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9、“文革”后,“在徘徊中前进”局面出现 主要原因是 ①“文革”积累了许多政治和社会问题 ②“左 的错误仍在继续 ③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改变 ④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两个凡是”的实质是 A、捍卫毛泽东思想 B、防止修正主义 C、执行教条主义 D、坚持“左”倾错误 11、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形成于 A、十一大 B、十二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原因: 华国锋继续犯“左”的错误,顽固地 坚持“两个凡是”。 论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意义: ①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 思想路线。 ②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 了长期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 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晚年发动的“文化大 革命”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 灾难。总体来说,他的功 绩是主要的,占七分,错误是次要的,占三分。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 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指挥的结晶。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 所以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共的 宝贵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坚 持毛泽东思想,并以符合实际的新原则和新结论丰富和 发展毛泽东思想。当前改革开放时期的邓小平理论就是 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重新。
工作重心转移:(1)1927年大革命失败 后,通过三大起义的武装革命实践,确立了 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2)1949年在西柏 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党和国家工 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逐步把我国由农业 国变为工业国的指导方针。(3)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 为纲”的错误方针,提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 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放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1、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回归八大)(文革:“阶级斗争为纲”)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实行改革开放(文革:体制僵化、社会封闭)2、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含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的必要性(1)原因:旧有的经济体制下,广大农民的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民承受着巨大的基本生活方面的压力。
(2).经过: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向全国;(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特点:分田到户,自负盈亏(4)意义: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城市改革.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空前发展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企业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三、对外开放1、必要性:历史教训:关起门来搞建设,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扩大。
现实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过程:1.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措施。
2.1980---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四个经济特区。
3.1984----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福建的福州)4.1985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为经济开放区。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深圳今昔
看图说史
宝安(深圳前身)逃港图片
• 宝安外逃浪潮的警示 从1957年到1979年,宝安(深圳前身) 4次大规模外逃浪潮:前后共有20多万 人。 ——陈秉安《大逃港》
• 收入差距悬殊的比较 宝安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 罗芳村。两者人均年收入差距悬殊到 100倍。 ——陈秉安《大逃港》
农村实行的原因 是什么?
抉 择 ——18 个 红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手印的生死文书 : 只见凤阳女出嫁, …… 如果村干部坐 不见新娘进凤阳。 牢杀头,其他农户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 —— 凤阳花鼓词 养到18岁。
安徽凤阳严银昌(立下第一份军令状的队长)一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跨 了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 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农民不仅温饱有余, 县政府还进行了水利、电力、绿化等多项建设。
课堂朗读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
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 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 1978-12
(1978年12月)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
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 1978.12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历史必修第二册》 结合学案探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回忆道: “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逃港的人群突 然消失了!……” 近年来,大量的香港人拥入内地反而成 为一种潮流。 ……数据表明,到内地定居的 香港居民,2001年为4.1万余人,……2005年 为9.18万人,4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另外还有 8.02万人打算未来移居内地。 ——陈秉安《大逃港》
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历史是人类社会的过去,也是未来的预示。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些时刻成为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中期欧洲的一场文化变革。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进行了重新发掘,推崇人文主义和理性,倡导自由思想和个性解放。
这场文化变革在欧洲大陆各个国家迅速蔓延,引导了欧洲社会从中世纪走向近代。
文艺复兴取代了一切理念上的陈旧和超验,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交流和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发生的一场工业变革。
工业革命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技术进步、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工人技能和劳动力供应等等。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工具和劳动力的发展和革新,并使得工厂和越来越多的市场规模化发展。
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的框架下的自由贸易和贸易路线的发展。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的法国。
这场革命的目标是推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并获得人民平等和自由的权利。
法国大革命的核心是民主自由思想和革命意识形态的深入人心,以及民众集结的呼声和拉山籍的维护。
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民主自由思想和平等思维的普及,必须让每个人得到平等的权利和尊重。
二战与冷战二战和冷战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转折之一。
二战是全球规模最大最破坏性的战争, 它由多种因素所共同导致:民族和政治纷争,军事和科技的发展。
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成了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它们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合作与竞争极为复杂,形成了美、苏两极的全球战略格局里,成为了冷战的最主要表现。
二战以及冷战的结束给世界带来了世界性的和平与发展,也推动世界走向了一个稳定性与秩序化的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是20世纪末中国的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该历史转折的核心是国家经济模式的变革和开放的政策从而加速对外开放,推动了市场的改革和深入发展。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概述历史的进程中,总会有一些事件或时刻被认为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点。
这些转折点标志着历史的变革与发展,对于国家、社会甚至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一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
革命的历史性转折历史上,许多国家和社会都经历过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一场革命的爆发往往导致旧体制的崩溃,为新的社会秩序和制度的建立打下基础。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性转折之一。
在1789年至1799年间,法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推翻了法国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深远。
它将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概念推向全世界,激发了其他国家的民主运动。
革命导致了法国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废除了特权阶级,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确立了个人自由和人权的概念。
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一场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阶级起义,于1917年10月爆发。
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鼓舞了其他国家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使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的重要政治力量。
同时,革命也改变了苏联自身的面貌,开始了一系列的社会转型和国家建设。
科技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科技革命事件被认为是历史性的转折点,它们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英国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发生的一场技术和经济变革。
通过蒸汽机的引入和机器生产的普及,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的组织方式。
工业革命引领了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增强了生产力和国家的财富。
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为后来的社会改革和工人运动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革命互联网的发明和广泛应用被认为是现代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共28张PPT)

内
沿 海
沿 海
经
经 济 开
开 放
济 特
地
放 区
城 市
区
对外开放特点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珠海 海南
浦东
厦门 汕 头
深圳
历史感悟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 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 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 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 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 经济合作与竞争。
自主探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 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 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回忆三:改革后的农村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
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 积极性,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回忆一:小学时代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北京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 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开端?
材料一: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的重 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 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 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 开端?
①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把工作重心转 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改革、开放时期。
③重视农业经济发展、提出发展经济的新 思路。
二:改革:
改革含义:
前提 改革的内容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 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课件

.
30
历史的回音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
31
改革开放的启示
概括这份文书的主要内容。
分田到户
.
10
安徽、四川
全国
包产到户 取消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1
活动三: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
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
12
土地改革 (1950--1952)
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 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 (1953--1956) 体经营 人民公社化 实行一大二公
开放 结果
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 的深渊。
.
现在的“开放” 主权独立
基本国策、主动开放
为了发展本国经济
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 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4
小结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
对内改革 责任制
推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动 了
社
经济特区
会 主
义
沿海开放城市
现 代
对外开放
化
沿海经济开放区
建
设
. 内地
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呢?
.
9
看图说史 18户农民的生死文书
时间: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
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 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的 上交公粮,不在(再)向 国家伸手要粮。如不成, 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 也干(甘)心,大家社员 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 到十八岁。
3[1].2二_伟大的历史性转折_课件
![3[1].2二_伟大的历史性转折_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da3c5d3c1ec5da50e270de.png)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1. 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化运动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农民领取生产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 ( ) D A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 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 C目的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D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 社会主义道路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讲话
产生的历史巨人 孙 中 山 毛 泽 东
巨变的标志
辛亥 革命
新中国 的成立
十一届 三 中全 会召开
邓 小 平
凤阳地多不打粮, 抉择—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磙子一住就逃荒。 „„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 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凤阳花鼓词
这是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76年产粮 1980年产粮
0.77亿公斤 5.02亿公斤
“一个人,一个时代,在这里,我 们
要感谢一位老人,一位中国人民的
儿子,一位伟人,是他让中国人民 富了起来。”
第 二 课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高级中学 叶俊华 2012.03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1978年12月 2、地点: 北京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3、内容:⑴思想路线:
5. 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 在工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D 年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农村的改革 (1)原因: 农业大国 国民经济的基础 原有体制的弊端 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 安徽、四川试行 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过程:
(3)主要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意义: 变革 推动 改变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请思考:
1、城市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国营企业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 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 己的”。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 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 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形式。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 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 74000亿元,增至2002年的102000亿 元。全国粮食产量1998年达到5亿吨。 粮食等农产品的供应,在2002年实现 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 历史性转变。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 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 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课堂检测
3、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B、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C、让世界认识中国 D、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最早进行对外开放 的省份是 A、广东、浙江 B、广东、广西 C、广东、福建 D、海南、福建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 国家立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 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 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 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 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 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二○○六年三月 二○○六年三月
上 海 浦 东 金 融 贸 易 区
深圳特区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位于深圳市中心的大型宣传画《小平同志在深圳》
《春天的故事》部分歌词
•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 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 山。 •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 边写下诗篇,大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 帆。 1、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
内
地
沿 海 经 济 开 放 区
沿 海 开 放 城 市
经 济 特 区
珠海
汕头
厦门
深圳 海南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原因:
设立经济特区 开放沿海城市 2、过程: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开放内地城市
3、格局: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4、特点: 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工作重点的转移
(1)时间:1978年12月 (2)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3)转移: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现代化建设, 实行改革开放。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1)伟大转折 (2)历史性转变 (3)开辟道路,揭开序幕 (4)光辉标志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 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 展社会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 会主义制度,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 展。
2、城市的改革 (1)基本任务 (2)中心环节 (3)国企改革 3、意义
• 对外开放是在某些地区的对外经济活 动中采取特别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外 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 方法,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 外贸易,壮大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请思考:
1、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 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 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里的“转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及时 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上来,实现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实现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会议还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相关链接
• 史海泛舟: /history • 中共党史网: • 历史回廊: • CCTV历史频道: /history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请同学们思考 :
1、党的工作重点是在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 定转移的?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是怎样转移的?此次会 议的召开,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意义? 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还实行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具有深远意义的伟 大转折。
课堂小结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三、开放——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课堂检测
1、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伟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A、肯定了经济八进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D、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2、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B、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土地私有,自负盈亏 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调 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郊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后,农民在年终分配时露出了笑脸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请思考:
1、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会首先在农村 兴起? 2、农村的改革是怎样进行的?其主 要内容是什么? 3、农村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政策落 实到实践中。后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一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2、歌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歌词歌颂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讴歌了改革开放及其伟 大成就,反映了人民对于改革开放的拥护。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 有何不同?
1、前提不同。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完整、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国力增强的前提下主动进行 的;旧中国的开放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家主权丧失的前提下的被动开放。 2、性质不同。今天的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 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为了加速我国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旧中国的开放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策, 是帝国主义为了向中国输出商品、掠夺中国而提出的。 3、结果不同。今天的开放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中国 的民族经济;旧中国的开放是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 略,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发展。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执教:蒋玉玲
“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 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 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 决了这个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性的论述》
请思考 歌曲《春天的故事》和邓小平的 这段谈话说明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