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国家级精品课程0open

合集下载

(完整版)土壤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课纲领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土壤学》课程编号ARGE3110英文名称Soil Science 课程种类本专业介绍选修课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 学分 2 预修课程地质学基础等合用对象环工、生态学专业本课程针对环境工程与生态学专业的特色与培育方案,在增强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的同时,特别重申学生对土壤作为全世界生态系统构成和环境组分方面的认识。

并增添土壤污染和修复方面的授课内容。

适合增添土壤课程简介地理学教课内容,比如:土壤发生疏类,并增补我国主要土壤资源特色以( 200 字左右)及剖析,土壤资源保护等。

经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土壤的构成、性质、肥力等基知识的前提下,深入对土壤作为地球系统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分的认识。

二、教课目的及任务本课程为专业介绍选修课,要修业生在系统学习土壤学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深刻理解环境可连续发展的内含,并进一步为环境污染诊疗与治理供给重要人材贮备与理论支撑。

该课程要修业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看法,认识并掌握土壤的基本构成份和土壤主要特征。

坚固建立土壤作为一种资源在农业生产以致整个公民经济发展以及在整个生态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土壤资源形成的自然因素及社会经济特色、掌握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土壤的发生学分类制、系统分类法的分类依照、掌握中领土壤资源的地理优势、开发特色、中领土壤资源的数目、质量、开发对策、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及变化。

土壤资源利用的限制因素、系列规划和多目标决议、全领土壤资源的种类、土壤性质以及利用改进门路、掌握全国的土壤地理散布规律。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 2、 3、4 和 5。

三、学时分派教课课时分派章节章节内容授课实验实践共计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绪论重要性2 2 第二节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第三节土壤学科系统、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节矿物质土粒的粗细分级第一章土壤物质构成第二节土壤的颗粒构成和质地分类 41第三节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及其改进门路第四节土壤矿物质部分的矿物学构成和化学构成第五节黏土矿物的种类、结构特色和散布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根源及其构成特色 1第二节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质化过程1 第二章第三节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1 土壤有机质第四节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净化方面的作用1第五节土壤有机质的动向均衡及其调控 1第一节土壤水的能态 1 第三章第二节土壤水运动和田间循环 1 土壤水第三节土壤对植物的供水 1第四节土壤水分情况的调理和合理用水 1第一节土壤通气性第四章第二节土壤氧化复原情况土壤空气和热量第三节土壤热量的根源及土壤温度情况2 情况第四节土壤热性质第一节土壤孔性第五章第二节土壤结构体的种类及结构性土壤孔性和结构第三节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作用 2 性第四节土壤结构性的改良第二节第六章第一节土壤物理机械性土壤物理机械性第二节土壤耕性与耕种 1 和耕性第三节土壤耕种调控第一节土壤表面种类和胶体的带电性 1 第七章土壤胶体特征第二节土壤的阳离子互换吸附 1第三节互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5 4 2 2 1 3第四节土壤中的阴离子吸附第一节土壤酸度第二节土壤碱度第八章第三节影响土壤 pH 值的因素2 2土壤酸碱性第四节土壤的缓冲作用第五节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第一节土壤中的氮 1第二节土壤中的磷 1第九章1第三节土壤中的钾 5 土壤养分特色第四节土壤中的硫、钙、镁 1第五节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1第十章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和散布 1我国主要土壤类第二节我国的自然与土壤散布规律 1 3 型及其散布第三节我国主要土壤种类概括 1第十一章第一节土壤质量及评论 1土壤质量及土壤第二节土壤退化的种类 1 3 退化第三节土壤退化的恢复门路 1共计36 36 四、教课内容及教课要求(黑体,小 4 号字)绪论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2、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4、土壤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1、土壤的看法2、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3、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主要看法第三节土壤学科系统、研究内容和方法1、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2、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土壤学的研究方法习题重点: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特别作用、土壤、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本章重点、难点: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

1土壤学

1土壤学
土壤学
2011-12-1
1


《土壤学》是中药资源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研究土壤的基本 土壤学》是中药资源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研究土壤的基本 物质组成与特性;土壤水分和土壤肥力的调节 为从事中药 的调节, 物质组成与特性;土壤水分和土壤肥力的调节,为从事中药 的栽培、养殖、生产打下基础 的栽培、养殖、生产打下基础。
2011-12-1 20
潜在肥力与有效肥力
从肥力的实际经济效益分为: 从肥力的实际经济效益分为: 有效肥力 是指在当季生产上发挥出来 发挥出来并产生经济效果的那一部分 是指在当季生产上发挥出来并产生经济效果的那一部分 肥力。 肥力。 潜在肥力 是指在当季生产上未能产生经济效果的那一部分肥力。 未能产生经济效果的那一部分肥力 是指在当季生产上未能产生经济效果的那一部分肥力。 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者之间没有截 然的分界线。 然的分界线。
2011-12-1 15
3、土壤管理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场地,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场地,
土壤是制定中药种植计的依据
栽培技术措施包括:耕作、施肥、灌水、品种选择、 栽培技术措施包括:耕作、施肥、灌水、品种选择、 以及日常 种子处理、种植密度、植物保护、农机具使用以及 种子处理、种植密度、植物保护、农机具使用以及日常 田间管理等 田间管理等。 土壤是这些技术的基础 土壤是这些技术的基础,任何措施都要考虑土壤的 技术的基础, 性质, 因土制宜” 性质,要“因土制宜”。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学习土壤学的原因。认识土壤了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学习土壤学的原因。 解土壤才能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 才能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 解土壤才能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让我们把所学的土壤 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和专业研究中去,互相促进。 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和专业研究中去,互相促进。

土壤学2

土壤学2
3.5倍 倍 8倍 倍
(1.729) (2.323) (6.061) ) ) ) 林业肥料用量(万吨) 林业肥料用量(万吨) 92.7 145.9 0.54 208.9 1.00
我国丰产林用肥比重(%) 0.46 我国丰产林用肥比重( )
注:投入纯养分一项括号内数字为按推荐用肥量计算的结果 速生杨推荐用肥量为N 0.265公斤 公斤/ 0.15公斤 公斤/ 0.025公斤 公斤/ 速生杨推荐用肥量为N 0.265公斤/株,P2O5 0.15公斤/株,K2O 0.025公斤/株 李家康,2001) (李家康,2001)
(摘自“土壤学” ,黄昌勇主编)
中国人均占有量与世 界人均量比率(%) 32.9 32.3 40.9 15.5
土壤的重要性
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林业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人口的零或负增长(中国每年净增人口 人口的零或负增长(中国每年净增人口>1000万) 的零或负增长 万 资源破坏的零或负增长(中国每年减少土地 万亩) 资源破坏的零或负增长(中国每年减少土地>300万亩) 破坏的零或负增长 万亩 生态环境恶化的零或负增长(中国荒漠化速度2620km2/年) 生态环境恶化的零或负增长(中国荒漠化速度 环境恶化的零或负增长 年 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 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 1、耕地减少不可逆转; 、耕地减少不可逆转; 2、人口增长不可逆转; 、人口增长不可逆转; 3、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可逆转; 、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可逆转;
"刀耕火种 ,烧掉大量林木,换来一点粮食,既得不偿 刀耕火种",烧掉大量林木,换来一点粮食, 刀耕火种 而又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失,而又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的不良后果
二、土壤在农林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学

土壤学

土壤学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土壤学英文名称:soil science定义1: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土壤地理学(二级学科)定义2: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所属学科:土壤学(一级学科);土壤学总论(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土壤循环系统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目录编辑本生命的摇蓝。

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地球科学,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

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土壤学教材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

如细菌与粘粒结合,可使细菌在极端严酷的条件存活,地球上生命也有可能起源于土壤(或母质)。

现在人们已发现在土壤中普遍存在着DNA质粒或片段在不同生物细胞间的迁移,可导致物种变异或进化。

土壤学就是研究土壤这个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可供植物生长的一种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质;与形成它的岩石和沉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疏松多孔结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它是一个动态生态系统,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机械支撑、水分、养分和空气条件;支持大部分微生物群体的活动,来完成生命物质的循环;维持着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其中通过供给粮食、纤维、水、建筑材料、建设和废物处理用地,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发展;通过滤掉有毒的化学物质和病原生物体,来保护地下水的水质,并提供了废弃物的循环场所和途径或使其无害化。

土壤学ppt

土壤学ppt

导热率:heat conductivity,thermal conductivity
在单位厚度(1厘米)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 钟经单位断面(1厘米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 其单位是J.cm-2.s-1.℃-1。
土粒
毛 管 悬 着 水 示 意 图
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 ):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 称为田间持水量,是土壤水分有效性的上 限,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在数量上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 悬着水。 田间持水量的大小,主要受质地、有 机质含量、结构、松紧状况等的影响。
土壤总孔隙度=1—1.325/2.65=50%
空气所占体积为50%—26.5%=23.5% 固相体积为100—50%=50%。
(三)土壤水贮量 指一定厚度土层内土壤水的总贮量,常用 mm表示,即相当于一定土壤面积,一定土 层厚度内有多少mm的水层。
土壤水贮量(mm) = 水容% × 土层厚度(mm)
第五章 第一节 一 二
土壤空气及热量状况 土壤空气(soil air) 土壤空气的组成 土壤空气的运动
第一节
土壤空气
一个通气良好的土壤, 首先,气体的数量是充足的,对于生活在土 壤里的各类好氧生物(高等植物和微生物) 是完全有效的; 其次,能够维持气体的组成有适当的比例。 一个通气良好的土壤,其空气组成接近于大 气。
吸附水
(1)土壤吸湿水(hygroscopic
water)
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
事实上就是土壤风干时所持的水量。植物不能 利用此水,称之为紧束缚水。
最大吸湿量(maximum hygroscopicity):干土 在近于水汽饱和的大气中吸附水汽,并在土粒 表面凝结成液态水的数量。

土壤学课件第二章PPT教案可编辑全文

土壤学课件第二章PPT教案可编辑全文
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氨NH3
硝酸根NO3-
蛋白酶
肽酶
氨化细菌
硝化细菌
水解作用(hydrolyzation)
氨化作用(ammonification)
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
任何条件下
好气条件下
思考题:旱地和水地含氮化合物的转化结果会有何差异?
第13页/共65页
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mineralization
(二)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1.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2.木质素:比较稳定。是形成腐殖质中心核的原始材料3.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多肽、氨基酸4.脂溶性物质:如树脂、腊质、单宁等
第7页/共65页
(三)元素组成 C(52~58%)、O(34~39%)、H(3.3~4.8%)、N(3.7~4.1)、P、K、Ca、Mg、Fe、Si、Zn、Cu、B、Mo、Mn等.其中: C、H、O、N的和占有机质90~95%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种类 羧基 酚羟基 醇羟基 醌基 酮基 甲氧基 总酸度
HA 15-57 21-57 2-49 1-26 1-5 3-8 67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第36页/共65页
HA的3D优化结构模型
第37页/共65页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二)腐殖酸的理化性质1、颜色:腐殖酸不分组时,整体呈现黑色,但不同组分其颜色不同,胡敏酸颜色较深,呈棕褐色,富里酸颜色较浅,称淡黄色。腐殖质颜色主要由缩合度的大小和发色团的比例不同而引起。A4/A6比值( A4/A6 ratio of humic acids) (E4/E6): 腐殖质在波长为465nm和665nm(或400nm和600nm)处的吸光值的比。是腐殖化程度的指标。 2、溶解性:腐殖质是一种弱酸,可溶于碱溶液而生成腐殖酸盐。 富里酸溶于水、酸、碱; 胡敏酸不溶于水和酸,但溶于碱; 富里酸的一价、二价盐溶于水,三价盐几乎不溶于水; 胡敏酸的一价盐溶于水,但二价、三价盐几乎不溶于水。3、吸水性 是一种亲水胶体, 最大吸水量可以超过500%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 土壤学(soil science)课程代码: 234010051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0/3(其中理论40学时, 实验10学时)需预修课程: 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地质地貌学等课程适用专业: 适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教学。

课程简介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 属于学科基础课。

土壤学是论述土壤对生物(特别是植物)及其环境影响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课程全面介绍土壤的基本构成, 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土壤的形成过程、演变和肥力特征, 土壤与植物生长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必修课程。

土壤学作为农业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 广泛服务于农业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与保护等。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认识和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质构成(有机质和矿物质)、基本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生物学性质)。

认识和掌握土壤的形成因素、形成过程、土壤分类方法和分布规律。

掌握土壤的结构性、耕性和肥力性质以及土壤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了解和掌握土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 土壤与水圈、与岩石圈、与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

掌握土壤的科学管理和利用, 如土壤质地改良、结构改良, 耕性改良、水气热调控措等。

1.理论、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必须掌握土壤的基本概念、特性, 能够灵活运用土壤学基本知识进行分析与解决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中遇到的土壤学方面的科学问题。

土壤基本物质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基本性质(物理性质-水、气、热, 化学性质-酸碱性、离子交换性质、胶体性质, 生物学性质—有机质转化、氮转化, 物理机械性—耕性);土壤肥力因素和养分性质(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土壤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分类方法和分布规律;土壤的改良和管理利用。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利用土壤学知识去解决农、林业生产中的土壤问题, 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土壤, 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服务。

土壤学——第八章

土壤学——第八章
壤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有 机物表面
硅氧烷型表面:2:1型粘土矿物,如云母,1:
主 讲

1型,如高岭石
: 水合氧化物:金属阳离子和氢氧基组成的表面,
赵 双
M-OH
飞 有机物表面:具有活性基团
土 二、土壤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积


土壤胶体表面积通常以比表面来表示
比表面是指用一定试验技术来测得的单位质量
土壤(土壤胶体)的表面积 主

土壤胶体的晶核对土壤的表面积有重要贡献,

此外是土壤胶体的有机成分和无机胶膜


测定方法:

仪器法,采用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
吸附法,利用指示吸附质
土 壤
三、土壤表面电荷和电位
学 土壤电荷通过电荷数量和电荷密度两种方
式对土壤发生影响
主 1、电荷的起因和种类
讲 :
1)永久电荷:同晶置换
: 赵 双
2)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3)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飞 一般高价离子交换能力大于低价离子,同价离
子,水化半径小的交换能力强(H+除外)
土 2、阳离子交换量
壤 学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是指土壤所能吸附 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
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mol(+)/kg

讲 一般认为阳离子交换量>20cmol(+)/kg 保肥力强
: 赵
=20~10


<10


土 3、盐基饱和度
壤 学
土壤中阳离子分2类:致酸离子和盐基离子
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全部是盐基离子时
主 土壤呈盐基饱和状态,称之为盐基饱和的土壤 讲 : 反之则为盐基不饱和土壤 赵 双 盐基饱和土壤具有中性或碱性, 飞 盐基不饱和土壤则呈酸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
20世纪土壤学科的迅速发展 土壤学科发展的驱动力 前60年: 作物生产---独轮驱动
60年代后:作物生产和环境质量保护---双轮驱动
历次国际土壤学会会议的举办时间、举办国以及学术论文 历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时间 国家 绪 论 或 地区 1927 1930 1935 1950 1954 1956 1960 1964 1968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美国 俄罗斯 英国 荷兰
土壤的重要性
土壤的概念及 土壤学的发展概况
IMPORTANT CONTENT & PLAN
CONCEPT & DEVELOP
土壤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重点)
1.土壤的重要性(重点) 2.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 (重点) 3.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要求充分认识土壤的重要性,
土壤的重要
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 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土壤的重要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的重要
• 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的再生性与质量的可变性 治之得宜,地力常新。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土壤资源的破坏=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土壤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 1、 耕地减少不可逆转; 2、人口增长不可逆转; 3、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可逆转; 我国要跨进可持续发展的“大门”还需要:30-50年?
SOS
SAVE OUR SOILS
!!!
红壤严重流失后形成的红色沙漠
土壤的重要
20世纪科学与技术迅速进步, 但“人口 ―粮食―资源―环境”仍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 的难题,科学工作者责任越来越重大。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
欧洲
19世纪土壤学
• 化学 • 地学 • 生物学
美国
20世纪土壤学
•化学 •地学 •生物学 •物理学 •数学 •生态学 •系统科学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
ISSS(1924--1998)
IUSS(1998--)
ISSS: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il Sciences IUSS: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ciences
•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 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土壤的重要
土壤的重要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中,人类消耗的约 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 的纤维都直接来源自土壤。
土壤
植物性生产
动物性生产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本!
根据历届土壤学会,较成熟的分支学科有: 土壤物理 土壤化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矿物学 土壤肥力学 水土保持 土壤发生分类 和制图 土壤技术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
土壤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
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
本章小结
1、重点理解土壤的重性,
树立爱土意识.
农业土壤学(Edaphology) 环境土壤学( Environmentail soil)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 对土壤的新定义
(定义: 形成--组成--功能) 简明定义: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 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 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 合物。
肥沃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瘠薄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
19世纪土壤学科的诞生 农业化学土壤学派: (德) 李比希(1803-1873) 农业地质土壤学派: (德) 法鲁等 (19世纪后半叶)
土壤发生学派:(俄) 道库恰耶夫(1846-1902)
一门独立的学科--土壤学科的诞生
古代建筑物主要以土建造,故从“土”。 本义:倒塌(指建筑物遭到破坏)。按:古代“坏” 与“壞”是音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坏”,本 读作pei,是个从土、不声的形声字,指“未烧过 的砖瓦、陶器”。现在“壞”简化为“坏”)




-
-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来自疏松的风化层。土壤的重要
•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中国人均占有量与世 界人均量比率(%) 32.9 32.3 40.9 15.5
占有量(%) 世界 2.77 6.8 9.0 0.31 0.66 0.84
土壤的重要
• 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业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人口的零或负增长(中国每年净增人口>1000万) 资源破坏的零或负增长(中国每年减少土地>300万亩) 生态环境恶化的零或负增长(中国荒漠化速度2620km2/年)

罗马尼亚 53 54 67 107 114 41 36 26 世界土壤学科的大融合--国际土壤学会ISSS(1924,罗马)
*: 各专 业 委员 会 分别为: Ⅰ 、土 壤 物理;Ⅱ 、土壤 化 学; Ⅲ、 土壤生 物 学; Ⅳ、 土壤肥 力 与 植物营养;Ⅴ、土壤发 生、分类与制图;Ⅵ、 土壤技术;Ⅶ、土壤矿 物学;Ⅷ、土壤与环境。 其中最后两个分别于第 6 和 16 次会议确定。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
20世纪土壤学科的新观点
土壤圈: (英) Matson(1938),
(美) Arnold(1990) 土壤水能量理论与运动方程的建立: (美) Buckingham(1907), Richards(1930s) 土壤生态系统: (美) Jenny(1940-1960) 土壤质量: 综合调控理论 (美) SSSA(1990s)
土壤的重要
• 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表 1.2 中国土壤资源的总量,人均占有量及其与世界和部分国家比较 中国的总 土地类型 土地总面积(hm2 ) 耕地与园地面积(hm ) 永久草地面积(hm2 ) 森林和林地面积(hm2 )
2
(摘自“土壤学” ,黄昌勇主编)
人均占有量 中国 0.91 0.10 0.27 0.13 美国 3.92 0.80 1.01 1.11 巴西 6.28 0.56 1.22 4.15 印度 0.43 0.22 0.02 0.09
考核办法
平时成绩包括:
20%
平时成绩
50%
期末考试 实习成绩
课堂提问
小测验
30%
期中考试
主要参考教材:
1.黄昌勇,2000《土壤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熊顺贵,2001《基础土壤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 3.李保国 黄元仿,吕贻忠,2001,《绿色的根基:土壤学》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4.B.A.柯夫达 【苏】著 (上、下册)土壤学原理, 科学出版社,1981. 5.N.C. 布雷迪 【美】 土壤的本质与性状, 科学出版社,1982 6.Edward J. Plaster 【美】 Soi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3rd Edition. New York :Delmar Publishers. 1997.
现代:20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由于 国际间学术交流增多,国外一些先进的土
壤研究成果与技术传入我国,土壤学科的
基础学科水平得以全面迅速提高,我国土 壤学科在我国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得到了巩 固和确认,到目前为止,土壤学科在中国 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累计达17人。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
掌握土壤的基本概念,土壤的基 本特性。
教学方式与手段:
幻灯,动画演示; 举例分析; 问卷调查;
课时安排与进度:
2课时
你 想 过 www 吗 ? 如果没有土,世界将会怎么样?
如果没有土,明天将会怎么样?
what is this soil?
www:
where is this soil?
why is this soil?
其它 论文 8 16 0 0 0 0 0 6 0 12 19 95 69 78 544
合计 230 266 154 283 176 399 322 498 310 395 411 467 1013 1056 1570 2069
25 第二节 31 58 41 66 29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
法国20世纪土壤学科的迅速发展 105 53 58 76 68 Madison 澳大利亚 俄罗斯 加拿大 印度 德国 日本 墨西哥 法国
2、掌握土壤的概念和基本 特性;
3、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
和学科体系,领会学习 土壤的方法和要领。
现在你已经不再以普通人的眼 光看待土壤,你将成为一个土壤工作者 —地球的医生和卫士。
土壤的重要
培养土壤学人才 从事土壤研究 宣传土壤知识 治理和拯救土壤资源
——任重而道远——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
一、土壤的概念及特性 土壤学(Soil science):广义的土壤科学
可分为:发生土壤学(Pedology)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 土壤的肥力特性
2、土壤的本质—肥力 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 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 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学科的发展 土壤肥力 • 自然肥力 • 人工肥力
• 有效肥力
• 潜在肥力
Leopoldville
各专业委员会学术论文 * Ⅰ 22 22 28 18 37 35 45 56 52 113 107 186 194 Ⅱ 44 22 71 30 46 23 73 64 52 202 139 273 239 Ⅲ 50 18 27 23 38 61 28 41 41 90 120 160 149 Ⅳ 26 35 46 20 81 47 55 65 112 217 256 317 312 Ⅴ 58 39 99 65 67 62 129 94 90 187 199 288 275 Ⅵ 22 18 12 20 39 35 62 43 52 77 54 103 206 119 Ⅶ 18 14 22 27 24 55 63 62 69 Ⅷ 1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