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曹刿论战》1

合集下载

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曹刿论战》1

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曹刿论战》1

• • • •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课文线索。 明确:(人物活动线索:请见—问战—参 战—分析;事件发展线索:迎战—备战— 胜战—释战)
• 四、课后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曹刿和鲁 公各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找出能概括全文 主旨的句子。
曹刿论战
• 一、导入 •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 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 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 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 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 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 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 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 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 什么,它对我பைடு நூலகம்有哪些启发。
• • • • • • • • • • • • • •
二、检查预习 1、简介《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 2、语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和重音) 4、释词: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5、释句: a.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b.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c.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 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

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

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注释译文赏析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作者《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注释1、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4、伐:攻打。

5、我: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8、谋:谋议。

9、间(jiàn):参与。

10、鄙:鄙陋,目光短浅。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初中语文_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了解战争文化和作品背景。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注重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难点)【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积累法(解说:培养学生善于积累,勤于记录的习惯)【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战争文化1.请你记诵两条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2.《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孙武,春秋时期3.“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出自哪一部描写战争的著名小说?关羽,《三国演义》4.谜语猜与“军事”有关的成语。

(1)“神农布阵”;草木皆兵(2)“军事论文”纸上谈兵5.说一说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

•官渡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一鼓作气释义:表示鼓起干劲, 一口气完成。

这个成语来自哪儿?让我们一同走进《曹刿论战》。

二.学习目标1.了解战争文化和作品背景。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注重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

三.补充文体知识及背景1.《左传》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九年级语文下册 曹刿论战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曹刿论战 人教新课标版

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具有极大的作用。
弱鲁何以战胜强齐? 1、战前准备—— 2、战争过程——
取信于民
以逸待劳 3、战后总结—— 后发制人 中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 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你如何看待曹刿的 军事思想,这种思想在 现代战争中还有用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 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赞鲁庄公面 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 ”、“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 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 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 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 让能人“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 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 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 扰能人的作战
足智多谋 (计谋、谋略)
故克之——
(战胜) 三而竭——
观其辙——
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殚精竭虑、精疲力竭 (衰竭、用尽) 遂逐之—— 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难测也—— (车印、车痕) 逐鹿中原、追亡逐北 (追击、追赶) 莫测高深、心怀叵测 (推测、估计)
六、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
语言 曹刿
8、未可。 (谨慎) 9、可矣。 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 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军事指挥才能卓越)
语言 鲁庄公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把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的保护上) (目光短浅,企图以“小惠”、 “小信”取得胜利)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在曹刿的启发下,认识到取信于 民的重要性)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课件(新版)(1)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课件(新版)(1)

(
曹 刿

肉食者鄙,末能远谋
曹刿请见
↙↓ ↘
论应战条件 作战时 战后总结 政治上应 知己知彼 彼竭我盈时:反攻 取信于民 抓住战机 辙乱旗靡时:追击
1. 写战前的准备—— 详写 2. 叙交战的过程—— 略写 3. 论取胜原因 —— 详写
中心:表现曹刿的“远谋”
战略:取信于民
战术:把握战机 详察敌情
• 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 论开始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之时; • 论开始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
之时。 • 最重要的是“取信于民”。
“取信于民”指的是哪一件事?
• 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
鲁庄公也是“肉食者”,也“鄙”。他 的“鄙”表现在哪里?
1.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信。——不知凭什么迎战齐军;
五、找出今天仍使用的成语并解释和运用:
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彼竭我盈
六、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 示例: “齐师伐我” ———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齐人三鼓——— 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 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 恶贯满盈
自由讨论
你对这一课还有什么见解? 请你在讨论中展示你的 思想、知识和文采。
春秋地图 请你找出齐国和鲁国的位置
说文解字
间 • 最早写做“閒” • 从门中能看到月亮, 表示“门缝”。
• 引申为“缝隙”、 “空儿”。
• 有缝便可插如东西, 引申为插入、参与。
• “又何间焉”的“间” 即参与之意。
翻译句子: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 敢独自专有,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12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认识曹刿的智慧;2.理解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3.学习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1.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2.一些文言常识。

[教学时数]2课时[预习]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课文中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2.理解和掌握一些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并能够准确翻译。

[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导入示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选自《左传》,它的作者是写战争的能手,《左传》中留下了许多文学性很强的场景和细节。

但是,在这里的战争,好像没有流血的样子,也没有悬念和转危为安。

前面一句“可矣”,下决心出击了,下面一句就是“齐师败绩”。

这不是太轻松了吗?前面写战争前动员和政治上的调整和落实,花了那么多篇幅,都是为战争;可真正到了打仗,却好像还没有开打就赢了。

再说,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曾经九合诸候,一匡天下,齐国的军队绝不是豆腐渣,怎么就这么轻易地“败绩”了呢?这样的处理,透露出作者的匠心:文章的重点,不在战争,不在战争如何取胜,而在战争为什么取得了胜利。

文章的中心,不是战争,而是决定这场战争并取得胜利的人。

而且也不是这个人的一切,而是这个人的思想,他的战争理论。

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他的理论吧。

[导入示例二]本课文的题目“曹刿论战”,可能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这是一篇议论文。

其实不是。

这是一篇记叙文,是从《左传》中节选出来的。

《左传》据说是对孔子所编《春秋》的注解和阐释。

孔子编《春秋》,按年月日顺序,提纲挈领,很简明,于是后来就有人作“传”,也就是加以注解和补充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课文线索。 明确:(人物活动线索:请见—问战—参 战—分析;事件发展线索:迎战—备战— 胜战—释战)
• 四、课后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曹刿和鲁 公各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找出能概括全文 主旨的句子。
• • • • • • • • • • • • • •
二、检查预习 1、简介《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 2、语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和重音) 4、释词: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5、释句: a.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b.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c.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 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曹刿论战
• 一、导入 •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 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 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 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 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 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 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 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 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 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