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三大社会形式”理论的原像——析望月清司对《大纲》解读的两个“贯穿”和一个拒斥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新解释——关于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的译者解说

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堪称是
2 纪人 类 关 于 马克 思 的最 好 的著 作 之 一 。为 0世 了能够使 我 国读 者更好地 理解 该著 作 的内容 和意 义 ,这 里我想介 绍一 下 ( ) 望月 与 当时 日本 学 1 界的三位 旗 手 之间 的理 论关 系 、 ( ) 与 《 克 2 马
书的引用我采取 了直接在正文中标出章 节的形式。
+ 作者简介 :韩立新 ( 96一 ,男,内蒙古赤峰市人 ,( 16 ) 北京 10 8 )清华 大学哲学 系副教授 ,一桥 大学社会学博士 ,主要 研 0 04
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环境伦理学。夯文是 “ 清华大学亚洲 中心 20 09年度青年项 目” 系列论文之一。
一
期”《 经济学笔记》 (92 16 年版)的翻译出版以
形态》 的理解中去,从 而也就没能应 用到包括 《 大纲》 在内的马克思全部历史理论 内在形成过 程 的理解 中去 。光 这一工 作 ,本 书 在学术 界 的地
本文是笔者对望月清 司 f 7 夕叉屋 史理骑 研 究j ( 岩波毒店、柬京、17 9 3年) 一书译者解说的后半部分 。由于文章较 长, 前半部分将由 《 南京大学学报》 (09年第 4 )发表 ,希望读者能一并参考。此外 ,由于该书的中译 本还 表出版 ,因此对该 20 期
马克 思历 史 理论 的新解 释
关 于望 月 清 司
韩立新一 :
一
【 摘要】望月清司 ( o ik Si,1 9 ) 的 《 M c z iei 9 一 hu j 2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 是 2 世纪人类关于马克思的最好的著作之 0 他的 “ 历史理论” 是建立在对 2 0世纪 6 o年代 日本马克思学界 的三座高 峰 :哲 学家广松涉 、历 史学家大冢 久雄 、
虚拟的原像:望月清司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解读——兼论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 闫 国疆(新疆财经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院)
内容提 要 “日本马克 思主义”代表人 物望月 清司在其著作 《马克 思历史理论 的研 究》中,以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 构建起一个 完全不 同于传 统历史 唯物主 义 的“马克思 的 历 史理论”。这一 富有“人 性”意味 的理论 以“依赖 关系”为基础 ,体系完整 、推演周严 ,令 人耳 目一新 ,但其 实质却 与马 克思 的学说 大相径庭 ,望 月从“教 义体 系”中解蔽 出来 的 “历 史唯物 主义”也 因此成 为一个虚拟 的原像。研 究马 克思的思想 学说 需要字斟旬 酌的 文本解读 ,更 需要立场与方法论 的科 学把握 。
① 【日]望月清司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9年 ,第 25页。文中所引语句 中的着重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原 文 标 记 。
虚拟的原像 :望月清司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解读—— 兼论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认识 、历 史理论 。”①这三个 标志马克思不 同思想深度的概念 中最成熟 的是 “历史认识 ”,《研 究》的第 五章“依 赖关 系”史论对其做 了“成熟的表述”。
一 、 精雕 细琢 的 建构 :共 同体 与 依 赖 关 系 史论
望月直言 ,《研究》是要“通过直接考察 马克思本人 的逻辑及其发展来解读 和重构 马克思 的历史观 、历史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一般项 目“现代化历程 中的认同危机与新疆居 民身份构建问题研究 ”(15BZX107);新疆社科联治疆 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一般项 目“新疆 居民‘五观 ’教育 与身份认 同的有效路径 与方法论研究”(17ZJFL024)
其次 ,依赖关 系史 的三阶段论 。望月强 调 ,“依赖关 系史”是他从 马克思历史理 论形成史 内深挖 的结 果 , 是一个从 “人 和物象 ”以及 “肯定 和否定 ”双重角度 阐释的三阶段理论 。基 于“依 赖”德文词 义的逻辑推 演 ,⑦ 望月认定 :在 马克思那 里 ,“人 的依赖 关系”是 人类 “最初 的社会形 式 ”(本 源共 同体 )。它是 “以人 的关 系为 基础 的物象关 系”的“表 现形式 ”,实质是 “表现为类似人格那样 的关 系”@的物象关 系 。此 时 ,人 与人之 间是 脸面和关 系起 中介作 用的物 的依赖关 系。随着货 币地租的出现 ,人类进 入第二阶段 :“物象依赖 关系”(即市 民社会 ),这是 “以物象 的依赖性 为基础 的人 的非依 赖性 ”阶段 ,此时 ,“脸 面和关 系”已被 人必须拥 有可进 行 等价交换 的商 品所替代 。 商品交换 的背后是披 着异化 和物象 化外衣 的人对人 的关 系。这一 阶段 ,“个人之 间的无关 系性 、原始 的血缘关 系 、以统治和历史 为基础的有限的联系一个一个地解体 ”,并 “逐渐建 立 了一个 将被分 割的社会 劳动 又 ‘统一 和互相 补充 ’起来 的结 构。”∞这种结 构在“形 成 同时 已经包含着超越 它 自身 的 条件 。”⑧人 的解放和 自由之路就是在全 面继承上述社会结构 的同时 ,解 蔽被遮 蔽的“在直接 的生产 =交往过 程 中支撑这些关 系的、个人之 间的人 格联 系”。这一过 程 中,普 遍发展 的人剥去 了物象 化 的外 衣 ,在更 高层 次上 向人 的依赖关 系回归并形成 真正的人 性—— “自由的个体性”,使人类 “共同结 合方式 ”重见 天 日并进人 一 种 由社会化 了的 自由人 自觉地形成 的社 会主义 (未来共 同体 )阶段 。@ 马克思正是 基 于上述认 识 ,才做 出 “两个决不会 ”的判断 ,并告诫人们不要有 “唐 ·吉诃德 的荒谬行 为”。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和发展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即坚持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消灭剥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是统一的、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
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与它对经济事实的分析同它的全部结论之间,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严密的、完整的、一贯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把它们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同整体割裂开来,都会使它丧失自己的原有性质,并导致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前提;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难以理解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和重要原理,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坚实的基础,从而也就不可能从空想变为科学;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就会失去理论的归宿,就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革命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也不可能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规定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马克思三大社会理论形态及其现实意义-文档资料

马克思三大社会理论形态及其现实意义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
社会形态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具体划分、主要是在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其目的是揭示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以人的发展状况为尺度,对人类历史进程进行了理性的审视,形成了其唯物史观中贯穿始终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一、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马克思将人类历史分为三大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个人全面发展。
在其著作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不是偶尔提出的,它是有自己的思想脉络并始终贯穿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中。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开始考虑人类历史,并构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
在分析中,他以人的本质(劳动异化是否异化)为原则,人类社会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没有发生异化的阶段、异化阶段、异化被扬弃的阶段。
这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最初萌芽时期。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明确、完整地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并提出了人类历史最重大的发展规律。
依据人与人关系、人的发展的不同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在最初的社会形态里,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生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
”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其发展大致将经历是以下三个历史形态:“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个人全面发展阶段”。
这标志着已经发展成熟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继续写了关于社会历史进程可分为三大社会形态的见解,即“直接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自由人联合体”进一步丰富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 义关于社 会形态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分析社会形态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形态的理论分析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主要指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等。
例如,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依附于地主进行劳动,成果大部分被地主剥削,这种生产关系构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和制度设施。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社会形态的演进是有其内在规律的。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从而导致了阶级的出现,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的人身和劳动成果,奴隶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
封建社会相较于奴隶社会,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但仍然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
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资本主义社会以雇佣劳动为基础,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带来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
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按需分配,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浅析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 o t 08A _
.
( 旬刊 ) 下
浅析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口 宿 琳
上海 200 ) 100 ( 复旦 大学社科部
中图分类号 : 6 1 D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6 2 7 9 2 0 1 — 9 一 1 1 7 — 8来自4( 0 8) 1 1 8 O
社会形态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 的重要范畴 。马克思 曾 经在不 同的意义上使用过社会形态范畴 。本文所要探讨 的是 马克 思根据社会 的经济形态 即人们 的经济活动性质和发展形式 表征社 会发展 自然历史过程 的 “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社会形态 , 在社会结构上是社会有机体的子 系统 , 是表征经 济 基础 与上层建筑 的统一体的范畴。社会形态范畴揭示 出任何社会 形 态都是特定 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 的历史 的统一 。社会 形态范畴 的提 出源于对社会关系的正确区分 。马克思对复杂 的社 会关 系所作的 区分 , 既是社会形态范畴产生的根源 , 又是对这一 范 畴的理论内容的深刻揭示。马克思认为 , 人在与 自然界进行物质交 换 的过程 中, 一方面形成 了人与 自然的关系 , 另一方面产生 出人 与 人 的关系。前者 以生产力为标 志构成人类社会存在 的前提 , 后者则 表现为物质经 济关 系、 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 。 马克思关于三大社会形态 的理论最初 萌芽于马克思 《 84 14 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 》 其基本雏形形成于 《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但其成 , 熟 的形态是在 《 8 7 1 5 年经 济学手稿 》 15 ~ 8 8 中。马克思在 《 87 15 ~ l5 年经济学手稿 》 88 中第一次明确 、 完整地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 论 ,提 出和发现了人类历史最重大 的发展规律——三大社会形态 历史演进规律 。马克思在 《 手稿 》 中指出 : 人 的依赖关 系( “ 起初完 全是 自然发生 的 ) 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 , 在这种形态下 , 的生产能 人 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 的依赖性为 基础 的人 的独 立性 , 是第 二大社会形态 , 在这种形态 下 , 才形成普 遍 的社会物质交换、 全面的关系 、 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 的能力体 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 的 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 自由个性 , 是第三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 个 阶段创造条件 。因此 , 家长制的、 古代的 ( 以及封建的 ) 状态随着 商业 、 奢侈 、 货币 、 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 , 现代社会则随着这 些一道发展起来 。 马克思在这里提 出的每一社会形态都是围绕着 ” 现实个人的发展 , 也就是 说 , 第一社会形态马克思强调人生产能力 有限 , 第二社会形 态强调人的独 立性 , 三社会形态突出人 的全面 第 发展。马克思并做出解 释说第二社会 形态为第三社会形态作准备。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 中国社会 主义 建设息息相关。我 国社 会主义的理论 和实践都 离不 开马克思社会形 态理 论的指导 , 因此 , 重新审视和反恩马克思社会形 态理论 ,对 于我们当今的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 的现实意义 。 ( ) 一 有助 于正确理解 马克 思主义唯 物史观 , 消除对马克 思 并 主义哲学的错误理解 唯物史观是 马克思一生最重大 的发现之一 ,也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主要 内容。而社会形 态理论 又是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 个重要 组成部 分 , 它涉及 到人类社会 的发展规 律 、 发展道路等一系 列问题 , 对苏联、 中国等国家的社会 主义革命 和实践 以及后来的社 会科学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过去 , 我们 把 “ 五大社会形态 说” 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的主要 内容 , 认为它是人类社会的 普遍规律 , 人类社会 的历史发展 就是沿着原 始社会 、 奴隶社会 、 封 建社会 、 资本 主义社会 、 共产 主义社会这五种形态 的顺 序依次演进 的。这种僵化的 “ 大林模式” 斯 的马克思 主义导致了人们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 的错误理解 ,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 无法科学地 揭示中国 的改革和现实问题 。 于是有人提出 : 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 而”三 大社会形态理论 ” 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新 的理论视角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表明马克思并不是仅仅 从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角度 划分人类社会形态。事实上 , 马克思一直很重视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三个基本要素及其维度论析-最新年精选文档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三个基本要素及其维度论析文献标识码:A1845年至1846年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
马克思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总纲,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彻底剥离了思辨色彩的围拢,摆脱了人文主义的最后纠缠,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观点,用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和模式阐释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前提、基本路径、基本架构三个要素,分别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现实、理论、历史三个维度。
一、现实生活奠基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基本前提.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现实维度马克思高度颂扬了人的精神生活,认为它才是人真正自由的生活。
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精神生活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以“现实生活”为起点来认识和思考现实的世界。
因为,当“现实生活”的“‘合理性’在世界的存在中开始表现它自己的时候―一当它在一种现有的事物状态里,实现它自己为意识、意志和行动的时候,”以它“做研究历史的出发点”.这是“哲学研究所能采取的一贯而有价值的唯一方法”。
1 现实生活是奠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首先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了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
马克思批判这些德国哲学家们从来就没有离开绝对精神的哲学阵地.只限于抓住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某一个部分,然后反对黑格尔的整个体系,也反对别人所抓住的那一部分,而且相互间进行批判。
他们每个人都狂妄地宣称自己超越了黑格尔、也超越了他所在的同时代人.他们为反对一些“词句”而斗争,但不反对现实的世界。
马克思嘲讽到,这些玄想家们满口喊的都是震撼世界的句子,其实都是些最大的保守分子,他们总想着用一些微不足道的说明作出具有世界意义的发现,却没有一个人想到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己的批判和现实的物质生活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正因为不知道现实生活对历史的基础作用,没有从现实生活出发,青年黑格尔派只能倒在醉醺醺的思辨之中:正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批判了德国哲学的虚无缥缈,指出了新哲学的发展方向。
浅谈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理论”

浅谈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理论”作者:焦晓炜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对社会形态的认知与是否坚持唯物史观有紧密联系,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提出以来,在学界引起各种争论。
本文试图从每一种社会形态所对应的社会特征来详细阐释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内在逻辑演进。
【关键词】社会形态;依赖关系;经济形态对于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理论提出的脉络,目前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未发生异化的阶段、异化阶段、异化被扬弃的阶段是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雏形;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形成的社会——文明创造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阶段;理论的明确提出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马克思的这段话论述了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并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进程。
一、人的依赖关系阶段——最初的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作为最初的社会形态,相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现代社会”,包括了“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等等”一切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第一大社会形态中,面对原始自然的丰富广阔性,人认识、改造自然的思维和行为能力极其微小,从而导致了活动范围的狭小。
生产力状况、实践活动方式的单一,决定了第一大社会形态中的人还处于彼此间互相依赖状态:人的思维状况还处于混沌状态,没有形成独立的个性意识,因而无法形成独立的主体;出于自我生存、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他必须依赖于生活的集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 们认 为 ,望 月 的这一 代表 作 确实 属 于 国 际
上 较早 对 马克 思 “ 大 社 会 形 式 ” 理 论 进 行 系 三
依赖关 系 三 阶段 ” 理 论 , “ 的依 赖 关 系 ”贯 穿 人
于整个 社会 历史 。集 中在望 月 《 马克 思历 史 理论
不 可忽视 的是 ,在我们 看来 ,望 月 对 马克 思历 史
众所周知 ,马克思是在 《 大纲》 “ 货币章” 中提出其著名 的 “ 三大社会形式 ”理 论 的。马
克思本 人 的表述是 : 人格 的依赖关 系 ( e tl h b ag kivr pri i eA h ni ese— sn c g t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第292万方数据马克思三大社会形式理论的原像这样一来第三阶段不过是第一阶段人格依赖关系的直接继承和第二阶段物象依赖关系的间为了把资本同雇佣劳动的各种关系表述为所接继承扯掉外衣自觉控制三阶段不有关系或各种规律我们只需要把双方在价值增再是人格的依赖关系物象的依赖关系基础上殖过程中的关系行为表述为领有过程
理论的解释是片面 的,他用来作为立论依 据的 、 对 马克思 一 系列相关 文本 的解读 不 仅如 广 松 涉所
作 者 简 介 :姚 顺 良 (9 8 ) 男 ,江 苏 泅 阳人 ,( 京 2 0 9 南 京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社 会 理 论 研 究 中心 教 授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14 ~ , 南 103)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统研 究 的专 著 之 列 ,其 对 苏 联 “ 义 体 系 ” 所 教 遗 忘 的马克 思 关 于 “ 民社 会 ” 的思 想 进 行 的 市
深 入开 掘和发 挥也 是极 富 启发 性 的 。但是 ,同样
的研 究 》 一 书 的 第 五章 ,其 解 读 的 文 本 主 要 是 《 大纲 》 的 “ 言 ” 和 “ 币章 ” 导 货 。
中 图 分 类 号 : B 1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7 6 (O 1 1 0 1 4 33 7 0 0— 6 0 2 l )0 —00 —1
日本 马 克 思 学 者 望 月 清 司 在 其 出版 于 17 93
年的代表作 《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 中认为 , 马克思 的历史 理论 是将世 界史 描述 为 “ 同体一 共 市 民社会一社会主义”三个阶段 ,其 中心是说 明 “ 民社 会 ” 的产 生 和 发 展 过 程 。他 认 为 ,这 一 市 理论发轫 于 《 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和 《 14 穆 勒评 注 》 ,完成 于 15- 15 8 7 88年 的 《 治 经济 学 政 批判大纲》 ( 以下简称为 《 大纲》 。为此 ,望月 ) 采取 了 “ 剥离 马克思 和恩 格斯 的统 一关 系 ,将 马 克思 纯 粹 培 养 ( e kl r ” 的策 略 ,对 这 一 R i uu) n t 过程 中的各个文本进行了颇为详尽的解读。望月 的这一 研究 成果 ,产 生 了较 大 的学 术影 响 :不 仅 在 日本 成 了 “ 民社 会 派 马 克 思 主 义 ” 的经 典 市 文本 ,获 得 了 “ 月 史 学 ” 的 美 誉 ,而 且 近来 望 被 中国某些学 者称 为 “ 在世 界马 克思 学界 是 罕见 的” 、对 中国马克 思 主 义研 究 带 有 “ 蒙 ” 意义 启
的成果 。
说 “ 是勉 强 的” ,甚 至 充 满 了误读 和 曲解 ,有 必 要逐 一加 以辨 正 。 由 于 《 纲 》 完 全 是 马 克 思 大
一
个人 的著 作 ,又被 望月 指认 为 马克 思 历史 理论
的最 成熟 的表 述 ,是 “ 月 史 学 ” 的 核 心 文 本 望 依据 ,本 文 首 先 就 其 对 这 一 文 本 的 解 读 进 行 澄 清 。主要针 对 《 克 思 历 史 理 论 的研 究 》 的核 马 心 部分 第五 、六 两 章 和 “ 语 ” 结 ,重 点讨 论 望 月 的两个 “ 穿 ” 和 一 个 拒 斥 问 题 ,即所 谓 “ 贯 依
赖 关 系的历 史贯 穿性 ” 和 “ ‘ 动和所 有 的同一 劳 性 ’原 理 的 历 史 贯 穿 性 ” 的 结 论 , 以 及 其 对
“ 化统 治论 ” 的拒斥 , 以期恢 复 马 克思 整 个 历 异 史理论特别是 “ 三大社会形式 ”理论的原像。
望月对 《 大纲》 解读 的第 一个结论就是 马
①
小林 良正语 ,转 引 自 韩立新 :《 望月清司对马克思 市民社会理论的研 究》 南京大学学报》20 ,《 0 9年第 4 。 期
《 现代哲学》 2 1 0 1年第 1 期
hli e ( a ns ) 起初 完 全 是 自然 发 生 的) t s ,是最 初 的
等 生物身 上表 露 的高等 动 物 的征兆 ,只有在 高 等
一
是所谓 “ 依赖关 系”史论 ,二是所谓 “ 劳动和所有的同一性” 逻辑 ,三是望月对所谓 “ 异化 统治论 ” 的拒斥 。我们
认为 ,只有清 除望 月对 这三个 问题 的曲解 ,才 能真正弄 清马克思在该 书中提出的 “ 三大社会形式 ”理论 的原像 。
【 关键词 】三大社会形式 理论 ; 依赖关 系史论 劳动 与所有 的同一性 ;剩余 劳动和 自由时间
马克 思 “ 大社 会 形 式 " 理 论 的原 像 三
析 望 月 清 司对 《 纲》 解 读 的两个 “ 穿 " 和 一个 拒斥 大 贯
蝴 顺 良 色
【 摘要 】 日本马克思学者望月清司在其代表作 《 马克思历史理论 的研究》 中 ,以 “ 粹培养 ” ( e kl r 纯 R i ut )马克思 的 n u 方式 ,通 过从 《 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和 《 勒评 注》 到 15 14 穆 87—15 8 8年 《 政治 经济学批判 大纲》 的文本解读 ,对 马克思的历史 理论作出了 自己的独特解释 。我们认 为 ,望 月对 上述诸文 本 的解 读都是偏 颇 的,有 必要逐 一加 以辨 正。 由于 《 政治经济学批判 大纲》 是望月立论 的核心依 据 ,本文 首先就 其对这一 文本 的解读进行 澄清 ,主要 有三个 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