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航海家的发现

合集下载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17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说课试讲).doc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17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说课试讲).doc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教学难点: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学生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

教师课前准备:古人对地球形状、大小的猜想,如“盖天说”等;麦哲伦、哥伦布等航海家及环球航行的资料;关于月食、地球的音像资料及三个大小不同的球、软尺、伞、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实验记录单和小帆船模型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法与学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通过资料、文字、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

课堂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微信图片)同学们,你们见过这张图片吗?认识这颗星球吗?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地球图片)。

你了解它吗?二、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课前同学们进行了地球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教学设计_第五单元17课航海家的发现_科学_小学(说课试讲)

教学设计_第五单元17课航海家的发现_科学_小学(说课试讲)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查阅、整理多种形式的资料,知道地球形状,了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大胆质疑。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和探索的历史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教学准备:微课、文字(图片)资料、课件,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创设情境:交流对地球的已有认知①出示地球图片,引起交流。

②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

③教师小结,启发思考,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直接切入主题,带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并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后面的学习找准基点,同时,让学生清楚本课的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二、资料学习,深入感知1.微课探寻:了解古代人的认识①播放微课,学习感知。

②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③教师小结,强调古人各种猜想的原因,并引起新的质疑。

【设计意图:利用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古代人各种各样的错误猜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因为在古代由于人们的技术手段还不发达,只能够依靠现有的经验和宗教信仰进行猜想。

但是,古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探求和好奇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事例分析:感知人类对地球的初步探究①事例演示:毕德哥拉斯发现的帆船桅杆现象,启发学生发现并分析问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想。

③出示月食图片,引起交流。

④学生分析亚里士多德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发现。

⑤教师小结,指出这只是毕德格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察和分析,并未证实。

【设计意图:事例演示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循序渐进地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三、引起思考,激发共鸣1.航海探求:用实践证实地球的形状①出示:四位著名航海家,初步认识。

②资料学习,学生自主探究。

③练习反馈:借助连线题,检查学习情况,并梳理著名航海家的发现与贡献。

《航海家的发现》

《航海家的发现》

17.航海家的发现【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2.技能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1.通过查阅、整理、交流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认识麦哲伦的环球航海的经过。

2.做实验验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具、学具】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纸船、地球仪、“盖天说”、“浑天说”及麦哲伦、哥伦布航海史记等资料或音像课件。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圆的)2.确切地说,应该是圆球体。

你想知道有关地球的知识吗?(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

二、认识地球1.(课件出示地球的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家园——地球,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地球的资料,请你谈谈对地球的认识?2.分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3.汇报交流信息:各小组汇报对地球的认识。

4.师述: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地球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也想介绍一些信息给大家。

(出示补充的资料及p46资料卡,学生齐读)5.教师小结:你们的资料具体地向我们说明了地球的大小、形状。

地球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球体,我们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环绕地球一周需要17天。

三、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1.科学家借助高科技手段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大小,那么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下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展示一下,与大家共享。

2.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

《航海家的发现》 讲义

《航海家的发现》 讲义

《航海家的发现》讲义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航海家们的勇敢探索和伟大发现,宛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跨越波涛汹涌的海洋,为人类拓展了视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和财富。

让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他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坚信向西航行能够到达亚洲。

1492 年,哥伦布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航行,最终踏上了美洲的土地。

尽管他至死都认为自己到达的是亚洲,但他的这一发现,开启了欧洲与美洲的交流与融合,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另一位不得不提的航海家是斐迪南·麦哲伦。

他率领船队进行了环球航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当时人们的传统观念,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麦哲伦的船队在航行中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包括风暴、饥饿、疾病等,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壮举。

航海家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突破,还带来了丰富的经济和文化影响。

新的土地带来了新的资源,如黄金、白银、香料等,极大地刺激了欧洲的经济发展。

同时,不同地区的文化也开始相互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达伽马也是一位杰出的航海家。

他成功开辟了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的新航线,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这一航线的开辟,使得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加速了欧洲的资本积累和商业繁荣。

这些航海家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离不开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在那个航海技术还相对落后的时代,面对茫茫大海的未知和危险,他们毫不退缩。

他们依靠简陋的航海工具和有限的知识,凭借着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勇敢地驶向远方。

同时,航海家们的成功也得益于当时社会的支持和技术的进步。

各国王室为了寻求财富和扩大影响力,纷纷资助航海探险。

而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如罗盘的改进、航海图的绘制等,也为他们的航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然而,航海家的发现也并非全是美好的。

随着欧洲人的到来,给新大陆的原住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小学科学_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教材: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6-47页,题目: 17 航海家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科学探究: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大胆质疑。

3.科学态度: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体验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五、教学准备、:1.帆船学具、地球仪、实验记录单。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提问: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你能猜想一下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吗?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地球是球形的?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地球的视频。

谈话:是啊,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几秒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知道吗,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艰苦的探究过程,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节课,就随着老师一起来体验一下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历程吧。

二、探究新知:1.古人的地球观。

谈话:在科技很不发达的古代,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可能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大地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古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凭着肉眼观察这个大地,他们站在宽广的大地上,向四周看看,能看到什么呢?提问:古人看到这些信息,能对大地的完整形状做出什么判断呢?学生讨论交流:大地的边缘可能是圆的、方的、多边形的,但都是平的。

谈话:古代印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猜测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答案了。

航海家的发现

航海家的发现
麦哲伦
西欧—美洲
西欧—好望 角—印度
环球旅行
美洲——America
1492年 欧洲——美洲
洪都拉斯
哥伦布向西出航四次,发 现了中美洲地峡和南美洲 大陆。
菲律宾 麦哲伦死亡之地
西班牙 塞维利亚
麦哲伦海峡
时间 1487年
支持国家 葡萄牙
探险家 迪1492~1498年 1497年
1519~1522年
西班牙
葡萄牙 西班牙
哥伦布 达· 伽马
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半径大约为6300千米。用带子围着 地球赤道绕一圈,这条带子要有4万千米长。若乘坐每小时 飞行800千米的飞机环绕地球一圈,要连续飞行50个小时。
1487 葡萄牙 里斯本
好望角
葡萄牙 里斯本 卡里库特
马林迪
达· 伽马
1497年 葡萄牙— —印度
达· 伽马
好望角
亚美利哥——Amerigo

《17航海家的发现》教案新部编本2

《17航海家的发现》教案新部编本2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 17 航海家的发现》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认识地球表面海陆散布和面积的大小。

3、认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认识地球内部的基本构造。

(二)过程与方法1、剖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说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由。

2、经过察看,认识地球表面海陆散布的特色。

3、能剖析资料,对地球内部构成和构造提出一些推断。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领会。

2、认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二、教课要点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及海陆散布等知识。

三、教课难点地球的形状。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课准备地球仪、小船模型六、教课过程新课导入: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

为何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老是先看见桅杆,再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老是先不见船身,而后桅杆才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出现这类现象是什么原由?与地球的形状相关吗?新课解说:一、地球的形状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往返挪动,从另一侧察看小船模型。

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暗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明了地球的形状?简介麦哲伦围绕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 千米。

三、大海和陆地察看地球仪,认识地球表面海陆的散布状况,估量大海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散布状况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介绍地球内部概略。

指导阅读p8 的“地球的内部构造表示图”。

作业:1、查找、采集人类近代探究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认识更多相关地球内部构造和物质构成的知识。

青岛版《航海家的发现》优秀教案

青岛版《航海家的发现》优秀教案

青岛版《航海家的发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航海家的发现背景和航海家们的贡献。

2. 学习航海家发现新大陆的过程及对世界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和航海技术。

2. 学会利用地图和图表来展示航海家的发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航海家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对航海事业的热爱和尊敬。

二、教学重点:航海家的发现过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航海家发现新大陆的航海路线和航海技术。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航海家的发现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航海家的发现背景和航海家们的贡献。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航海家发现新大陆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来展示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和航海技术。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航海家的发现对世界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航海家的发现过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强调航海家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教学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航海家发现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思考与分析能力:通过学生对航海家发现对世界影响的合作探讨,评估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航海模型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邀请相关专家或历史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增加学生对航海家的了解。

3. 组织学生参观航海博物馆或相关展览,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尊重航海家的贡献。

2. 在讲解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和航海技术时,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过于复杂的术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证明地球是球体 (1)太阳、月亮、星星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2)在海边看远处的航船,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 才看到船体。
(3)乘坐飞机一直前行,不改变航向,总能回到出发地。
(4)月食、或航天器。
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当然知 道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形 状,请你用比较准确的语言 描述一下地球的形状好吗? 你知道得到这样的结论经历 了多少岁月,付出多少艰辛 吗?
我国古代的智者,很早就对地球的形状作了大胆 的猜测,他们用两句话概括了地球的形状:
一、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日月星辰象爬 虫。
公元2世纪,古希腊托勒密,地心说,大地 是宇宙的中心。 毕达格拉斯和亚里斯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确 信地球是圆的。但直到公元前200年,才由古希 腊学者埃拉托色尼量算出地球的周长。
地 球那 想么 象, 成什 圆么 球时 的候 呢开 ?始 人 们 才 开 始 把
2500年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 海边的高山上看海,他发现帆船总是桅杆 先出现,然后才看到船身,于是他推测, 地 球 的 表 面 应 该 是 弯 曲 的 。
二、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随着岁月的流逝,张衡对地球的形状有了新的认 识,他在他的伟大著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 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的蛋黄, 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 地,优壳之裹黄。这与后来欧洲的《地心说》不 谋而合
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我国春秋时期,“天圆地方说”(盖天说)。 东汉张衡,浑天仪——大地是球体。
二.选择题。
1.下面不是航海家的是(C )。A. 哥伦布 B.麦哲伦 C.爱迪生
2.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也能说明地球是( C )A.圆形
B.球形
C.球体
小结:
1.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
2.地球的半径可记为6400千米(公里)
3.地球赤道周长约有40076千米,若乘坐每小时800千米 的飞机绕地球一周,要连续飞行50个小时。
公元前384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 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落在月亮上的影子是圆形 的,于是他推断地球应该是球形的。亚里士多德 是发现地球是球体的第一人!
真正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第一人应归功与 谁呢?
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想一想:现在你能有哪些方法证明地球是圆 形的,说一说,让大家分享一下!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真实形状:Fra bibliotek当堂达标题
一、填空题:
球体 ,半径约为______ 6400 千米,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周,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______ 4万 千米。 行程有______ 麦哲伦率领船队,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16世纪______
3.从地球的一个地方,朝一个地方出发,朝一个方向前进,始终不改变方向, 原来 的地方,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_____ 球体 。 绕地球一周后,会回到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