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

合集下载

《伟大的历史转折》PPT

《伟大的历史转折》PPT

第十七页,共29页。
第十七页,编辑(biānjí)于星期五:十五点 十三 分。
三、拨乱反正---加强(jiāqiáng)民主与法制建设
第十八页,共29页。
第十八页,编辑(biānjí)于星期五:十五点 十三 分。
1.平反(píngfǎn)冤假
错案
❖ 1978年12月,中央为彭德怀、陶铸冤案予以平 反;1980年,中共中央撤消了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 (zhǒngzhǒng)罪名,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 的冤案得到平反。
第五页,共29页。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五点 十三分。
材料(cáiliào)二 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 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 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 。
——邓小平
第六页,共29页。
第六页,编辑(biānjí)于星期五:十五点 十三分 。
材料三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shíjiàn)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理论上根本否定了 “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两种截 然不同的反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这样拉开 了序幕。”
第十页,共29页。
第十页,编辑(biānjí)于星期五:十五点 十三分。
二、伟大(wěidà)转折---十一届三 中全会
第十一页,共29页。
第十一页,编辑(biānjí)于星期五:十五点 十三分。
自主探究二: 角色体验(tǐyàn):做一位
小记者
(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并有幸参加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道(bàodào)工作,请你为大家 做现场采访和报道(bàodào)。可从时间、地点、 大会内容和意义等几方面进行报道(bàodào)。)
第十二页,共29页。
第十二页,编辑(biānjí)于星期五:十五点 十三分。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课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课件
10
(3)、农村改革过程:
①农村改革改什么?
改体制,改人民公社体制
农村改革的过程
1.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大包干) 2.四川广汉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 3.在中央的肯定和支持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推广起来 4.到1983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到93%
11
核心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思考:当时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着哪些问题? 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使企业没有 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吃“大锅饭”的局面, 使企业失去活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分别是什 么呢?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十二届三中全会) 基本任务: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建设社会主义 • D.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
主义思想路线
24
第一步
多层次有重点, 点、线、面结 合的全方位对 外开放。
经济特区
第二步 第三步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南
第四步
开放上海浦东
第五步 内地
19
我国从1979 年到1990年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1.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措施。 2.1980---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四个经济特区。 3.1984----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福建的福州) 4.1985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 区为经济开放区。海南为经济特区。 5.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6.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
改革开放之前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4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讲课稿

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讲课稿

结果
到1987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是把高度集中 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 控的管理体制,以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 创造性和积极性。
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是把单一的公有制 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思考: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
有哪些区别呢?
背景不同: 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 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近代的开 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 被动开放。
目的不同: 当今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 经济;近代的开放是列强为了满足其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结果不同: 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 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二、对内改革 三、对外开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的转移
1、召开: 1978年12月,北京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讲话
1.阅读全会内容,归纳全会的方针政策? 2.哪一政策是全会的核心内容?会议召开的意义? 3.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位于广东省境内的经济特区,不包括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6.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开始于:
A设立经济特区 C开辟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开放上海浦东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的相同点是( ) A、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B、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分并存 C、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克服平均主义

《伟大的历史转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PPT课件2

《伟大的历史转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PPT课件2

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 1978年12月 地点: 北京
内容:
确立指导思想: 做出战略决策: 形成领导集体:
(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意义: (2)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
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3)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
第 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工作重心由乡村转 二 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移到城市。 次
第 在粉碎“四人帮”后, 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次 上。
附2: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巨变
结果
产生的历史巨人
第 辛亥革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
一命
治,建立了资产阶级

共和国。
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 性,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 大人物。据此请回答:
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指什么?每次巨 变产生的伟人分别是谁?
孙 中 山 毛 泽 东 邓 小 平
附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景
内容
第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 一 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地,以农村包围城 次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市。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时间、地点: 会议主要内容: 伟大历史意义:
动手动脑 自己思考
2.召开: 时间: 1978年底 地点: 北京
3.重要内容:
①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

讨论 思考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_课件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_课件

二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的改革 1.在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原因: 2.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1.1978年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 (2)过程: 2.安徽、四川试行 3.1979年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主要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 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答:原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自力更生。
1979年4月,邓小平与广东省委书记习仲 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 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 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 路来。 ——邓小平谈话 请思考: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哪里开始 呢?
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形成 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 区——内地”这一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历史的回音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 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 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共28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共28张PPT)


沿 海
沿 海

经 济 开
开 放
济 特

放 区
城 市

对外开放特点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珠海 海南
浦东
厦门 汕 头
深圳
历史感悟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 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 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 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 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 经济合作与竞争。
自主探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 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 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回忆三:改革后的农村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
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 积极性,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回忆一:小学时代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北京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 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开端?
材料一: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的重 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 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 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 开端?
①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把工作重心转 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改革、开放时期。
③重视农业经济发展、提出发展经济的新 思路。
二:改革:
改革含义:
前提 改革的内容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 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课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课件

.
30
历史的回音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
31
改革开放的启示
概括这份文书的主要内容。
分田到户
.
10
安徽、四川
全国
包产到户 取消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1
活动三: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
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
12
土地改革 (1950--1952)
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 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 (1953--1956) 体经营 人民公社化 实行一大二公
开放 结果
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 的深渊。
.
现在的“开放” 主权独立
基本国策、主动开放
为了发展本国经济
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 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4
小结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
对内改革 责任制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动 了

经济特区
会 主

沿海开放城市
现 代
对外开放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
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呢?
.
9
看图说史 18户农民的生死文书
时间: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
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 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的 上交公粮,不在(再)向 国家伸手要粮。如不成, 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 也干(甘)心,大家社员 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 到十八岁。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23张PPT)(很好)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23张PPT)(很好)

伟 路线
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

的 历
政治 路线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回归八大) 文革:“阶级斗争为纲”
史 转 折
组织 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
伟大
实行改革开放
决策
文革:体制僵化、社会封闭
有人把这次全会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请你归 纳一下,全会从哪几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①从党的指导思想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1979年1月1日 的《时代》,邓小 平被评为本年度的 风云人物。
标题写着:邓 小平,中国新时代 的形象。
改革开放的总设 计师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三次 重大转折的会议:
1.第一次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
东的正确领导,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2.第二次是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
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 设时期。
中共领导开辟的两条特色道路
道路名称 历史时期 代表人物 特点
历史任 结果 务
中国特 新民主主 色革命 义革命时 道路 期
毛泽东
农村包 围城市
反帝反 封建
取得新民 主主义革
命胜利
中国特色 实现社会主
社会主义 义现代化历 邓小平
实现现 开放现代化 代化 建设的巨大
成就
月七届二中全会
工作重心由乡村 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粉碎“四人帮”后, 1978年12月十一届 三中全会
把工作中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 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影响:①指明了出路,为 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②滋长了“左”倾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8年303公斤,1978年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
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
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
极大。
材料三 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
党的历史上生 死攸关的转折 点
七届二 中全会
1949 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 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 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 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由乡 村转移到城市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 议
1927 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 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八七会 议
遵义会 议
七届二 中全会
十一届 三中全 会
历史意义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 议
1927 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 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 败到土地革命 兴起的转折点
抉 择 ——18 个 红 手印的生死文书: …… 如 果 村 干 部 坐 牢杀头,其他农户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 养到18岁。
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
安徽、四川
全国
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
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
党的历史上生 死攸关的转折 点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 议
1927 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 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 败到土地革命 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 议
1935 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 央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 心的正确领导
是由大革命失 败到土地革命 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 议
1935 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 央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 心的正确领导
党的历史上生 死攸关的转折 点
七届二 中全会
十一届 三中全 会
1949 年
1978 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提出党 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 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 社会主义国家
——邓小平《一心一意搞建设》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
(1)思想路线: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工作中心转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决定: 改革开放(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管 理方式等;肯定权力下放、精简机构等);
2)、意义: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新道路: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新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新领导: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和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3)促进城市经济体制改
列举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
1、1950-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1953年,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制程度,扩 大公有化规模,破坏了生产力。 4、1978年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 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本节知识框架
伟大的历史性 转折(1978~ 1992年)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3、对外开放
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探 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 发展(1949~1976年)
二 、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978~1992年)
二 、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 1992年)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 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的历史意义。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 议
1927 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 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 败到土地革命 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 议
1935 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 央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 心的正确领导
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
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依据材料,分析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参考答案:(1)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低;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3)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工作重心由乡 村转移到城市
是建国以来党 的历史上具有 深远意义的伟 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 转折(1978~ 1992年)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2、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 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食产量,
产 值 达 到 4676 亿 元 , 比 1978 年 增 加 了 近 三
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思考:请根据以上图片和文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怎样的作用?
(1)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以及国民
经济的发展;(2)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
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 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 的优越性? “四人帮”叫嚷要搞“穷社会主义”、 “穷共产主义”,胡说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的, 简直是荒谬之极! ……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 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