网膜动脉硬化期:
主要表现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及交叉压迫征。

正常动脉反光的宽度约为该动脉管经的1/4~1/3。

当动脉硬化时,因有血管壁增厚和玻璃体变性,故反光增强而加宽,外观呈铜丝样。

当进一步硬化时,由于管壁密度增加,几乎看不到血柱反光,则形成银丝状。

3、视网膜病变期
主要表现为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静脉怒张,动脉显著变细等。

预防措施
因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中老年朋友,除了积极有效地控制全身疾病,包括合理的药物治疗、调整饮食结构和适当的体能锻炼,还需每隔3~6个月检查眼底,争取早发现问题,早采取针对性治疗,这是减少或减轻眼底动脉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2治疗措施编辑
一般不用服用任何药物,也不用辅助以其他治疗手段。

患者需要做的就是,平时饮食中注意尽量少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类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限酒,勿暴饮暴食;保持愉快的心情,多运动等。

一般认为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老年眼底动脉硬化的进程。

如果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可加快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的进程,所以,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病人要积极治疗,以免引起严重的眼部病变而失明。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典型“信号”,患有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的人,全身动脉血管多有硬化。

但是,反过来身体部分大动脉血管硬化的患者,不一定有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

因此,前者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查明全身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