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课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课件
10
(3)、农村改革过程:
①农村改革改什么?
改体制,改人民公社体制
农村改革的过程
1.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大包干) 2.四川广汉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 3.在中央的肯定和支持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推广起来 4.到1983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到93%
11
核心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思考:当时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着哪些问题? 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使企业没有 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吃“大锅饭”的局面, 使企业失去活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分别是什 么呢?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十二届三中全会) 基本任务: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建设社会主义 • D.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
主义思想路线
24
第一步
多层次有重点, 点、线、面结 合的全方位对 外开放。
经济特区
第二步 第三步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南
第四步
开放上海浦东
第五步 内地
19
我国从1979 年到1990年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1.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措施。 2.1980---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四个经济特区。 3.1984----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福建的福州) 4.1985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 区为经济开放区。海南为经济特区。 5.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6.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
改革开放之前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4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26张PPT)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26张PPT)

压抑农民生产积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1
借地度荒
问题2:为什么小岗村民能够走在改革的前沿呢?
2
生死之约
时间: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内容:我们分田到户, 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以后能干,每户保 证完成全年的上交公 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粮。如不成, 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 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开始标志: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 面展开
政企不分
政企分开
平均主义
高度集中管理
单一公有制
按劳分配
厂长责任制
公有制为主、 多种所有制并 存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敢为天下先” 的历史担当
“杀出一条血路” 的革命精神
一个大国 的艰难转 身
工作重点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一)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 (2)战略决策 (3)具体要求
(4)伟大决策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指导方针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 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1)提高生产力,改革同生产力 不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2)肯定权力下放的原则,解决 党政企不分等问题。
回首 1978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
——《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生前访谈录》
农民敢于冒险的精神
材料二:“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
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
的稳定关系中极大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
——温家宝总理《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 其基本精神就是发展生产,改善民生。· · · · · · 关注民生,这是 今年两会的一个热点和焦点。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 2007.3.13.
第一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转折”的背景:在徘徊中前进
“转折”的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 “转折”的体现:拨乱反正
一、“转折”的背景:在徘徊中前进
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
(1)科教事业出现新面貌;
1. 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 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 1977年底,高考制度恢复。
(2)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 (3)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思想上 1. 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 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 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2.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 · · · · 毫无疑问,“和谐社会”思想理 论 就是我们建设新世纪思想价值体系的核心和旗帜。 ——国家主席胡锦涛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1978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473亿美元,2005年达到了22300 亿美元,居美国、日本、德国之后,列世界第四位。
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技 进步的决定》,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课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课件

.
30
历史的回音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
31
改革开放的启示
概括这份文书的主要内容。
分田到户
.
10
安徽、四川
全国
包产到户 取消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1
活动三: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
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
12
土地改革 (1950--1952)
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 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 (1953--1956) 体经营 人民公社化 实行一大二公
开放 结果
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 的深渊。
.
现在的“开放” 主权独立
基本国策、主动开放
为了发展本国经济
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 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4
小结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
对内改革 责任制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动 了

经济特区
会 主

沿海开放城市
现 代
对外开放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
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呢?
.
9
看图说史 18户农民的生死文书
时间: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
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 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的 上交公粮,不在(再)向 国家伸手要粮。如不成, 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 也干(甘)心,大家社员 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 到十八岁。

3[1].2二_伟大的历史性转折_课件

3[1].2二_伟大的历史性转折_课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1. 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化运动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农民领取生产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 ( ) D A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 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 C目的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D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 社会主义道路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讲话
产生的历史巨人 孙 中 山 毛 泽 东
巨变的标志
辛亥 革命
新中国 的成立
十一届 三 中全 会召开
邓 小 平
凤阳地多不打粮, 抉择—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磙子一住就逃荒。 „„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 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凤阳花鼓词
这是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76年产粮 1980年产粮
0.77亿公斤 5.02亿公斤
“一个人,一个时代,在这里,我 们
要感谢一位老人,一位中国人民的
儿子,一位伟人,是他让中国人民 富了起来。”
第 二 课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高级中学 叶俊华 2012.03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1978年12月 2、地点: 北京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3、内容:⑴思想路线:
5. 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 在工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D 年份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共20张PPT)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共20张PPT)

课本“材料阅读与思考”: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说明为什么说 这是一个“大政策”?它的落实主要体现 在哪些方面?
因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能起到 带头和示范的作用,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发 展,这种政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落实体现在推动了经济特区、沿海开 放区的对外开放,它们成为最先富裕起来 的地区。
历史的回音
如今飞出金凤凰。
村民家家住400到 600平方米的别墅, 有100到1000万的 资产,有1到3辆 小汽车。2005年, 华西实现销售收 入308亿。 全村建有塔群、 隧道、龙西湖、 桥文化、天安门、 山海关、世界公 园、农民公园、 以及百米金塔、 千米长龙、万米 长廊、万米长城 等80多个旅游景 点。
• 近年来,大量的香港人涌入内地反而成为一种潮流。原国务 院副总理田纪云说:“……回来的人却越来越多。为什么? 就是因为我们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这边比他 们那边还好些了。……离开经济的发展,离开人民生活的改 善,整天领着大家去唱‘社会主义好’,这样的社会主义是 巩固不了的。‘文革’时不是天天唱‘社会主义好’吗?心 里真觉得很好吗?未必。后面加上‘就是好,就是好’,强 词夺理嘛!”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发表了《改革的步子要加快》的谈话:
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 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 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 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 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 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 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安徽凤阳严银昌(立下“生死文书”的生产队长)一家
说凤阳,道凤阳,
1987 年 粮 食 产 量 达 到 4 亿 吨 , 比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23张PPT)(很好)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23张PPT)(很好)

伟 路线
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

的 历
政治 路线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回归八大) 文革:“阶级斗争为纲”
史 转 折
组织 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
伟大
实行改革开放
决策
文革:体制僵化、社会封闭
有人把这次全会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请你归 纳一下,全会从哪几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①从党的指导思想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1979年1月1日 的《时代》,邓小 平被评为本年度的 风云人物。
标题写着:邓 小平,中国新时代 的形象。
改革开放的总设 计师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三次 重大转折的会议:
1.第一次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
东的正确领导,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2.第二次是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
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 设时期。
中共领导开辟的两条特色道路
道路名称 历史时期 代表人物 特点
历史任 结果 务
中国特 新民主主 色革命 义革命时 道路 期
毛泽东
农村包 围城市
反帝反 封建
取得新民 主主义革
命胜利
中国特色 实现社会主
社会主义 义现代化历 邓小平
实现现 开放现代化 代化 建设的巨大
成就
月七届二中全会
工作重心由乡村 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粉碎“四人帮”后, 1978年12月十一届 三中全会
把工作中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 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影响:①指明了出路,为 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②滋长了“左”倾情绪。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

1958年303公斤,1978年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
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
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
极大。
材料三 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
党的历史上生 死攸关的转折 点
七届二 中全会
1949 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 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 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 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由乡 村转移到城市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 议
1927 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 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八七会 议
遵义会 议
七届二 中全会
十一届 三中全 会
历史意义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 议
1927 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 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 败到土地革命 兴起的转折点
抉 择 ——18 个 红 手印的生死文书: …… 如 果 村 干 部 坐 牢杀头,其他农户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 养到18岁。
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
安徽、四川
全国
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1.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做出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建代设化上 来的战略决策。
(2)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 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 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 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 权力下放 的原则,提 出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 期存在的问题。 3.历史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 义的伟大转折。
2.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突出特点? 提示 (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 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特点:首先,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 有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其次,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 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 农民家庭的积极性,最后,它是在党的领导下 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2)进程 ①出现: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秘密实行包产到 户;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农民自发实行联产到组、包 产到组的责任制;四川省广汉县的一个公社率先取 消 人民公社 ,挂出乡人民政府的牌子。 ②推广:在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支持下,1980年,中共 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 生产责任制 的文件,肯定 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包“干到户 ”的责 任制迅速推广。 (3)意义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 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4.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 外开放? 提示 (1)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 或重要海运港口。 (2)是著名的侨乡,有利于吸引外资。 (3)离港澳台较近,便于学习先进经验。 (4)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5)资源较为丰富。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探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 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 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 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面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请回答: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①概况: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 上海浦东 地区的决策,提出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 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②意义: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 放的重要标志。 2.历史意义: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 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 区——内地这样一个 多层次 、有重点、点面结合 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
三、实行对外开放 1.重大举措
(1)创办经济特区 ①设立:1979年,我国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 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自主权。 1980年,决定设立深圳、 、珠汕海头和厦门四个经 济特区。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②意义: 经济特区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方针: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 了《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 的决定》。 ①内容:把增强 企业活力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 的中心环节,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②历史意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 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 城市。 (2)内容: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 离的原则,改变国营企业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 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在企业内部实行 厂长 (经 理)负责制。 (3)历史意义: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 能力在改革中不断增强,效益显著提高;调动了 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2)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 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 性转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的期到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中国农业集体化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 制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 一些地方的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 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问题思考 1.怎样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最
伟大转折? 提示 (1)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 重束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将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开辟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 大起点。 (4)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会议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提示 (1)1978—1984年为第一阶段,其中心环 节为扩大企业自主权,中国的经济改革从此全面展 开。 (2)1984—1992年为第二阶段,其中心环节为增 强企业活力,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改革中不断增强。 (3)1992年以后为第三阶段,其中心环节是实行产 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 进入了制度创新的阶段。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①概况: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 等14个 沿海港口 城市,在这些城市扩大开展对外 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 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②意义: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 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 国务院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 地区和 环渤海 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