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预习学案
溶解度导学案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___ (填物质序号)。
(4)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______。
(5)t1为20℃时,b物质属________物质(选“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
【前置研究】
1、什么叫固体溶解度?
2、我们经常说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是描述物质溶解性的,他们是根据什么来如何区分的?是怎样区分的?
3、观察教材“表9—1 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溶解度曲线。
C、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食盐36.5g,则食盐的溶解度为36.5g。
D、在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食盐为36.5,则食盐的溶解度为36.5。
3.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
课题
课题2溶解度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掌握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3、能够运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固体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正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对溶解度概念的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固体溶解度曲线表示的信息。
难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表示的信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导学案一、导入新课为了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话题的兴趣,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导入新课:•你有没有遇到过溶解的情况?•什么是溶解?溶解的原理是什么?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分享和讨论其经验。
这将为引入新的概念和知识做好铺垫。
二、引入概念•溶解:指的是一个物质在另一个物质中以单分子(原子、离子或分子)的形式散布,形成透明的溶液。
溶解过程是物质间作用的结果。
•溶剂:指在溶液中占主要成分的物质。
溶剂的量多少可以影响溶解度。
•溶质:指在溶剂中被溶解的物质。
溶质的种类和量都会影响溶解度。
•溶解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单位质量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度达到最大时的溶液。
三、溶解度与溶质的种类不同的溶质在相同的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这是由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导致的。
以氯化铵和氯化钠为例,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氯化铵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而氯化钠的溶解度较低。
这是因为氯化铵中的离子能够与水分子形成更强的相互作用力。
即使是同类离子,如氯离子和溴离子,在相同的溶剂中也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这是因为离子的尺寸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影响其溶解度。
四、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溶解度与温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由于在较高的温度下,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相互之间的碰撞概率增加,从而有利于溶质溶解。
但也有一些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会下降。
例如,硫酸铜在20°C以下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在20°C以上则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这种特殊性是由于在较高温度下硫酸铜会分解为硫酸和二氧化硫气体。
五、实验探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以进行以下实验:1.实验材料与器材:氯化钠,烧杯,温度计。
2.实验步骤:–取一定量的烧杯。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溶解度》预习指导

想一想:通过学习,试着解决下列问题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有哪些区别?如何实现饱和 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什么是结晶?物质的结晶有哪些方法? 3.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4.如何绘制和查看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温度较高的饱和溶液
降温冷却
结晶
2.蒸发结晶
蒸发溶剂
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结晶
2.溶解度
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该固态物质在100克Βιβλιοθήκη 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条件 —— 一定温度 要 标准 —— 100克溶剂 (通常为水) 素 状态 —— 饱和溶液
单位 —— 溶质的质量(克)
4
课题2 溶解度
预习要点指导
1.饱和溶液 2.溶解度
1.饱和溶液
观看下面的图示,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
继续加溶质
完全 溶解
部分 溶解
T ℃定 量的水
不饱和 溶液
饱和 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 在一定的温度下, 不 在一定的温度下,
和 溶
一定量的溶剂里,
饱 和
一定量的溶剂里,
液 不能再继续溶解 溶 还能继续溶解某
某种溶质的溶液
液 种溶质的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改变温度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
不饱和溶液
注意:溶液的浓和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
观看下面的图示,了解结晶的概念
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
硝酸钾晶体
结晶:固体物质从它的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结晶的方法
1.降温结晶
九年级下册化学导学案课题2 溶解度(1)预习展示

课题2 溶解度(1)预习展示学习目标:1、记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及方法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4、知道结晶的定义和方法5、浓溶液、稀溶液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问题情境:从日常的生活经验知道,一定温度下,在一杯水中放入一匙蔗糖时,蔗糖能完全溶解,但如果再放入较多量的蔗糖时,蔗糖就不会完全溶解,由此你能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吗?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什么?一记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阅读教材33--34实验后填表★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总结1、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的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还能再溶解某种的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在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的温度下.......?.......和在一定的溶剂里因为在温度...发生改变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
..和溶剂量练一练:对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准确的描述是--------------------------------------------()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该物质的溶液。
B、在t℃时不能再溶解某种该物质的溶液。
C、在t℃时,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该物质的溶液。
D、在条件不变时,保持稳定的该溶液。
二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及方法(★阅读34页)1、实验说明,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一般方法是通过或。
因此,只有指明和这两个条件,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升温并不是对所有的固体物质都适用,极少数物质除外。
例如。
练一练:已知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在不增加溶液质量的前提下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三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阅读34页—35页)判断依据:看在一定温度下加入某物质是否能;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不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溶液;如果继续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溶液。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学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学案以下是查字典化学网为您引荐的«溶解度»学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协助。
«溶解度»学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艺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进程与方法先生经过活动与探求,并思索、交流从而获取相关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先生的学习兴味和探求看法,学习辩证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如何让先生进一步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自主学习走进教材阅读教材P33-35页完成以下效果1.在一定__________下,向一定量的____________里参与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___溶解时,所失掉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_______________的溶液,叫做_________________。
2.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交流与点拨一、饱和溶液:活动与探求:1.常温下,向装有2mL水的试管中参与食盐,把观察到的状况填入下表:操作加大批食盐,振荡再加大批食盐,振荡加水现象结论2.将硝酸钾替代食盐停止上述实验,把观察到的状况填入下表:操作现象结论加大批硝酸钾,振荡再加大批硝酸钾,振荡加热再加硝酸钾,振荡冷却3.看书,归结:(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饱和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饱和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4.讨论:(1)结合前面的两个实验,说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强调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前提条件?二、结晶1.结晶:已溶解的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来的进程,叫做结晶。
2.讨论:结晶的方法有那两种。
从硝酸钾溶液中析出硝酸钾晶体,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晶体,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上述流程中Ⅰ、Ⅱ、Ⅲ中溶液的形状区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9.2 溶解度(学案)(解析版)——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

课题9.2 溶解度(学案)1.(2020•百色)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可形成溶液的是()A.花生油B.食盐C.面粉D.泥沙【答案】B2.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C.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D.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脂【答案】D3.下列物质溶解或稀释过程中,溶液温度没有明显改变的是()A.氢氧化钠B.硝酸铵C.浓硫酸D.氯化钠【答案】D4.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名称或溶剂名称.(1)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2)石灰水中的溶质是;(3)碘酒中的溶质是,溶剂是;(4)硫酸铜溶液中的溶剂是;(5)医用酒精的溶质是。
【答案】(1)氯化钠;(2)氢氧化钙;(3)碘;酒精;(4)硫酸铜;(5)酒精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判断方法和转化方法,了解结晶现象;2.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方法。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一、饱和溶液【实验9-5】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 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然后再加入1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9-6】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进行如下操作: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首先要明确“一定温度”、“一定溶剂”。
(若改变这两个前提条件,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
2.溶液是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思考1】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指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但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溶解度(第一课时)导学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学习目标】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在一定下,一定量的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时,叫作这种物质....的溶液。
上述条件下,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作这种物质....的溶液。
【特别提醒】某温度下,A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A物质,但却可以继续溶解B物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3、结晶:晶体在溶液中形成的过程称为结晶。
(1)结晶方法:一般为两种,一种是结晶,另一种是结晶。
(2)结晶所经历的过程: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结晶(析出晶体)★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采用降温结晶,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采用蒸发结晶。
【特别提醒】★不饱和溶液一般降低温度可变成饱和溶液,但熟石灰是升高温度变成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同一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当堂训练】1、饱和溶液是( )A.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B.很浓的溶液C.不是稀溶液,也不是浓溶液D.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一杯20℃的硝酸钾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蒸发5g水有固体析出B.加入少许的硝酸钾固体,不溶C.把溶液降温到10℃有固体析出D.以上方法都行3、把60℃的饱和硝酸钾溶液降温到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溶液的质量不变②溶质的质量不变③溶剂的质量不变④仍是饱和状态A.①和②B.③和④C.①和③D.②和④4、(多选)欲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加溶质D.蒸发5、将60℃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有关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60℃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B.20℃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C.温度越高,硝酸钾在水中溶解得越多D.硝酸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6、保持温度不变,向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下列图像所反映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7、20℃时,50g水中溶解了18g氯化钠恰好成为饱和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导学案(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导学案(2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溶解度;2.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3.探究溶解度与溶质、溶剂性质的关系;4.理解溶解度对溶液的浓度和饱和度的影响。
导入引导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有些物质在水中能够完全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中只能溶解一部分,甚至无法溶解。
这是为什么呢?这与物质的性质有关吗?导学内容一、什么是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或最大体积。
通俗地说,溶解度就是溶剂溶解溶质的能力。
二、如何测定溶解度?要测定物质的溶解度,首先要制备一系列不同质量(或体积)的溶液,然后观察溶解物质完全溶解的最大质量(或体积),即为溶解度。
下面我们来实际操作一下,测定一种物质的溶解度。
1.准备实验用具:–高精度电子天平;–试管;–毛细管;–饱和溶液。
2.实验步骤:1.用电子天平称取一小团物质A的质量,记录下来,并将物质A放入试管中;2.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溶剂B,用毛细管搅拌均匀,直到物质A完全溶解;3.重复以上步骤,分别向试管中加入不同质量的物质A,直到溶解度达到最大值。
3.实验记录: | 物质A质量(g) | 溶解度(g/mL) | | :————- | :————- | | 0.5 | | | 1.0 | | | 1.5 | | | 2.0 | |三、溶解度与溶质、溶剂性质的关系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
常见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溶质、溶剂的性质:–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解度越大;–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弱,溶解度越小。
2.温度:–大部分化学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部分化学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压力:–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在溶质气体与溶剂之间存在;–溶质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减小而减小。
四、溶解度对溶液的浓度和饱和度的影响溶解度对溶液的浓度和饱和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预习学案
请大家读课本P35-39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无限制的溶解一种溶质吗?化学上用什么表示这种溶解限度?
2、什么是固体的溶解度?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哪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3、绘制溶解度曲线时,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4、根据课本P37图9-12和图9-13分析,这些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5、什么是气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什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