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季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 四年级下册 第1单元 1.古诗词三首 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2020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词三首教案【精品】

最新2020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词三首教案【精品】

1. 古诗词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

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

2020春最新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 精品教案设计(含板书和教学反思)

2020春最新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 精品教案设计(含板书和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读写“宿”字。

“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

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

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

(出示朗读的节奏)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020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教案-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

2020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教案-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教案-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会认“徐、篱”等6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宿、徐”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读诗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4.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感受诗中蕴含的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1.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感受诗中蕴含的情趣。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句教学课时2课时(4)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书空后临写。

(6)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全诗节奏,指名朗读诗句,检查自学情况。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2)学生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画面。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指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学习第一、二句。

(1)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①(理解字词)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②理解诗句意思时调一下顺序: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板书:篱笆径)过渡:这句诗描写的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看到的景象。

作者紧接着收回视线,从远望到了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2)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①(理解字词)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②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

)③理解诗句意思:叶子没有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④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和星星点点的光斑。

)⑤教师: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这叫静态描写(板书)。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电子备课(3课时-每首诗1课时)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电子备课(3课时-每首诗1课时)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电子备课2020年2月10日教学过程及思路教学过程教学思路一、导入课题,解题读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及《四时田园杂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它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清平乐·村居。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边写边提醒:写字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齐读课题。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师板书“村居”)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

(师板书“清平乐yuè”,并齐读)“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想象一下: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

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3.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就活起来了。

学语文就要这样。

指读:清平乐村居4.师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

光听这个词牌名,你有怎样的感受?(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二、初读感知,疏通字词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

2.学生自读课文。

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3.检查初读。

谁来都给大家听?(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

)教师相机正音,指导书写“茅、檐”。

“茅”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第五笔是点,最后一笔是撇,别忘记写。

“檐”左窄右宽,右边的横画较多,注意间距均匀,长短不一,“言”字上面一横最长。

4.指名学生朗读;齐读全词。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词的特点: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有上下片;词是押韵的。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没有哪个字、哪个词语、或是哪个句子不理解。

导入课文,解题入手,介绍词牌,扫除题目带来的阅读障碍。

初读课文,分散识字、写字,鼓励学生带着任务自学、自读。

体现学生学习主人翁地位。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词: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

这三首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韵律、节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但同时,他们对于古人的思想感情和诗词的深层含义还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感受古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2.难点:感悟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深入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让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词的原文和译文,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

2.音频:准备诗词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有一个准确的发音和节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关于这些诗词的信息。

同时,播放诗词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词的原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生字的发音和词义的理解。

2020【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教案-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

2020【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教案-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教案-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会认“徐、篱”等6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宿、徐”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读诗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4.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感受诗中蕴含的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1.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感受诗中蕴含的情趣。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句教学课时2课时(4)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书空后临写。

(6)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全诗节奏,指名朗读诗句,检查自学情况。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2)学生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画面。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指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学习第一、二句。

(1)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①(理解字词)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②理解诗句意思时调一下顺序: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板书:篱笆径)过渡:这句诗描写的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看到的景象。

作者紧接着收回视线,从远望到了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2)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①(理解字词)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②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

)③理解诗句意思:叶子没有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④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和星星点点的光斑。

)⑤教师: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这叫静态描写(板书)。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教学)1.古诗词三首教学课件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教学)1.古诗词三首教学课件

这四幅图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乡村生活图,你能把整首词描绘 的画面,连起来说说吗?
(三)拓展研究。
1.这户人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翁媪醉在一家人的其乐融融中。你们觉得这家人的生活条件如 何?为什么他们还如此开心,如此陶醉呢?
人 士诗集》《吴湖录》等。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
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一贯的忧国恤民的
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
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
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
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古 诗
听古诗朗读,然后自己试
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将
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的意思?
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深远的小路,树上的花已经落了,树叶不是很茂 盛,所以还没有形成树阴。
读了这两句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景象?
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你觉得怎样读能显出它的幽静? 请你根据老师的停顿画出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2.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请在组内学习后两句。

《清平乐·村居》以简练的笔触勾

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图景,描绘出一家五
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
生活之趣,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
生活的向往。

展 延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语文五年级 下册

2020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教案-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

2020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教案-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教案-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会认“徐、篱”等6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宿、徐”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读诗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4.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感受诗中蕴含的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1.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感受诗中蕴含的情趣。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句教学课时2课时(4)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书空后临写。

(6)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全诗节奏,指名朗读诗句,检查自学情况。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2)学生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画面。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指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学习第一、二句。

(1)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①(理解字词)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②理解诗句意思时调一下顺序: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板书:篱笆径)过渡:这句诗描写的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看到的景象。

作者紧接着收回视线,从远望到了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2)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①(理解字词)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②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

)③理解诗句意思:叶子没有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④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和星星点点的光斑。

)⑤教师: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这叫静态描写(板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古诗词三首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
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
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

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

张浚对他说:“元符贵人,腰金纤紫者何隙,惟邹志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同时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

杨万里服膺其教终身,于是名其读书之室曰“诚斋”,以明己志。

胡铨当时谪居衡州,杨万里又请他为此写了《诚斋记》。

他“一日而并得二师”,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为杨万里终生效法的榜样。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范成大号石湖居士,谥文穆,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父母早亡,家境贫寒。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初授户曹,历官监和剂局、处州知府,累官起居郎。

范成大的作品在当时即有显著影响,到清初则影响尤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之说,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号称“中兴四大诗人”。

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

杨万里称其:“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僒。

清新妩媚,奄有鲍谢;奔逸隽伟,穷追太白。

求其支字之陈陈,一唱之呜呜,不可得世。

”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是其代表作,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谓之“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

他同时还是著名的词作家,或许还可说是一位地理学家。

出使金国有日记《揽辔录》。

另有《石湖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骖鸾录》、《吴船录》、《吴郡志》等著作传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吴音,一般指吴地的方言,古诗道"醉里吴音相媚好",描述的就是吴越的方言。

吴音是吴语的古称之一,也称江南话、江东话、吴越语,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通行于今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

代表方言为苏州话和上海话。

使用人口近一亿,与吴越文化血脉相承。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

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四时田园杂兴》(题意:四个时节田园的各种兴致)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

分为春夏秋冬四个诗卷,其中春日田园杂兴12首、晚春田园杂兴12首、夏日田园杂兴12首、秋日田园杂兴12首、冬日田园杂兴12首。

描写了4个季节田园中的不同景象,生动绘制了一幅田园农作动态图。

课后作业
一、选一选,填一填。

1
(A动静结合晚春B动静结合早春)
色。

(A南宋范成大 B.北宋范成大)
3.“清平乐”是_________名,诗人____________描绘了一幅农村风俗画。

(A曲牌辛弃疾 B词牌辛弃疾)
二、判断对错我能行。

1.“树头花落未成阴”中的“阴”是“阴天”意思。

( )
2.《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xīng”。

()
3.“最喜小儿亡赖”中的“亡赖”意思同“无赖”。

( )
三、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追黄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_____图。

其中“_____”和结句中的“____”都说明了暮春季节。

2.“_____”、“_____”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3.这首是运用了_____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

4.“_____”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四、写一写。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你还学过哪些诗句也是表现儿童的纯真、活泼、可爱的呢?
参考答案:
一、1.A 2.A 3.B
二、1.× 2.√ 3.√
三、1.扑蝶新绿未成阴菜花 2.急走追 3.白描 4.无处寻
四、示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