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指称词
语用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修改版重点讲义资料

语用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修改版重点讲义资料语用学教程一、绪论(填空)1.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先提出了“语用学”这个术语,他于《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了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句法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
语用学:研究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
1939年,于《美学和符号理论》一书中,将“解释者”改为“使用者”。
2.1954年,巴尔希勒尔提出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指引词语(指示词)。
3.1955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哈弗大学《论言有所为》系列演讲中提出“言语行为理论”。
4.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于1969年出版《言语行为》、1975年出版《间接言语行为》,至此,“言语行为理论”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5.1975年,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及其包括的四条准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6.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是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的新学科得到承认的标志。
7.80年代,语用学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具体表现:列文森的《语用学》(堪称第一本比较系统、完整的语用学教科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则》(优秀的语用学教材)的出版。
(二者代表了80年代出语用学研究的最高水平)8.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并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学会的学术刊物。
9.1987年,列文森提出“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
10.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是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区分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区分共时状态和历时演变)。
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理论开创了20世纪的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几个主要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布拉格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使语言分析高度形式化。
11.1966年在波兰召开“国际语义学讨论会”。
12.从结构主义到转换生成语法,存在两大明显的缺陷:忽视语言运用研究。
语用学术语

比喻metaphor表达类expressives表述句constatives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不可取消性non-cancellability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承诺类commissives代码模式code model等级含意scalar implicatures地点指示space deixis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动态语用学dynamic pragmatics断言类assertives对方修正other-repair二元关系dyadic relation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反讽/反语irony方式准则manner maxim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讽刺sarcasm符号sign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符号学semiotics负面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负向转移negative transfer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共知common knowledge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关联/关联性relevance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规定语法prescriptive grammar规约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规约性conventionality规则rule含混ambivalence含意implicature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后指用法cataphoric use互补性complementarity互动语用学interactive pragmatics 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互知mutual knowledge互指co-referential话轮turn-taking话语utterance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缓叙meiosis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会话修正conversational repair会话原则conversational principle或然性probability记号symbol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交际目的communicative goal/purpose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交际用意communicative force交际原则communicative principle近指proximal terms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旧信息old information句法学syntax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可接收性acceptability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客观环境physical situation夸张hyperbole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离格deviance礼貌politeness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y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连贯coherence两可性ambiguity量准则quantity maxim临床语用学clinical pragmatics笼统性generality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逻辑语义学logical semantics蒙塔古语法Montague grammar面子face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明说explicature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模糊限制语hedges模糊性fuzziness内嵌施为句embedded performatives恰当性appropriateness前提presupposition前提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s前指用法anaphoric use人称指示person deixis人类文化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认知效果cognitive effect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认知原则cognitive principle弱陈meiosis三元关系triadic relation社会语用学societal pragmatics社交语用学social pragmatics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s社交指示social deixis施为动词performative verb施为假设performative hypothesis施为句performatives施为用意illocutionary force时间指示time deixis实用主义pragmatism顺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说话人意义speaker meaning随意言谈loose talk特殊含意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同义反复句tautology投射规则projection rule推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委婉语understatement未知信息unknown information衔接机制cohesive device显性施为句explicit performatives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neo-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新格赖斯语用学neo-Gricean pragmatics新信息new information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信息照应information bridging形式语用学formal pragmatics修辞学rhetoric宣告类declarations选择限制selectional restriction言语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言语情景speech situation言语行为speech act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一般会话含意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已知信息known information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目的/施为目的illocutionary goal 以言指事locutionary act意思sense意图intention意向性intentionality隐含结论implicated conclusion隐含前提implicated premise隐性施为句implicit performatives隐喻metaphor语法性grammaticality语际语interlanguage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语境暗含contextual implication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s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语境因素contextual factor语句sentence语句意义sentence meaning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语言语用学linguistic pragmatics语义前提semantic presupposition语义学semantics语用代码pragmatic code语用含糊pragmatic vagueness语用含意pragmatic force语用类属pragmatic category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语用歧义pragmatic ambiguity语用迁移pragmatic transfer语用前提pragmatic presupposition语用推理pragmatic inference语用行为pragmatic act语用学pragmatics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语用语言学pragmalinguistics语用原则pragmatic principle寓意言谈metaphorical talk元交际行为metacommunicative behaviour 元指用法meta-phoric use原意或刻意言谈literal talk原则principle远指distal terms约略性approximation蕴涵entailment哲学语用学philosophical pragmatics正面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正向转移positive transfer指称reference指令类directives指示词语deictic expressions 指示语deixis, indexicals质准则quality maxim中介语/语际语interlanguage 主题topic字面用意literal force自我修正self-repairAadaptor (8/1)adjunct (2/2.2)ambiguity (10/1)applied pragmatics (2/3.3) appropriateness (1/2, 11/1.2) approximation (10/7.4) approximator (8/1)assertion (6/1.2)assertives (7/4.1)attribution shield (8/2)Ccalculability (4/4.3) cancellability (4/4.1)clause (6/2.3)cognitive pragmatics (1/7)comment (6/1.3)common ground (6/4.2)commissives (7/4.3)common knowledge (1/1)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2/1.3) competence (2/1.2)context (11/1)contrastive pragmatics (1/4.3)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4) conversational maxims (4/2.2)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 (7/5.1) cooperative principle (4/2.1)cost and benefit scale (5/4)cross-cultural pragmatic (1/4)cultural difference (12)cultural load (12/1)Ddeclaratives (7/4.5)defeasible (6/3.1)definite description (6/2.1)deictic center (3/3)deictic projection (3/3)deixis (3)descriptive/conventional meaning (4/1.1) descriptive pragmatics (2/3.2)directives (7/4.2)discourse deixis (3/2.4)Eend focus (9/2)entailment (6/1.1)essential conditions (7/3.1)explicit performatives (7/1.2) expressives (7/4.4)Fface theory (5/2)face-threatening act (5/2)felicity (6/4.1)formal pragmatics (2/3.1)fuzziness (10/1)fuzzy continuum (10/3.1)Ggeneralized implicature (4/3.1)given information (9/1)Hhedging (8)Iillocution (7/2.1)illocutionary act (7/3)implicit performatives (7/1.2) indeterminacy (4/4.5, 10/1)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7/5) indirectness scale (5/4) information focus (9/2) information structure (9) intention (4/1.2)interlanguage (1/4.5,11/3.2)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1/5) iterative (6/2.2)Llangue (2/1.1)linguistic politeness (5)literal talk (10/6)locution (7/2.1)loose talk ( 10/6)Mmacropragmatics (1/3.3) meaning (4/1, 1/1)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1/1)meaning of information (1/1) micropragmatics (1/3.2)mutual knowledge (6/4.2)Nnegative face (5/2)new information (9/1)nomenclative evaluation (10/3.3)no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 (7/5.2) non-conventionality (4/4.4)non-detachability (4/4.2)non-natural meaning (4/1.2)non-performative verb (7/1.1)Ooptionality scale (5/4)Pparole (2/1.1)particularized implicature (4/3.2) performance (2/1.2)performatives (7)performative verb (7/1.1)perlocution (7/2.1)person deixis (3/2.1)phrase (6/2.3)place deixis (3/2.2)plausibility shield (8/2)politeness (5)politeness principle (5/3)positive face (5/2)pragmatics (1,2)pragmatic competence (2/1.3)pragmatic vagueness (10) pragmalinguistics (12/2.1)preparatory conditions (7/3.3) presupposition (6)presupposition-trigger (6/2)probability (10/1)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s (7/3.2) prototypicalness (8/1)psychological/pragmatic meaning (4/1.1) projection (6/3.2)Rranking (5/6)relative status (5/6)relevance theory (Appendix 1) referential theory (4/1)rounder (8/1)Ssemantics (2/2.1)sentence meaning (4/1.2) shield (8/2)sincerity conditions (7/3.4) social deixis (3/2.5)social distance (5/6)social-distance scale (5/4) sociopragmatics (12/2.2) societal pragmatics (1/6) speech act (7/2)Ttemporal deixis (3/2.3) textual deixis (3/2.4)time deixis (3/2.3)topic (6/1.3)translation (12)Uutterance meaning (4.1.2)。
指称、指别、指谓

标题:【讨论】指称、指别、指谓作者:杨翠日期:2004-10-28 20:38在语义学中我们常遇到“指称”(reference)是这个概念,在语用学中遇到的则是“指别”(deixis)这个概念,姜望琪教授在《当代语言学》中简单地区别了这两个概念:指别是一种依赖语境的指称,或称“相对指称”。
两个概念间的区别是否就是这样简单呢?“指称”本身就不是一个意义单一的概念,《现代语言学词典》中就指出这个术语有语义学和语法分析的区别,那姜望琪教授的“指称”是哪一种意义上的呢。
“指谓词组”(denoting phrase)见于《语言哲学名著选辑》(涂纪亮)中罗素的一篇文章《论指谓》,“指谓”这个概念与指称、指别的区别在哪里?它们之间有关系吗?关于这几个概念请张版主谈谈,也请有兴趣的朋友发表高见。
作者:金奉民日期:2004-10-29 12:15我是这么理解的,不知是否正确。
1、指谓>指称>指示2、指谓:有其内涵义,不论现实世界有无所指。
如:“法国国王”和“美国总统”,“法国国王”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即无指;“美国总统”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即有指。
但“法国国王”和“美国总统”同样都有指谓。
3、指称:有内涵义,也在现实世界有所指。
4、指示:有内涵义,也在现实世界有所指,但只能在具体语境中确定所指。
作者:张万禾日期:2004-10-29 15:16我看了《当代语用学》,上面谈到的指别都是非常极端的现象,比如代词本身没有指称,只有从语境中获得指称。
如果本身有指称,但在语境中获得了与原指称不同的指称,比如“红领巾”指代少先队员,这种现象就表明指别本身还是一种使意义发生变化的行为。
指别与指称不仅仅是不同的现象、不同的意义类型,而且存在指别对指称的作用。
[ 本帖由张万禾于 2004-10-29 15:58 最后编辑 ]作者:张万禾日期:2004-10-30 09:38先秦汉语中代词、指示代词兼类虚词的情况真不少,代词失去指称,变为介词、语气词等:1)“夫”、“伊”等代词如果出现在句首(这个位置一般属于主语)而没有所指代的对象那就是作语气词;“焉”出现在句尾作语气词。
语用学纲要 中的名词解释

语用学纲要中的名词解释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交际功能。
在语用学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进行解释,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下面将分别解释几个重要的名词。
1. 语用学(Pragmatics)语用学是一门关注语言如何在特定环境中被使用和解释的学科。
它研究的范畴包括言外之意、暗示意义以及与语境相关的信息。
语用学通过考察交流中的言语行为来解释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建立关系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
2. 言外之意(Implicature)言外之意指的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说话人不直接提及但读者或听者可以通过推理得出的意思。
这种言外之意依赖于语境和常识,通过揭示非字面表达的信息,使得交流更加丰富和灵活。
3. 语境(Context)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条件,包括时间、地点、社会背景、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等等。
语境对于理解语言的意义和推断言外之意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境可以分为两种:文字语境和情境语境。
文字语境指的是在一段文字中,通过前后文的信息获得的意义;情境语境则指的是通过交际环境获取的语言意义。
4.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是由美国哲学家格里斯(H.Paul Grice)提出的,它是语用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合作原则要求交流参与者在交流中合作,尽力遵守语言交流的基本准则,包括言语配合、言语经济、言语修辞和明言原则。
遵循合作原则可以使交流更加顺利、有效和互惠。
5. 指代(Reference)指代是指使用语言中的词语来指称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概念或实体。
在语用学中,指代研究包括指代的语用功能、指代的形式选择以及指代的语境依赖性等等。
指代在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识别和理解指代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语言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6. 指涉(Deixis)指涉与指代类似,但更加具体,它指的是在交际中通过语言指示和引用特定的人、事、物或地点。
语用学第二章(指示语)

p. 59 对售票员和出租车司机也是可以的: (96)a. Would you mind selling me a ticket to the railway station? b. Would you take me to the airport?
表示感谢: 汉语,“谢谢”,“多谢”。 英语 答谢: Thank you. 回答可以吃/喝……时:Yes, please. No,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回应对方对馈赠、辛苦的感谢。 回应对方对赞扬的感谢。
2.4.3 时间指示副词 已经:完成、结果 曾经:经验 (44)a. 这本书我已经买到了。别买了。 b. 这本书我曾经买到过。后来丢了。 c. I have bought the book. Don’t buy anymore. d. I once bought the book. But I lost it.
指示语的定义: 在语境中才能确定其所指对象或信息的词语, 特别是代词类的词语。
外交部发言人面对德国记者提问:“在德国, 德国公民能了解德国总理的子女及其财产状况, 在中国能吗?”发言人面对恶意刁难,沉着冷 静,机智地回答:“当然能,中国公民也能了 解德国总理的子女和财产情况”全场为发言人 的机智抱以热烈掌声。 (猫眼看人2012年3月6 日)
2.5 地点指示 话语涉及语境的空间信息。 这儿,这里,那里 墙上,河对岸,城西边。 2.5.1 象征/手势手法 一边用手指,一边用地点指示语。 “小王你坐这儿。小张你坐这儿。”
2.5.2 视角标准 从说话人或听话人的视角来表示空间信息。 (64)树前边有一只小猫。 前排左起第一人为三毛。
且河对岸两岔镇依山而筑,势如屏风,不漏 不泄,大涵真元,活该干部在这村子聚了窝了! 但是,仙游川有十个姓氏,同是一村风水,偏 偏只荫福了田家、巩家? (《浮躁》) No wonder the corps of cadres settled in Crossroads Township, which had arisen across the river to serve as a huge screen to protect the village and infuse it with the proper spirit. But since the people of Stream of Wandering Spirits are divided among ten surnames, all sharing in the auspiciousness of the location, why did only the Tian and Gong clans prosper?
语用学笔记

语用学笔记一基础知识一语用学定义1 Levinson关于语用学的9个定义及批评2 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上述目标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二语用学的由来、产生与发展1提出:语用学(Pragmatics)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C.W.Morris)于1938年在其专著《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提出。
他指出符号学(Semiotics)包括三部分,即: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
其中:1)句法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2)语义学: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3)语用学:研究“符号与解释者interpreters(后改为使用者users)之间的关系”2 发展:1)语言哲学家Ba r·Hillel提出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2)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Austin)和塞尔(J.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s Theory);3)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及合作原则();4)列文森(S.C.Levinson)的《语用学》(Pragmatics);5)利奇(G.N.Leech)的语用原则(Principles of Pragmatics);6)Wilso n﹠Sperber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7)范叔伦(Verschueren)的语言适应理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及综合论();8)新格赖斯会话机制(Neo-Gricean Pragmatic Apparatus);9)范叔伦(Verschueren)的统一理论框架(Coherent Theoretical Framework)三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功过1 区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指出语言是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区分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主张就语言而研究语言;F.de.Saussure 区分共时状态(synchronic)和历时状态(diachronic),认为共时状态的语言系统是语言研究的重点;提出语言系统共时描写的理论和方法。
指称、指别、指谓

标题:【讨论】指称、指别、指谓作者:杨翠日期:2004-10-28 20:38在语义学中我们常遇到“指称”(reference)是这个概念,在语用学中遇到的则是“指别”(deixis)这个概念,姜望琪教授在《当代语言学》中简单地区别了这两个概念:指别是一种依赖语境的指称,或称“相对指称”。
两个概念间的区别是否就是这样简单呢?“指称”本身就不是一个意义单一的概念,《现代语言学词典》中就指出这个术语有语义学和语法分析的区别,那姜望琪教授的“指称”是哪一种意义上的呢。
“指谓词组”(denoting phrase)见于《语言哲学名著选辑》(涂纪亮)中罗素的一篇文章《论指谓》,“指谓”这个概念与指称、指别的区别在哪里?它们之间有关系吗?关于这几个概念请张版主谈谈,也请有兴趣的朋友发表高见。
作者:金奉民日期:2004-10-29 12:15我是这么理解的,不知是否正确。
1、指谓>指称>指示2、指谓:有其内涵义,不论现实世界有无所指。
如:“法国国王”和“美国总统”,“法国国王”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即无指;“美国总统”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即有指。
但“法国国王”和“美国总统”同样都有指谓。
3、指称:有内涵义,也在现实世界有所指。
4、指示:有内涵义,也在现实世界有所指,但只能在具体语境中确定所指。
作者:张万禾日期:2004-10-29 15:16我看了《当代语用学》,上面谈到的指别都是非常极端的现象,比如代词本身没有指称,只有从语境中获得指称。
如果本身有指称,但在语境中获得了与原指称不同的指称,比如“红领巾”指代少先队员,这种现象就表明指别本身还是一种使意义发生变化的行为。
指别与指称不仅仅是不同的现象、不同的意义类型,而且存在指别对指称的作用。
[ 本帖由张万禾于 2004-10-29 15:58 最后编辑 ]作者:张万禾日期:2004-10-30 09:38先秦汉语中代词、指示代词兼类虚词的情况真不少,代词失去指称,变为介词、语气词等:1)“夫”、“伊”等代词如果出现在句首(这个位置一般属于主语)而没有所指代的对象那就是作语气词;“焉”出现在句尾作语气词。
语用学——精选推荐

一语境(2)1 “语境”这个术语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提出,《意义的意义》,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2 弗思把“语言”看成是社会过程。
认为语言有三种含义:一种自然倾向;一个系统;泛指话语事件。
《语言理论概要》3韩礼德于1964年提出“语域”这个术语,实际上就是“语境”。
4海姆斯进一步发展了语境学说。
把语境归纳为八个部分: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媒介、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
5莱昂斯归纳出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的知识,即:每个参与者都必须知道……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提出了“题旨”与“情境”相适应的理论,提出了“六何说”(何故、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如)二指示词语(6)1 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指示词语》认为,指示词语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指示词语是指“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知指示句”;2 在面对面的交谈中,指示系统一般地说,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
指示词语的指示中心一般是:①中心人物是说话人;②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③中心地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④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分;⑤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3 菲尔莫把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分为两种:身势用法和象征用法。
身势用法的指示词语只有借助对言语事件的实在的听觉、视觉、触觉才能理解。
象征用法的指示词语只需要知道言语时间的基本事件空间参数就可以理解。
4 指示词语的非指示用法分为照应用法和非照应用法。
前者指的是一个词语的所指跟前面出现的别的词语的所指是同一对象,后者用法如:I met this weird guy the other day. (我那天遇到这么个古怪的家伙)5 人称指示(1)人称指示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人称指示的基本语法区别是第一、二、三人称。
(2)称呼语是用来指称听话人的名词短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点指示语
• 也叫方位指示语或空间指示语。用来指明言语事件中相对于指示中心 的方位或话语所涉及的地点。 • 1)指示词语(如方位副词):here/there, up/down, above/below • 2)指示代词:this/that, these/those • 3)某些带有指示性质的动词:come/go, take/bring
• Here I am.(Nike公司针对年轻女性的广告语) •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日本丰田公司广告 语)
• 我们的光彩来自你的风采。(沙宣洗发水广告语) • 输入千万语言,奏出一片风情。(四通中外文文字处理机广告语) • Take TOSHIBA, take the world.(选择东芝,拥有世界——日本东 芝电子广告语)
• 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蓝天六必治 牙膏广告语) • 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斯威 尔咖啡广告语)
• 一旦拥有,别无选择。(飞亚达手表广告语) • 我不认识你,但是我谢谢你。(中华血液基金会广告语) • To me, 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 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轩尼 诗酒广告语)
• 今年二十,明年十八。(某品牌美容香皂广告语,1989) • 保质期三个月。 • I am loving it.(麦当劳广告语)
• 每天送你一位新“太太”。(太太口服液1993年广告语) •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today?(你今天想去哪里?——微软 1990年广告语)
• 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 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 • 语用学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常常被看成是语义学 家的“废纸篓”或“垃圾箱”,因此人们习惯于把传统语 义学无法解释的现象统统丢进这个“废纸篓”。语用学也 就被解释成了“对所有未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方面的研究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all those aspects of meaning not captured in a semantic theory)”(列 文森,1983)
• Time is what you make of it.(天长地久——瑞士 Swatch手表广告语)
• 我们因你而精彩。(《文汇报》广告语) • 为了她的节日,献上您纯金般的心。(某首饰广告语) • We integrate, you communicate. (我们集大成,你穿越自我—— 日本三菱电工广告语)
社指示语
• 指语言结构中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面貌和相 对社会地位的词语和语法范畴。往往体现在交际双 方所使用的各种语言策略上。 • 语法;词汇和句型;言语功能;社交语境;语言表 现形式中的得体性。 • 1)语言活动参与者的社会面貌 • 2)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 • 3)说话人和所谈及的人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
语篇指示语
• 也叫话语指示语或篇章指示语。指在说话或行文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 词汇或语法手段来传达话语中某部分或某方面的指示信息。 • 1)指示代词:this, that • 2)在语篇中用于表示某一话语和上下文之间关系的一些词语和短语 :but, there, etc. • 3)用于时间指示的某些形容词:next, last, etc.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研究某一语 言的言者是如何利用句子来进行成功交际 的。 • 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 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人称指示 person deixis
时间指示 time deixis
指示语
地点指示 place deixis 语篇指示 discourse/text deixis 社交指示 social deixis
人称指示语
第一人称指示语:I, we, me, us, my, mine, our, ours 第二人称指示语:you(单复数), your, yours 第三人称指示语:he, she, they, it, his, her, their, hers, theirs
• 指示语(deixis):指点(pointing),标示( indicating)
• 广告:通过语言结构、图像画面、音响效果来传播信息, 吸引目标受众(target audience)并激发其行动的一种 手段。 • 广告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结构,就是要通过语言使用 来实现广告的目的。 • 广告语言中的指示语都具有语言的指示作用和特定的语用 功能。
• 她工作,您休息。(全自动洗衣机广告语) • 让快乐张开翅膀,看梦想瞬间绽放。(中央电视台“梦想 中国”节目广告语) • Let’s make things batter.(让我们做得更好——飞利浦 电子广告语)
• 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广告语) • 颐养身心竹叶青,祝君越活越年轻。(竹叶青酒广告语) • Your perfume turns him on. Will you breath turns him off? (你 的香水已经捕获了他,但你的呼吸是否让他退避三舍呢?——Closeup牙膏广告语)
时间指示语
• 信息传达过程中所提到的时间。通常是以说话人说话的时刻为参照点 来计算或理解的。 • 时间指示语:包括一些表示时间的副词和状语短语:now, today, tomorrow, yesterday, soon, then, lately, recently, right away, from now on, in three months, last week, ten years ago, etc. • 语用时间:编码时间,接收时间,所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