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A版第八册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第八册第八单元备课教案

语文第八册第八单元备课教案

语文第八册第八单元备课教案语文第八册第八单元备课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第八册第八单元备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本单元内容:精课课文《神奇的光》、《在古观象台上》、《捅马蜂窝》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语文实践活动8二、单元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懂得激光是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得尺,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词语。

感受“照射、发射、反射”的区别,在“新星”、“暂时”、“困难”三个词语种选择两个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激光的神奇和巨大的作用,产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愿望和情感。

5、读课文,了解内容,初步了解联想及其作用,产生对我国古代天文和天文学家的敬仰和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的情感。

6、了解内容,理解“我”思想情感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三、重点分析:读课文,了解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异在哪些地方,产生热爱雅鲁藏布大峡谷并为之骄傲自豪的感情。

解内容,初步了解联想及其作用,产生对我国古代天文和天文学家的敬仰和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的情感。

四、难点分析: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照射、发射、反射”的区别,并能够选词填空。

了解内容,产生对我国古代天文和天文学家的敬仰和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的情感。

初步了解联想及其作用。

五、知识点地位及系统性分析:这一单元需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激光的神奇和巨大的作用,产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愿望和情感。

初步了解联想及其作用,产生对我国古代天文和天文学家的敬仰和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的情感。

语文A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2

语文A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2

语文A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2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并朗读课文《得调整》;2. 能够正确运用字、词、句进行阅读和书写;3. 能够正确运用词语进行句子构成和表达。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朗读课文《得调整》;2. 运用字、词、句进行阅读和书写。

教学难点:1. 运用词语进行句子构成和表达。

教学准备:课文《得调整》、课文《得调整》的词语卡片、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拿出课文《得调整》的词语卡片,让学生帮忙读一读这些词语。

2. 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是怎么了?我们在什么地方见到这种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Step 2 阅读课文1. 朗读课文《得调整》,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

2. 询问学生:“故事里的孩子有什么问题?他们怎么解决的?你们觉得他们的做法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Step 3 学习词语1.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读出并默写《得调整》的词语。

2. 调查学生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如“调整”、“理由”等,并给予必要的解释。

Step 4 课文表演1. 将课文分为四部分,让学生分组表演课文。

2. 演示表演形式,组织学生分组排练。

3. 让每组代表上台表演,并由其他学生评价和展示。

Step 5 教学小结1.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果。

2. 通过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Step 6 课后练习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Step 7 课堂讲评1. 课堂讲评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8 课堂延伸1.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情绪,尝试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Step 9 课堂结束1.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预告下节课的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17课触摸春天教案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17课触摸春天教案

触摸春天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17课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张望、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

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可以结合“思考练习题”重点来体会。

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教学准备:1.提前阅读整组课文,初步感知本组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2.师生共同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图片及影像资料。

教学环节: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个春天,谁能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春天。

播放影视频资料,春天里的声音,同学们边观看边倾听:/files/41/1%B4%BA%CC%EC%B5%C4%C9%F9%D2%F4.swf2.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通过眼睛所提供给我们的视觉形象。

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目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

3.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他们心目中的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

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触摸春天。

(板书课题)检查预习,认读生字1.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一谈你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2.小组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品析语言,探究体悟。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并旁注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语句,帮助理解。

)(1)出示“安静在花丛中穿梭。

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小学语文第8册教学计划范文

小学语文第8册教学计划范文

小学语文第8册教学计划范文教学计划范文(小学语文第8册)课程名称:小学语文第8册适用年级:小学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的意义和情感;2.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5.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态度。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第二单元:行走的身影第三单元:赋诗一首第四单元:围城第五单元:一个陌生人第六单元:初中生活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图画、故事、问题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法:通过讲解、分析、概括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3. 阅读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进行独立学习;4.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5. 写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写作水平;6. 表演法: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表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7. 比较法: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掌握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流程:第一课: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图片及简单介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阿Q正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3. 阅读活动: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4. 思考题:请学生思考《阿Q正传》中的主要意义和阿Q的性格特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6. 写作活动:请学生以阿Q为题材,写一篇感悟文章。

7. 总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作家鲁迅和他的作品的兴趣。

第二课:行走的身影1. 导入:通过观看有关“行走”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A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A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A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生字词,掌握生字的写法。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三、教学难点1.对课文情感的表达与理解。

2.生字的正确书写。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生字卡片3.小黑板4.彩色粉笔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事物。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事物的了解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指导学生分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三)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跟读并记忆。

2.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生字的书写顺序和结构。

3.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跟随书写。

(四)课文理解与分析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课文中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二)课文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表达。

(三)生字词复习与巩固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快速认读。

2.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生字的书写技巧。

3.教师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相互批改,讨论答案。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关爱身边的人,传递美好情感。

六、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家长协助检查孩子的书写情况。

3.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孩子关爱他人。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课件展示、有趣的课堂活动和深入的情感分析,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课文的情感表达。

在生字词学习方面,教师注重引导,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书写质量。

【语文A版第八册《语文乐园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语文A版第八册《语文乐园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语文A版第八册《语文乐园七》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要求:1、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了解汉字造字方法以及汉字的演变过程。

积累反义词。

2、阅读短文《种植春天》。

教具准备:搜集有关中国汉字发展过程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有趣的汉字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一个什么字?2、教师:这幅画展示了中国汉字发展的观察,你们能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中国汉字发展的历史吗?(展示搜集到的资料)3、教师引导:人们造字起源于图画和记号。

但是毕竟能画出来的东西不多,所以有出现了许多造字方法。

4、教师出示资料,简介这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二、看图猜成语。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

2、学生动脑猜一猜。

3、集体反馈。

(一鸣惊人、座无虚席)4、补充练习。

三、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一读文中的几组词语。

2、指名反馈:这几组词语有什么特点?3、教师小结――反义词。

4、教师和学生以对答的方式读这几组反义词。

5、再读,读中积累。

6、拓展练习,说书你知道的几组反义词。

四、阅读欣赏。

1、教师板书题目:同学们,春天可以种植。

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

思考:(1)把你喜欢的词语抄到词语库里。

(2)短文讲谁种植了春天,他用什么种植?2、指名反馈积累的词语。

3、教师指名反馈:是谁种植了春天?他用什么种植了春天?4、教师引导:哪儿体现了农夫的爱心?5、教师启发: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只要我们都献出爱心,伸出我们真诚的双手,相信我们的世界会像春天一样美丽和温暖。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诧等六个汉字。

2、用毛笔字书写晋肯晨,写得匀称,纸面干净。

教具准备:钢笔、毛笔、水。

教学过程:一、写字板。

1、教师出示本课要写的字,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书写时的注意点。

3、集体反馈,教师强调:诧偶附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窄,右边宽,左要让右;寂畜是上下结构的字。

(完整版)培智实用语文第八册教案(全册),推荐文档

(完整版)培智实用语文第八册教案(全册),推荐文档

(完整版)培智实用语文第八册教案(全册),推荐文档培智实用语文第八册教案(全册)(辅读学校使用上海教育出版社)1、我们的眼睛教学目的要求:A组生:正确认读、书写“巾”(巾字旁)及4个生字“睛、帕、读、到”,并能组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眼睛的了解及保护眼睛的方法;背诵课文。

B组生:正确认读“巾”(巾字旁)及4个生字“睛、帕、读、到”;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眼睛的了解及保护眼睛的方法;能把课文读通顺。

C组生:正确指读“巾”(巾字旁)及1个以上生字“睛、帕、读、到”;认真倾听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对眼睛的了解及保护眼睛的方法,尝试跟说;乐意跟读课文。

教学重点:1.认识部首“巾”2.理解课文句子意思。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眼睛的了解及保护眼睛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眼睛图片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认读、书写“眼睛”,了解“眼睛”,学句子“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

(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

2.大声朗诵:(猜一猜)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眼睛)二、学习名词“眼睛”1.出示眼睛图片。

看图片,说名词“眼睛”,发准字音。

2.图文对照,认读生字卡片上的“眼睛”。

3.在课文中寻找“眼睛”。

4.游戏识记生字词。

游戏一:师“眼睛在哪里呀?”生拿出生字卡片或指出课文中的词语“眼睛在这里呀,眼睛、眼睛”;游戏二:生上台“眼睛在哪里呀?”台下学生拿出生字卡片或指出课文中的词语“眼睛在这里呀,眼睛、眼睛”;游戏三:开火车、摘果子、钓鱼等。

(以下课堂教学中常用,不一一列举)三、学习课文第一句话。

1.说句子:眼睛长在哪儿?我们有几只眼睛?2.教师随机板书:“一双”——两只,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如:一双鞋、一双脚、一双手、一双眼睛等。

读准说好“一双眼睛”。

3.我们的眼睛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说出“大大的、圆圆的、亮亮的、明亮的”等,板书“明亮的”,读准说好“明亮的眼睛”;解释明亮的眼睛:看什么都能看很清楚。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节课是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关键字词,提高语文课文的阅读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表达等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课文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环节•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2 学习活动2.2.1 文字理解•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解释生字生词。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2.2.2 课文赏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用词和表达方式。

•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表演、画画等方式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2.3 拓展应用•设计情景对话,让学生角色扮演课文中的人物,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赋诗或写故事。

三、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更加注重情感与认知的结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之路添砖加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为三月谱曲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认5个生字,其中包括多音字“呢”(在课文中读ní);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和春天的美;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联想。

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3、留心观察春天景物,激发学生说、写春天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和春天的美;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联想。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语言与形式的美。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说春天,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告别了愉快的寒假,温暖的春风又把我们送入了可爱的校园。

祝同学们在新学期里学习快乐!这些天来,我们周围的景物一天比一天变得更美丽,一天比一天更有生机。

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你都发现了什么景象,能告诉大家吗?2、学生畅谈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象。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春的信息。

有一位诗人,他也热爱春天。

他也像你们一样,看见了多姿多彩的春天的景象,于是,写下了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课——《为三月谱曲》。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全诗,用横线标出要求会认的字,用圆圈标出要求会写的字。

2、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读音是否准确,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出示词卡“呢喃”和字卡“谱”“潺”“萦”,认识生字。

(1)“呢喃”读准音nínán,“呢”是多音字,它作为语气词读ne。

“呢喃”是形容燕子的叫声。

“呢喃”是象声词,两个字都是口字旁,字形较好记。

(2)“谱”字可拆分为“讠”和“普”帮助识字。

“潺”字右边较复杂,也可采用拆分法识记。

(3)“萦”读准后鼻音,从上、中、下三部分认识“萦”的字形。

找出“萦”在课文中的组词:萦绕。

用自己的话说说“萦绕”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为什么用“为三月谱曲”这个课题?讨论: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的美景。

阳春三月的美景就像一首动人的歌曲,所以作者用“为三月谱曲”这个课题(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初步感受即可)。

2、既然大家都觉得这首诗很美,我们就要把这种美读出来。

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讨论: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得优美动人?教师引导:读得流利、有感情,读出节奏,边读边想象,读出韵味。

3、按同学们讨论出的方法美美地读这首诗吧!四、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指名读要求会写的字,读准字音。

2、指导写字。

(1)“芬、鸽、梢”三字较易写,同学们可以自学。

“鸽、梢”都是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右靠紧。

“芬”笔画要写得匀称、美观。

(2)重点指导写“谱”“巢”“烁”。

谱:左边稍窄些,右边上部“丶”“”要注意摆匀称。

巢:“巢”指鸟儿的窝,所以“巢”字就像鸟儿在树上做的窝。

“巢”先写上面的三个“撇点”(每个撇点是一笔),再写下面的“果”,上下都不要写得太长,以免超出格子。

烁:火字旁笔顺不要写错,注意四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在写字本上将每个字写两遍。

4、展示、评议写字作业。

第二课时一、体会诗的语言与形式美。

导入:既然大家都说这首诗很美,那么它美在哪儿呢?我们分小节来朗读、品味它的美。

(一)学习第一、二小节。

1、自由读一、二小节。

找一找这两节诗中你最喜欢的词语,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

不懂的词语也做上记号,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学生发言,讲一讲自己喜欢的词语。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小溪潺潺的流响”“枝头新绿的芬芳”“燕子呢喃的细语”“河边茸茸的绿草”“晴空萦绕的鸽哨”“悄然无声的小雨”这些语句的意思,感悟词句的优美。

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在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如“潺潺”是象声词,指流水声;“新绿”指树木新长出的嫩叶;“呢喃”是形容燕子的叫声;“茸茸”指草儿刚长出来时像绒毛一样。

“萦绕”指声音回响环绕。

2、指名配乐朗读一、二节,大家闭上眼睛听,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在小组里讨论,讲一讲诗歌描绘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结:诗歌的语言十分生动优美。

3、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师:同学们都认为诗的语言很美,也有许多同学注意到这首诗还有个特点。

看看第一、二小节的表达形式,你发现什么了吗?引导学生交流体会:这两节用了“用……用……用……”排比的诗行,上下诗行句式整齐,每节一、二行和三、四行又押韵,读起来节奏感强,优美动听。

4、试背第一、二小节。

背诵时,语气应轻松、活泼、愉快,带着喜爱春天的感情,让人听起来感觉优美而有韵味。

(二)用同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三、四节。

自由读三、四节,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词语,想象这两小节描绘的画面,在小组交流讨论,谈一谈感受。

最后试背这两小节。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如第三小节的词语“欢跳”“闪耀”“嬉闹”是从动态上描写“三月的歌曲”,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特点。

然而,这两节诗并没有具体指“三月的歌曲”是什么,学生可以尽情地想象:“三月的歌曲”是孩子们活泼的笑语、是鸟儿婉转的啁啾、是人们欣喜的闪烁的目光……以“我仿佛看到了……”开头说说自己想象、体会到的诗歌描绘的画面。

二、总结点题,升华情感。

1、说一说自己对题目“为三月谱曲”的理解。

师:在第一课时我们谈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感受、体会更深了,再来说说你对题目“为三月谱曲”的理解好吗?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从“春天美”(春天的美景像一首三月的歌曲)和“诗美”(这首诗描绘春天、赞美春天,写得十分生动优美,就是一曲春之歌)两方面来体会。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师总结:春天代表希望与活力,我们都在这盎然春意中学习、工作、生活,是多么美好哇!让我们在享受春天时,不要错过好时光,努力学习吧!3、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三、小小赛诗会。

1、练习背诵课文。

播放春天美景的课件,指名背诵课文,为画面配音。

2、小小赛诗会。

课前,已布置同学们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儿歌、儿童诗、短文等。

现在,我们来开个小小赛诗会,比赛背诵写春天的诗。

有的同学自己创作了一首小诗,很了不起,也欢迎朗诵自己的诗。

我们可以给赛诗会取个主题,如“为三月谱曲”或“三月的歌”“春之声”等。

赛诗会评出“最佳朗诵奖”“最佳表演奖”“希望之星小诗人”等,鼓励学生多背诵、多积累、会运用。

板书设计: 1 为三月谱曲谱写—————→三月春光春的赞歌赞美←—————2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教学要求:1、了解升旗仪式的过程,理解“我”的所想所感,体会“我”爱祖国、爱国旗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新词,认读3个字。

3、揣摩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写作思路与表达方法。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部分,即升旗仪式的过程及“我”的联想。

教学难点:理解本课含义较深的句子,体会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国旗,是十分神圣的仪式。

你们看过升旗吗?你在哪看到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指名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写升旗的文章《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二、初步感知课文: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又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加以理解,还不明白地画下来。

三、学生预习生字。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写出字的部首;部首:你觉得哪个字的部首最难找?请你写下来。

肃()冈()冉()或()、2、形近字:仪弧阶冈议孤价岗(1)选择正确读音:摄(shâ)(niâ)冉(rán)(rǎn)冈(gāng)(gǎng)焰(yán)(yàn)(2)在这十四个生字中哪个特别生字容易写错?请你写下来练一练。

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你是怎么记的?易错字:摄弧肃冈焰3、检查读课文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读音读正确。

(2)指名读书。

4、解词。

(1)说一说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的意思。

(出示小黑板)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肃:恭敬。

冉冉升起:慢慢地向上升。

冉冉,慢慢地。

彻夜不息:整夜不灭。

彻,通;透。

(2)你还查了哪些字词?5、通读全文,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初步体会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6、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7、对这篇课文的哪些问题感兴趣,想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探究学习,请写出来,并动手查阅资料。

第二、三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亲身感受它的神圣。

我们来学习《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的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一)整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说说这课书讲了一件什么事?哪几个自然段介绍升旗的全过程?(2——8)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做一件事有先有后,我们在学习时,一般情况下也应遵循这个规律。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清晨,成千上万的观众云集在天安门广场等待观看升旗。

)2、作者在升旗前看到什么?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华灯还在闪亮”(说明时间早)“云集,成千上万的观众”(说明人多。

)“南疆北国,外国客人”(参观的人国内外都有。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段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3、此刻,我的心情怎样?这一自然段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谁愿意试试?(指名读)过渡: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早早地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急切地等待着那一庄严时刻的到来。

这时,不知……(齐读)(三)第二——八自然段:1、整体感知2——8自然段: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入手介绍升旗仪式?同学们自学、讨论。

让学生大胆发言,请同学们从中选取正确答案。

作者写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

2、细读课文:默读3---8自然段边读边画:在升旗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1)学习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可以按照作者、所闻、所感到什么?来学习,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时的问题入手:学生可能对“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地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从心中升起。

”这句话质疑。

教师因势利导:“从未有过的”、“庄严”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来学习课文。

)A 分析课文:所见、所闻、所感:所见:官兵从城楼……旗杆走来,他们的步枪……弧线。

走近了,走……旗杆旁。

”“他们的步枪闪着光亮,洁白的手套划出一条规则的弧线。

”说明武警官兵步伐整齐一致,手的动作完全统一,也说明官兵们经过严格刻苦的训练。

所闻:“咔咔”的脚步声。

说明官兵们动作一致,步伐整齐有力。

所感:从未有过的庄严感。

出示: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地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从心中升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