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与语用学

合集下载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培养方案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培养方案

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及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本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遵纪守法,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严谨的学风,以及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献身精神。

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研究方法;学位论文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学术价值。

3.掌握本专业外的一门外国语,能阅读该语种的外文资料,并能运用该语种写作论文摘要;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科研工作。

4.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5.具备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国际和跨国组织从事教学、科研、外事、管理以及其它与本学科相关的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现代语言学(包括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语篇分析、心理语言学、对比语言学、)2.应用语言学及测试学(应用语言学、测试学、第二语言写作、)3.翻译理论与实践4. 英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新闻英语、特殊用途英语)三、学习年限学制三年,前两年主要用于课程学习、教学实习、论文准备,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半。

第三年用于调研、论文写作及答辩等。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采取理论学习、参加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指导、学科集体培养和学生自学钻研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导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应努力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翻译文化学派

翻译文化学派

翻译文化学派一,翻译文化学派的概述早期的语言学翻译研究提高了翻译研究的科学品质,摆脱了翻译研究长期以来局限于经验总结和无理论内涵的窘境,但是以奈达为代表的早期语一言学翻译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它的研究基本局限在文本之内,忽视或无视文本之外的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影响和意义。

从20世纪功至70年代起,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学科立场出发,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开始探索新的翻译研究途径。

这一时期的翻泽研究十分活跃,而其中最引人注目、并给翻译研究带来重大影响的是来自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一批学者,包括列维、波波维奇、霍尔姆斯,以及埃文一佐哈、图里和勒菲弗尔等人。

他们以对翻译研究独特的视角和阐释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另一个层面,即从文化层面切入进行翻译研究,其关注的重点也从此前的“怎么译”的问题转移到了“为什么这么译”、“为什么译这些国家、作家的作品而不译那些国家、作家的作品”等问题上,以研究译文的文化渊源,探讨译文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文化背景。

也就是说,这批学者的研究已经从翻译作为两种语言文字转换媒介的层面转移到了翻译行为所处的译入语语境以及相关的诸多制约翻译的因素上去了。

这批学者的研究标志着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开始,其中被公认为西方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奠基之作的是美籍荷兰学者霍尔姆斯( James S. Holmes)的《翻译学的名与实》(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

90年代末,翻译界对广泛的文化问题的研究形成热点。

1990年,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其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并相继出版了多种专著和论文集,其中集中反映了他们的这一观点。

在翻译的文化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翻译理论家兰伯特(Lambert )、铁木志科(Tymoczko)、谢菲茨((Cheyfitz)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在西方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著作主要是文化学派的作品。

跨文化语用学中的文化因素与语用翻译

跨文化语用学中的文化因素与语用翻译

跨文化语用学中的文化因素与语用翻译闫玉芬朱燕(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摘要:跨文化语用学中的文化因素,可从社会生活、社会心理和社会形态发展等方面产生文化差异.从而影响到语用翻译。

通过正确处理语用中的文化因素和差异.即语用对比,可以正确处理英汉翻译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文化差异;语用翻译跨文化、跨语言的语用现象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对交际的影响。

我们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

往往会受到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

使用某种语言进行交际。

总是回避不了语用差异。

所以.我们在了解掌握英语语言本身的知识外。

还要了解汉、荚两种语言在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差异。

通过正确处理语用中的文化因素和差异,即语用对比。

我们还可以用语用的观点正确处理汉一英、英一汉的翻译问题。

本文将从跨文化语用学.语用中的文化差异。

语用对比和语用翻译三个方面来分析。

1.跨文化语用学的定义什么是跨文化语用学?语用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何自然认为:。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时出现的语用问题。

”Y ul e则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不同社团f com m uni t y)对意义构建方法的不同期盼(1996:87—88;128)。

尽管不同的人对此定义不同。

但有一点是基本一致的。

那就是。

跨文化语用学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问的交际进行的研究.其重点是对不同文化的语言活动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

2.语用中的文化差异我们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际.有时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交际出现困难。

甚至中断。

跨文化语用学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努力沟通汉语与外族语言文化在语用上的差异,翻译界达成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因此.文化意象传真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

要“地道”地吸收异质文化,使目的语带有原汁原味的感觉。

例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主题中有这样一段话:4)舞动的北京是中华民族图腾的延展。

它有着龙的身形.就如同龙的蜿蜒弯曲和富有活力的性格.反映了中国文化几千年沉淀的美丽和庄严。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文化语境,就是在某一特定的具体文化中,人们的认知环境,该认知环境同样包括语言环境、具体语境和认知语境。

每一环都与语言密切相关。

语言翻译是一门科学,它需要知识,需要核对事实的能力,需要懂得描述这些事实的语言。

翻译中,错误的内容,错误的事实,应该加以鉴别。

翻译,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思想运动,还是作为一项职业、一种知识技能,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翻译的观念、方法、样式、标准、风格,无不与时俱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语言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它总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

在语言活动过程中,处处都有文化的烙印,时时可见文化的踪迹。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要仗着它来发展。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信息传播日新月异,人员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日趋广泛,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选修课上,王老师从文化翻译学的角度,以语言学、语用学、社会符号学、跨文化交际学等为理论依据,深入浅出地对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文化观念和文化习俗进行了对比,着重探讨了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不同民族文化对语言翻译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某些文化现象对语言翻译的制约作用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

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告诫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英汉两种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进行比较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翻译是一门比较有趣的学问,它需要译者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严谨的作风,否则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英汉翻译有口、笔之分,范围涉及文学、科技、经贸、法律、旅游等各个领域,总之,不论文体如何区别,在翻译标准方面,对原文要求有比较深透的理解,对译文要求通顺达意,能反映出原文的精神实质。

浅谈语境顺应下的文化翻译

浅谈语境顺应下的文化翻译

浅谈语境顺应下的文化翻译【摘要】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探讨语境顺应对文化翻译的影响,力在把语境关系动态顺应论借鉴到文化翻译中,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是翻译中最大的难题。

译文语言的选择应对不同的文化语境作出动态的顺应,从而对大限度地满足文化翻译的需要。

【关键词】语境顺应;文化翻译0引言顺应论是比利时学者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的语用学理论。

顺应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而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做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或多样性;商讨性;顺应性。

维索尔伦从四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规律进行了描述:语境关系顺应、结构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意识突显。

概括地讲,语言的使用就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使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策略选择过程。

根据顺应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使用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翻译离不开语言载体和文化语境的制约,所以,译文的语言选择也应该是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这种顺应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而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

1文化语境与语境顺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也会相应变化。

因此,人们需要顺应文化差异才能实现成功的交际。

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表明了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翻译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向译语读者传达原文的所有可能意义,文化语境影响词义的选择,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

顺应论强调人们选择语言过程中应动态地顺应语境尤其是文化语境的变化。

2动态对等与深层文化语境顺应Nida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

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

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在人文学科领域中,语用学、文体学和文学研究分别语言的使用、文本的形式以及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

尽管它们的研究重心各有不同,但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这三个领域之间的交叉互动日益显著。

本文旨在探讨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的关系,以及在跨学科背景下,它们如何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学科,其的是语言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语用学通过分析话语、社会语境等因素,揭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文体学则文本的形式和特征,探索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文体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文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对理解文本背后的情感、意图和认知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研究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它涵盖了作品的价值、意义、创作技巧以及读者接受等多个方面,目的是揭示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生产的内在规律。

在具体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语用学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作品语境的分析上。

通过运用语用学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运用语言的意图和效果。

语用学还可以帮助我们解析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角。

文体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通过对不同文体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索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从而揭示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情感魅力。

文体学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论,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征。

文学研究对语用学和文体学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剖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新的语言使用规则和文体特征,为语用学和文体学提供新的实证材料和理论依据。

文学研究还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进了语用学、文体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交流与融合。

总结起来,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虽然在研究重点上各有所侧重,但在跨学科的背景下,它们之间的交叉互动为彼此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

《红楼梦》翻译研究综述

《红楼梦》翻译研究综述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

随着外语研究及翻译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红楼梦》各种版本的语言翻译、文化翻译、译本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红楼梦》翻译研究做了大体回顾,从语用学、修辞学、文化等方面对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目前《红楼梦》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红楼梦》翻译研究可能的领域与途径。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语用学修辞学文化《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

海外的《红楼梦》译本有摘译、节译、全译三种形式。

虽然《红楼梦》已有多种语言的全译本,但是从目前国内的翻译研究来看,却只涉及到三种语言的版本。

英译本的研究最多,占所有研究的90%以上,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版本的研究虽有涉及,但都总计不过十余篇。

主要有成蕾的《“潇湘馆”里的“潇湘妃子”――〈红楼梦〉两个法译本中建筑专名的语义层级分析及其翻译策略选择》(《译林(学术版)》2011年第3期);郭玉梅的《〈红楼梦〉法译本传统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5月)、《从〈红楼梦〉法译本看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法语学习》2011年第3 期);森中美树的《简述日译〈红楼梦〉之难点――以平冈龙城〈国译红楼梦〉为例》(《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3辑);苏德昌的《从红楼梦的日译看“そんな”的感叹词性用法》(《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年第3期);史华慈与姚军玲的《〈红楼梦〉德译书名推敲》(《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6辑)等。

一、《红楼梦》翻译研究现状评述(一)《红楼梦》翻译研究总体概述在进行《红楼梦》翻译研究的内容前,有必要从数量和质量上对其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宏观概述,为下面研究内容的归纳和分析提供相关数据。

笔者通过CNKI中国知网,输入“红楼梦”及“译”两个关键字,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选择“题名”检索条件,进行模糊检索,得到以下数据。

翻译文化学派

翻译文化学派

翻译文化学派一,翻译文化学派的概述早期的语言学翻译研究提高了翻译研究的科学品质,摆脱了翻译研究长期以来局限于经验总结和无理论内涵的窘境,但是以奈达为代表的早期语一言学翻译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它的研究基本局限在文本之内,忽视或无视文本之外的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影响和意义。

从20世纪功至70年代起,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学科立场出发,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开始探索新的翻译研究途径。

这一时期的翻泽研究十分活跃,而其中最引人注目、并给翻译研究带来重大影响的是来自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一批学者,包括列维、波波维奇、霍尔姆斯,以及埃文一佐哈、图里和勒菲弗尔等人。

他们以对翻译研究独特的视角和阐释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另一个层面,即从文化层面切入进行翻译研究,其关注的重点也从此前的“怎么译”的问题转移到了“为什么这么译”、“为什么译这些国家、作家的作品而不译那些国家、作家的作品”等问题上,以研究译文的文化渊源,探讨译文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文化背景。

也就是说,这批学者的研究已经从翻译作为两种语言文字转换媒介的层面转移到了翻译行为所处的译入语语境以及相关的诸多制约翻译的因素上去了。

这批学者的研究标志着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开始,其中被公认为西方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奠基之作的是美籍荷兰学者霍尔姆斯( James S. Holmes)的《翻译学的名与实》(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

90年代末,翻译界对广泛的文化问题的研究形成热点。

1990年,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其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并相继出版了多种专著和论文集,其中集中反映了他们的这一观点。

在翻译的文化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翻译理论家兰伯特(Lambert )、铁木志科(Tymoczko)、谢菲茨((Cheyfitz)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在西方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著作主要是文化学派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卷 第1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7 No11 2007年2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Feb.2007文章编号:167322804(2007)0120144204文化翻译与语用学王幼军(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关键词:文化;翻译;语用学摘 要:翻译作为一种语码的转换活动,实际上是将一种语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码表达出来。

从文化和语用学角度探讨翻译的实质。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化内涵与翻译“文化”一词最早来自德语kultur,原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后来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指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

“文化”的含义非常广泛,从人类文化学的观点看,文化有两个意思:一是正式文化,包括文化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另一个是普通文化,即普通的社会习俗和惯例。

现代文化社会学家认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语言学家赫德森指出: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

所谓翻译,就是借助语言这一多功能符号体系,进行各种文化信息之间的转换。

因此,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王佐良)。

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翻译。

二 文化转换由于两种文化差异的存在,为向译文读者忠实地传达原文语用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

双关语是个典型的例子。

例如,1 Separate pear,separate pair1分梨,分离。

前一部分是将梨分开,第二部分暗指夫妻天各一方。

原文与译文,无论是从形,从音还是从义,都是非常贴切自然,犹如天造地设的一般。

2 I’m thrice a waiter:waiting f or f ood,wait2 ing for sleep and waiting f or death1我是一个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

本句可能是说某些自我调侃的人,因终日无所事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多余的人”,甘愿把自己看作“三等”公民。

这与实际意义上的三等“third class”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从时间或做事顺序方面讲,后者则是指政治上的地位。

此译文借助谐音,使人从严肃的话题中读出了几分诙谐和幽默。

3 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句对话:Romeo:W hat has thou f ound?Mercutl o:No hare,Sir1上句是该剧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 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说的一句话,句中的hare一语双关,既指野兔,又寓指“娼妇”,但我们暗指此义时用“野鸡”不用“野兔”,鸡同妓谐音,梁实秋先生熟练地驾驭两种语言,处理此句时巧妙地传达了两种语言的双关效果,使得语用意义在语法平面上,语言文化上,文字结构上和行文风格上达到了形式对等,曲尽其妙。

4 再看夏威夷大学魏莉莎和丈夫刘丹翻译的京剧《凤还巢》中的两句独白:程雪雁:咱们两人可以称得郎才女貌。

朱焕然:我看是豺狼虎豹。

Xue yan:The t w o of us will p r ovide a shining ex2 a mp le of“fe male beauty at home and male service t o the state”1Zhu:It l ooks t o me more like“fe male authority at home and male service t o his mate”1收稿日期:2006203210 对上句汉语双关语,译者作了恰当的文化转换,既再现了汉语的文化内涵,又符合英语的特点和习惯,可谓“文化传真”的一个颇好的实例。

由于汉语单词多为单音节或双音节,以元音开头的较少,一般没有辅音连缀,所以音节组合总数少,同音字很多,故汉语中谐音双关语比英语多的多。

英译汉语双关语时,译者往往需要利用英语资源,把上下文作灵活处理。

三 文化翻译与语用学由于历史,地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不同,中国人和外国人往往对同一事物的思维,理解,看法和说法不尽一致,甚至有很大差异。

1 社会文化方面 例如某单位宴请几位外国专家,虽餐桌上美酒佳肴,但主人起身盛情举杯:“今天饭菜不好,请多包涵,先干一杯”。

这番话对中国人来说,自然恰到好处。

然而,如果直译,一定让外国人大为不解:既然宴请,为何用不好的菜肴?话语就是在环境之中发生了意义功能变化。

这里我们需要的是如何运用语用学的策略和原则,灵活处理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此句不妨译为: 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are able t o p repare1Please make yourselves at home1Now,t o every one,cheers!这么一变通,宾主皆大欢喜。

又如宴请外宾活动结束,宾主握手告别,这时主人说Thank you f or your com ing当再妥不过,可他突然说到“照顾不周”。

同理,对象如果是国内客人,倒也无可厚非。

可在这种场合,没有过失而道歉,就让客人不可思议了。

面对这种情况,不论用译语的等值语法和词汇替换原语的语法和词汇即在译语中寻找等值物,还是求得译文在译语中所引起的效果应等同于原文在原语读者中所引起的效果,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语言符号具有以民族文化和历史,地域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语义功能的改变。

再者,民族心理和意识倾向,不仅可以导致不同的思维特征,思维方式和思维风格,而且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识系统。

所以,不同民族心理对语言承载的信息感应不可能等效。

因此绝对不能简单的对号入座,要讲究语用意义对等,即从语用学角度来考虑,遵循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包括礼貌原则,策略原则,大方原则,满意原则和呼应原则等,描述其不间断的非具体的涵义。

根据量准则(maxi m of quanity),提供适量的信息,表示谢谢客人的光临,道别就行了。

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 rinci2p le),是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学说的基础上产生的。

他认为,人们在交际中不仅仅遵循合作原则,同时也遵循礼貌原则,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换句话说,在交际中,讲话者注意遵循礼貌原则,讲话者认为听话者也注意遵循礼貌原则,讲话者肯定听话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这是语用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南京大学80年代初欢迎法国总统密特朗访问南大时,校内发了一篇题为“辛苦了,密特朗总统”的欢迎词,当时围绕这个题目的译法,争论颇多,经过几番斟酌,最后采用了“A ll o, PresidentM itterand”的译法。

这个译法应该说是依照了礼貌原则,同时以最经济,最富有表达力而又最客气的语气方式传递了南大师生的信息。

这里,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互为益补,相得益彰。

在我国人们爱讲“某某辛苦了”这句话。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将这句话依据语言功能的特点和具体语境场合分为五种情形来译:1)客人远道而来,以此表示欢迎;2)以此祝贺对方所取得的成就;3)以此为对方的工作热情,干劲和工作效率表示钦佩之情;4)针对他人工作的辛苦性以此表示赞叹;5)以此作为纯粹的问候语。

五种情形,其语言系统的三个层次为语义层(se mantic level),语法层(gra mmatical level)和音位层(phonol ogical level)以及每一层的各个系统都不尽一致,其社会符号(s ocial se m i otic)的语景结构的场(field),旨(tenor),式(mode)三个方面也不尽一致,因而译法自然各异,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说话者的会话含义。

2 语言文化方面 语用学学派认为,对语法准则可以分成类别进行抽象的描述,而语用原则却不能分成类别。

语用涵义是通过句子语法含义之外的“实际意思”。

例如drink like a fish这句英语成语是什么意思?鱼在水域广袤的中国,人人都熟悉,但这句成语的语用意义却不为我们所熟悉,形神兼备地译出来,可能就相当困难了,译为“像鱼一样喝水”?形象与原文一致,但意思却大相径庭,该句成语的基本意思是:豪饮,饮酒过度,酗酒,即主要指饮酒,因此可将其译为“狂喝豪饮”。

又如,在棒球很流行的美国,下面这句英语原语读者大都明白:She thre w me a curve.(=She did or asked s omething unexpected,hard t o res pond t o1大意是:未料到她会问这种问题,实难回答。

)但对我们中国读者来说,结果可能就不会那么乐观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棒球在我国不普及,我们的541 第1期 王幼军:文化翻译与语用学读者对这些体育术语不熟悉,第二个原因是英美国家的人喜欢标新立异,创造新词,背景,文化,语言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使得人们一下子很难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

再如,“龙”字,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神圣吉祥”的意思,是历代封建王朝用作帝王的象征,而其在英语中的对应词dragon的文化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为t o hope that one’s s on will be2 come a dragon,应意译为t o hope that one’s s on will become s omebody1对下面这句话东西方人一定会有不同的反应:My l ove is like a dragon1(我心爱的人像条龙),对该句可能有这样几种分析:1)说话者很有可能是个女人,所以被称作心爱的人大概是个男人;2)此人可能非常能干,是位勇士,非等闲之辈(从俗语“他是一条龙,我是一条虫”推断而来),实际上,这句话却指的是女人,暗指该女子非常凶悍,相当于我们中国人过去讲的:“我老婆是只母老虎”。

“东施效颦”对我们中国人不难理解,可是如果直译成英语,外国人会感到很费解。

《汉英词典》的处理是:Dong shi,an ugly woman,knitting her br ows in i m itati on of the fa mous beauty Xi shi(西施),only t o make herself uglier—blind i m itati on with ludicr ous effect1为使读者能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较好的方法是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并辅之以注释。

例如,“固又自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恶”(《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其英译为if s o,she’s“Tung shih i m itating H si shih’,which isn’t original but her tires ome1H si shih was a fa 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1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 o i m itate her ways1(杨宪益译)3 科技文化方面 当今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科技革命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人们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或文化氛围中生活,时时处处承受着它的陶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