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导学案溶解度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教导学案(第3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教导学案(第3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教导学案(第3课时)课程概述本节课主要学习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了解溶解度的定义,掌握溶解度与温度、溶质种类和溶剂种类的关系,以及学习如何在实验中测定溶解度。

学习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掌握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理解溶解度与溶质种类和溶剂种类的关系。

4.学习如何在实验中测定溶解度。

学习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单位质量的溶剂中可以溶解的最大量的溶质。

溶解度的计量单位通常有克/升、摩尔/升等。

2.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温度对溶解度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情况下,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氢气在液态氨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 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关系溶解度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溶质种类和溶剂种类有关。

一般来说,溶质与溶剂的相似性越大,其溶解度就越大。

如在水中,无机化合物的溶解度通常比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大。

4. 实验方法测定溶解度实验中常用的测定溶解度的方法有饱和溶解度法和过饱和溶解度法。

饱和溶解度法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加入溶质至溶液中,直到加入的溶质不再溶解,此时称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解度法是指通过调整温度和溶质添加量使得溶液超过饱和状况,从而测定其溶解度。

拓展学习如果你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感兴趣,你可以进一步了解以下内容:1.溶质的粒子大小对溶解度的影响;2.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3.溶解度曲线和饱和溶液的特征。

总结本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溶解度及其与温度、溶质种类和溶剂种类的关系,以及如何测定溶解度的实验方法。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对溶解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 导学案

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 导学案

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导学案一、课前导知1.导入:首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溶解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溶解度指的是单位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常用来描述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程度。

2.目标导学:引导学生学习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概念讲解:解释和定义关键词:溶解度、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等。

4.洞察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改变温度或溶质的浓度,会对溶解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5.设计实验:设计实验研究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并将实验结果用图表展示。

二、学习过程1.探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所给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设计实验验证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

2.数据整理:学生将实验得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并准备绘制溶解度与温度的折线图。

3.图表绘制:学生根据整理的数据,使用Markdown中的表格和折线图语法,绘制溶解度与温度的折线图。

4.分析和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结论。

三、知识点总结1.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2.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3.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将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绘制成折线图,直观地显示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4.饱和溶液:当溶质的质量达到溶解度时,继续溶解会导致溶质不再溶解,形成饱和溶液。

5.过饱和溶液:在溶解度以下的温度下制备的溶液,可以超过其溶解度,形成过饱和溶液。

四、实例分析1.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在一定温度下,当溶质质量超过溶解度时,会形成过饱和溶液。

2.学生观察到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溶解度与温度的折线图,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趋势。

3.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总结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规律: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加;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

五、拓展应用1.学生可以尝试设计实验,研究其他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如溶剂的种类、压力等。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篇1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导学案一、导入新课为了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话题的兴趣,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导入新课:•你有没有遇到过溶解的情况?•什么是溶解?溶解的原理是什么?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分享和讨论其经验。

这将为引入新的概念和知识做好铺垫。

二、引入概念•溶解:指的是一个物质在另一个物质中以单分子(原子、离子或分子)的形式散布,形成透明的溶液。

溶解过程是物质间作用的结果。

•溶剂:指在溶液中占主要成分的物质。

溶剂的量多少可以影响溶解度。

•溶质:指在溶剂中被溶解的物质。

溶质的种类和量都会影响溶解度。

•溶解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单位质量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度达到最大时的溶液。

三、溶解度与溶质的种类不同的溶质在相同的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这是由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导致的。

以氯化铵和氯化钠为例,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氯化铵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而氯化钠的溶解度较低。

这是因为氯化铵中的离子能够与水分子形成更强的相互作用力。

即使是同类离子,如氯离子和溴离子,在相同的溶剂中也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这是因为离子的尺寸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影响其溶解度。

四、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溶解度与温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由于在较高的温度下,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相互之间的碰撞概率增加,从而有利于溶质溶解。

但也有一些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会下降。

例如,硫酸铜在20°C以下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在20°C以上则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这种特殊性是由于在较高温度下硫酸铜会分解为硫酸和二氧化硫气体。

五、实验探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以进行以下实验:1.实验材料与器材:氯化钠,烧杯,温度计。

2.实验步骤:–取一定量的烧杯。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钠。

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九单元 溶液导学案 课题二 溶解度

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九单元   溶液导学案  课题二  溶解度

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溶液导学案课题二溶解度(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2.知识目标:通过动手实验和多媒体演示实验,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3.能力目标: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三、教学方法采用“设问—自学—实验—启发—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四,实验准备药品: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仪器: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六,教学过程依据教材的安排和特点,我以“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动手实验和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到饱和溶液的研究条件和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为知识线索,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回顾复习:溶液的定义,溶质和溶剂的定义。

导入生活:一杯白糖水,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要想让杯子里的水变得更甜,我应该怎么做?是否向杯子里加的白糖越多,水就会越甜?提出问题:白糖能否无限制的溶解?引入新课给学生时间阅读课本知识完成导学案内容,先让学生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再通过动手实验探究物质到底是不是无限制的溶解,以5克食盐氯化钠在20毫升的水里溶解情况再加五克再加15毫升水由不饱和到饱和倒不饱和再到不饱和转换让学生了解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质达到饱和溶液需要的那些条件”。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溶解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rarr;建立假设rarr;设计方案rarr;动手实验rarr;观察记录rarr;分析现象rarr;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课题3溶解度导学案(二)

课题3溶解度导学案(二)

初三化学导学案编号()课题:溶解度(二)主备人:备课组长审核: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2、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温度、压强对它的影响关系。

【课前导学】1、查阅课本P37的图9-12和图9-13,回答下列问题:⑴2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为______,硝酸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交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⑵在60℃时,NH4Cl、KCl、NaCl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 ______。

⑶为什么常说NaCl是易溶物质,硼酸是可溶物质,熟石灰是微溶物质?⑷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和石灰水分别成为饱和溶液,各有哪些方法?2、阅读课本P38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回答下列问题:⑴气体的溶解度和固体的溶解度概念相比较可见:都得强调在一定_____下,溶液的状态都必须是________溶液,而气体的溶解度还强调压强为______,溶剂量为_______,用气体的________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⑵20℃时,N2的溶解度为0.015,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⑶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外界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的?【课堂反馈】1、要使NH4Cl的溶解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是()A、加入固体NH4ClB、升高温度C、加入水D、降低温度1、等质量的下列熟石灰溶液中,含有溶质最多的是()A、0℃时的饱和溶液B、0℃时的不饱和溶液C、60℃时的饱和溶液D、60℃时的不饱和溶液3、0℃时O2的溶解度是0.049,其含义是在压强为_________,温度为____时,______的水里最多能溶解______的O2,欲加大O2在水里的溶解量,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右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⑴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导学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操作加入5g的氯化搅拌再加5g氯化钠搅拌再加5mL水搅拌现象结论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5g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5g硝酸钾搅拌冷却[投影板书]一、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讨论、总结][投影板书]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

此说法对否?为什么?3.“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

”这句话是否正确?[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引导]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思考: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讨论][结论]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提问]“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盾吗?[教师总结]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相互转化。

[讲解]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

因此上述转化特殊性的存在。

例:Ca(OH)2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

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 (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3.知道溶液的结晶方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阅读书本33-3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我们都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不能无限地溶解食盐呢?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同学们在下面以组为单位做34页实验9-5、9-6)
①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②上述的一定条件是温度一定、溶剂量一定。

③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2.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3.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某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1.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2.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的温度下,向100 g 食盐的饱和溶液中加入3 g 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为103 g,此说法对吗?为什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如何将一瓶不饱和的食盐溶液变成饱和的食盐溶液?把方法填在箭头的上下方。

饱和溶液
2.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如:Ca(OH)2的水溶液。

下图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图。

那么Ca(OH)2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又是如何转化的?把方法填在箭头的上下方。

增加溶质或降温 增加溶剂或升温
饱和溶液
1.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C)
A.升温
B.降温
C.加溶质
D.倒出一些溶液
2.从冰箱里取出含有蔗糖固体的溶液A,放置一段时间后,固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 。

对于溶液A 和B,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A,溶液B 可能是饱和状态,也可能是不饱和状态。

3.t ℃时,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分别采取下列措施: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水;④加入足量硝酸钾,其中一定可行的是
(D)
A.只有①
B.只有④
C.①③
D.①④
4.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

(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述原因。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结晶方法
阅读书本34-35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增加溶质或升温 增加溶剂或降温
1.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2.海水晒盐示意图如下:
粗盐氯化钠
海水贮水池蒸发池结晶池
母液多种化工产品
海水原来为食盐的不饱和溶液,到达蒸发池后,利用阳光和风力蒸发水,使食盐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溶剂,食盐以晶体的方式析出,母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结晶的方法有两种:蒸发结晶(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也叫降温结晶(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急增的物质)。

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C)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
B.利用海风降温析出降温晶体
C.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D.海水和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第2课时溶解度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涵义;
2.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涵义。

固体的溶解度
阅读书本35-3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固体的溶解度的四要素缺一不可,同学们相互之间说一说,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3.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20 ℃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还可以怎么说?
1.向盛有20 ℃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 ℃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 ℃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 ℃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克20 ℃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 ℃水中加入硝酸钾直至饱和。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互相讨论:定性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 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

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指明错误原因。

①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②20 ℃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③20 ℃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故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④20 ℃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

2.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的资料(看物质的溶解性,就看20 ℃的溶解度)
(1)比比看,你能很快记住这些关系吗?4人一组,组内竞争,争当冠军。

(2)把以上关系转化为数轴画出来,这样便于记忆。

(3)20 ℃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 3克,所以碳酸钙是难溶物质。

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所以食盐是易溶物质。

溶解度曲线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据图回答:
(1)20℃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B>C>A。

(2)A物质在20℃的溶解度是30g。

20℃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是65g。

(3)从图中可以看出,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我们把这样的曲线简称“陡升型”,代表性的物质是硝酸钾;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缓慢增加,我们把这样的曲线简称“缓升型”,代表性的物质是氯化钾。

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我们把这样的曲线简称“缓降型”。

代表性的物质氢氧化钙。

(4)A和B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在某温度时A与B的溶解度相同。

A 和C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在某温度时A与C溶解度相同。

1.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2.A与C相交并与Y轴围成的图形中的任意一点,是A的饱和溶液(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是C的不饱和溶液(同上)。

要把
C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你使用的办法是增加溶质。

1.曲线上的点表示该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但溶质有剩余;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交叉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陡升型的曲线对应的物质在提纯时,使用降温结晶的方法;缓升型的曲线对应的物质在提纯时,使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据图回答:
(1)P点表示的意义t2o C时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相同,该温度下甲、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3.3%;
(2)在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3)将t1℃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到t2℃,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小于乙;
(4)大量的甲物质中含少量的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的溶解度:在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时的气体体积。

气体的溶解度必须具有哪五要素?
2.在0 ℃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g。

用定义怎样解释?
1.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

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1.为了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常常把水喷向空中,为什么?
2.在寒冷的冬季,北方养鱼池的冰面上总要打很多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3.氨气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它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就形成氨水,当温度升高时氨气又会逸出。

试想在保存氨水时应注意什么?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