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马哲中12句名人名言解析
考研马哲经典名言全解析1分析

一名言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体,而是过程的**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
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哲学名言分析

名言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9、“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马哲经典语句

(四)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典型命题列举
1、“知,材也。”(墨家,是说,认识是人的感受的一种特性。)
2、“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墨家,是说,人们都具备所以知的认识能力,因此能够产生认识,就象人有眼睛能够看见景象一样。)
2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马、恩)
3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列宁)
31、“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
3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恩)
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三)中、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辩证法典型命题列举
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6、“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程颢,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3、“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马、恩)
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马、恩)
2017考研政治马原名人名言总结及其考点解析

2017考研政治马原名人名言总结及其考点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令各位考生特别头疼的一个科目,尤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甚,特别是看到某个哲学家或伟人、名人说的一句话,读一遍后不知所云,但考试还会残忍的考查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了。
下面凯程为大家总结了一些名人名言,并作出相应解析,供大家参考,这样大家在做题过程中遇到了就能从容应对了。
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是列宁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列宁所讲的"创造世界"首先是指在意识中形成新的观念世界,然后通过实践,把观念世界变为现实世界即改造过的属于人的世界。
这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观点,强调了意识创造性、能动性的观点,而不是唯心主义观点。
2."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毛泽东)这句话有个前提,即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物质定义的内涵是客观实在。
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变成物质"是指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就是说,它能反映客观事物并形成观念,从而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
所谓"移入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1)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1)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
1.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本段话是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国内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时候,指出其康德和黑格尔哲学只是停留在对世界的解释上,也即维护现实世界秩序或者说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对现实社会中的无产阶级的机器悲惨境地的无视。
对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萌芽,马克思的历史观立足于现实,体现了对无产阶级生活工作状况的人文关怀。
同时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质。
2.“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马原名言分析

马原名言分析1、(教材28页)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答:恩格斯的这段话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2、(教材30页)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的这段话明确指出了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科学的物质观。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会混淆了物质和具体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3、(教材30页)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答:这是列宁对物质概念所做的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最高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中,其重大意义是: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教材30页)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答:马克思这段话指出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从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5、(教材32页)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答: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马克思名言名句

马克思名言名句
“工人们,联合起来!”——马克思。
马克思的这句名言鼓舞了无数工人,激励他们联合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们遭受着剥削和压迫,他们需要团结起来,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激发了工人阶级的斗志,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句名言也不仅仅适用于工人阶级,它同样适用于所有受到压迫和剥削的人群。
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不公平和不平等,只有当受到压迫的人们联合起来,才能够改变现状,争取自己的权益。
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激励着人们不要沉默,要敢于站出来,要团结起来,要为自己的权益而奋斗。
只有当人们团结一致,才能够改变社会,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考研政治:常见古语成语中体现的马哲原理

2017考研政治:常见古语成语中体现的马哲原理考研路已经走过一大半,你的政治复习咋样了?政治复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开始,复习的时候觉得还好。
但是,做起题来,完全一脸无辜,尤其是出现一句古语、成语、名言的题目,理解这句话都够呛,根本就是晕乎。
小伙伴们不要担心,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福利贴,给大家普及一下马哲部分常考的古语、成语、名言。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相关原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相关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3.画饼充饥。
相关原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意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相关原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5.揠苗助长。
相关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相关原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
相关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相关原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9.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处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相关原理: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0.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形,前后相随。
相关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11.物极必反,相反想成;居安思危;鸟鸣山更幽。
相关原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2.失败乃成功之母;火系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相关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3.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相关原理:矛盾具体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
相关原理:抓主要矛盾。
15.形存则神存;气者,理之依也。
相关原理: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6.刻舟求剑。
相关原理:否认运动,形而上学。
17.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考研政治马哲中12句名人名言解
析
马原中的哲学部分是最另考生头疼的一个科目,特别是考试考查大家对某个哲学家或伟人、名人说的一句话的理解,本就不知所云,更谈何结合知识点理解了,为此,下面为大家总结了13句经典名人名言,并作出相应解析,以供参考。
1、“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毛泽东)
这句话有个前提,即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物质定义的内涵是客观实在。
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变成物质”是指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就是说,它能反映客观事物并形成观念,从而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是列宁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列宁所讲的“创造世界”首先是指在意识中形成新的观念世界,然后通过实践,把观念世界变为现实世界即改造过的属于人的世界。
这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观点,强调了意识创造性、能动性的观点,而不是唯心主义观点。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
所谓“移入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
(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人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
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4、“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列宁)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物质通过运动而存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这是因为,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他们相互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4)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可能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即相对静止状态,但其运动却没有一刻停止。
因此,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5、“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
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
这句话意在说明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只有一点,即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超出这个范围,(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也可以转化为物质,二者之间的对立就有相对而言的意义了。
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是辩证法的观点,是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体现了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
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又是统一的,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7、“人连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是赫拉克利特的一个学生——克拉底鲁的观点,他是古希腊最早的诡辩派代表人物。
他将老师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推向极端,说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且“连一次也不能”。
克拉底鲁认为,一切都变化不居,瞬息即逝。
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作出判断,都无法说出它是什么。
相对主义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8、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
这是一个折中主义观点。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
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其实是试图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折中主义观点(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是存在,存在可以说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命题)。
9、“物质是一切事物的总和”
“物质是一切事物的总和”这句话,最重要的是要能理解列宁的物质概念,列宁的物质概念的外延包括了各种各样具体形态的物质,因而也是所有这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此外,一定要把哲学上的总和概念和数学中的总和概念区别开来。
哲学上的总和概念更多的是共性,是同质性,而不是单纯的数量之和。
10、“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中”
这个观点是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的观点。
唯物主义的经验论承认感性经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认为感性经验是唯一可靠的,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或者认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没有质的区别,理性认识只是对感性认识的分类整理。
这句话中所说的理性即理性认识,感觉即感性认识,“无不在”这个关键词说的过于绝对,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
11.“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
这句话截取自: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
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近代唯物主义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问题上,只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他把人看成是抽象的人,因此他不懂得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认识物质世界的作用,即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陷入了形而上学性。
12、“货币天然是金银,但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货币天然是金银意思是说货币天生应该由金银来充当,或者说金银天生就具备了充当货币的优良特点。
这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容易分割,质量均匀;不会腐烂,久藏不坏等优点。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银只是两种金属,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货币,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货币概念出现之后,可以说金银是货币,但是这之前就是一般等价物。
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