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评课稿

合集下载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教案标题:《望海潮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朱自清及其代表作《望海潮》。

2.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创作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语言。

2.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3. 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课文材料:《望海潮》原文。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或电视。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照片,并简要介绍他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回忆或讨论他们对海洋的印象和感受。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望海潮》原文给学生,并让他们默读一遍。

2. 学生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语言,并记录下来。

3. 整个班级共同解读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创作练习(20分钟)1. 分组进行创作练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类似的主题(如家乡、童年回忆等),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2.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创作,并互相评价。

四、扩展活动(10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海洋的感受和想象,可以是口头表达或绘画等形式。

2. 学生自由阅读其他朱自清的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成长。

3.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选择其他经典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 组织海洋文化体验活动,如观看海洋纪录片、参观海洋博物馆等,增加学生对海洋的认知。

教学资源:1. 朱自清的照片和相关介绍资料。

2. 《望海潮》原文。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评估:1. 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和抒情语言的理解和分析。

2. 学生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解读和表达。

3.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望海潮》,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

望海潮评课报告

望海潮评课报告

望海潮评课报告一、引言《望海潮评课报告》是个人对望海潮教育平台的课程进行评估和总结的报告。

望海潮是一家在线教育平台,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在线教育资源和优质课程。

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望海潮的课程进行评价和总结: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学习体验和优势不足。

二、课程内容望海潮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学科和领域,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等各个层面的学习内容。

这些课程从基础知识到高级技术都有涉及,并且难度适中,便于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

课程的内容设置合理,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一步步地掌握知识,并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授课方式望海潮采用了多种授课方式,包括录播课程、直播课程和互动课程。

录播课程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便于复习和巩固知识。

直播课程则能够提供即时的互动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互动课程则通过在线交流和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学习。

这些不同的授课方式相互补充,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和灵活的学习方式。

四、学习体验在使用望海潮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个人获得了非常好的学习体验。

首先,望海潮的课程内容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学生。

其次,授课方式多样化,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再次,望海潮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清晰的界面设计、快速的加载速度和稳定的在线系统,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学习。

总之,通过望海潮进行学习,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五、优势不足尽管望海潮在课程内容和学习体验方面都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有些课程的视频质量和声音清晰度不高,影响了学习效果。

其次,有些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设置不够灵活,缺乏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个性化教学。

再次,有些课程的知识点讲解不够详细,需要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进行补充。

这些不足之处虽然不太影响整体的学习体验,但还是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六、总结综上所述,《望海潮评课报告》对望海潮教育平台的课程进行了评估和总结。

《望海潮》评课稿

《望海潮》评课稿

评XXX老师上《望海潮》评课稿X x 学校x x x4月26日,在备课组组织下,我有幸听了xxx老师的一节课,感觉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被x老师敬业精神所感动。

我觉得x 老师的这节课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教学准备充分,目标定位恰当新课标提出:“诗词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望海潮》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此单元共选取四位名家的词作,重在品位、赏析宋词的情思与意境。

此单元在必修教材的“阅读鉴赏”板块教学中,特别是在“品味与赏析”这一教学内容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里已初步接触到词的相关知识。

在必修三第二单元的学习中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但基本上还停留在对某一具体的诗词的理解上,未能经过归纳总结而上升为鉴赏评价的能力。

《望海潮》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对学生领悟并掌握宋词鉴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xxx的教学设想达到新课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的要求,教学定位上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在认真解读教材和课标的基础上,x老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还在课前给学生印发放鉴赏诗歌的方法指导和本词的导学案。

六种鉴赏诗歌的方法指导,让学生知道怎么学;本词的详细导学案,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

这就给了学生一个预习的方法,和鉴赏诗歌的钥匙,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营造教学环境,激发阅读兴趣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指出:学生各有其求知向上的能力,只需设计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x老师以同学们熟知流传广泛的古谚语激趣导入,营造了较好的教学环境,消除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利用地方文化,开发课程资源——点评范秋盛《望海潮》课例

利用地方文化,开发课程资源——点评范秋盛《望海潮》课例

I课堂I本版编辑/海浪桃花源、洪崖洞、武陵山大裂谷、金佛山、老君洞、华岩寺、红岩村....5.城市面貌:朝天门、解放碑、观音桥、山城夜景……6.百姓生活:火锅、榨菜、川剧、川江号子、璧山藩秧歌、璧山吹打、大傩舞、铜梁龙舞、江北评书、蜀绣、龙门阵、足浴……7.地方名人:巴国将军、甘宁、陈按老祖、陈独秀、聂荣臻、杨尚昆……师:当然,重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绝不止这些,大家又都是重庆人,了解的肯定比我多,比我深刻。

写作之前,我要强调一下:词是有格律的,要押韵,每句字有定数,用词要准确,其他暂且不论,因为我们是尝试填词。

(生写作,两位学生交流展示。

师点评。

)师: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课上我们来不及让更多的同学展示了。

我也尝试写了一首《望海潮•重庆》,在讲义上,请指正。

课后,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切磋。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读柳永的《望海潮》,结束今天的这节课。

(生齐读。

)何利用地方文化,开发课程资源——点评范秋盛《望海潮》课例•王安琪(扬州市教研室,江苏扬州225007)摘要:《望海潮》一词的课堂教学,令人耳目一新,被全国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评为特等奖。

纵观教学始终,教者在文学文本的教学过程中,将地方文化作为课程资源,积极利用,充分开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

关键词:地方文化;课程资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读促写一、相机开发地方文化这一课程资源柳永《望海潮》一词,以大开大阖、直起直落的笔法,从各个方面描绘了杭州的形胜与繁华。

词中所绘之景,所写场面,独具地方特色。

地方风貌常常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文学作品中有关地方风貌的描绘,能让读者了解有关地方的风土人情,有时还能唤起读者对家乡的文化回忆。

教学有关地方文化的文学作品,联系学生家乡的地方文化,能让学生更有效地与文学文本对话。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对自己的地方文化的亲切感,对他人的地方文化的好奇心。

范老师以自创的《望海潮•运河枢纽》向学生自报家门,导入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的教与学,最后以鼓励学生学填《望海潮•重庆》结束教学,成功地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文简为“2017年版课标”)的有关建议:“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

“篇性”视角下的审美舒展——李李《望海潮》教学实录评析

“篇性”视角下的审美舒展——李李《望海潮》教学实录评析

“篇性”视角下的审美舒展——李李《望海潮》教学实录评析“篇性”视角下的审美舒展——李李《望海潮》教学实录评析汲安庆一、宿州市歌引杭州播放宿州市候选市歌《大美宿州》视频,学生兴奋而专注。

师:这是咱们市的候选市歌《大美宿州》,于2014年12月26日对外发布。

今天,我们得以欣赏咏唱自己家乡的歌曲,感觉怎样?生:很带劲儿,很给力!师:是啊,欢快昂扬的歌曲,总能催人奋进。

这是一首现代城市之歌,从地理、历史、文化、崛起等方面讴歌了宿州市的魅力,令每一位宿州人感到骄傲自豪,并产生无限的希望和力量。

千年之前也有一首城市之歌,更是名动天下,被人们竞相传唱。

它的名字叫《望海潮》,歌咏的城市是杭州,古时又称“钱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领略一下这座江南名城的动人魅力以及作者对它的无限热情。

【点评】用宿州市候选市歌《大美宿州》引出学习对象《望海潮》,并以当代气息很浓郁的“市歌”一词将二者联通,适时点出杭州的别名,以及词作的大概内容,这是兴趣的唤醒、情感的唤醒,亲切而自然。

但纵观教学全程,两“市歌”之异的比较并未进行,错过了一次深化理解,再掀审美高潮的契机。

二、诗词印象话杭州师: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诵读带领大家走进《望海潮》,走进北宋的杭州城?一学生毛遂自荐朗读。

师:有个字音需要纠正是不是?“户盈罗绮”的“绮”是第三声(qĭ),是带有花纹的丝织品,“罗绮”指丝绸衣服。

不过,瑕不掩瑜,你字正腔圆、饱含感情的诵读为我们再现了千年前的杭州容貌。

请大家再自由诵读一遍《望海潮》,在自己的声音里进一步感受古杭州的神采。

学生自由诵读。

师:能用《望海潮》中的某个词语概括一下古杭州给你留下的印象吗?生1:我找到的有“繁华”和“形胜”。

师:(板书)能进一步解释一下吗?生1:词一开始就说“钱塘自古繁华”,紧接着还具体写出了“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繁华景象,我觉得“繁华”是杭州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形胜”的意思是风景美丽,你看“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都如画般美丽,杭州容貌不能用“形胜”来概括吗?师:反问得如此有力!当然可以啦。

人教版高一语文 望海潮 同构异构课实录及点评

人教版高一语文 望海潮 同构异构课实录及点评

望海潮柳永学习目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形象作者及词的常识简介一.学生试读(点评:初读)二.录音范读,听时体会诗写了哪些内容?(点评:这是范读,其一是为了纠正学生初读的字音和节奏,其二让学生初步体会其中的情感)生一:北宋杭州繁荣的景象三.金主读后,被词中所写景象折服,于是挥鞭南下。

那么你认为诗中写了什么的景象,哪一句写的最美,让金主,让你也怦然心动。

结合课下注解,你再读一读。

(点评:这是三读,把刚才所获得的整体印象体现在具体诗句的理解上)生二: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师追问:美在何处?看生不明,师提醒:要注意看一下意象前面的修饰词。

生:三秋说明长,十里说明广。

写出了一幅祥和的景象。

师:实际上作者是抓住了杭州最具特点的两个景物,接着介绍这两个景物在杭州的名声及相关传说。

生三:云树绕堤沙。

树的特点“云”“怒”:有气势,“卷”雪是色,霜是冷生四: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说明家境的富庶,参差十万人家,说明整体生活水平。

生五:市列珠,抓住了市场,人民的穿着,竞生六:菱歌泛夜,写歌声漂在水面上。

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生七:东南形胜,三吴者会,写地理形式。

刚才大家对词的诗词都谈了自己的理解,我们回过来理一理刚才这些同学的理解,在对写景的诗句进行理解时,都要有三个要素“景、境、情”,即诗中有景,景中有境,境中传情。

因此鉴赏诗句就是要鉴赏这三个方面。

(点评:课堂设计是灵活的,每个同学的发现都不相同,但又都是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这样每一个同学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思考就会产生碰撞,从而提高课堂生成。

而且在每一个同学谈完自己的理解后,教师都能跟上去指导,并且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在解决菜共同问题时,又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下面大家就结合刚才的理解,再去读这首诗,看谁能读出其中的美来。

生一读,生评价生二读,生三评价生三读拓展练习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探究:本词的主人公是谁,写这首诗的目的什么?引出梁衡的《柳永》布置作业总评:史老师执教的《望海潮》一课教学设计环节非常衔接,环环相扣。

省优质课《望海潮》教学设计及点评

省优质课《望海潮》教学设计及点评

省优质课《望海潮》教学设计及点评教学流程如下:一、导入二、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读音、断句2、学生齐读3、请学生根据出示的诵读提示和注释自由读课文4、提问词义,学生个读【感受:1、很规范很传统的诗歌教学第一环节】三、分析上阕:1、前三句:①请学生描绘,然后问:有什么感受?②比较:“长忆孤山”与课文“东南形胜……”生答师点拨过渡:引导学生找出三个关键词——形胜,都会,繁华【感受:2、此处比较甚好,于无疑处生疑,比出了原文的意蕴】2、品读“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师:改为“绿柳小桥……”如何?生分析:原句更大气,“烟”显得朦胧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可以改成“风柳画桥,珠帘翠幕”,如何?“珠帘”正好和下文的“竞豪奢”照应教师引导:原文中“风帘”更有动感学生反驳:我的改句中前面已经有“风”,前后句是动静结合教师请其他同学谈看法,另一学生说:我觉得不能用“珠帘”,因为后面有“参差十万人家”,平常老百姓家不一定都用得起“珠帘”的教师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问题我们留到课下探讨吧【感受:3、此处和本课另一处是课堂自发生成的,是优秀的学生说出的个性见解这两处给所有听课老师和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为授课老师没有把握住精彩的生成而遗憾平心而论,如果我们处在这种大赛的舞台上,处在那种紧张的情景下,我们能把握住这精彩的生成吗?我的答案是:至少我不能完全把握住我在听课时,又震惊又激动——震惊的是很可能我也把握不了这样的场面,自己的教学机智有待提高;激动的是我能教到这样优秀的学生该有多好啊!在平常的课堂上,师生之间一定会有很多精彩的对话,从而实现教学相长说说生成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表达了他对生成的看法:“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一个好的教师,并不见得能明察秋毫地预见到他的课将如何发展,但是他能够根据课堂本身所提示的学生的思维的逻辑和规律性来选择那唯一必要的途径而走下去”教师讲公开课,要把课备到特别透的地步,以随时生成“不可预约的精彩”。

扬州慢望海潮连读课评课稿

扬州慢望海潮连读课评课稿

扬州慢望海潮连读课评课稿一、集体备课阶段(一)第一轮备课个人初备。

由教师自己研读教材,独立备课,搜集相关资料,记录有疑问之处。

(二)第二轮备课集体备课。

高二教研组集体讨论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及重难点,确立以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原则。

附:合作探究指导要点1.在对学生合理分组的基础上明确小组职责。

2.激发学生的合作意愿。

3.引导学生针对主要问题进行合作交流,有效利用学习时间。

4.对小组活动进行正确评价。

5.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第三轮备课个人调整。

教师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使之适应学生。

二、上课阶段【片段一:创设情境,教学导言】师:王之涣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鹳雀楼名扬天下;柳永一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让杭州的秀丽繁华尽人皆知。

这种楼阁、城市、山水因诗人名句而闻名的现象实在很多,大家能想到哪些呢?(学生回答王勃与滕王阁、范仲淹与岳阳楼、崔颢与黄鹤楼、李白与敬亭山、柳宗元与永州、苏轼与黄州等)师:很好,大家都能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我们可以说,这些楼阁山水和城市是幸运的,因为有诗人为它们原本就具有的秀美上又增添了文化的色彩。

就这个意义上讲,扬州也是一座幸运的城市。

唐代诗人杜牧曾在扬州生活多年,公务之余,常流连于扬州的青楼酒肆之间,饮酒赋诗,放歌挥毫,留下了许多诗作。

其中,描写扬州夜景最出名的一句是“二十四桥明月夜”。

(幻灯展示效果图)此句融合了明月、小桥、流水这些清新的意象,意境清丽美好,纤尘不染。

……【片段二:分析杜牧笔下的扬州】师:在杜牧的笔下,扬州的景象可以描述为“十里长街,楼阁参差,青楼遍布,歌舞处处,市井阜盛,游人如织。

”我们简要概括成四个字?生(共同回答):繁华……繁荣……人烟阜盛……繁华兴盛师:对,繁华兴盛。

那么唐代的扬州为何繁华兴盛?(学生思考)师:各组讨论一下,有答案就相互交流。

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历史和地理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XXX老师上《望海潮》评课稿
X x 学校x x x
4月26日,在备课组组织下,我有幸听了xxx老师的一节课,感觉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被x老师敬业精神所感动。

我觉得x 老师的这节课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教学准备充分,目标定位恰当
新课标提出:“诗词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望海潮》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此单元共选取四位名家的词作,重在品位、赏析宋词的情思与意境。

此单元在必修教材的“阅读鉴赏”板块教学中,特别是在“品味与赏析”这一教学内容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里已初步接触到词的相关知识。

在必修三第二单元的学习中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但基本上还停留在对某一具体的诗词的理解上,未能经过归纳总结而上升为鉴赏评价的能力。

《望海潮》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对学生
领悟并掌握宋词鉴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xxx的教学设想达到新课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的要求,教学定位上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在认真解读教材和课标的基础上,x老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还在课前给学生印发放鉴赏诗歌的方法指导和本词的导学案。

六种鉴赏诗歌的方法指导,让学生知道怎么学;本词的详细导学案,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

这就给了学生一个预习的方法,和鉴赏诗歌的钥匙,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营造教学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指出:学生各有其求知向上的能力,只需设计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x老师以同学们熟知流传广泛的古谚语激趣导入,营造了较好的教学环境,消除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文本解读深入,文字触摸充分。

语文课堂中所有思想情感的体验以及审美活动的缘起都在于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只有导引学生充分地感受文字,才能触摸语言的脉络,采撷语言的精华。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语文课堂的传递过程,心灵洗礼的过程,美感熏陶的过程,也就是文字浸润的过程。

本节课x老师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试读、范读、指导读、自由朗读等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让学生进入角色诵读诗歌。

通过诗歌的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等,体味并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去体味诗歌,真正进入诗歌的情境,再现诗歌的激情,和词人产生共鸣。

x老师文本意识强,能够以自己独特的带有自身阅读个性和生活经历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字,体验情境,成功地在学生面前再现了文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本质。

四、学生主体突出,人文情感浓郁。

x老师,鼓励学生想象词中画面,领会词中的意境,合作交流分析自己喜欢的语句。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从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在学生研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敢于辩论。

这就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使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的学习得到深化。

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在很多课堂上已不止是一种形式和表面的热闹,而是实实在在的思想分享和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学生提高了认识,净化了心灵。

五、资源整合运用,课堂信息丰富。

古今诗词、中外名句的旁征博引,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又增添了课堂文采,催生了课堂灵性。

例如:x老师在开始讲作词背景和写作目的时,引入了孟浩然的干谒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

向学生介绍了干谒诗的含义是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用学生熟知的孟浩然的干谒诗,和本词作比较,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干谒词”。

当然固守书本也是不对的,所以老师在最后,联系课文内容,予以拓展的知识。

在讲到西湖的美时,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说描写西湖的名句,从列举对比中加深对文中“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和“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所写不同季节的美景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这样先源于课本,再高于课本的模式,一不会模糊上课的重点,二让学生在理解充分的基础上,了解其他与之相关的东西,这样使得学生能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见解,也避免了老师直接的灌输。

在讲到“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区别时,让学生写用两派别为本体写比喻句,既让学生区别开来两派别的艺术风格,又培养了思维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用语规范,教态亲切自然。

从教学的基本功看,x老师普通话流利,教学用语规范,教态亲切自然。

教师善于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善于营造和谐、宽松的
氛围,课堂不沉闷,学生有活力。

x老师的这节课,总的来说是一节成功的课,渗透着新的教学理念,展现了个人的教学风采,圆满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这我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x老师共勉:
1、x老师艺高胆不够大,希望授课时,放开手脚,大胆开展教学活动,不局限于板书内容。

2、充分发挥普通话优势,不但要读词时抑扬顿挫,讲课时也要再多一些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

这样你的优势会更加为你上课锦上添花。

3、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探究实效性。

处理好个体思考跟合作探究的关系,处理好互动的关系,力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探究中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