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1)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地球是圆的,以及对这一知识的探索过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知道地球是圆的,并且知道有关地球的三种认识。
2、学生能够想办法举例地球是球形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后,教师继续提出延伸问题:你知道古代人眼里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人类对地球的认知历程。
活动二:积极探索、学习知识(25分钟)1.展开图片和资料,描述地球的形状。
教师提出卫星拍摄的地球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地球的样子。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搜集的有关地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从而形成对地球的整体认识。
2、了解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古人对地球的猜想和认识的资料,了解“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基本内容。
1、了解人们是怎样认识到大地是球体的。
以麦哲伦及其航线为切入点,通过了解人类航海史,认识到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意识到麦哲伦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1、重温麦哲伦航线。
学生以世界地图为蓝本,根据自己获得的麦哲伦航线知识,开展“小小航线家”的活动,在重温麦哲伦航线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有关航海和地球的知识。
活动三:联系生活谈发现(5分钟)教师提出活动指向: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哪些事例鞥反应地球是球形的?学生举例,如日月食、海上行驶的船只等。
活动四: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航海家的发现》 说课稿

《航海家的发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航海家的发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航海家的发现》是教材版本具体年级具体学科中的一课。
这一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全球视野的重要契机。
教材通过介绍几位著名航海家的航海历程和重要发现,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如何逐步深入和拓展的。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航海家的发现对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具体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但对于航海家的历史和他们的发现可能了解得不够深入和全面。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深入探究航海家的发现。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几位重要航海家的航海经历和主要发现。
(2)能够理解航海家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地球和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勇气。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重点航海家的航海历程和重要发现。
(2)航海家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地球和世界发展的影响。
(1)理解航海家发现背后的地理原理和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航海家的发现的基本史实。
小学科学_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教材: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6-47页,题目: 17 航海家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科学探究: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大胆质疑。
3.科学态度: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体验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五、教学准备、:1.帆船学具、地球仪、实验记录单。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提问: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你能猜想一下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吗?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地球是球形的?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地球的视频。
谈话:是啊,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几秒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知道吗,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艰苦的探究过程,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节课,就随着老师一起来体验一下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历程吧。
二、探究新知:1.古人的地球观。
谈话:在科技很不发达的古代,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可能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大地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古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凭着肉眼观察这个大地,他们站在宽广的大地上,向四周看看,能看到什么呢?提问:古人看到这些信息,能对大地的完整形状做出什么判断呢?学生讨论交流:大地的边缘可能是圆的、方的、多边形的,但都是平的。
谈话:古代印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猜测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答案了。
四年级下册科学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航海家的发现》【学习目标】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
【学习重点】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自学引导】材料准备:收集资料、伞、纸船、地球仪。
1.思考问题:地球是什么样子的?3.根据你的猜想写出证实“地球是球形的”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
我的方案:。
我的结论:。
【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用伞和小船实验模拟古船进港,证明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弧形的或球形的;探究活动二:图片演示月食现象,通过地球掠过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证明大地是个球体;探究活动三:演示麦哲伦的视频,以麦哲伦船队的亲身经历证明大地是球形的。
【交流展示】与家人交流自己的猜想、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论,搜集、查阅关于地球形状的资料,摘记其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做成资料卡。
【训练检测】填空:1.1591年,葡萄牙航海家()率领船队,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千米。
地球的直径约为()千米。
【拓展延伸】浑天说浑天说是古代汉民族的一种宇宙学说。
由于古代汉族人只能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来构想天体的构造。
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
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
青岛版《航海家的发现》教案

青岛版《航海家的发现》优秀教案第一章:航海家的历史背景1.1 航海家的定义与意义1.2 航海家的起源与发展1.3 航海家的重要性和贡献第二章:航海家的探险工具与技术2.1 古代航海工具的演变2.2 航海图和海图的制作与应用2.3 航海家的导航技术第三章:航海家的探险路线与航海日志3.1 著名的航海家及其探险路线3.2 航海日志的记录与重要性第四章:航海家的探险成就与影响4.1 航海家发现新大陆的历史意义4.2 航海家对世界地图的影响4.3 航海家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第五章:著名航海家的故事分享5.1 哥伦布的航海故事5.2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5.3 迪亚士的航海成就第六章:航海家的探险船只与装备6.1 航海时代船只的类型与结构6.2 船只的航海性能与改进6.3 航海必备装备与物资准备第七章:航海家的风险与挑战7.1 恶劣天气与海难事故7.2 疾病与食物的供应问题7.3 航海家如何应对风险与挑战第八章:航海家的地理大发现8.1 航海家对新大陆的发现8.2 航海家对环球航行的探索8.3 航海家对世界地理观念的改变第九章:航海家的探险精神与价值观9.1 航海家的冒险精神与勇气9.2 航海家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9.3 航海家的价值观与时代意义第十章:航海家对现代航海的影响10.1 航海家对现代航海技术的启示10.2 航海家对全球贸易的影响10.3 航海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航海家的历史背景补充说明:详细讲解航海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以及他们对地理大发现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航海家的探险工具与技术补充说明: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古代航海工具的演变过程,详细讲解航海图和海图的制作方法及其在航海探险中的应用,以及航海家如何利用导航技术进行探险。
三、航海家的探险路线与航海日志四、航海家的探险成就与影响补充说明:通过实例和数据详细讲解航海家发现新大陆的历史意义,以及他们对世界地图的影响和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青岛版《航海家的发现》教案

青岛版《航海家的发现》优秀教案第一章:航海家的兴起1.1 教学目标:了解航海家的重要性和他们在历史中的作用。
学习航海家的兴起背景和动机。
探索航海家的技术和装备。
1.2 教学内容:航海家的定义和作用。
航海家兴起的历史背景。
航海家的技术和装备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航海家的定义和作用。
互动法:讨论航海家兴起的历史背景。
演示法:展示航海家的技术和装备的发展。
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航海家的兴起背景和动机。
问题解答:学生回答关于航海家技术和装备的问题。
第二章:航海家的探险动机2.1 教学目标:了解航海家探险的动机和原因。
探索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对航海家探险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航海家探险的动机和原因。
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对航海家探险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航海家探险的动机和原因。
互动法:讨论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对航海家探险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航海家探险的动机和原因。
问题解答:学生回答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对航海家探险的影响的问题。
第三章:航海家的探险技术3.1 教学目标:学习航海家的探险技术和方法。
探索航海家如何使用航海图、罗盘和测量工具。
3.2 教学内容:航海家的探险技术和方法。
航海家如何使用航海图、罗盘和测量工具。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航海家的探险技术和方法。
互动法:讨论航海家如何使用航海图、罗盘和测量工具。
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航海家的探险技术和方法。
问题解答:学生回答关于航海家如何使用航海图、罗盘和测量工具的问题。
第四章:航海家的探险成就了解航海家的主要探险成就。
学习航海家如何开辟新航路和新大陆。
4.2 教学内容:航海家的主要探险成就。
航海家如何开辟新航路和新大陆。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航海家的主要探险成就。
互动法:讨论航海家如何开辟新航路和新大陆。
4.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航海家的主要探险成就。
小学科学《航海家的发现》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航海家的发现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大胆质疑。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教学难点:体验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纸船、地球仪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关于人类对地球认识过程的资料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圆的)2.确切地说,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圆球体(播放视频:《地球》)。
你想知道更多有关地球的知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
(二)认识地球1.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地球的资料,请将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并讲你们小组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填写在表中。
善于搜集资料的孩子。
大家的想法想法也很新颖。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方法,那么从哪里我们能亲眼看到地球的形状呢?(出示地球图片)说的很对,在太空中,大家看,这就是从太空中拍到的地球的照片。
3.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知道我们的地球有多大吗?(让学生猜向地球的大小,说的不对没有关系)4.刚才有的同学已经说了地球的大小,但是很不够准确,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资料,请大家仔细看,看看从中你都能了解那些有关地球的知识。
(课件展示地球资料。
)5.看完资料老师要问大家了,地球的半径是多少?周长呢?(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千米,周长约为4万千米长)6.地球非常大,假如说我们步行绕地球赤道走一圈,每天不吃不喝不睡的行走大约需要走一年半的时间才能走一圈。
(三)古人对地球的认识1.在科技很不发达的古代,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可能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大地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古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凭着肉眼观察这个大地,他们站在宽广的大地上,向四周看看,能看到什么呢?2.古人看到这些信息,能对大地的完整形状做出什么判断呢?(学生讨论交流:大地的边缘可能是圆的、方的、多边形的,但都是平的。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成 正 确 的认 识 , 了解人 类认 识 地球 猜 想及 认识 方 面的 资料 。
所付 出的努 力 , 而激 发 他们 探究 从
科 学 的兴 趣 , 培养 他们 勇 于献 身科 学 事业 的 意志 品质 。 对 四年级 学 生来 说 , 们 对地 他
球 形 状 的认 识 大部 分来 源 于 父母
了大 地 。
是 比较模 糊 的 。另外 , 一些 书籍 在
和 人 们 的 口 口相 传 中 , 地 球 形 状 对
起 的圆盾 , 3 大 象扛 着 , 3 由 个 这 个 大 象 站 在 龟 背 上 , 这 个 龟 又 是 浮 而
的认 识也 存 在着 一 些误 区。 因此 , 希望 通过 这 节课 的学 习 , 助学 生 帮 纠正。
文字及 图 片资料 。
师 引 导 学 生 思 考 : 果 你 在 晴 天 站 如
人 对 地球 形 状 的探索 过 程 , 而形 从
学 生 准备 : 阅人 们对 地球 的 在 海 边 看 远 方 的 航 船 , 看 到 帆 . 查 先 后 看 到 船 身 , 明地 球 不 是 平 面 说
《 海 家 的 发 现 》 学 设 计 航 教
栾 海 军
教 学 分 析
教 学 准 备 教 师 准备 : 识 地 球 的 视 频 、 认
不 是一 个平 面?
( 生 小 组 讨 论 。 必要 时 , 学 教
《 海 家 的 发 现 》 课 课 从 探 航 一
究 地 球 的形 状人 手 , 学 生经 历古 让
游 在广 阔海 洋 之 中 的 , 就 是 说 , 也
地 球 的形状 是盾 形 的。
4 .谈 话 : 大 家 画 出 盾 形 的 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海家的发现》教案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圆的)那你能看见吗?(不能)你想知道有关地球的知识吗?(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地球。
二、认识地球(课件出示地球的图片)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家园——地球,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地球的资料,请你谈谈对地球的认识?1、师提出要求:先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并将你们小组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填写在表一中。
(课件出示表一)2、学生小组内先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并整理填写在表一中3、汇报交流信息:师:哪个小组先给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搜集的成果。
好,这位勇敢的小伙子先来,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倾听。
生:实物投影学生所填表格并汇报:地球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也是第五大行星,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
地球的质量为5.976×l027克,这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的。
我们的信息来源是《百科全书》和网上。
生: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371千米,极半径为6356.76千米。
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
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看起来,地球的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
确切地说,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
我们的信息来自《宇宙的奥秘》和网上。
生:我从《十万个为什么》中搜集到:科学家们运用相似法、三角测量法做了精密的测算,算得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2千米,然后根据几何公式推算出地球的总面积大约是51000万平方千米。
师:你们的资料具体地向我们说明了地球的大小、形状。
地球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球体,我们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环绕地球一周需要17天。
生:我们组也搜集到了图片。
(展示图片)……(在介绍的过程中学生可出示搜集到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教师对学生查阅的资料进行适当形象的说明,如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环绕地球一周需要17天……)【此环节教师先出示人造卫星从宇宙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交流中学生也有一些好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和交流。
通过交流和展示自己课前获得的资料,既能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能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师:科学家借助高科技手段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大小,那么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下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展示一下,与大家共享。
生:我搜集到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的资料,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我这还有一张图片。
(实物投影出示图片)师:这是最早的“盖天说”。
(师板书:盖天说)师:你是从哪里搜集到既有文字解释又有精彩图片的资料的?生:我是从网上搜集又打印出来的。
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途径。
生:我搜集到的资料是中国人则认为天像一只圆圆的大锅盖,盖在方形的土地上,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撑的,形成了“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后来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于是又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
师:这说明在原来的观点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现,也属“盖天说”。
老师这儿也有一张图片。
(课件出示图片,生观察)师:谁还有不同的资料?生:古代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世界的中央是高耸的山脉,巨象站在一只大乌龟的龟背上,乌龟则骑在一只盘踞的眼镜蛇身上。
(书中有插图,可让学生自己看图或课件出示图片。
)(老师可根据情况并结合相关投影图片做适当的补充)师:老师也搜集到一些资料(出示资料和图片):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
浑天说的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这就是古代的“浑天说”。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
(边指着图片边讲解)大体意思是说:天如同鸡蛋,地就像蛋中的蛋黄,天大地小,天里还有水,天包着地。
(师板书:浑天说)师:你觉得古人的猜想怎样?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去猜想?学生讨论,交流。
生: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无法利用先进的仪器观测地球,所以认识不全面。
生:古人仅凭视觉去观察,所以只能看见头顶的天,脚踏的地。
……【通过展示让学生感知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大胆猜想与探究的意识。
通过提供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人的猜想与实际地球的巨大差距,从而反映出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
】四、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师:古人的认识是错误的,那么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逐步证实地球是球体的?生:我搜集到了有关资料:两千五百年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的高山上,看着海上的船,他发现船桅杆会先出现,然后船身才出现,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应该是弯曲的。
师:两千年前,人们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就推测地球表面是弯曲的,今天看来一些新发现是跟人们日常的细心观察和大胆猜测分不开的。
也希望同学们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我从《十万个为什么》中搜集到:公元前384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观察月食时,发现落在月球上的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于是推断地球是一个球体。
师: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发现地球是球体的人。
这与他的认真观察,大胆推测也是分不开的。
生:我还搜集到: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
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
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
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
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
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
生:我搜集的是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世界航海家之一。
葡萄牙人,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率领一支由5艘帆船266人组成的的探险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港起航,开始了他名垂青史的环球航行。
麦哲伦率领船队历经千辛万苦,穿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
最后,这支船队只剩下一艘船,实现了从西方向西航行到达东方的计划。
于1522年9月6日返回西班牙塞维利亚港,完成了历时3年的环球航行。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不管是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毫无疑问,都可以环绕我们这个星球一周回到原地。
师:你们搜集的资料非常有价值。
可见在16世纪至17世纪,航海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
通过旅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板书:球体)这就是一位航海家的重大发现。
(板书课题:航海家的发现)下面我们就一起重温一下麦哲伦船长的航线吧!(出示麦哲伦环球航海路线图)师生结合图重温。
【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特别是重温麦哲伦于1519年开始的环球航行这一典型的事实,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讨论交流,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从中体会到人类探究活动的艰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意志品质。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谈谈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生汇报:盖天说→浑天说→球体师: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生: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生:只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大胆猜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生:许多航海探险家在海上探险很危险,但他们勇敢地面对一切。
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让学生谈一谈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作一总结,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项伟大的科学发现,都凝聚了人类不懈的努力,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愿意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
】五、联系生活谈发现: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如以下事例:a.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可以课件展示)b.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
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设计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并能用观察到的现象去论证事物本质的能力。
】六、拓展活动: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故事还有很多,课下继续搜集一下,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堂教学以新的问题的产生为终结,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体验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保持学生旺盛的探究热情和创新能力]总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当好课堂上的配角,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明朗、平等开放的环境中自主的参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互动,解决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观察探究和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学到知识,提高了能力。
我的说果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教后反思: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表达与交流的形式展开,因此课前的资料准备尤为重要。
我课前布置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使学生明确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资料。
课堂上学生互相交流、整理这些资料,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通过交流和展示自己课前获得的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使学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和交流能力。
在学习方式上,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与学生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大胆猜想与探究的意识。
通过提供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人的猜想与实际地球的巨大差距,从而反映出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
在重温麦哲伦于1519年开始的环球航行这一典型的事实,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讨论交流,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从中体会到人类探究活动的艰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