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析1、市民社会答:马克思、恩格斯将交往关系(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并沿袭传统社会学的术语将其称为“市民社会”,即社会的经济基础。

2、马赫主义答:马赫主义即经验批判主义,是19世纪末由奥地利哲学家马赫和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创立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

这种哲学抛弃了康德经验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把毫无客观内容的“纯粹经验”或感觉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进一步发挥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漠的不可知论。

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批判了马赫主义。

3、巴黎公社巴黎公社起义是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巴黎无产阶级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为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武装斗争。

革命后建立的工人革命政府,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武装起义虽然仅进行了72天,但它却以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第一次演习,载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史册。

4、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俄国1917年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市民社会概念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市民社会概念

万方数据
社会”这个概念,而不像黑格尔那样把“市民社会”限 定为在“现代世界”中所产生出来的东西。他提到, “在希腊人那里,市民社会是政治社会的奴隶”,并对 中世纪的“市民社会”作出了比较多的分析。对市民 社会概念的宽泛延伸,主要是为了论证现代国家的 产生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离的过程。马克 思认为,在中世纪,市民社会的各个等级的全部存在 就是政治的存在,“市民社会各等级作为这样的等级 在中世纪也是立法的等级,因为它们当时不是私人 等级,或者说,因为私人等级当时就是政治等级”①。 这些政治等级,直接具有政治意义和政治效能。但 现代国家中,市民社会从政治等级变成私人等级,从 而“使市民社会的等级差别完全变成了社会差别,即 在政治生活中没有意义的私人生活的差别。这样就 完成了政治生活同市民社会的分离”②。因此,在现 代社会中,市民社会和国家分裂为两个不同的、各有 其独立的本质和精神原则的领域,亦即市民社会与 政治国家的“二元性”③。尽管市民社会的主体与政 治国家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但这种主体具有本质 上不同的规定,是一种“双重主体”④。 最后,马克思在手稿中也谈到了市民社会内部 的等级差别问题。他指出:“正像市民社会同政治社 会分离一样,市民社会在自己内部也分为等级和社 会地位,虽然后二者彼此也有一定饷关系。享受和 享受能力是市民等级或市民社会的原则。”⑤他也特 别指出了在市民社会中存在着一个“丧失财产的人 们和直接劳动的及具体劳动的等级”,认为这个等级 与其说是市民社会中的一个等级,还不如说是市民 社会各集团赖以安身和活动的基础。在这里,他还 没有用“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这样的概念来规定 这个等级,而依然是从“私人等级”的意义上理解这 个等级,以说明个人作为私人在市民社会中是不平 等的。但马克思同时又认为,这种私人等级内部的 差别同样没有政治意义。他说:“既然黑格尔把整个 市民社会当作私人等级而同政治国家对立起来,那 么私人等级内部的差别,即不同的市民等级,对国家 来说就自然只具有私人的意义,而不具有政治意义。 因为不同的市民等级只是一定原则的实现、存在,即 作为市民社会原则的私人等级的实现、存在。但是, 如果必须放弃原则,那么这一原则内部的各种分离 对政治国家来说自然就更不存在了。”⑥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导论
第一章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 辩证法思想
二、总体性原则 和主客体统一的
辩证法
一、物化物化 意识
三、阶级意识与 意识革命
第二章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 观
一、“哲学 转折”与总
体性原则
二、马克思 主义发展三 阶段论
第三章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 论和实践哲学构想
一、市民社 会与西方革
命观
二、实践哲 学构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01 导论
目录
02 第一章 卢卡奇的物化 理论与辩证法思想
03
第二章 科尔施的马克 思主义观
第三章 葛兰西的市民
04 社会理论和实践哲学 构想
05 第四章 布洛赫的乌托 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
06 第五章 霍克海默和阿 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
目录
07 第六章 马尔库塞和弗 洛姆的性格结构批判 理论
第四章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 论和希望哲学
一、人类文 化精神的博
采与升华
二、乌托邦 精神与希望 哲学
第五章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 社会批判理论
二、启蒙的辩证 法
一、批判的社会 理论
三、否定的辩证 法
第六章 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 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一、技术统治 1
与单向度的人
二、压抑性的 2
心理机制
09
第八章 萨特的存在主 义马克思主义
08
第七章 哈贝马斯的交 往行为理论
010
第九章 阿尔都塞的结 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011 结语
013 后记
目录
012 主要参考文献 014 微信推荐
这是一本从“最好”的层面,全面提升中层精神境界和核心素质、以打造单位“栋梁团队”的书。本书从三 个单元,来全面探究一流中层的成长之路:中层精神境界-“最好的中层怎么想”、中层核心能力建设--“最好的 中层怎样做”,从优秀到更优秀--“最好的中层怎样超越”。因此比起一般中层训练的书,更能掌握一流中层的 核心智慧。

试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国家观

试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国家观

试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和国家观一什么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马克思用“die 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和Bourgeoisgesellschaft”表达。

原主要指西欧中世纪末随着工场手工业出现的社会结构。

市民社会介乎国家与私人生活之间,是横向的经济、社会交往方式(区别于“管”与“被管”纵向结合方式),民众自主性社会组织和结构。

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理解: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实际上指称的是“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理解“市民社会”概念的变化: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较多使用“市民社会”。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谈到,但明显减少。

此后,马克思主张“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的继承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黑格尔将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分离出来,采取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二元划分。

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二元划分是认同的,并继承了这一思想。

“在政治国家真正发达的地方,人不仅在思想中,在意识中,而且在现实中,在生活中,都过着双重的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

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的生活······后一种是市民社会的生活······”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的这一法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他处处从各种规定出发······的对立出发,并把这种对立加以强调”,并且“把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分离看做一对矛盾”。

在中世纪时期,封建统治统摄一切,市民社会中个人的特性发展以及社会组织的多元化是不可能出现的,市民社会是依附于政治国家的,两者糅合为一体。

简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唯物史观对当代启发

简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唯物史观对当代启发

简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唯物史观对当代启发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该理论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揭示了当代社会现象的深层次问题,并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对当代社会也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而政治、法律、哲学等上层建筑则是在经济基础下的产物。

这一观点对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发。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活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全球化加剧了经济活动的竞争和合作,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科技进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加快,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涌现,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还强调了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并认为这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市民社会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阶级对立。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和无产者之间的矛盾最终会引发阶级斗争,从而推动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发展。

在当代社会,虽然阶级矛盾的形式有所变化,但阶级对立依然存在。

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使得社会的阶级矛盾更加明显。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价值观的碰撞也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的阶级矛盾、社会冲突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还强调了个人自由和解放的重要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个体依赖于工资收入和雇佣关系,容易被压迫和剥削。

马克思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自由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

作者: 俞可平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页码: 59-74页
主题词: 市民社会理论;政治国家;马克思著作;历史地位;政治社会;前资本主义;私人利益;利益关系;阶级社会;中世纪
摘要: 本文对马克思著作中频繁出现的'市民社会'这一词语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辨析,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作出系统的论述。

作者指出,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既是指人类社会的一个特定发展时期,又是指与'政治社会'相对应的私人活动领域,其中主要是私人的物质交往关系。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二者的分离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政治上的代议民主制也只有在这种分离真正实现的情况下才能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国家终将统一于市民社会。

本文否定了对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一些较为流行的看法,评介了西方一些重要思想家的市民社会观点,指出了马克思对推动市民社会学说的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国外马克思主义概论读书笔记

国外马克思主义概论读书笔记

国外马克思主义概论读书笔记国外马克思主义概论读书笔记一、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1. 卢卡奇- 物化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导致人的异化,人被物所统治。

例如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只是作为机器的附属品,失去了对劳动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 这种物化现象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人的意识领域,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 总体性范畴- 强调社会是一个总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反对将社会现象孤立地看待。

比如不能只研究经济现象而忽略政治、文化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阶级意识-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才能推动社会变革。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容易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

2. 葛兰西- 文化霸权理论- 统治阶级不仅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统治社会,还通过文化手段实现统治。

例如资产阶级通过教育、媒体等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使被统治阶级接受并认同这种统治秩序。

- 强调知识分子在建立和维护文化霸权中的作用。

有机知识分子能够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与大众的文化相融合,从而巩固统治。

- 市民社会理论- 市民社会是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领域,包括各种社会组织、文化团体等。

在西方社会,市民社会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争夺文化霸权的重要场所。

3. 柯尔施-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 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总体性的理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

这些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 批判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只注重经济决定论,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革命的总体性内涵。

二、法兰克福学派1.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 启蒙辩证法- 启蒙运动原本是为了摆脱神话和迷信,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却走向了反面。

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物质的进步,但也成为了统治人的工具。

- 文化工业理论,大众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工业化生产。

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成为了标准化、模式化的商品,失去了真正的文化内涵,并且对大众起到了麻醉和控制的作用。

史上最全批判学派知识点笔记!从西马到法兰克福学派到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再到媒介环境学派

史上最全批判学派知识点笔记!从西马到法兰克福学派到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再到媒介环境学派

批判学派梗概: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学派(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批判:1.对奴役人、操纵人、控制人的现代传播的批判性揭露和分析;2.对商业化、实用化、经验化的传统理论的批判与扬弃。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背景1.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在整个欧洲的失败2.一战中得到极致体现的欧洲文明危机理论特征理论出发点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和异化劳动理论。

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比,理论重心转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诸如心理、社会、文化、艺术等精神领域,并将之视为一个总体,认为支撑现代社会的既非经济,也非政治,而是人类文化总体的辩证运动。

对马克思主义的扬弃1.把马克思主义仅仅看做一种哲学,轻视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

2.认为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贡献还有所歪曲;强调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别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突出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主义来源,希望通过重新确立黑格尔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地位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

代表人物【卢卡奇】Ceorg Lukacs创始人;匈牙利人;西马圣经:1923《历史与阶级意识》总体性理论源流:总体性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吸收的理论精华,卢卡奇试图恢复总体性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位置。

理论含义:作为认识论原则,总体性是具体的总体性,它力求在最高的思维形式中再现事物的整体联系,同时又保留个体之特殊性的存在。

作为本体论原则,总体性是社会历史的总体性。

具体的总体性要求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的总体来把握。

物化(reification)理论源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黑格尔等人的“异化”理论,形成系统的物化理论。

吸取了黑格尔、韦伯、乔美尔等人的思想成分,植根于黑格尔哲学的传统,并与黑格尔的“异化”或“外化”的概念相联。

但是卢卡奇主要是从马克思《资本论》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来推断他的物化理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⑧国家作为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统一体 , ” 文明。 有着极强
葛兰西沿着这一思维路径 , 运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辩证的分析方法 , 加上自己对于黑格尔 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 提出了上层建 思想的发挥, “一个可以被称为 ‘市民社会 ’ , 筑包含两个层面的思想 , 即 即通常称为民间的社会组织集合体 , 另一个则是政治社会或 ‘领导 ’ 国家。一方面, 这两个层面在统治集团通过社会执行 ‘直接统治 ’ 职能时是一致的 , 另一方面, 统治集团的 或指挥
他们以独特的视 典作家的市民社会思想有很大程度的不同 , 角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转型 。 一、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 “市民社会” 是葛兰西哲学体系中一个核心范畴 , 他的市 民社会思想是在他的国家学说中进行阐发的 。 在葛兰西看 来, 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统治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主要 靠强制力量来维持 , 而是主要通过取得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 来实现, 因而只有从经济的批判转向政治和文化的批判才能
172① ” 个精神和智识来自活 。基于对所处时代的资产阶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 化的深刻认识 , 葛兰西指出, 无产阶级的运动必须注意到市 民社会领导权或文化领域领导权在革命中的重大作用 。 在 他看来, 西方社会的革命不能走俄国的老路 。因为, 在俄国, 国家就是一切 , 市民社会处于初生而未形成的状态 。 所以, 他坚决反对把国家职能仅仅简单地等同于强制性机器 , 也反 , “必须把国家 对将国家职能仅仅规约为暴力职能 。 他指出 ‘教育者’ , 看成是 因为他致力于建立新型的文明或新水平的
② 。而且 , “资产阶级作为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有机体 线”
而确立起来, 他们能够吸收整个社会而把它提高到自己的文 ‘教育 化和经济水平 。因此国家的作用有所改变 : 国家成了
③ 这样, ” 等等。 葛兰西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就从经济交往 者’
把市民社会作为国家 ( 上层建筑) 的一 转向了社会文化领域 , 个部分加以对待 。他的这些主张表现出与黑格尔 、 马克思等 近代市民社会论者的重大区别 。 然而,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 , 并非完全脱离于黑格尔 与马克思。他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中的社会中介组织 同业公会 以及伦理精神的论述进行了发挥 。 在黑格尔那里 , 作为中介组织是市民社会向国家过渡的桥梁 , 也可以说正是 “中介 ” 同业公会作为 实现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 葛兰 西受此启发, 但他不是把市民社会理解为经济关系和需要的 而是规定为对经济关系和需要体系加以调控的各种社 体系, 会组织机构和道德规范 。 对此, 博比奥指出, 葛兰西的市民 , 社会所包含的“不是‘所 有 物 质 关 系 ’ 而是所有的意识形 — —文化关系; 不是 ‘整个商业和工业关系生活 ’ , 态— 而是整
在马克思之后的时代 ,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 特别 是科学技术革命及其成果的广泛运用 , 现代社会的总体结构 和运作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出现了一些新的时代特 哈贝马斯、 柯恩以及阿雷托为代表人物的西 点。以葛兰西、 方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 , 据西方社会与国家在新的历史 将黑格尔、 马克思、 恩格斯所倡导的市民社 条件下的新变化 , 发展为国家、 市 会与政治国家两元市民社会理论分析框架 , 场与公共领域的三元架构 。但就其实质上而言 , 西方马克思 主义理论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与马克思的分析并不矛盾 。 作 市民社会实际上内在地包含着经济领域和 为私人活动领域 , 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 马克思也并未将其简单化约为经济关 系, 他只是抓住了市民社会的本质 , 抓住了经济关系在其中 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是特别反对仅仅从经济角度理解历 史发展和社会生活的 , 而且他从来也没有这样理解市民社
① 当然, 会。 西方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
“ ‘市民社 切中这种不合法统治的要害 。他认为, 西方国家的 会’ 已经演变为更加复杂的结构 , 可以抵制直接经济因素 ( 例 如危机、 萧条等) 入侵的灾难后果 。 市民社会的上层建筑就 猛烈的炮火有时 好像是现代战争中的堑壕配系 。在战争中, 看上去可以破坏敌人的全部防御体系 , 其实不过损坏了其外 才发现自己仍然面临有效的防 部工事; 而 到 发 起 总 攻 时 ,
2011 年第 11 期 总第 195 期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No. 11 General No. 195
西方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探析
杨巧蓉
( 山东省哲学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 , 山东 济南 250103 )
[ 摘要] 以葛兰西、 哈贝马斯、 柯恩以及阿雷托为代表人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 , 以独特的 视角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转型 。历史地辩证地对之加以研究有利于分析和促进了当代市 民社会理论研究的丰富与创新 , 而且, 其研究方法与关注的内容 , 对于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理论发展 、 建构及其 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 [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 市民社会理论 ; 历史地位 [ B0 - 0 中图分类号] [ A [ 1003 - 4145[ 2011] 11 - 0172 - 0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2011 - 09 - 10 作者简介:杨巧蓉, 山东省哲学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学术骨干 , 山东省委党校哲学部讲师、 哲学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 项目编号 10CZX001 ) , 本文系山东省党校系统重点项目( 项目编号 20110403 ) 阶段性成果。 : 《论市民生活观念的当代转换及其社会历史地位 》 , 《求索》 2007 年第 9 期。 杨仁忠 ①何平、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a, Ed. And trans. ,Que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New York: International ②Antonio Gramsci, Publishers, 1971 , 235. : 《狱中札记》 , 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第 219 页。 ③葛兰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