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航海家的发现
17、航海家的发现

麦哲伦环球旅行,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太空图片
随堂练习:
一、我来填 1、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 )千米,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周,行 程有( )千米。 2、从地球的一个地方,朝一个地方出发,朝一个方向前进,始终不改变方向, 绕地球一周后,会回到( )的地方,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 )。 3、若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绕地球一圈,要连续飞行( )小时。 4、公元1519年,葡萄牙人( )从西班牙起航,开始了令他名垂青史的 环球航行。 二、选一选 1、地球是一个很大的( ) A、圆形 B、球形 C、球体 2、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也能说明地球是( )。 A、圆形 B、球形 C、球体 3、不是航海家的是( )。 A、牛顿 B、麦哲伦 C、哥伦布 4、乘坐时速100千米的汽车环绕地球一周,需要连续走约( ) A 、17小时 B 、17天 C 、17年
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我国春秋时期,“天圆地方说”(盖天说)。 东汉张衡,浑天仪——大地是球体。
公元2世纪,古希腊托勒密,地心说,大地是宇宙的中心。 毕达格拉斯和亚里斯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确信地球是圆的。 但直到公元前200年,才由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量算出地球 的周长。
•
•
•
麦哲伦(1480-1521),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发 现麦哲伦海峡。1519年-1521年率领船队首次环航地球, 死于与菲律宾当地部族的冲突中。虽然他没有亲自环球, 但他船上余下的水手却在他死后继续向西航行,回到欧洲, 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麦哲伦被认为是第一个环球航行的 人。
• 1492年10月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 洲大陆。1499~1500年,意大利航海家亚 美利哥2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证实这片陆 地是一片新发现的陆地,而不是哥伦布当 年认为的印度岛屿,故命名新大陆为亚美 利加洲,简称美洲。
《航海家的发现》

17.航海家的发现【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2.技能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1.通过查阅、整理、交流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认识麦哲伦的环球航海的经过。
2.做实验验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具、学具】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纸船、地球仪、“盖天说”、“浑天说”及麦哲伦、哥伦布航海史记等资料或音像课件。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圆的)2.确切地说,应该是圆球体。
你想知道有关地球的知识吗?(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
二、认识地球1.(课件出示地球的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家园——地球,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地球的资料,请你谈谈对地球的认识?2.分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3.汇报交流信息:各小组汇报对地球的认识。
4.师述: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地球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也想介绍一些信息给大家。
(出示补充的资料及p46资料卡,学生齐读)5.教师小结:你们的资料具体地向我们说明了地球的大小、形状。
地球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球体,我们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环绕地球一周需要17天。
三、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1.科学家借助高科技手段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大小,那么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下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展示一下,与大家共享。
2.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
《航海家的发现》 讲义

《航海家的发现》讲义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航海家们的勇敢探索和伟大发现,宛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跨越波涛汹涌的海洋,为人类拓展了视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和财富。
让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他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坚信向西航行能够到达亚洲。
1492 年,哥伦布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航行,最终踏上了美洲的土地。
尽管他至死都认为自己到达的是亚洲,但他的这一发现,开启了欧洲与美洲的交流与融合,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另一位不得不提的航海家是斐迪南·麦哲伦。
他率领船队进行了环球航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当时人们的传统观念,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麦哲伦的船队在航行中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包括风暴、饥饿、疾病等,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壮举。
航海家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突破,还带来了丰富的经济和文化影响。
新的土地带来了新的资源,如黄金、白银、香料等,极大地刺激了欧洲的经济发展。
同时,不同地区的文化也开始相互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达伽马也是一位杰出的航海家。
他成功开辟了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的新航线,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这一航线的开辟,使得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加速了欧洲的资本积累和商业繁荣。
这些航海家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离不开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在那个航海技术还相对落后的时代,面对茫茫大海的未知和危险,他们毫不退缩。
他们依靠简陋的航海工具和有限的知识,凭借着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勇敢地驶向远方。
同时,航海家们的成功也得益于当时社会的支持和技术的进步。
各国王室为了寻求财富和扩大影响力,纷纷资助航海探险。
而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如罗盘的改进、航海图的绘制等,也为他们的航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然而,航海家的发现也并非全是美好的。
随着欧洲人的到来,给新大陆的原住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航海家的发现》PPT课件

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青岛版科学五年制四年级上册
航海家的发现
天圆地方说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 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盾形说
浑天说
天如同鸡蛋,地像蛋黄,天会有种种不同的猜测?
盾形说
浑天说
温馨提示:
➢分别在伞面和桌面上模拟海面实验。 ➢驾驶帆船“进港”的同学要控制好船速, 不要太快。 ➢观察者在帆船的对面观察,眼睛要平视, 把你最初看到的、接着看到的、 最后看到 的帆船样子画在记录单上。
地球大小
地球赤道周长:40091千米 地球赤道半径:6378千米 地球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千 米
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 成功的信念在人脑中的作用就如闹钟,会在你需要时将你唤醒。 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无法带给别人信心。 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无所求则无所获。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眼中闪烁的泪光,也将化作永不妥协的坚强。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许多人缺少的不是美,而是自信的气质。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如果缺少破土面出并与风雪拚搏的气,种子的前途并不比落叶美妙一分。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让生活的句号圈住的人,是无法前时半步的。
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公开课【教学设计】航海家的发现_科学_小学(说课、试讲、教案集)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教材: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6-47 页,题目: 17 航海家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科学探究: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大胆质疑。
3.科学态度: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体验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五、教学准备、:1.帆船学具、地球仪、实验记录单。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提问: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你能猜想一下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吗?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地球是球形的?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地球的视频。
谈话:是啊,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几秒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知道吗,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艰苦的探究过程,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节课,就随着老师一起来体验一下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历程吧。
二、探究新知:1.古人的地球观。
谈话:在科技很不发达的古代,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可能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大地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古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凭着肉眼观察这个大地,他们站在宽广的大地上,向四周看看,能看到什么呢?提问:古人看到这些信息,能对大地的完整形状做出什么判断呢?学生讨论交流:大地的边缘可能是圆的、方的、多边形的,但都是平的。
谈话:古代印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猜测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答案了。
《航海家的发现》 讲义

《航海家的发现》讲义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航海家们的探索和发现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之路。
他们勇敢地驶向未知的海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为人类带来了一个个惊人的发现。
早期的航海活动往往受到技术和知识的限制,但这并没有阻挡航海家们前进的步伐。
古埃及人已经能够利用尼罗河水域进行有限的航行,而腓尼基人则以其出色的航海技术在地中海地区声名远扬。
然而,真正开启大规模航海探索时代的,是 15 世纪的欧洲。
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是这一时代的先驱之一。
他致力于推动航海事业的发展,设立了航海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航海人才。
在他的支持下,葡萄牙的船队不断向南探索,逐渐发现了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等新的土地。
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他坚信向西航行能够到达亚洲,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他率领船队于 1492 年出发。
经过漫长而艰辛的航行,最终到达了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尽管哥伦布误以为自己到达的是印度,但他的发现无疑开启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联系,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
达·伽马则是另一位杰出的葡萄牙航海家。
他率领船队成功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
这一发现使得欧洲能够直接获取亚洲的香料和珍宝,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格局。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则是航海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的船队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挑战后,终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为后来的航海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航海家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新领土,还包括了许多其他方面的重要成果。
他们在航海过程中不断改进航海技术,如发明了更精确的航海仪器、绘制了更准确的海图。
同时,他们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物种传播。
新的农作物和动物被引入到不同的地区,改变了当地的农业和饮食结构。
例如,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从美洲传入欧洲和亚洲,成为了重要的粮食来源。
小学科学_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教材: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6-47页,题目: 17 航海家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科学探究: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大胆质疑。
3.科学态度: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体验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五、教学准备、:1.帆船学具、地球仪、实验记录单。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提问: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你能猜想一下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吗?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地球是球形的?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地球的视频。
谈话:是啊,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几秒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知道吗,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艰苦的探究过程,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节课,就随着老师一起来体验一下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历程吧。
二、探究新知:1.古人的地球观。
谈话:在科技很不发达的古代,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可能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大地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古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凭着肉眼观察这个大地,他们站在宽广的大地上,向四周看看,能看到什么呢?提问:古人看到这些信息,能对大地的完整形状做出什么判断呢?学生讨论交流:大地的边缘可能是圆的、方的、多边形的,但都是平的。
谈话:古代印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猜测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答案了。
小学科学_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17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教学难点: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学生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
教师课前准备:古人对地球形状、大小的猜想,如“盖天说”等;麦哲伦、哥伦布等航海家及环球航行的资料;关于月食、地球的音像资料及三个大小不同的球、软尺、伞、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实验记录单和小帆船模型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法与学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通过资料、文字、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
课堂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微信图片)同学们,你们见过这张图片吗?认识这颗星球吗?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地球图片)。
你了解它吗?二、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课前同学们进行了地球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家园——地球
这是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当然知 道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形 状,请你用比较准确的语言 描述一下地球的形状好吗? 你知道得到这样的结论经历 了多少岁月,付出多少艰辛 吗?
地球是一个怎样的球体?
• 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千米,用带子围 着地球赤道绕一圈,这条带子要有4万 千米长。(地球的周长是4万千米长)
说一说吗?
1.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千米。 3.地球赤道周长约有4万千米。 4.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 5.航海家麦哲伦证明了地球是个 球体。
• 3.从地球的一个地方出发,朝一个方向前进,始终不改 变方向,绕地球一周后,会回到 原来的地方,这是因为地 球是一个 球体 。
• 4.下面不是航海家的是(A )。 • A.牛顿 B.麦哲伦 C.哥伦布 • 5.古代人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查阅资料,说说你所
了解的说法。 • 6.生活中,有许多事实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你能举例
• 2.观察月食的过程,我们看到地球的阴影 是弧形浸入形成月食的。这说明地球是圆 球体。
• 3.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充分说明地球是圆 球体。
达标练习
• 1.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6400千米,沿着赤道 绕地球一周,行程有 4万 千米。
• 2.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 从西班牙塞维利亚港起航, 开始了令他名垂青史的环球航行。
• 答: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 麦哲伦的环球航海证明了地球 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 照片更加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 体。
小结:
1.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
2.地4万千米,若乘 坐每小时800千米的飞机绕地球一周, 要连续飞行50个小时。
4.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证明地球是球体
真正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第一人应归 功于谁呢?
麦哲伦的航海路线是怎样的?
• 麦哲伦船队从大西洋沿岸的西班 牙出发西行,经大西洋、印度洋、 太平洋,最终回到西班牙。这充 分说明了地球是个圆球体。
想一想:现在你能有哪些方法证明地球是圆 形的,说一说,让大家分享一下!
从古到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1)太阳、月亮、星星总是从东边升起, 从西边落下。
(2)在海边看远处的航船,总是先看到 船的桅杆,然后才看到船体。
(3)月食。
(4)给地球拍照。
生活中,还有许多事实能够证明地 球是球体,请你说说看。
• 答:1.站在海岸上看远处驶来的帆船,我们 会首先看到桅杆的顶部,进而渐渐看到船 帆,然后看到船,这说明地球是圆球体的。
• 若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绕 地球一周,要连续飞行50个小时。
• 地球表面30%是陆地。70%是海洋。
始 把那 地么 球, 想什 象么 成时 圆候 球人 的们 呢才 ?开
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
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站在 乌龟上的象群支撑着,乌龟蹲在 蛇身上,太阳在上方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