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1. 引言1.1 文章背景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承载着无数事件和人物的记忆。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关键性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往往决定了一个时代的走向,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便是其中之一,是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转折时刻。
通过深入研究伟大历史性转折,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历史的重要事件,并从中汲取教训,指导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探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概念、意义、特点、影响以及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挖掘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启示我们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
历史性转折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通过研究历史性转折的概念、意义、特点、影响和案例,希望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通过研究伟大历史性转折的案例,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我们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本研究旨在引起学生对历史性转折的重视,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本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
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2. 正文2.1 历史性转折的概念历史性转折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重大转折点,通常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历史性转折不仅是历史进程上的重要节点,更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它往往改变了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现状,对后续的历史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历史性转折的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
历史性转折通常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是在一系列事件的交织和累积下突然爆发的,让人们难以预料和防备。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深圳今昔
看图说史
宝安(深圳前身)逃港图片
• 宝安外逃浪潮的警示 从1957年到1979年,宝安(深圳前身) 4次大规模外逃浪潮:前后共有20多万 人。 ——陈秉安《大逃港》
• 收入差距悬殊的比较 宝安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 罗芳村。两者人均年收入差距悬殊到 100倍。 ——陈秉安《大逃港》
农村实行的原因 是什么?
抉 择 ——18 个 红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手印的生死文书 : 只见凤阳女出嫁, …… 如果村干部坐 不见新娘进凤阳。 牢杀头,其他农户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 —— 凤阳花鼓词 养到18岁。
安徽凤阳严银昌(立下第一份军令状的队长)一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跨 了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 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农民不仅温饱有余, 县政府还进行了水利、电力、绿化等多项建设。
课堂朗读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
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 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 1978-12
(1978年12月)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
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 1978.12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历史必修第二册》 结合学案探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回忆道: “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逃港的人群突 然消失了!……” 近年来,大量的香港人拥入内地反而成 为一种潮流。 ……数据表明,到内地定居的 香港居民,2001年为4.1万余人,……2005年 为9.18万人,4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另外还有 8.02万人打算未来移居内地。 ——陈秉安《大逃港》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2.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进行对比,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3.通过案例分析、史料解读,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4.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表达、交流、倾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2)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3)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的曲折与困难?
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形成小组观点。
3.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2.改革开放的过程: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改革开放的重要事件,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
3.改革开放的成就:教师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阐述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概述历史的进程中,总会有一些事件或时刻被认为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点。
这些转折点标志着历史的变革与发展,对于国家、社会甚至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一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
革命的历史性转折历史上,许多国家和社会都经历过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一场革命的爆发往往导致旧体制的崩溃,为新的社会秩序和制度的建立打下基础。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性转折之一。
在1789年至1799年间,法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推翻了法国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深远。
它将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概念推向全世界,激发了其他国家的民主运动。
革命导致了法国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废除了特权阶级,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确立了个人自由和人权的概念。
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一场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阶级起义,于1917年10月爆发。
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鼓舞了其他国家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使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的重要政治力量。
同时,革命也改变了苏联自身的面貌,开始了一系列的社会转型和国家建设。
科技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科技革命事件被认为是历史性的转折点,它们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英国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发生的一场技术和经济变革。
通过蒸汽机的引入和机器生产的普及,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的组织方式。
工业革命引领了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增强了生产力和国家的财富。
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为后来的社会改革和工人运动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革命互联网的发明和广泛应用被认为是现代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共28张PPT)

内
沿 海
沿 海
经
经 济 开
开 放
济 特
地
放 区
城 市
区
对外开放特点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珠海 海南
浦东
厦门 汕 头
深圳
历史感悟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 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 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 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 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 经济合作与竞争。
自主探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 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 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回忆三:改革后的农村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
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 积极性,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回忆一:小学时代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北京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 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开端?
材料一: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的重 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 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 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 开端?
①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把工作重心转 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改革、开放时期。
③重视农业经济发展、提出发展经济的新 思路。
二:改革:
改革含义:
前提 改革的内容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 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课件

.
30
历史的回音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
31
改革开放的启示
概括这份文书的主要内容。
分田到户
.
10
安徽、四川
全国
包产到户 取消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1
活动三: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
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
12
土地改革 (1950--1952)
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 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 (1953--1956) 体经营 人民公社化 实行一大二公
开放 结果
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 的深渊。
.
现在的“开放” 主权独立
基本国策、主动开放
为了发展本国经济
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 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4
小结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
对内改革 责任制
推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动 了
社
经济特区
会 主
义
沿海开放城市
现 代
对外开放
化
沿海经济开放区
建
设
. 内地
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呢?
.
9
看图说史 18户农民的生死文书
时间: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
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 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的 上交公粮,不在(再)向 国家伸手要粮。如不成, 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 也干(甘)心,大家社员 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 到十八岁。
高考历史知识点: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在徘徊中前进——徘徊原因: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尤其是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指导方针。
前进表现:⑴科教文化事业出现全新局面如邓小平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8年初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⑵通过整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并有所发展。
⑶思想上经“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前进原因: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并开始大力整顿;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纠正“*”的左倾错误。
(2)、内容结果: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束缚。
(3)、意义: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底北京)——(1)、准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了思想基础;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全会的基本指导思想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准备);确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正确领导(组织准备)。
(2)、内容:①、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③、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④、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⑤、全会还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并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评价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3)、历史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V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意义: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一场深刻 的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 础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想僵化,迷
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
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 1978-12
二 、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沈阳有一个铜厂,一个电缆厂。两厂一墙之隔, 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 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 需要的铜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 浪费,时间上的浪费。 部分企业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核算不 健全……职工多生产少生产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 样……
开 放
深 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海南
厦门 珠海
海南 1985
深圳
汕 头
最新全球5大金融中心排名: 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深圳。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二 、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转 折 改 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 放
点 线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沿海开放城市
P44
上海
2010年2月21日,由全球著名的 毕马威咨询公司参与制定,法 国巴黎大区投资促进协会发表 公布的“世界最具吸引力”城 市排行榜中,英国伦敦位居榜 首,排名第二的是中国上海。 上海拥有的现代化研究中心数 量和写字楼数量甚至超过了英 国首都伦敦。
华西村
• 小有教——孩子从幼托到中学全 部免费; • 房有包——所有村民的住房全部 由集体负责分配; • 病有报——看大病小病全部报销 • 食有供——村委会为每位村民提 供一年3000多元的补贴; • 行有车——村子为每个家庭配一 至两辆小轿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预案◇教学目标【内容标准】⑴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⑵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⑶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了解【过程与方法】围绕课标,将本节内容重新组织为三个板块: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
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歌曲欣赏、影视短片、课堂讨论、自我展示、合作探究、课后习作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及反思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通过研讨农村改革和开办特区相关史实,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
通过感受深圳的沧桑巨变,加深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一个人,一个时代,在这里,我们要感谢一位老人,一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位伟人,是他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
课堂开始——(幻灯片)浏览几幅图片——喜看今日扬州火车站:扬州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润杨大桥:气势宏伟壮观,一桥飞架南北,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乡村新曲:看似平凡,但在过去却是奢望,是梦想,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同学谈身边的变化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近30年,民富国强,中国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幻灯片)世界银行这样评价中国:“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成就。
”今天,看似平常的成就,却来之不易。
中国自1840年以来,第一次真正接近了民族复兴的目标。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根溯源,共同探讨:指引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那场历史性的转折。
下面进入第一个板块的学习。
【学习第一个板块】寻找新路: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先点题:主要介绍三中全会)寻找新路,历经艰辛;路途曲折,惊心动魄。
1978年,一位高龄74岁的老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全班朗读)(幻灯片)“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1978-12-13 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粉碎“四人帮”,我党只用了几个小时;而转变路线,谈何容易。
它需要有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
为此,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花了整整2年的时间进行探索和准备。
(幻灯片)(首先观看《三中全会》的影视短片)改革开放的春雷——十一届三中全会(视频结束后的连接语)中国人民早就在期待着春雷的炸响。
下面我们共同梳理: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幻灯片)内容:三条路线的拔乱反正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组织路线:为了保证这次历史性转变顺利进行,不再走大的弯路,全会在组织上采取重大措施。
形成以邓小平以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会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全会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图文显示)意义: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衡量三中全会价值的标准,就要把三中全会和它以前的决策相比,看看三中全会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
“三中全会”有“三新”。
①新道路: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②新时期:开始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③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这样比一比,我们就会发现,三中全会实在是了不起。
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也只有五天(1978/12/18-22)。
从78年到今年,已过去了28个年头了。
三中全会的精神在今天有没有过时?三中全会最基本的精神实质就是,倡导求真务实,允许大胆创新,锐意改革,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三中全会的精神并没有过时,仍普照中华大地。
1978年邓小平向全党振臂高呼:(全班朗诵)(幻灯片)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1978-12-13 这是一位长者对全党的呼吁,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把改革和党、国家的命运相联系。
下面进入第二个板块的学习。
【学习第二个板块】中国特色:改革的历程和成功(先点题:主要讲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打开了突破口。
(幻灯片)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起步?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
①农村困境: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改革迫在眉睫。
(这是多么大的一件事,可谓是千钧重担。
)②基本国情: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稳定。
③农民首创:是饿死,还是变革?走投无路的中国农民必须作出抉择。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幻灯片)安徽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过去有两样东西闻名全国:一是凤阳花鼓;二是凤阳穷,十年有九年荒。
小岗村民签下了“生死状”,(点击图文)共有18位,他们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安徽的做法,在当时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
既不符合宪法的规定,宪法上有人民公社;又不符合党的决议,中央49号文件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
坐牢杀头的情况最终没有发生,而包产到户的结果却是粮食大丰收,凤阳人一步跨过温饱线,告别了饥饿。
(显示其余3幅图片)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
83年初,全国93%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过改革,农村走上了富裕路。
(幻灯片)农村的改革为何能取得成功?(图文显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农村的改革,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村改革的成功也推动着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下面我们简单地谈一谈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如何?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分配制度。
)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
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图片显示)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总结: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邓小平78年曾说:(幻灯片)(全班朗读)“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对外开放,缩短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下面进入第三个板块的学习。
【学习第三个板块】和平崛起:从特区到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先点题:主要介绍对外开放)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颗启明星是在邓小平倡导下创办的深圳特区。
(幻灯片)“还是办特区好,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 1979-4 “杀出一条血路”,是一句军事术语,承载了老人多么急切的期盼,也预示着前方的道路是多么的艰难。
禁区突破,国门打开。
深圳人民放胆一搏,特区的生命力很快就迸发出来。
(幻灯片)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高楼林立、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图文显示)课堂讨论:观沧桑巨变,话深圳发展深圳的沧桑巨变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深圳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的今天。
深圳的成功,激励着全国人民,带动了全国的开放。
(幻灯片)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图文演示,连续点击)第1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2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第3步:相继开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第4步:到海南建省全岛办大特区;第5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第6步:内地开放。
一首歌的歌词这样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当年邓小平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从南方吹到北方,从沿海吹到内地。
特区不特的现象,已不足为奇了,中国已是一个全面开放的中国了。
讨论对外开放的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课堂讨论)历史的回音——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不怕风险,敢闯敢干;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幻灯片)课堂习作活动内容:围绕“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三个话题写一篇课堂习作。
活动要求:①联系实际;②所写问题角度要小;③相互合作、相互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