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航海家的发现一、导入新课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那现在让我来考考大家吧,假如你正站在海边等待着亲人们归来,(出示海天连接图)他们正坐着这艘帆船从远方行驶过来。
(帆船图片)在海天连接处你会先看到船的哪个部分?生:先看到桅杆......师: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吧!出示帆船从远方行驶过来动画师:看来咱们班同学果然很聪明,你们的想法是对的,那看到这种现象后,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先看到桅杆呢?师:问得好,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之前,我们的古人就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而且也产生了和同学们相同的疑问。
他们经过一番思考,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海面会不会像伞面一样是弧形的而不是平的呢?(画弧形)有了疑问,就要想办法来验证,假如是你,你会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实验)同学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来证明一下海面到底是平的还是弧形的?学生讨论实验方法汇报并完善方案(2—3名学生汇报方案)师:待会我们可以驾驶着小帆船分别在桌面和伞面上行驶,看看究竟会看到什么现象?做实验时,每个组选一个同学当小船长,其他同学观察,想一想,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到哪里观察,视线怎样?)出示“观察要求”实验验证(用桌面和伞面做对比实验)汇报结果并得出结论:海面是弧形的。
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证明了海面是弧形的,那你们能推测一下地面是什么形状吗?(弧形)我们把海面和地面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形状?(边画边说)由此我们就可以推测出来地球可能是一个球体。
二、航海家们是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
师:不过,这只是我们的推测,科学是严谨的,光靠推测是不行的,还要通过实践来证明,早在16世纪,就有一位伟大的航海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他是怎么证明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麦哲伦环球航行故事师:航海家们通过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
因此我们把这个伟大的发现称为航海家的发现。
小学科学_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教材: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6-47页,题目: 17 航海家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科学探究: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大胆质疑。
3.科学态度: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体验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五、教学准备、:1.帆船学具、地球仪、实验记录单。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提问: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你能猜想一下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吗?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地球是球形的?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地球的视频。
谈话:是啊,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几秒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知道吗,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艰苦的探究过程,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节课,就随着老师一起来体验一下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历程吧。
二、探究新知:1.古人的地球观。
谈话:在科技很不发达的古代,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可能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大地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古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凭着肉眼观察这个大地,他们站在宽广的大地上,向四周看看,能看到什么呢?提问:古人看到这些信息,能对大地的完整形状做出什么判断呢?学生讨论交流:大地的边缘可能是圆的、方的、多边形的,但都是平的。
谈话:古代印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猜测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答案了。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17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科学探究: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大胆质疑。
3.科学态度: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验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学准备:收集资料、课件、伞、纸船、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提问:同学们,回答老师一个问题: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地球是球形的?谈话:是啊,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几秒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知道吗,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艰苦的探究过程,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节课,就随着老师一起来体验一下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历程吧。
二、探究新知:1.古人的疑问。
谈话:在科技很不发达的古代,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可能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大地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古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凭着肉眼观察这个大地,他们站在宽广的大地上,向四周看看,能看到什么呢?提问:古人看到这些信息,能对大地的完整形状做出什么判断呢?学生讨论交流:大地的边缘可能是圆的、方的、多边形的,但都是平的。
小结:和同学们的交流类似,我国古代人们做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谁来说说什么叫天圆地方?(古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个半圆的,而地像一个棋盘,是方的。
)2.古人的猜测。
谈话: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感到“天圆地方”实在难以自圆其说,提出质疑:如果大地是一个平面,大地靠什么依托?日月星辰又落向何处?古人能解释吗?谈话:印度人发挥自己的想象,认为大地是这个样子的,大地被象群支撑着,象群站在乌龟背上,乌龟蹲在蛇身上。
可是,这种想象毕竟是没有根据的,于是有人又做出了猜测——大地可能是球形的。
3.古人的证据。
谈话:大家都看到大地是平的,突然有人说它是球形的,你觉得大家会对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怎么样?(就会提出质疑)怎么质疑呢?谁来质疑一下?(……)被问住了,那该怎么办呢?(寻找证据)哪些证据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呢?小组讨论一下。
青岛版《航海家的发现》教案

青岛版《航海家的发现》优秀教案第一章:航海家的历史背景1.1 航海家的定义与意义1.2 航海家的起源与发展1.3 航海家的重要性和贡献第二章:航海家的探险工具与技术2.1 古代航海工具的演变2.2 航海图和海图的制作与应用2.3 航海家的导航技术第三章:航海家的探险路线与航海日志3.1 著名的航海家及其探险路线3.2 航海日志的记录与重要性第四章:航海家的探险成就与影响4.1 航海家发现新大陆的历史意义4.2 航海家对世界地图的影响4.3 航海家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第五章:著名航海家的故事分享5.1 哥伦布的航海故事5.2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5.3 迪亚士的航海成就第六章:航海家的探险船只与装备6.1 航海时代船只的类型与结构6.2 船只的航海性能与改进6.3 航海必备装备与物资准备第七章:航海家的风险与挑战7.1 恶劣天气与海难事故7.2 疾病与食物的供应问题7.3 航海家如何应对风险与挑战第八章:航海家的地理大发现8.1 航海家对新大陆的发现8.2 航海家对环球航行的探索8.3 航海家对世界地理观念的改变第九章:航海家的探险精神与价值观9.1 航海家的冒险精神与勇气9.2 航海家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9.3 航海家的价值观与时代意义第十章:航海家对现代航海的影响10.1 航海家对现代航海技术的启示10.2 航海家对全球贸易的影响10.3 航海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航海家的历史背景补充说明:详细讲解航海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以及他们对地理大发现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航海家的探险工具与技术补充说明: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古代航海工具的演变过程,详细讲解航海图和海图的制作方法及其在航海探险中的应用,以及航海家如何利用导航技术进行探险。
三、航海家的探险路线与航海日志四、航海家的探险成就与影响补充说明:通过实例和数据详细讲解航海家发现新大陆的历史意义,以及他们对世界地图的影响和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推荐精品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下册《航海家的发现》优质课教案

《航海家的发现》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及对未来地球和宇宙发展的展望。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教学难点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述麦哲伦的航海故事,导入新课。
使用‘手机’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并展示。
二、新课学习1.提出问题:你认为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是什么样子的?2.猜想假设:以小组为单位猜想。
3.制定方案: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然后根据小组内的整理集体交流,4.实施探究:师生谈话:科学家借助高科技手段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大小,那么,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的?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和获得的信息,并在班内展示图片资料。
师出示图片:认识古人对地球的猜想,并通过观察。
讨论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猜想。
小结: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凭借视觉去观察认识,所能看到的只是头顶的蓝天,脚下的平地。
5.展示交流:师生同讲关于历史上人们证实大地是球体的故事。
集体交流: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6.拓展活动:布置学生课后继续研究人类对地球探究的历程。
三、结论总结1.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一个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2. 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和麦哲伦,以及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都对地球的认识做了很大的贡献。
青岛版《航海家的发现》教案

青岛版《航海家的发现》优秀教案第一章:航海家的兴起1.1 教学目标:了解航海家的重要性和他们在历史中的作用。
学习航海家的兴起背景和动机。
探索航海家的技术和装备。
1.2 教学内容:航海家的定义和作用。
航海家兴起的历史背景。
航海家的技术和装备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航海家的定义和作用。
互动法:讨论航海家兴起的历史背景。
演示法:展示航海家的技术和装备的发展。
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航海家的兴起背景和动机。
问题解答:学生回答关于航海家技术和装备的问题。
第二章:航海家的探险动机2.1 教学目标:了解航海家探险的动机和原因。
探索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对航海家探险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航海家探险的动机和原因。
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对航海家探险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航海家探险的动机和原因。
互动法:讨论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对航海家探险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航海家探险的动机和原因。
问题解答:学生回答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对航海家探险的影响的问题。
第三章:航海家的探险技术3.1 教学目标:学习航海家的探险技术和方法。
探索航海家如何使用航海图、罗盘和测量工具。
3.2 教学内容:航海家的探险技术和方法。
航海家如何使用航海图、罗盘和测量工具。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航海家的探险技术和方法。
互动法:讨论航海家如何使用航海图、罗盘和测量工具。
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航海家的探险技术和方法。
问题解答:学生回答关于航海家如何使用航海图、罗盘和测量工具的问题。
第四章:航海家的探险成就了解航海家的主要探险成就。
学习航海家如何开辟新航路和新大陆。
4.2 教学内容:航海家的主要探险成就。
航海家如何开辟新航路和新大陆。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航海家的主要探险成就。
互动法:讨论航海家如何开辟新航路和新大陆。
4.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航海家的主要探险成就。
青岛版《航海家的发现》优秀教案

青岛版《航海家的发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航海家的发现背景和航海家们的贡献。
2. 学习航海家发现新大陆的过程及对世界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和航海技术。
2. 学会利用地图和图表来展示航海家的发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航海家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对航海事业的热爱和尊敬。
二、教学重点:航海家的发现过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航海家发现新大陆的航海路线和航海技术。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航海家的发现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航海家的发现背景和航海家们的贡献。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航海家发现新大陆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来展示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和航海技术。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航海家的发现对世界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航海家的发现过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强调航海家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教学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航海家发现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思考与分析能力:通过学生对航海家发现对世界影响的合作探讨,评估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航海模型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邀请相关专家或历史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增加学生对航海家的了解。
3. 组织学生参观航海博物馆或相关展览,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尊重航海家的贡献。
2. 在讲解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和航海技术时,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过于复杂的术语。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17. 航海家的发现》 青岛版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单元,承担着为本套教科书后续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太阳、地球和月亮》和《探索宇宙》奠定基础的任务,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概况,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四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归纳总结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人类为认识地球所做的持之以恒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教学难点: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
教师准备:小博士音频制作,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关于地球的音像资料及小帆船模拟航行实验的材料,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而不可能是其它形状的微视频制作。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法与学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用资料、文字、视频、微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海家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二)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三)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想知道古代人认识的地球是怎样的吗?
(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1.古人认识的地球
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卡,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这就是最早的“盖天说”。
(2)浑天说(张衡):天如同鸡蛋,地就像蛋中的蛋黄,天大地小,天里还有水,天包着地。
(3)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大象站在乌龟背上,乌龟蹲在蛇身上,世界的中央是高山。
2.古人认识地球的过程
历史上人们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
(1)大约2500年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的高山上,看着海上的船。
他发现船桅杆会先出现,然后船身才出现,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是弯曲的。
(2)公元前384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观察月食时,发现落在月球上的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于是推断地球是一个球体。
(3)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1519年9月20日——1522年6月从西班牙起航,历经三年,完成了环球航行。
麦哲伦环球航行:
麦哲伦从西班牙往西航行,最后到达了原地,麦哲伦的环球航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地球的大小
今天再来看地球,怎样描述它?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半径约为6400千米,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
(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课下查阅资料,除了环球航行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哪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印证地球是球体?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