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种AAS发现过程
原子吸收光谱法

低温原子化法:低温原子化法也称为化学原子化法 ,包括冷原子化法和氢化物发生法。
一般冷原子化法与氢化物发生法可以使用同一装置 。
冷原子化法:直接测量Hg 氢化物发生法:氢化物发生器生成金属或类金属元
素氢化物,进入原子化器。
第四节 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物理干扰:由于溶液的物理性质(如粘度、表面张力、密度和蒸 气压等)的变化引起的试液抽吸过程、雾化过程和蒸发过程的比 例不同。消除物理干扰的主要方法是配制与被测试样相似组成的 标准溶液,或采用标准加入法。
电离干扰:在高温下,原子电离成离子,而使基态原子数目减少 ,导致测定结果偏低,此种干扰称电离干扰。消除办法是向试液 中加入过量比待测元素电离电位低的其他元素(通常为碱金属元 素)。例如,测钙时可加入过量的KCl溶液消除电离干扰。钙的 电离电位为6.1eV,钾的电离电位为4.3eV。由于K电离使钙离子 得到电子而生成原子。
{ C2H2:空气
> ¼ 富燃火焰 ≈¼ 中性火焰 化学计量火焰
< ¼ 贫燃火焰
根据燃气和助燃气的种类不同常用的有以下火焰:
乙炔-空气火焰; 氢-空气火焰; 乙炔-氧化亚氮火焰。
① Al,Ti,Ta,Zr等易形成难解离氧化物,不宜使用
② As 193.64,197.20nm;Se 196.09nm 不易使用 乙炔—空气火焰 是原子吸收测定中最常用的火焰,该火焰 燃烧稳定,重现性好,温度较高,可达23000C ,对大多数元
化学干扰:被测元素与共存组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更稳定的 化合物,影响被测元素的原子化。由于PO43-的存在,钙与其形 成了磷酸钙、焦磷酸钙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其键能很高,在 火焰中不易分解产生钙原子,结果偏低。消除方法:加入干扰 抑制剂的方法,如加入锶盐后Sr与PO43-反应生成比磷酸钙更加 稳定的化合物,从而释放出钙原子,消除了磷酸根离子对钙的 干扰。
aminobacterium

aminobacteriumAminobacterium是一种令人惊叹的生物。
它是当今世界上最普遍的细菌之一,可以直接从土壤中提取。
它又称为改性细菌,是对许多其他细菌和细菌混合物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显著的是,它具有抗性致病菌非常强大的功能。
这些功能有助于减少或消除环境中的尤其是污染物的污染源。
Aminobacterium具有多种形态的细菌,它可以根据其生物系统的功能分类为簇、属、种和系列。
Aminobacterium可以根据不同的物种分类,它们是由不同类型的氨基酸(AAs)组成的。
理论上来讲,Aminobacterium细菌可以拥有大量的不同类型的AAs,但实际上,在AAs物种种类比较少,和普通的细菌比较相似。
Aminobacterium在多种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被用作一种有效的除草剂,有效地减少草地上对水源的污染。
学术上,它被用于分离蛋白质和抗性细菌的分离。
它们还具有一些应用,比如抗辐射抗性、抗抗病毒抗性、抗病原体抗性和抗真菌抗性。
Aminobacterium可以在低温环境中保存,并且在存贮和温度调节的或存储的过程中维持稳定。
这样,它对于需要长期储存的饮料可以提供很强的需求。
Aminobacterium也常被用作某些其他工业应用中的有效发酵剂。
Aminobacterium被研究过,发现具有不同的特性和有效作用,展现出它在许多应用中的潜力。
它在环境技术和细菌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发展出了许多应用,有助于创造更加环境友好的未来。
因此,Aminobacterium细菌对于研究和发展环境友好的技术有重要的意义。
Aminobacterium的发现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种细菌,并更好地应用它来解决当今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
例如,它可以大量用于提取氨基酸,分离细胞和合成蛋白质,从而提高我们对蛋白质的理解,从而研究并发展生物技术。
此外,它还可以被用于非药物介入的治疗,可以帮助预防有害的病毒或细菌,并用于解决水污染问题。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示意图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1、光的简短历史人们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艾萨克-牛顿爵士发现,当白光通过玻璃棱镜时,会分解成其组成的光谱颜色[1]。
从这项工作中,他提出了光的体质理论(光由粒子组成的事实),而不是只具有波的性质,这为近两个世纪后的一些发现打开了大门。
英国化学家沃拉斯顿是第一个观察到太阳光谱中的暗线的人,这些暗线后来被称为弗劳恩霍夫线。
1832年,布鲁斯特得出结论,大气层中的原子蒸气吸收了来自太阳的一些辐射,从而探测到了这些线。
本生和基尔霍夫很快证明,每种化学元素在加热到炽热时都有一种特有的颜色或光谱(例如,钠(Na)的黄色;钾(K)的紫色)。
他们能够在实验室中重现在太阳光谱中观察到的黑线,从而能够通过发射光谱识别日冕中的吸收原子。
艾伦-沃尔什[2],一位出生于兰开夏郡的物理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某个周日早晨,在他的花园里工作时,一个能解决巨大分析化学难题的想法突然出现在他的脑海中:如何通过光谱学精确测量金属元素的小浓度。
光谱学的正常程序是汽化一个元素并测量其发射光谱,但这种技术有缺陷,产生的结果不准确。
沃尔什决定测量吸收,而不是发射。
到了星期一早上的茶点,他表明这是可以做到的。
他又花了几年时间说服制造商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来检测金属,但他最终成功了。
今天,大多数分析实验室都会拥有至少一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什么是原子吸收光谱?AAS是一种分析技术,用于确定样品中金属原子/离子的浓度。
金属占地球化学元素的75%左右。
在某些情况下,材料中的金属含量是可取的,但金属也可能是污染物(毒物)。
因此,测量金属含量在许多不同的应用中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将在本文的后面探讨。
现在只需要说,它在质量控制、毒理学和环境测试中找到了用途,仅举几例。
3、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是什么?AAS的基本原理可以表述如下。
首先,所有的原子或离子都能吸收特定的、独特波长的光。
例如,当一个含有铜(Cu)和镍(Ni)的样品暴露在铜的特征波长的光下时,那么只有铜原子或离子会吸收这种光。
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即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含量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是一种测量特定气态原子对光辐射的吸收的方法。
此法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并在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仪器分析方法,它在地质、冶金、机械、化工、农业、食品、轻工、生物医药、环境保护、材料科学等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该法主要适用样品中微量及痕量组分分析。
中文名原子吸收光谱外文名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简称AAS应用领域地质、冶金、机械、化工别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检测器光电倍增管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光谱原理图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不仅可以发射一系列特征谱线,也可以吸收与发射线波长相同的特征谱线。
当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波长的光通过原子蒸气时,即入射辐射的频率等于原子中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一般情况下都是第一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频率时,原子中的外层电子将选择性地吸收其同种元素所发射的特征谱线,使入射光减弱。
特征谱线因吸收而减弱的程度称吸光度A,与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式中K为常数;C为试样浓度;I0v为原始光源强度;Iv为吸收后特征谱线的强度。
按上式可从所测未知试样的吸光度,对照着已知浓度的标准系列曲线进行定量分析。
由于原子能级是量子化的,因此,在所有的情况下,原子对辐射的吸收都是有选择性的。
由于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的排布不同,元素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时吸收的能量不同,因而各元素的共振吸收线具有不同的特征。
原子吸收光谱位于光谱的紫外区和可见区。
基本定义(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AAS)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基本构造示意图光度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基于试样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由光源发出的该原子的特征性窄频辐射产生共振吸收,其吸光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浓度成正比,以此测定试样中该元素含量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影响吸收谱线轮廓的主要因素
• 自然变宽N:与原子发生能级跃迁时激发态原 子的寿命有关, N一般情况下约10-5 nm。 • 多普勒变宽(热变宽)D: 由原子在空间作 无规热运动引致的, D约为10-3 nm。
D 7.16 10 0
7
T Ar
• 碰撞变宽(压力变宽) C 洛伦兹变宽L :由待测原子与其他共存元素
• 富燃火焰(还原火焰)
燃助比大于化学计量数, 如燃助比为
1:3的乙炔-空气。 此类火焰中有大量燃气未燃烧完全, 而含有较多的C-、CH-基等。因此火焰 温度较低, 且具有还原性, 适于有些易 形成难离解氧化物的元素的测定。
• 贫燃火焰(氧化火焰)
燃助比小于化学计量数, 如燃助比为 1:6的乙炔-空气。 此类火焰氧化性强, 温度较低, 适于 易离解、易电离的元素的测定, 如碱 金属。
• 石墨管
长约50mm,内径5mm, 管中央有一小孔,用以放臵试 样。
K0 2 D ln 2 e
2
mc
fN 0
• 吸收线半宽度: 一般在0.01~0.1Å • 发射线半宽度: 一般在0.005~0.02
Å
实际测量(测量吸光度)
• 根据光吸收定律
A lg T lg I I0 A为 吸 光 度 ; T 为 透 光 率 ; I 为 透 射 光 强 度 ; I 0为 入 射 光 强 度 ; K 为 吸 收 系 数 ; l为 蒸 气 厚 度 将 K 用 K 0代 替 , 可 得 A lg e 又 K0 2 D
仪器组成系统
• • • • 光源 原子化系统 单色器 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与控制系统
光源
• 要求 (1)能发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 (2)能发射锐线; (3)辐射光强度大、稳定性好且谱线背景小; (4) 操作方便、经久耐用。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光源通常是空心阴 极灯。
aas操作方法与安全

aas操作方法与安全AAS(Authentication-as-a-Service)操作方法与安全引言:随着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将数据和应用程序迁移到云端。
而在云端部署应用程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
AAS(Authentication-as-a-Service)作为一种基于云的身份认证服务,能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AAS的操作方法以及相关的安全性考虑。
一、AAS的操作方法1. 注册账号:用户首先需要注册一个AAS服务提供商的账号。
注册时需要提供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并选择一个安全的密码。
2. 登录认证:用户通过输入注册的账号和密码,向AAS服务提供商发起登录请求。
服务提供商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用户即可获得访问权限。
3. 多因素认证:为了提高安全性,AAS服务提供商通常支持多因素认证。
用户可以选择使用额外的认证因素,如手机验证码、指纹识别等,以增加账号的安全性。
4. 访问控制:登录成功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访问相应的资源。
AAS服务提供商通过访问控制策略来限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权限,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5. 单点登录:AAS还支持单点登录(Single Sign-On,简称SSO),用户在登录一个应用程序后,可以自动登录其他已经信任的应用程序,无需再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二、AAS的安全性考虑1. 数据加密:AAS服务提供商应该采用安全的数据传输协议,如HTTPS,对用户的身份信息和其他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传输,防止被黑客截获。
2. 强密码策略:AAS服务提供商应该要求用户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提醒用户修改密码。
同时,服务提供商也要通过加密算法对用户密码进行存储和验证。
3. 多因素认证:多因素认证可以提高账号的安全性,AAS服务提供商应该鼓励用户启用多因素认证,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4. 访问控制:AAS服务提供商应该提供灵活的访问控制策略,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控制对资源的访问。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微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微反思
“ASA”、“AAS”这两个定理,老师们经常是安排1个课时完成,但在实际操作中,讲完后的效果经常是打5折的。
因为这两个定理本身的条件是非常相似的,放在一起学习,对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会造成认知的困扰,更不利于对定理的熟练掌握。
因此,我毅然把它拆成2课时,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准备大量的分层练习,以达到及时掌握、及时反馈的目的。
所以本节课中,我尽可能地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实质,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ASA”的学习,进而把夹边换成其中一个角的对边情况又将怎么样呢?让学生按照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发现,很快发现采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发现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前提下,有夹边或其中某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由于这堂课基本以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于是善于动手和动脑的学生收效甚丰,而学习上惰性较强的学生收效甚微,学习比较被动的学生的练习量没达到,以后注意改进,尽可能降低要求让这一部分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第2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2.1.2谱线轮廓与谱线宽度 2.1.2谱线轮廓与谱线宽度 谱线轮廓
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共振线与吸收线
从基态 跃迁第一激发态,又回到基 跃迁第一激发态,又回到基 态,发射出光谱线,称共振发射线 态,发射出光谱线,称共振发射线。 共振发射线。 同样从基态跃迁 同样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 共振吸收线(简称为共振线)。 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 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为共振线)。
第2 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AS
2.1.1 一、历史
概述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待测基态原子对特征 谱线的吸收而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的发展 经历了3 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
• 1802年Wollaston发现太阳光谱的暗线; 1802年Wollaston发现太阳光谱的暗线; • 1859年Kirchhoff和 Bunson解释了暗线产生的原因; 1859年Kirchhoff和 Bunson解释了暗线产生的原因;
3、电热原子化技术的提出
1959年里沃夫提出电热原子化技术,大大提高了原子吸收的 灵敏度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
1、灵敏度高(火焰法:1 ng/ml,石墨炉100-0.01 pg); 2、准确度好(火焰法:RSD <1%,石墨炉 3-5%) 3、选择性高(可测元素达70个,相互干扰很小) 缺点:不能多元素同时分析
火焰原子化条件的选择
火焰类型 燃气-助燃气比例 测量高度
原子化过程
试样 雾化为雾滴 雾滴蒸发成固体颗粒 固体颗粒蒸发产生分子 分子 原子 激发分子 离子
火焰原子化器特点. 火焰原子化器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种AAS的发现过程
本资料由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08级同学王超收集整理,生科11级陈奕奕同学修订。
1. 甘氨酸
1820年,H. Braconnot 研究明胶水解时,他将明胶同硫酸混合煮沸,分离出了甘氨酸,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糖,后来发现这个“明胶糖”中含有氮原子,是最简单的氨基酸,称之为glycine(源于希腊语,glykys,意思是“甜的”)。
甘氨酸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氨基酸,也是最简单的、非极性的、不具有旋光性的氨基酸。
2.丙氨酸
于1879年首度被分离出来。
鸟类和哺乳类可经由食物中的糖分解所得的丙酮酸合成得到丙氨酸,因此对这些动物来说,丙氨酸为非必需氨基酸。
——维基百科丙氨酸1881 Weyl 从丝心蛋白中发现
3.脯氨酸
脯氨酸1901年由Fischer 从酪蛋白和蛋清中发现
脯氨酸是唯一的一个不含有完整氨基的非必需氨基酸。
因为脯氨酸含有吡咯啉环,所以脯氨酸proline的名称来源于吡咯啉pyrroline.——新浪博客
4.缬氨酸
缬氨酸是Von Group Besanez于1856年从胰脏的浸提液中分离出来的,直至1906年由Fisher分析出其化学结构为2-氨基-3-甲基丁酸,并将其命名为缬氨酸valine,名称源于valerian(缬草)。
5.亮氨酸
亮氨酸,又称白氨酸,化学名为α-氨基-γ-甲基戊酸,是Proust于1819年首先从奶酪中分离出来的。
1820年,H.Braconnot从肌肉和羊毛的酸水解物中制得其结晶,并将其命名为亮氨酸。
英文名称为Leucine,源于希腊语leuco,意思是‘白的’。
6.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2-amino-3-methylvaleric acid)由Ehrlich于1904年首次从甜菜糖浆中分离出来,其化学组成虽与亮氨酸相同,但理化性质各异,故命名为异亮氨酸。
——《发酵法生产L-异亮氨酸的研究进展》
7.甲硫氨酸
1922年在酪蛋白水解产物中发现一种为溶血性链球菌繁殖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到1928年才确认其结构,为甲硫基丁氨酸,即蛋氨酸。
——《中国畜牧兽医》1976年02期
甲硫氨酸又名蛋氨酸,甲硫氨酸为人体必需八种氨基酸之一。
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依靠外源补充。
甲硫氨酸在人体内与ATP结合生成S-腺苷氨酸。
——《百度百科》
8.苯丙氨酸
1881年由E. Schulze and Barbieri从羽扇豆芽中分离。
L-苯丙氨酸是生产新型保健型甜味剂阿斯巴甜的主要原料。
阿斯巴甜是经世界卫生组织(WHO)、粮农组织(FAO)专家联席委员会认定的A(1)级安全性食品添加剂,目前有120多个国家、地区政府批准使用,具有甜味纯正、高甜度、营养丰富矫味增鲜等特点,其甜度是蔗糖的200倍,热值不到其二百分之一,是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人最理想的甜味剂,但苯丙酮尿症患者不宜食用。
——百度百科
9. 酪氨酸
1846年被德国化学家 Justus von Liebig首先在奶酪的酪蛋白中发现,“tyri”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芝士。
——维基百科
10. 色氨酸
色氨酸是英国人Frederick Hopkins 和Syndey Cole 在1901年用胰岛素消化酪蛋白时分离得到的。
Tryptophane (色氨酸)的名称来源于Trypsin (胰岛素),和phane,希腊语‘出现’。
(Strangely, this amino acid is not ending with ine, like most other amino acids, but ending with ane.)。
色氨酸的化学名是:2-氨基-3-(3-吲哚基)丙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在体内脱羧成色胺,在羟化酶的作用下,生成5-羟色胺。
——新浪博客11. 丝氨酸
丝氨酸是一种中性脂肪族含羟基的氨基酸,早在1865年Cramer从蚕丝中抽提出丝胶,用硫酸水介丝胶蛋白得到一种新的氨基酸,当初把它误认为是甘氨酸。
而后发现其分子结构和丙氨酸很相似,所不同的是其分子结构中存在着一个羟基。
由于这种氨基酸是从丝胶(Sericin)蛋白中分离得到的,因此命名为“丝氨酸”(Serine)。
——L-丝氨酸--《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81年03期
12. 苏氨酸
苏氨酸(Thr)是由Rose和Mccoy等在1935年从纤维蛋白水解产物中分离和鉴定出的,其结构类似苏糖,故将其命名为苏氨酸。
13. 半胱氨酸
胱氨酸于1810年由Wolaston从膀胱结石中分离以及1899年由Moerner从Horns 中分离。
半胱氨酸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唯一的一个含巯基的氨基酸,两个半胱氨酸经氧化反应可以
生成一个胱氨酸。
半胱氨酸cysteine的名称来源于胱氨酸cystine。
14. 天冬酰胺
1806年,L.N.Vanquelin和J.P.Robiquet从天门冬(asparagus)的汁液中分离到天冬酰胺(asparagine,Ash)。
15. 谷氨酰胺
1883年由Schulze同Bosshard从甜菜汁中首次分离。
它在蛋白质(麻仁球蛋白)中的存在于1932年由Damodaran证实。
从基本的说起,谷氨酰胺是二十种非基本氨基酸中的一种。
说它非基本并不意味着谷氨酰胺不重要,而是因为人体可以自己产生这种物质。
我们身上百分之六十的谷氨酰胺可以在附于骨骼上的肌肉里找到,其余部分存在于肺部、肝脏、脑部和胃部组织里。
人体内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游离氨基酸以谷氨酰胺的形式出现。
正常条件下人体可以过量产生谷氨酰胺以满足需要。
不过,当压力大时,谷氨酰胺的储备会被耗尽,这时就需要通过摄取补剂来补充。
——百度百科
16. 赖氨酸
赖氨酸是1889年Drechsel从干酪素水解物分离出来的。
当时,实际上得到的是赖氨酸与精氨酸的混合物,命名为Lytatine。
1891年,Fisher从这个Lytatine将赖氨酸分离出来,并命名为Lysine。
——《浅谈赖氨酸及其应用》
17. 精氨酸
Schulze等(1886)首次从羽扇豆幼苗中分离出晶体形式的精氨酸(Agrinine,Arg)并对其进行了命名。
随后,Hedin(1895)从动物蛋白质中也分离出了精氨酸。
——《精氨酸的生物学功能》
18. 组氨酸
组氨酸于1896年由Kossel独立分离以及由Hedin从鱼体内的精蛋白中分离。
1910 德国人A. Kossel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他首先分离出腺嘌呤、胸腺嘧啶和组氨酸。
——百度百科
19.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的发现L-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Aspartate,Asp)亦称α-氨基丁二酸。
是一种酸性氨基酸。
1806年,L.N.Vanquelin和J.P.Robiquet从天门冬(asparagus)的汁液中分离到天冬酰胺(asparagine,Ash)。
1827年,A.Plisson从蜀葵(hollyhock)(Althaenrosea)根的分离物天冬酰胺中,分离到天冬氨酸。
1868年Ritthausen从蛋白质中分离到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生产--《中国酿造》1988年04期
20. 谷氨酸
谷氨酸,是在1866年瑞特豪森(Ritthausen)将小麦麸用硫酸水解而得到的酸性氨基酸。
——百度百科
Ps:蓝色字体为新增添内容。
内容来源为H.D.Belitz W.Grosch P.Schieberle 《food chemistry》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