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读书心得体会:读《史记-项羽之死》有感
《项羽之死》读后感(精选12篇)

《项羽之死》读后感(精选12篇)《项羽之死》读后感(精选12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项羽之死》读后感(精选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1提到项羽,我最先想到的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猛和所向无敌。
读完这篇《项羽之死》,我才真正的认识了他,发现了他既有优点,又不免有弱点。
项羽的军队垓下被围,听到四面楚歌,他乃大惊,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濒临危险的时刻,项羽不仅为自己担忧,还为自己的军队,为自己的美人和宝马担忧。
将自己的铁骨柔情展现的淋漓尽致,的确不失为一个重情义的人,不失为一个英雄。
我记得《明朝那些事儿》里有这么一句话:“所有懂得畏惧,并最后战胜畏惧的人都是英雄。
”我认为项羽就是这样的英雄。
东城之战中以八百骑士对战汉军千人,虽然知道胜利的希望十分渺茫,可还是不顾一切,勇往直前,杀出一条血路来。
最后知道自己完全不可能成功击退汉军,已经必死无疑了,也要“必三胜之”。
他认输,但坚决不服输。
他拼到最后,身边的原来的江东八千子弟没剩下几个。
本来有机会能够渡过乌江称王,但是他却笑着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他心胸坦荡,重情重义,他的弟兄去世了,他怎么会独活在这世上?他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
在苟且偷生和保全气节中,他选择了保全自己的气节,潇潇洒洒的了结自己的生命。
这样高尚的人生价值观是被后世所崇拜的。
故著名诗人李清照评价他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虽然他被司马迁写入史记的只有帝王才能入的本纪中,可他这一生却并没有真正当过帝王。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在东城之战中,项羽“所杀汉军数百人”。
别的将军在打仗的时候都坐在大营中出谋划策,只有项羽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奋力杀敌,冲锋陷阵。
《项羽之死》读后感600字(精选3篇)

《项羽之死》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项羽之死》读后感(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项羽之死》读后感1项羽,楚国下相人,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他一生好战,“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
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但是在公元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
项羽破釜沉舟,尽灭秦军精锐,用兵如神,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
他胆气过人,勇武过人。
他乌江边自刎,讲究名誉与气节,宁死不屈。
他重情重义,非常爱自己亲人和战马。
但是他非常自负自满,他从不听取别人意见。
他也十分暴烈,有人触怒他,他遍杀死别人。
对于项王之死,许多人有不同的看法。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一句“包羞忍耻是男儿”,认为,男儿应该,能屈能伸,包羞忍辱,而项羽却无法做到。
而李清照在《咏项羽》中,认为做人必须有尊严,节气,生做人杰,死为鬼雄。
而他是非常欣赏项羽的。
我认为,项羽自刎,是值得的。
保住了自己的名气,名节。
并被后人赞扬他的勇气,胆量。
而假如他渡江走了,没死,就算他东山再去,也没有了以前的威严。
也许还会苟且偷生的活着,与其这样,还不如壮烈的'死去。
但是,项羽,不会做个好皇帝,他只能做英雄。
他拒绝逃命的快船。
拒绝同情与宽容,拒绝拥有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等世俗中的权谋与机变,在死神面,他不屑刘邦的违背信义,面对昔日部下和惊恐的追杀者,他从容淡定。
而他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导致他不能做好的君王。
项羽,有优点也有缺点,既赞扬他的勇气,又批判他的自负。
他是历史中的英雄,当年的败者赢得了人们心中的敬畏,而当年的赢家却随风湮没在时间的流逝中!《项羽之死》读后感2项羽是一个当仁不让的硬汉,但他最后有没有夺得天下呢?没有。
读《史记》中项羽有感

读《史记》中项羽有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也不苟活的精神,但我读了《史记》中关于项羽的部分后,对项羽就有了新的看法。
项羽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他可以冲锋陷阵,转眼之间能杀敌百人,他用兵大胆,一点儿也不优柔寡断,非常大气。
我佩服他的勇猛和胆略,因为他曾说过,可以代替秦始皇,要知道秦国是多么强大的国家呀!他竟要取而代之,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位英雄,但是他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首先,我认为他不重视文化学习,甚至还认为读书竟然没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
可是,他从没想过,不读书学习,那是有缺陷的,无论是用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都少不了文化。
无知难道不是他脚下的.一块块绊脚石吗?他这一点就不如诸葛亮了,诸葛亮满肚子的墨水,却不是纸上谈兵,他只要观其大略,就马上可以想出好计某,可真是神通广大。
其次,我觉得他不会合作,不能把握好良机。
张良、韩信都曾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与他们好好合作,打下这一片江山,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贤士都被刘邦所用,使自己被打得一塌糊涂。
项羽认为只要由他一个人就足够了,可是,人的一生中,总少不了别人的帮助。
就如孙悟空,他虽然能上天入地,武艺高强,但还是常常需要得到各路神仙的拔刀相助啊,项羽这区区凡人,怎比得过孙悟空呢?再者,项羽还是一个不会总结自己失败的人,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却不找找自己的原因,执意将自己一切的失败全都归于天。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惭愧,每当我找不到某样东西时,都会怪妈妈把东西拿走了,却不想想是不是自己忘了放在哪儿了。
项羽英雄盖世无人能敌,却是会呈逞匹夫之勇,不能善用天下的英雄,到死也认识不到自身的缺点。
要知道,单有一身武功是不行的,只有真正聪明有胆识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项羽之死读后感范文800字

项羽之死读后感800字项羽之死读后感范文800字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项羽之死读后感范文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羽之死读后感800字1当代最伟大的战士,最强大帝国的君皇,同时也是最骄傲的勇士,已永久长眠了。
他的佩剑,那把令汉军闻风丧胆的剑静静地插在他身旁的土地上,剑刃如流波般闪着光。
没有天地异象,没有鬼泣神惊,他默默离去。
阳光倾洒在他的脸上,为他那苍白的脸庞增了几分光辉,他以最骄傲的方式最光荣的与最激烈的战场告别,他求仁得仁,再无遗憾。
惊才艳艳、勇冠三军、野心滔天、傲骨铮铮,这些词,都无法概括他西楚霸王项羽。
如此人物,以往的历史中不曾有,未来也不会再出现了。
他具有诗人般的才情与孩子般的天真,纵然他身为最强大的战士,威严、强大、无敌于世,但从本质上讲,他还是当初那个骄傲的青年。
他骄傲到睥睨的境界:东城快战,29人破两千。
面对百倍于己的敌人,战而胜!有如此胆识,如此勇力,狂,又如何?自负,又如何?但是,最终他败了。
历史永远是为胜利者而书写的,不会有人记得是诸侯背叛使情势逆转,不会有人记得是汉军背信弃义乘机偷袭,更不会有人记得面对如此境况项王仍“所当者破”!他们记得的只会是并仅仅是项羽败亡垓下这一个现实罢了。
如果他胜了,史书中一定会这样评价:“王以盖世武力夺天下,顺者,昌;逆者,亡!百战而无一败,天下有不从者,屠其城、掠其财、杀无赦!战旗指处,望尘远遁。
有犯西楚天威者,虽远,必诛!”不过,没有如果,他就是败了。
那么多唾手可得的胜利就被他一次一次放走。
单提那鸿门一宴上的“把酒言欢”,就是他骄傲的后果。
——骄傲的人必因骄傲而亡。
他输了,这是他第一次输,同时也是最后一次。
他太骄傲了,骄傲到不愿站起。
他有盖世武力;他有绝世名骑;他明明可以东山再起!他却骄傲放弃。
他于乌江自刎。
嘴角甚至挂着几分笑意——这个风华绝代的男子,绝不愿因战败被人追的狼狈逃窜。
项羽之死读后感500字

项羽之死读后感500字导语:项羽之死读后感500字(一)代霸主之逝——项羽之死的读后感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咏项羽》《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
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
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
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
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
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
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
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
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
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项羽之死读后感500字(二)“乌江依旧,物似人非。
”小时候,跟妈妈坐在电视机前看《西楚霸王》。
每当看到项羽时,我就特别兴奋。
看到他杀死无数的秦兵,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顿生敬佩之情,相反,我却很痛恨刘邦,虽然最后是他获得了胜利。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精华2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我只能说,造化弄人。
项羽只应该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有超群的军事统帅才能,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
他能够以自我为中心,出奇制胜,一生经历大战十余次。
然而,他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优点恰恰是使他在政治上一败涂地的制约。
太史公在《史记项羽本纪》并没有过多的否定项羽,但我们要了解项羽不能仅仅依靠《史记项羽本纪》,在《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等文章中都有对项羽的记叙。
项羽是一个有着坚定的信念的人,在他的手下数以万计的生命逝去,只要是阻碍他灭秦兴楚的复仇事业和雄霸天下的壮志的人,无论贵贱,无论强弱,无论老少,他都毫不心慈手软,彻底予以毁灭。
但是这一点就恰恰说明了他为什么不能够成为一名政治家。
要成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除了过人的胆识和谋略以外还必须有超出常人的远见卓识。
项羽是不善于用人的,这一点是作为政治人物的一大忌讳。
比如说韩信,项羽不能重用他,韩信就投靠到刘邦麾下来,后来成为刘邦开国的三大功臣之一。
而且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项羽所重用的人,不是项家的人,就是他的亲戚、同乡,所以项羽的干部团队没有很杰出的人才。
项羽还不重视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就是说,项羽的胸襟度量是不够宽大的。
韩信曾批评项羽的缺点说:项羽遇到步将们打胜仗该封爵了,便刻了一个爵印,却舍不得把这印信交给步将。
也就是说,项羽舍不得把这爵位封给有功的步将,项羽将爵印拿在手里一直把玩,最后把新刻印信的四个角尖都磨圆了,变成了旧印,才将这印信依依不舍地赐给立功的步将。
这个步将拿到这爵印,等的时间已经太长,而且一看已经是个旧印了,也就不感激项羽,自然不会对项羽产生感恩之心,反而会有不满情绪,这就显示项羽的胸襟不够宽大。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通用10篇)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通用 10 篇)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通用 10 篇)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1项羽自小就胸怀大志,“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在秦皇出巡时,项羽曰:“彼可取而代也!”,他英勇善战,最后兵败,在乌江自刎。
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啊!他不懂反思自己过错,在乌江自刎时却说:“天亡我,非我用兵之罪也。
”,我承认他不是举贤用能的大人物,比不上刘邦也败给刘邦,但是我却对项羽非常喜欢的,我想说他是一位英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了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普通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残戈……夕阳为了尊严,也许是生无可恋,死亦当鬼雄。
他是这么的直率啊,他也是一个用心专一的好男人。
他没有刘邦的阴险奸诈。
他善良,赋予多次刘邦逃生的机会,他骁勇善战,以 3 万人打赢了几十万大军(史称“巨鹿之战”)。
我们虽无项羽“力拔山兮气盖势”的气势,但我们面对艰难险阻,必须有着一份自信与坚毅。
项羽在垓下之战以一敌百,他已经胜利了,因为他的勇敢已经在心底是一份莫大的胜利。
我们面对着纸上谈兵,更应该给自己更充足的信心,怀着更大的目标前进。
如同项羽,我们可以在孤身作战时不畏惧不退缩;如同项羽,我们可以在面对自己最爱的亲人朋友时认真对待不欺骗;如同项羽,我们可以在学习方面赛出另一种风貌。
项羽,我喜欢你。
你是李清照眼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好汉,你是每一个人心中渴望拥有“霸王别姬”的爱情故事的男主角,你是历史上最令人佩服的将士。
虽以失败告终,项羽他却永远在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2项羽,一个贵族世家的后裔,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率军攻秦,尽显男儿本色。
刘邦,一个平庸之辈,好酒色,无胆略,然而却在楚汉战争中战胜了你。
结果是这么得令人出乎意料,让人不得不回首深思。
史记项羽读后感300字

史记项羽读后感300字史记项羽读后感《史记》项羽列传,是古代城墙行书大师阎立本书写的一份关于战争和英雄的史料。
这本书通过阎立本的独到面孔,详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很深的打动。
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感悟到了项羽艰苦卓绝的战斗、英勇无畏的保卫家园,更令我深为感动的是项羽出色的领导能力和他的胆量。
看着漫长而辛苦的战斗,我钦佩他无畏的精神与毅力。
无论是面对强敌力大无朋,还是在困境中迂回前进,他总是坚定不移地为民族和人民而努力。
阅读这本书或者《史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历史故事,更是一份深刻而有力的道路,引导我们拥有这样一种志向:成为一名可以自豪地为家园和人民奋斗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项羽的困境所在,但是他却不停向前。
他的品格、他的才智、他的速度,应该成为我们中国人强大而不可阻挡的标志。
这本书或者这一串史料给我留下了许多思考。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禁会想,我能否像项羽一样勇敢无畏地奋斗着?是否具备他的才华和毅力?能否披荆斩棘、纵横驰骋、向着胜利的彼岸前进,如此坚定而自信。
阎立本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历史,也是一份骄傲和自豪。
《史记》项羽列传,应该成为我们家庭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学习他那坚韧的意志、因战而胜的信念、他的信仰,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取得胜利。
这样,我们才能和项羽一样,把这些美好的品质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不断成长,不断追求更好的自己。
总之,读完《史记》项羽列传,我心情激动而振奋。
这份史料告诉我,不管何时何地,我们要像项羽一样勇敢坚韧地面对挑战,不断成长,不断追求。
这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也给人类文化带来了宝贵的积累。
真可谓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至太古黄帝,下至汉武太初,三千多年的峥嵘岁月,全部被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凝炼成一部史诗巨著,那就是流传千古的史诗巨著-《史记》。
《史记》,作者司马迁,也称太史公,所以史记也被称为《太史公书》,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也是古代二十四史之首,他是中国第一部传记体史书,记载着汉武太初及以前的人物传说,时至现代也是广为流传。
有史以来,在这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土地上、在这原野与庙堂的纷争中、在这战火与笙歌的交替中、诞生过多少的英雄豪杰,他们有人出身华贵,有人身家贫贱,有人智慧过人,也有人愚昧不堪,但不得否认,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历史的树干上留下一圈又一圈的深浅不一的年轮,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则将这些深浅不一的痕迹整合,整合成了一部独具一格的史书《史记》,用他自己的方式为人们讲述了这个广阔的世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史记中的名篇《项羽之死》,中的名句,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
项羽被围垓下时放声大唱的,告别了他的爱人虞姬,项羽是一个豪情万丈的大丈夫,在自知命中注定失败的时候,却唱出了柔情百转的垓下悲歌,让人们深刻的了解到什么“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的含义,这一曲《霸王别姬》以戏曲和故事等方式流传千古,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军训期间,由于身体原因,我很遗憾的退出了军训,但在这段时间里,我研读了这篇《项羽之死》,这篇古文共有几个阶段。
垓下被围、垓下突围、东城溃围、乌江自刎,很鲜明的描绘了项羽的性格,勇武,自负,多愁善感,同时也带有铁血与柔情,项羽日:"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从项羽这句话可以看出,此时的项羽,并不是为了战争的胜利而战,只是为了能快意恩仇一场罢了,这一句话,尽显其万丈豪情,而在乌江被围,穷途末路之时,放弃了唯一的救命稻草,宁死不渡江,这让我想起了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的名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苟活与尊严之间作出的从容选择,真是让人有数不尽的感叹,真乃无双人杰也!
从这篇描写了人杰项羽的《项羽之死》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司马迁用比较客观的手法,描绘了项羽之死这段历史,有充分的将自己的思想与态度融入其中,这种写作手法正是为什么《史记》能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原因。
这或许也正是司马迁想向后人传达的思想品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