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合集下载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3)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3)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教学生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教学生学会历史调查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在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并且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的两大动力,大家知道吗?这场伟大的变革运动是开端于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一次重要的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板书)(一)工作重点的转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历史条件:邓小平复出,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局面,国民经济初步恢复, “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放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1、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回归八大)(文革:“阶级斗争为纲”)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实行改革开放(文革:体制僵化、社会封闭)2、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含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的必要性(1)原因:旧有的经济体制下,广大农民的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民承受着巨大的基本生活方面的压力。

(2).经过: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向全国;(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特点:分田到户,自负盈亏(4)意义: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城市改革.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空前发展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企业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三、对外开放1、必要性:历史教训:关起门来搞建设,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扩大。

现实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过程:1.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措施。

2.1980---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四个经济特区。

3.1984----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福建的福州)4.1985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为经济开放区。

必修二专题三.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复习

必修二专题三.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复习
三.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背景? 文革结束,左倾继续,徘徊二年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 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2、标志?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 1978-12 3、怎样转移?
左倾错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伟大决策: 改革开 放
4.“它们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充分引进了投资项目和外资;它们是全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它们是中国全面 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使人们解放了思想, 更新了观念。”这一评价是针对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经济特区 C.乡镇企业 D.沿海经济开发区
5.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 “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 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 的根本问题是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6.2001年,曾有一首词写道:“四海五洲举 杯、华夏入世喜同醉。千年佳酿,万国友邦, 歌舞盛会!”这首词吟诵的是 A.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 B.中国开始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C.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D.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企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利国民经济 稳定和发展。
材料:到1988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 变化: 14,015亿元,国民收入11,770亿元,平均年增长 ⑴所有制: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 9.9%,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世界第八位。
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又具有这样的经 ⑵比重:国有、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 济意义呢? 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⑶生活:城市经济生活出现活跃,生活水平 显著提高,现代化建设成就瞩目。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进行对比,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3.通过案例分析、史料解读,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4.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表达、交流、倾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2)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3)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的曲折与困难?
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形成小组观点。
3.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2.改革开放的过程: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改革开放的重要事件,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
3.改革开放的成就:教师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阐述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

3.2【教学设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

3.2【教学设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是由谁错误发动的啊?毛泽东1966年,被哪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江青林彪,什么时候结束的?1976年结束,文革结束以后,党,国家,人民,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局面,在这个转折期,党和人民是如何选择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大家先把这一课快速浏览一下,看看这节课主要讲了什
么?(主要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民主与法制的加强两部分内容)我们先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两个凡是”的内容及影响。

2.
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

3.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其意义。

4.掌握拨乱反正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两个凡是”实质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意义的分析,切实使学生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

培养学生阐释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
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

伟大的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伟大的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2.关于真理标砖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 员文章,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 点,正确地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 验。文章从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在 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引起了全社会的注意。 通过这场讨论,打破了多年来束缚人们的教 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促进了全党 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恢复了马克思主 义实时求是的思想作风,为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背景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广大干部 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和 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中国从危难 中重新奋起。吗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 新月异。国内外大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 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造成了党和国家的
伟大的历史转折与 改革开放的起步
40年前,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从此中 国的面貌焕然-新,世界的面貌也为之一变。世界第 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 一大外汇储备国,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 源,书写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 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 的壮丽史诗,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共28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共28张PPT)


沿 海
沿 海

经 济 开
开 放
济 特

放 区
城 市

对外开放特点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珠海 海南
浦东
厦门 汕 头
深圳
历史感悟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 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 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 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 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 经济合作与竞争。
自主探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 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 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回忆三:改革后的农村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
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 积极性,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回忆一:小学时代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北京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 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开端?
材料一: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的重 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 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 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 开端?
①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把工作重心转 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改革、开放时期。
③重视农业经济发展、提出发展经济的新 思路。
二:改革:
改革含义:
前提 改革的内容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 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转折点,通过分析这些转折点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责任感。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历史性转折的概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思路。

3. 分析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转折点。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历史性转折的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大转折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朝的统一、唐朝的盛世与衰落、宋朝的科技与文化、明朝的海外贸易与闭关锁国等。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1 课程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思想繁荣和学术竞争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奠定了基础。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历史特点。

2. 分析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3. 探讨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三章:秦朝的统一3.1 课程背景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3. 探讨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3.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秦朝的统一过程,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秦朝的法律、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统一措施。

第四章:唐朝的盛世与衰落4.1 课程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与衰落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转折点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4.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唐朝的盛世和衰落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3.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 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历史意义:
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三个标志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 展新时期
想一想:
中国这么大,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 改革究竟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从城 市开始,城市是经济的中心;有人说 从农村开始,风险小;还有人说从沿 海开始,把握大。那么你的看法是什 么?
2.画了一个圈是什么?
3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首先是哪些城市?
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 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 开世界。 ——邓小平 1978· 12
对外开放是在某些地区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 取特别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外资,学习外国 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等互利的 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壮大我国社会主义 经济。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解读歌词:
1979 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 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 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1.“一位老人’’是谁?
凤阳花鼓词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改革前后农村情况的对比
窝头
馒头
电脑走进了农村家庭
改革前的衣服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 改革前的农村住房 改革前,全村看一台电视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 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2、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又是怎样转移的?
基本内容: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停止 工作重点转移 改革开放
(3)组织路线:拨乱反正,邓小平为核心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目内容,回答 以下问题: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化大革命之后党的工作重点是在什 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呢? 2、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又是怎样转移的? 3.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 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文化大革命之后党的工作重点是在什么 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呢?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材料: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 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 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 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的谈话
结合教材回答: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如何一 步一步形成的呢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1978年秋,邓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 的身份访问日本。图为邓小平乘坐新干线。
1979年初,邓小平出访美国。图为1979年2月2日,邓小平 在休斯敦附近的西蒙顿小镇观看牛仔竞技表演时戴上宽边 牛仔帽
1992年1月19日至23日,邓小平视察深圳并发表重要讲话 。图为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在国贸大厦。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农村,那么从什 么时候中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改革的重点 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呢? 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2).结合教材思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 任务和中心环节分别是什么呢?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含义: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 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沿海开放区
内地
开始: 1979年 决定对 粤闽 第一步 第二步 经济特区 (点) 沿海开放城市 (线) 第三步 沿海经济开放区 (小面)
厦门 珠海
第四步
内地 (大面)
多层次有重 点,点线面 汕 结合的全方 头 深圳 位对外开放
深圳特区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1981年的深南中路
深圳
观沧桑巨变,话深圳发展
有哪些区别呢? 背景不同: 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 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近代的开 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 被动开放。
目的不同: 当今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 经济;近代的开放是列强为了满足其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结果不同: 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 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海南
深 圳
珠 海
汕 头 厦 门
海 南一 角
上 海 浦 东 金 融 贸 易 区
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 “中华第一楼”
东方明珠电视塔
“中国第一塔”
金茂大厦
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
三亚夜景
历史的回音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
前提: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 不变(即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 给农民使用),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 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 的”。
歌曲《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 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大地间荡起滚 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 ·
★歌词中的“春天”寓意什么?两段歌词分别指 什么历史内容?
念奴娇 一代伟人邓小平 法兰西去,盗天火,任我长天霹雳。 旗举右江,千百里,奴隶翻身剑戟。 百战运筹,关山策马,刘邓传消息。 风雷磅礴,一体山河旗赤。 中华天府儿男,蜀道何难,更看泰山壁。 起落沉浮悬日月,仗剑倚天胆识。 海岸画圈,浦江说路,改革风雷激。 江山如画,昂奋神州十亿。
思考: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
改革后的衣服 农村的小城镇 农民住进楼房
安徽凤阳严银昌(立下第一份军令状的队长)一家
材料: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 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 %,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 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请根据图片及材料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怎样 的作用呢?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材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 食产量,粮食产量按每人平均计算,1958年303公斤,1978年 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 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 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 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 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 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 制。 ——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史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 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 的优越性?……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 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 个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性的论述》
请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开始摆 脱穷苦,开始迈开走向春天的新步伐呢?
结合材料及教材思考: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 农村开始呢?
抉择 ——18个红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手印的生死文书: 只见凤阳女出嫁, ……如果村干部坐 不见新娘进凤阳。 牢杀头,其他农户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 —— 凤阳花鼓词 养到18岁。
含义: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 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 各家各户使用(“包干到 户”、“包产到户”),农 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 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和 分配的自主权。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课堂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提出改革开放 的伟大决策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
缅怀小平同志
1920年,在法国 留学时的邓小平。
1948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组成由邓小平(左二) 任书记的五人总前委,统一领导和指挥中原、华东两大 野战军,举行淮海战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