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溶液教学案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掌握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
3. 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的概念和单位的理解;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分。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搅拌棒、称量杯等;
2. 实验试剂:蔗糖、盐等;
3. 实验操作流程。
五、教学步骤:
1. 引入:介绍溶液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基本过程;
2.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 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
4. 深入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加深理解;
5. 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6. 总结与应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拓展学习。
六、课堂练习:
1. 什么是溶解度?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
3. 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4. 举例说明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七、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了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认识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溶液的理解,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完整)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溶液

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教案第九单元溶液知识回首:课题 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1.溶液是指,叫做溶质,叫做溶剂。
2.溶液拥有均一性和稳固性的特点。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性质都同样。
稳固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积淀,不分层。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3.物质溶解时,常常会惹起温度的改变。
溶解的过程发生两个变化,一种是过程,要汲取热量;另一种是过程,要放出热量。
当吸热小于放热时,溶液温度,反之降低。
课题 2溶解度一.饱和溶液4.饱和溶液的观点因素:①;②;③。
上述条件下还可以持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转变。
一般状况下,饱和溶液,或,转变成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或,转变成饱和溶液。
二.溶解度6.溶解度观点因素:①;②;③;④单位:g。
7.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难溶微溶可溶易溶8.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a.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跟着温度的高升而增大,如;b.,如。
c.,如。
9.气体溶解度观点重点:①压强101KP ,②必定温度下;③ 1 体积水;④饱和状态;⑤单位:体积。
10.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
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都成与压强成11.混淆物的分别(1)过滤法:分别可溶物+ 难溶物(2)结晶法:分别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 3)课题 3 溶质的质量分数12.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表达式为:13.配制必定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步骤:①;②或;③;④装瓶(标签注明名称,化学式,质量分数。
)若溶质为固体则所需仪器有。
若溶质为液体则所需仪器有。
典型例题【例题】 1 、以下加快物质溶解的举措中,能够改变固体溶解度的是()A.搅拌 B .振荡C.粉碎 D .加热【例题】2 、( )依据右图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t 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 ℃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甲、乙两物2质的质量相等C.将 t 3℃ 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2℃时,都会析出晶体D.当甲物质中混有少许乙物质时,可采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例题】 3 甲、乙、丙分别是酸或碱的水溶液,PH 值挨次为1、5、14。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一、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体系。
- 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非饱和溶液。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100%- 体积分数 = 溶质的体积 / 溶液的体积 * 100%- 摩尔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 / 溶液的体积- 摩尔浓度 = 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 * 体积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强等。
四、教学方法:1. 以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为主。
2. 运用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3. 利用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的讲解。
2. 浓度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讲解和讨论。
4. 学生练习和答疑。
六、教学评估:1. 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和答疑情况。
七、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并做好笔记。
八、自主拓展:1. 自主学习相关化学知识并进行实践操作。
2. 参加相关化学竞赛和活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中考专题复习溶液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中考专题复习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特性;2.掌握溶液的分类和常用的浓度计算方法;3.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曲线的概念;4.掌握溶解度与温度、溶质性质等因素的关系;5.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和特性;2.溶液的分类和浓度计算方法;3.溶解度、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曲线的概念及关系。
三、教学难点溶解度与温度、溶质性质等因素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溶液的概念和特性(45分钟)1.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稳定体系,其中溶质是指能够在溶剂中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1.2 溶液的特性•可溶性:溶解度大于0的物质称为可溶于该溶剂中的物质。
•透明度:溶液一般是透明的,可以透过光线。
•导电性:强电解质的溶液可以导电,弱电解质的溶液可以微弱导电,非电解质的溶液不导电。
•溶解度:单位质量溶剂中能完全溶解溶质的最大量,通常用溶质在100g溶剂中的质量表示.•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达到最大,称为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2. 溶液的分类和浓度计算方法(40分钟)2.1 溶液的分类•水溶液:溶剂为水的溶液,如盐水、糖水等。
•非水溶液:溶剂为非水溶剂的溶液,如酒精、石油等。
2.2 浓度计算方法•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体积分数:溶液中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摩尔浓度: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总体积(或溶液质量)之比。
•溶度:溶液中溶质溶解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3. 溶解度、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曲线的概念及关系(45分钟)3.1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质量溶剂中可溶解的最大溶质质量。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温度、溶质性质等。
3.2 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达到动态平衡的溶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溶解、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等基本概念。
3. 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2. 溶液的种类及特点。
3.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4. 稀溶液和浓溶液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溶解的条件和溶解度。
3.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探究教学法:利用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讨论互动: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和答疑,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水和食盐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溶解的概念。
2. 学习:介绍溶解的条件和种类,让学生掌握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概念。
3. 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酒精中能溶解水溶不了的物质。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不同溶液的特点,比较稀溶液和浓溶液的区别。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疑问和思考。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题目。
2. 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
七、教学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和分析。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建议。
八、教具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等。
2. 实验物质:食盐、砂糖等。
3. 课件、教材、习题册等。
以上为初中化学溶液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愿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强调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态度。
4.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溶液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液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2.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讲解不同类型的溶液及其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如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
2.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2.溶液的酸碱性质及判定: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理解酸碱理论,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使用,并能运用pH试纸等方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
3.溶液中的化学平衡:理解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平衡反应,如酸碱中和、沉淀溶解等,并能运用平衡常数等概念进行分析。
4.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在实验中需要掌握准确的称量、量取、搅拌等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安全规范。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计算给定溶液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
-判断给定溶液的酸碱性质。
-设计实验方案,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2.学生解答: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答练习题。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液的定义、组成、特点、制备方法、浓度计算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_溶液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课题:溶液一、复习目标1、认识溶液的组成、特征,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2、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二、复习要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4为蓝色 FeSO 4为浅绿色 Fe 2(SO 4)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黄色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 4NO 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初中化学溶液专题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解度、浓度、溶液的分类,以及溶液的制备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计算溶液的浓度,了解溶质和溶剂的选择性溶解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和浓度的计算方法。
2. 难点:溶解度和浓度的区别,以及溶解度与温度、溶质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溶液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为何溶质可以溶解在溶剂中。
2. 概念讲解:(1)溶液的概念:将溶液的定义与概念进行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等相关知识。
(2)浓度计算:使用溶质质量、溶液体积等参数进行浓度计算的示例,让学生初步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实验操作:(1)制备溶液: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溶液制备实验,观察溶质溶解的过程。
(2)测定浓度: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定溶液的浓度,加深对浓度计算方法的理解。
4. 知识拓展:(1)溶液的分类:介绍溶液的分类,例如饱和溶液、非饱和溶液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溶液有何区别。
(2)溶解度规律:讲解溶质与溶剂相互作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5. 总结与讨论:(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溶液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2)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浓度计算方法。
2.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你觉得溶解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溶液的稀释会导致浓度的变化吗?为什么?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实验为主线,通过操作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来,以达到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溶液教学案【考点归纳】 一、常见的溶液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点:固液混合物,且不稳定,易分层。
如:黄河水,豆奶,石灰浆。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点:液液不稳定混合物,易分层。
如:植物油滴入水中经振荡后而形成的水油混合物。
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特点:一种可长期稳定存在的分散体系。
它不一定是无色,但一般透明。
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呈气、固、液三态。
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一般为液体,也可以为气体。
4.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5.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6.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二、溶解度和质量分数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克数。
(1)理解溶解度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状态:必须是饱和溶液,且溶剂固定为100克 ①条件:某固定温度下 ①单位:克(2)计算公式:2.质量分数(1)任一溶液中溶质所占的质量百分含量,溶液可为饱和,也可为不饱和。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①降温②加溶质③蒸发溶剂①加溶剂②升温溶解度100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2)计算公式:质量分数= ×100% 。
3.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问题探究】【例1】:下列各组中的物质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A.碘晶体与酒精B.硫酸钡与水C.煤油与水D.氢氧化铁与水审题与思路:煤油和水互不相溶则形成乳浊液;BaSO4和Fe(OH)3不溶于水,则形成悬浊液;碘晶体溶于酒精,即得碘酒。
答案:A总结: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混合物之间的关系,我们一定要理解透彻,掌握其本质(见前所述)【例2】:今有t①时A物质的溶液100克,向该溶液中加入10克A物质后,结果完全溶解,则下列说法中肯定正确的是()A.t①时该溶液中加入5克A物质后溶液还未达饱和B.原溶液是一种稀溶液C.t①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10克D.原溶液不能通过降温的方法达到饱和审题与思路:t①时溶液中加入10克A溶质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若只加入5克A,溶液一定不饱和,并且100克溶液中溶剂量小于100克,所以可以判断t①时A的溶解度大于10克。
答案:A、C总结: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而稀溶液也不一定就是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即使是同种溶液也不一定,因为温度不确定,如:0①时的KNO 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60①时的KNO 3不饱和溶液。
【例3】:下图是A 、B 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现分别向50克A 、80克B 固体中各加水150克,加热溶解,同时蒸发掉50克水,冷却至t ①,这时( )A .A 、B 均析出 B .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C .A 、B 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 .只有A 析出审题与思路:曲线图表示了温度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而不是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解题时要注意思维的转换。
由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求出溶质的溶解度,只有饱和溶液才能析出晶体,A 、B 各溶解在150克水中又蒸发了50克水,则A 、B 在100克水中分别溶解了50克和80克,计算出t ①时A 、B 的溶解度与之比较,即可判断析出的晶体是何种物质。
t ①时,A 、B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40%,则A 、B 的溶解度相等。
溶解度S 为:100①40=(100+S )①S S=604000=66.7(克)则可知,对于A 物质,因只溶有50克,所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无晶体析出。
对于B 物质,因溶解了80克,大于66.7克,所以蒸发50克水冷却至t ①时,有晶体析出。
A 、B 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因A 不饱和而B 饱和,所以t ①时二者不可能相等。
解此题时要非常细心,考虑要面面俱到,否则极易出错。
答案:B总结:对于数据型曲线图,关键要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深刻理解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并结合相关化学知识分析题意,一般要求我们数学、物理等学科有一定基础和实力。
专题四综合测试题一、三思而选(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3分×10=30分)1.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到原来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剂质量不变B.溶质质量增加C.溶液浓度不变D.溶解度增大2.在25①时,向足量的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入16g无水硫酸铜粉末,搅拌后静置,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A.等于16g B.等于25g C.大于16g而小于25g D.大于25g 3.某温度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则该温度时KNO3的溶解度是()A.20g B.25g C.30g D.40g4.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A.溶质的质量分数B.溶质的质量C.溶液的质量D.溶剂的质量5.20①时,NaC1的溶解度为36g,向100gNaC1饱和溶液中加5克食盐晶体后,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其溶液的质量分数为()A.25%B.26.5%C.29.5%D.30%6.现有一杯20①时的Ca(OH)2饱和溶液,在下列情况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的是()A.温度不变,往溶液中加蒸馏水B.温度不变,往溶液中加入Ca(OH)2固体C.温度不变,往溶液中通入CO2气体D.温度由20①升到50①(忽略水的蒸发)7.下列是关于粗盐提纯实验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A.为加快过滤速度,应用玻璃不断搅拌过滤器中的液体B.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C.蒸发滤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用酒精灯持续加热,直到蒸干为止D.蒸发完毕后,待其冷却,由于食盐无毒,可用手指将食盐转移到纸上称量8.20①时,50g水中最多溶解2.5gM物质;30①时,80g水中最多溶解4.0gN物质,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比较是()A.M>N B.M<N C.M=N D.无法比较9.t①时的硝酸钾溶液200g蒸发20g水后,析出晶体8g,又蒸发20g水后析出晶体12g,则t①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A.60g B.50g C.40g D.100g10.20①时120g质量分数为15%的A物质的溶液,温度不变蒸发掉22g水后析出2g溶质,则A物质在20①时的溶解度为()A.20g B.9g C.18g D.16g二、有空来做做(本大题共8小题,除注明分数外,其余每空1分,共34分)1.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从瓶口逸出,这是因为。
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在锅底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
2.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碘酒写名称)填在相应的短线上。
硫酸溶液;澄清石灰水;碘酒;锌与盐酸反应后的溶液;硝酸钾溶液。
3.把5g食盐、20g蔗糖完全溶解在100g水里,此时形成的混合物中,溶质是,溶剂是,所形成溶液的质量是g。
4.澄清的石灰水中,溶质是,溶剂是。
向石灰水中通入一定量的CO2后,静置一会儿就有(填化学式)沉淀下来,这时滴加稀盐酸,待沉淀恰好完全消失,剩余溶液中是溶质,是溶剂。
5.如图4-2所示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t1①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2)在①时,Y与Z溶解度相等。
(3)t3①时,X,Y,Z的饱和溶液各W g,冷却到t1①,析出晶体最多的是,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4)要从含X,Y,Z的混合物中分离出Z,最好采用。
6.t①时的KNO3溶液,恒温蒸发Ag水时,析出晶体ag;再恒温蒸发Ag水双析出晶体bg(a≠b),回答下列问题:(本小题4分)(1)a b(“>”或“<”)(2)时KNO3的溶解度为。
7.根据你的日常生活的经验,你能想到哪些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率的因素,写出其中两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① ,你的预测 , 因素① ,你的预测 。
8.(1)图4-3为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t ①时,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液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2)温度高于t ①时,将等质量a 、b 的饱和溶液同时从相同的温度降至t ①,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 是a b (填大于、等于、小于);(3)t①时,将接近饱和的a 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若要求溶液的质量不发生改变,可采取的方法是 ;若要求溶液的温度不改变,可采取的方法是 。
三、简答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1.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然碱产地之一,每年的10月至来年的4月为天然碱的开采期,这时,人们砸开湖面上的冰层,深入湖底捞取“碱块”,称之为“破冰取碱”。
试简要解释其中的道理。
5.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C 3H 8)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如下所示: CH 4+2O 2CO 2+2H 2O C 3H 8+5O 23CO 2+4H 2O现在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今改用液化石油气为燃料,为保证燃料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减少空气的进入量,增大液化石油的进入量B .增大空气的进入量,减少液化石油气的进入量C .增大空气的进入量,也增大液化石油气的进入量D .同时减少空气、液化石油气的进入量点燃点燃图4-3四、综合题(共6分)两瓶试剂瓶中分别盛放蒸馏水和食盐溶液,试分别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分别鉴别出来。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8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因素同时影响某一实验结果,当我们要探究其中的一种因素时,就要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以探究此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完成实验探究: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因素1:溶质的种类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温度操作步骤:在常温下,用量筒各量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①、①3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NaC1、KNO3、Ca(OH)2各2g,振荡,观察各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少量NaC1未溶,试管①中KNO3全部溶解,试管①中有多量Ca(OH)未溶。
2实验结论: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固体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填“相等”或“不相等”);因素2:温度(以KNO3为例)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KNO3)操作步骤:用量筒各量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①、①3支试管中,再各加入5gKNO3晶体,将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将试管①加热并保持在40①,将试管①加热并保持在60①,振荡,观察各试管中KNO3的溶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