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 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 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中共十五大报告》
领 导 我 们 苏 醒 了
二十世纪的第 一次巨变—— 推翻二千多年 的君主专制, 建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推 动了中国的政 治民主化的进 程。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P53 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 当分离的原则,改变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 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各种形式承包 经营责任制;实行厂长负责制等。
材料:到2005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2.1万 亿美元,平均年增长9.9%,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世 界第五位,2006年我国综合国力世界排名第六位。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又具有怎样的经 济意义呢?
单位(亿元)
文革十年
改革开放后(1992-2001)
改革开放的启示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封闭只能落后,落后只能挨打。 4、开放的注意事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做任何事情都要善于总结,善于学习,虚心学习,不能 妄自尊大。
•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党,是一个不断进 取创新的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年份 上缴粮食 吃国家回销粮
1956--1978
9亿6千万公斤
13亿4千万公斤
安徽省凤阳县改革以后:
年份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粮食产量 5.02亿公斤
6.70亿公斤 7.15亿公斤
据统计,全国在1987年粮食产 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 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 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 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 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1. 引言1.1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深入探讨历史上重大的转折时刻,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思维。
本教学设计将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目标方面,本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性转折对社会和个体都具有重要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将围绕历史性转折的定义、特点、原因及影响展开,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包括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多媒体展示等,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评价机制将考察学生对历史性转折的理解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合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学习。
总结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性转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展望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将是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和历史意识的深化,对未来教学工作的启示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正文2.1 引言部分内容介绍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中,引言部分的内容介绍是非常重要的,它为整个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引言部分内容介绍中,首先需要介绍教学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我们知道,历史性转折是指在历史发展中,由于某些重大事件或因素的影响,导致社会、国家或民族的发展方向发生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往往对后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针对历史性转折的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重大事件的影响。
在引言部分内容介绍中,还需要明确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教学设计围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展开,要求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对后续发展的启示。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历史性转折的事件,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历史的必然性和变革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1. 引言1.1 文章背景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承载着无数事件和人物的记忆。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关键性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往往决定了一个时代的走向,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便是其中之一,是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转折时刻。
通过深入研究伟大历史性转折,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历史的重要事件,并从中汲取教训,指导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探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概念、意义、特点、影响以及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挖掘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启示我们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
历史性转折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通过研究历史性转折的概念、意义、特点、影响和案例,希望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通过研究伟大历史性转折的案例,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我们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本研究旨在引起学生对历史性转折的重视,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本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
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2. 正文2.1 历史性转折的概念历史性转折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重大转折点,通常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历史性转折不仅是历史进程上的重要节点,更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它往往改变了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现状,对后续的历史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历史性转折的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
历史性转折通常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是在一系列事件的交织和累积下突然爆发的,让人们难以预料和防备。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是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这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本教学设计以中学历史课程为背景,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1)了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相关内容和重大事件。
(2)了解这些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巩固学生对历史事件相关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伟大的历史性转折》:通过学习特定的历史事件,理解这些事件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老师讲解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解和分析。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分享。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4)多媒体辅助: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历史事件,增加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六、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准备1.教学手段(1)多媒体设备:用于呈现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教学板书:用于整理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记忆。
2.教学资源(1)历史教材:巩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掌握。
(2)多媒体资料:用于呈现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七、教学评估1.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学生自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问题和不足。
2.小组评价:小组成员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3 意义: 意义: 1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 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 伟大转折。 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 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 期。 2 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在这次会上开 始形成的。 始形成的。这次会议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 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1 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继续犯“左”的错误, 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继续犯“ 的错误, 党的指导思想也仍然没有改变, 党的指导思想也仍然没有改变,在经济建设上又 急于求成,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徘徊的局面。 急于求成,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徘徊的局面。 2 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进行大力整 1977年 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 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出现了全新的面貌, 顿,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国 民经济也得到较快恢复。 民经济也得到较快恢复。 3 思想理论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 思想理论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解放 了人们的思想。 了人们的思想。
文革的结果: 文革的结果: 1、政治:民主法制被践踏,干部群众遭迫害 、政治:民主法制被践踏,
2、经济:国民经济遭破坏,人民生活未改善 、经济:国民经济遭破坏,
3、文化科技遭摧残,传统文化被毁弃 、文化科技遭摧残,
第一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
在徘徊中前进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
高中历史教案: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前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的标志。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
◆从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工作重点的转移■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资料卡片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农业集体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到1977年,农民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
在一些地方,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地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空前的大丰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概述历史的进程中,总会有一些事件或时刻被认为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点。
这些转折点标志着历史的变革与发展,对于国家、社会甚至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一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
革命的历史性转折历史上,许多国家和社会都经历过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一场革命的爆发往往导致旧体制的崩溃,为新的社会秩序和制度的建立打下基础。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性转折之一。
在1789年至1799年间,法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推翻了法国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深远。
它将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概念推向全世界,激发了其他国家的民主运动。
革命导致了法国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废除了特权阶级,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确立了个人自由和人权的概念。
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一场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阶级起义,于1917年10月爆发。
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鼓舞了其他国家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使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的重要政治力量。
同时,革命也改变了苏联自身的面貌,开始了一系列的社会转型和国家建设。
科技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科技革命事件被认为是历史性的转折点,它们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英国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发生的一场技术和经济变革。
通过蒸汽机的引入和机器生产的普及,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的组织方式。
工业革命引领了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增强了生产力和国家的财富。
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为后来的社会改革和工人运动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革命互联网的发明和广泛应用被认为是现代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共28张PPT)

内
沿 海
沿 海
经
经 济 开
开 放
济 特
地
放 区
城 市
区
对外开放特点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珠海 海南
浦东
厦门 汕 头
深圳
历史感悟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 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 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 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 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 经济合作与竞争。
自主探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 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 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回忆三:改革后的农村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
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 积极性,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回忆一:小学时代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北京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 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开端?
材料一: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的重 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 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 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 开端?
①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把工作重心转 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改革、开放时期。
③重视农业经济发展、提出发展经济的新 思路。
二:改革:
改革含义:
前提 改革的内容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 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