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市场概论-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文化市场概论

文化市场概论

212004 文化市场概论一、名词解释市场的构成要素:市场是商品营销的场所,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是联结不同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纽带。

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市场,必须具备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交易设施、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则系统五个基本要素。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文化商品市场:是指具有文化实物形态的消费资料市场。

特点是营销对象是具有物质载体的有形商品;绝大多数商品销售需经过中间环节;促销活动相对容易,可以通过陈列、展销、试看、演示等方法激发文化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文化市场定位的模式:根据目标人群价值判断结构和消费行为偏好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变量进行检验,看哪一种文化市场定位模式可以保证文化产品在目标消费者的心理预期结构坐标上显示出优势地位,然后组织相应的有实力以信息传递给对方。

包括文化消费者定位模式(正向定位模式)产品竞争者定位模式企业能力定位模式、整合定位模式。

二、简答题1、文化市场的特性与功能答:特性1经营内容以精神文化产品为主2交换行为伴随着精神传播活动3交换过程一般不发生所有权转让功能1实现商品流通功能2平衡供求关系功能3调节资源配置功能4 促进知识转化功能5 提供社交服务功能2、文化产业结构答:是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生产关系的文化再生产过程中文化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和比例关系。

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更是一个文化和社会学概念, 3、文化产品促销的本质答:中国文化产业的态势已经由先前的“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阶段,文化市场主导力量由文化企业转向了文化消费者。

因此,文化市场促销活动的本质在于实现文化企业与目标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促销活动的基本功能概括为:(1)传递优势信息(2)劝说目标消费者(3)树立文化企业与产品形象4 社会与文化的因素答:文化产品消费者的选择与消费行为常常受到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这包括:(1)参照群体——是指对个人的文化产品接触、使用态度和行为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相关群体。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一)马列原著和党的文献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毛泽东:《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新中华报》1939年5月10日。

8.《毛泽东选集》第1—4卷1991年版,第5卷1996年版,人民出版社。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0.《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年版,第3卷1993年版,人民出版社。

12.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3.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5.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0日。

1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 2010年7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8. 李长春发表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说明,人民网2011年10月27日,/xxfb/xwzx/whxw/201110/t20111027-132395.html1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文化市场管理知识解析

文化市场管理知识解析

文化市场管理知识解析在当今社会,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涵盖了电影、音乐、图书、演出、游戏等多个领域。

这种繁荣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管理问题,这就使得文化市场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文化市场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规范、监督和引导。

其目的在于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首先,我们来谈谈文化市场管理的重要性。

一方面,它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

在一个没有有效管理的文化市场中,可能会出现盗版、侵权、虚假宣传等不良现象。

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未经授权复制和销售热门电影、音乐,这不仅损害了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动力。

通过加强管理,加大对这些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可以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励创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管理能够保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市场上充斥着低俗、暴力、迷信等不良内容,将会对社会风气和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管理,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审查和监管,可以确保其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为人们提供积极、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再来说说文化市场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是市场准入管理。

这包括对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人的资质审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能力从事文化经营活动。

比如,开办一家电影院,需要满足场地、设备、人员等方面的要求,并取得相关的许可证。

二是内容管理。

这是文化市场管理的核心环节。

管理部门要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进行审查,防止有害、不良内容的传播。

对于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要审查其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违背社会公德、损害国家利益等方面的问题。

三是市场行为管理。

主要是监督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经营活动是否合法合规,比如是否存在价格欺诈、不正当竞争、垄断等行为。

同时,也要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护,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和纠纷。

国际市场营销的东道国文化

国际市场营销的东道国文化
审美观念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审美观念可 能存在差异,影响产品设计和
广告创意的接受度。
文化冲突的解决方式
跨文化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营销团队对东道国文化 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促进跨文化沟通。
本地化策略
根据目标市场的文化和需求,调整营 销策略、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方 式,提高营销活动的针对性。
建立共同价值观
寻找与目标市场文化和价值观相契合 的营销策略,建立共同价值观,提高 品牌认同感。
产品的包装设计需符合目标市场的文化习俗和环保要求,以提升产品 的品牌形象。
广告宣传的文化差异
广告主题
广告主题的选择需符合目标市场的文化价值观和消费心理,以引 起消费者的共鸣。
广告形式
广告形式的选择需考虑目标市场的媒体习惯和文化传统,以提高广 告的传播效果。
广告语言
广告语言的使用需尊重目标市场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以避免文 化冲突。
02 东道国文化分析
价值观念
1 2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了解东道国文化中是强调个人成就还是集体利益, 这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商业交往方式。
长期与短期取向
某些文化可能更注重长期目标,而另一些文化可 能更关注短期收益,这会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
3
权力距离
了解东道国文化中对权力和社会等级的态度,有 助于企业更好地与当地政府和商业伙伴交往。
跨文化沟通技巧
培养跨文化沟通技巧,以减少误解和冲突,促进 企业与当地市场的有效沟通。
03 国际市场营销中的文化差 异
营销策略的文化差异
目标市场定位
促销策略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需求和偏好存 在差异,企业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 文化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国际文化市场概论-国际文化市场发展趋势

国际文化市场概论-国际文化市场发展趋势

第一章㊀国际文化市场发展趋势1㊀㊀㊀㊀㊀第一章㊀国际文化市场发展趋势本章要点1.国际文化市场的特征2.国际文化市场的分类3.国际文化市场发展趋势4.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的意义第一节㊀概述㊀㊀一、国际文化市场的概念㊀㊀国际文化市场是指按价值规律进行文化艺术产品交换和提供有偿文化服务活动的场所,是国际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和交换平台.㊀㊀国际文化市场的主体是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文化产品一般是指传播思想㊁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进而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图书㊁杂志㊁多媒体产品㊁软件㊁录音带㊁电影㊁录像带㊁视听节目㊁动漫产品㊁手工艺品和时装设计等组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商品.传统意义上讲,文化服务是指满足人们文化兴趣和需要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不以货物的形式出现,它是指政府㊁私人机构和半公共机构为社会文化实践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支持.这种文化支持包括举行各种演出,组织文化活动,推广文化信息以及文化产品的收藏(如图书馆㊁文献资料中心和博物馆)等.文化服务可以是免费的,也可以有商业目的.当然在贸易中出现的文化服务,一定是有商业目的的.国际文化市场是指按价值规律进行文化艺术产品交换和提供有偿文化服务活动的场所,是国际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和交换平台.2㊀国际文化市场概论国际文化市场是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是各国市场经济在文化领域的延伸,是各国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的表现形态.从文化的角度看,它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从经济的立场看,它又是市场经济密不可分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市场的一般含义来看,文化市场是以商品交换的形式提供精神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的场所,作为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平台,它与整个生产方式的演变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有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国际文化市场自然是以世界作为文化商品与服务平台的市场,即将文化市场的概念放之于国际范围内.㊀㊀二、国际文化市场的特征(一)国际文化市场具有意识形态性质㊀㊀文化市场具有意识形态性质,主要是指文化市场上所交换的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性质,这是由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具有意识形态性,是精神产品同物质产品的根本区别之一.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真正的文学艺术,不仅有优美的形式,而且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作为文学艺术的思想内容,它可以包括政治㊁法律㊁道德㊁宗教等观点.在文学艺术中,这些观点不再以概念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具体㊁丰富而形象化的生动形式出现,扣动人们的心弦,从感情上征服人.因此,文学艺术是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手段,能在意识形态上给人潜移默化的㊁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可以决定人们怎样活着,做怎样的人,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如19世纪中叶,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出版的小说«哈姆叔叔的小屋»真实地描写了美国南方蓄奴制的黑暗和反动,从而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对美国的废奴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文化市场上交换的对象是文化商品/服务文化市场同物质产品市场相比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即文化市场上交换的对象是文化产品.文化消费者购买文化产品,目的是欣赏文化产品借助物质材料所表现的精神内容和欣赏价值.例如,人们购买图书时,买的不是纸张㊁油墨,而是印刷在纸张上的书的内容;人们购买录音带,不是为了购买磁带本身,而是为了欣赏录在磁带上面的优美的歌曲和音乐.当然,人们为了欣赏到这优美的歌曲和音乐,必须同时为其物质载体 磁带付出代价.同一般的物质产品不同,文化产品是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的.此外,演出㊁展览等服务形态的文化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无论在时间上㊁空间上,生产和消费都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三)文化艺术产权保护是国际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条件文化艺术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与邻接权.著作权又叫版权,是文化艺术产权的主要第一章㊀国际文化市场发展趋势3㊀内容.著作权,是文学㊁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总称.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著作权包括下列17种人身权和财产权:发表权㊁署名权㊁修改权㊁保护作品完整权㊁复制权㊁发行权㊁出租权㊁展览权㊁表演权㊁放映权㊁广播权㊁信息网络传播权㊁摄制权㊁改编权㊁翻译权㊁汇编权以及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与著作权同等地位,并与著作权的行使联系在一起的,是邻接权.邻接权具体是指表演者㊁唱片制作者㊁广播电视组织在其设计公开使用作者的作品㊁各种艺术家的表演或向公众就事件㊁信息以及任何声音或图像进行传播的活动中授予保护其利益的权利.邻接权是为所有由人们独立完成,但未达到著作权保护所要求的独创性而又与作品有关的成果提供必要的保护.文化市场交换的商品是文化商品,而文化产品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就是承认并保护文化艺术产权.如果产权得不到保护㊁人权得不到保障,则对文化市场机制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背景延伸版权 一词,英文为 C o p y r i g h t ,最早出现于英国1709年的安娜法令.当今英美法系的国家均使用 版权 一词,侧重于保护作者的财产权利;以法国为代表的国家采用 作者权 的名称,注重保护作者的精神权利.我国在清朝末期沿用了日本的用法,使用了 著作权 的称谓.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行使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并依照约定或者本法有关规定获得报酬;著作权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并依照约定或者本法有关规定获得报酬.(四)国际文化市场中贸易保护方式具有隐蔽性文化具有独特的渗透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达着观念㊁价值和生活方式,是极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文化贸易的价值超过了其商业价值,与其他贸易相比,它会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对输入国消费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基于文化安全的目的,纷纷采取文化保护主义政策.文化贸易是各国服务贸易政策关注的重点领域,也由于文化贸易标的物的特点,各国无法通过统一的国际标准或关税进行限制,而更多是采用国内的政策㊁法令的修改进行限制,如市场准入制度㊁非国民待遇等非关税壁垒形式.上个世纪70年代,韩国电影行业也和中国现在一样:外国大片充斥,本国电影除了铁杆支持者几乎无人问津.进入21世纪以来,出于对加入WT O后影视产业崩溃㊁民族文化独立性丧失的担忧,韩国政府对于本国以影视业为代表的艺术产业予以保护扶持,韩国实行国产影片配额制,规定国内电影院每年至少要播放146天国产影片,相当于全年放映影片天数的40%.在政府的保护下,韩国电影无论艺术成就还是商业表现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度成为后起国家发展电影业的标杆.。

国际市场营销中的文化因素及如何实现跨文化营销)

国际市场营销中的文化因素及如何实现跨文化营销)

国际市场营销中的文化因素及如何实现跨文化营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营销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复杂。

文化因素是国际市场营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和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异是跨文化营销成功的关键。

文化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作用文化是个体或社会团体的信仰、价值观、习俗和行为的总和。

在国际市场营销中,文化因素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市场行为。

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宗教、礼仪、饮食、服装、审美观念等方面。

跨文化市场营销的成功与否常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够理解和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异。

实现跨文化市场营销的策略1.文化调研: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企业应进行充分的文化调研。

了解目标市场的语言、宗教、价值观、习俗和行为规范等信息,以便制定适合当地市场的营销策略。

2.本土化战略:企业应根据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调整产品、价格、促销和渠道策略,使其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和习惯。

例如,可根据当地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调整产品的配方、包装和颜色。

3.多元化营销团队:跨文化市场营销需要具备跨文化背景的营销人才。

企业应考虑雇佣当地人才,或者培养和提升现有员工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

4.合适的沟通渠道:跨文化市场营销需要选择适合目标市场的沟通渠道。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媒体和渠道的接触和使用有不同的习惯和偏好。

企业应该选择适合目标市场的传媒平台和渠道,以确保有效的推广和传播。

5.考虑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国家和文化之间也存在差异。

企业在跨国市场营销中应该考虑地域差异,以确保营销策略和活动在不同地区的目标市场中适用。

6.尊重当地文化:企业应当尊重和尊重目标市场的文化和习俗,避免任何可能冒犯或不尊重当地文化的行为或言论。

通过尊重当地文化,企业可以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并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总之,跨文化市场营销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了解和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异是实现跨文化市场营销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文化调研、本土化战略、多元化营销团队、合适的沟通渠道、考虑地域差异和尊重当地文化等策略,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和成功进入国际市场。

国际文化市场概论-国际演出市场

国际文化市场概论-国际演出市场

第二章㊀国际演出市场23㊀㊀㊀㊀第二章㊀国际演出市场本章要点1.国际演出市场的形成与发展2.国际演出市场的特征3.主要国际演出市场分析第一节㊀国际演出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演出,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文字出现以前,各种艺术形式就以现场演出的方式进行传播.在古代,各种艺术形式的现场演出也是艺人谋生的一种手段,具有一定的市场性㊁商业性成分.但是,古代的演出与当代的营业性演出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今天这样一个科技㊁交通㊁信息㊁传播等高度发达的社会语境中,古老的演出艺术重新焕发青春,成为当代文化产业门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在当今文化产业的宏观语境下,所谓演出,并不仅仅是指简单的 表演 活动,而是一个完整的㊁一系列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多种要素,这些要素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演出的全部内容.从组成要素来看,演出一般包括:演出的组织者与表演者㊁演出节目㊁演出受众㊁演出时间㊁演出地点和场所.演出市场是文化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当今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谓演出市场,是指演出活动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既包括有形的演出场所㊁演员和观众,也包括参与演出活动的主体(演员㊁演出经营者㊁演出消费者)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总和.㊀㊀一、国际演出市场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说,国际市场是商品交换在空间范围上扩展的产物,它表明商品交换关系突破了一国界限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一般产品的国际24㊀国际文化市场概论市场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逐渐形成.与一般产品的国际市场相比,文化产品国际市场的形成在时间上要晚得多,并且法国㊁加拿大等众多主张文化例外㊁文化多样性的国家,直到今天仍然在文化产品的诸多领域设置贸易壁垒,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至今仍然在各方力量的不断冲突㊁拉扯与摩擦中艰难前行.具体到国际演出市场,目前尚无公认的权威界定,大部分研究者都将其视为全球化趋势下各国国内演出市场的扩张.我们认为,国际演出市场一方面是各国国内演出市场在空间范围上扩展的产物,即演出产品的交换关系突破了一国的界限,演艺产业链要素的跨国化活动开始频繁;另外一方面是演出创作不再以单纯的国别概念出现,在演出内容㊁形式以及演出主体都出现了跨国式的合作和竞争.从形成的原因来看,国际演出市场的出现与发展,既有着全球经济飞速发展㊁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需求日渐增多等与其他国际文化市场相同的共性因素,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依赖当代交通运输条件的便利㊁国际演出节庆活动的不断增多及国际性演出行业组织的出现这三个因素的推动.首先,与电影㊁电视剧㊁图书版权等的国际贸易不同,演出产品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大多数产品难以仅仅依靠版权贸易的方式实现.对于电影㊁电视剧而言,只要拍摄㊁剪辑完成,以版权贸易的方式将产品拷贝卖到其他国家,基本不影响产品的质量呈现.如电影«阿凡达»的拷贝无论是在美国㊁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上映,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条件(如I MA X银幕),其观影效果都不会有大的改变.而演出产品则不同.即使演出产品的故事情节㊁舞美效果㊁配乐等都已成熟,由不同的演员演出㊁运用不同的灯光布景,其效果也会大不相同.为了保证演出质量,很多演出团体在国外演出时都会自带演员甚至演出设备.比如,太阳马戏团的世界巡回马戏演出,往往都要在太阳马戏团设计的 移动小镇 中进行表演,其占地面积达1 6万平方米.这座小镇需要140名固定员工,每到一个新的城市,还需要150名临时工来搭建㊁拆卸和操作小镇中的设施.小镇包括 太阳城堡 (大帐篷)和附带的入口帐篷㊁舞台㊁美工帐篷㊁厨房和餐厅㊁学校以及维持所有设施正常运转的供应处.每次要动用50辆卡车运输1000吨的装备才能移动这座 小镇 .搭建需要八天,而全部拆卸也要耗费三天的时间.其次,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性演出节庆活动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这些演出节庆活动为世界各国㊁各类演出活动提供了集中化的展示平台.很多当今国际知名的演出团体㊁剧目都是在这些大型国际演出节庆活动中崭露头角,被世人所熟知和认可.比如,太阳马戏团的创始人盖 拉里贝特等正是抓住了洛杉矶艺术节这一可以让演员及演出团体蜚声世界的机会,才得以崭露头角㊁名声大噪.拉里贝特自己也不断提及: 没有1987年在洛杉矶的演出,或许我们后来的路不会走得如此顺畅. ①①葛晓倩:«太阳马戏团:把马戏做得像电影一样»,«竞报»2010年4月16日.第二章㊀国际演出市场25㊀㊀㊀ 案例精选中国演出产品 走出去 的代表案例 京剧«王子复仇记»的成功也离不开各类国际性演出艺术节的巨大平台.«王子复仇记»是由中国国粹京剧这一经典艺术样式,表演莎士比亚经典悲剧«哈姆雷特».2005年,该剧首先组团参加丹麦第24届 哈姆雷特之夏 艺术节. 哈姆雷特之夏 是丹麦历史悠久的艺术节之一,举办地爱森诺市的克隆城堡,相传是哈姆雷特生活过的地方,成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多年来,已有英国㊁立陶宛㊁新加坡等国家的剧团在此上演过不同形式的 哈姆雷特 .①此后,«王子复仇记»又参加了爱丁堡国际艺术节㊁塞万提斯艺术节㊁荷兰阿姆斯特丹中国艺术节等多项国际艺术节.各类艺术节既为«王子复仇记»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为演出团体解决了部分资金问题.如该剧参加爱丁堡国际艺术节㊁阿姆斯特丹中国艺术节等节庆活动时,就得到了所在国的资金㊁宣传等方面的支持.再次,国际性演出行业协会的出现,也为国际演出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1957年美国艺术表演主办者协会(A s s o c i a t i o no fP e r f o r m i n g A r t sP r e s e n tGe r s,A P A P)的成立,是国际演出市场开始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协会每年主办艺术表演年度联合会议,申请成为艺术表演主办者协会会员即可享受会员待遇,享受会员单位联合搭建的艺术表演资源网络,并可直接与国际同行进行有关全球交流演出项目的深度洽谈;其始终致力于成为演出领域的全球性组织机构,为表演团体㊁艺术家㊁业内专家㊁经纪人和代理商提供进行多种艺术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商务洽谈的专业平台.目前,美国艺术表演主办者协会的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在全世界各地共有1700个会员.这些会员包括区域性地方政府㊁高等表演艺术教育机构㊁非营利性表演艺术中心以及各类文化组织,涉及艺术经纪㊁艺术管理以及艺术市场咨询营销等领域.美国艺术表演主办者协会每年1月在纽约举办大型规模的演出市场研讨会和演出交易会,通常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出商㊁演出团体的经理或经纪人㊁艺术节的负责人㊁艺术家和艺术管理机构的负责人等3000多人参加.在为期4天的交易会上,供求双方见面会谈,需求方还可通过现场观看演出片段或录像来遴选节目,同演出单位或经纪人当场签约敲定或预约安排演出场次和时间.美国艺术表演主办者协会成为了引导和拓展国际演出市场的标杆组织.㊀㊀二、国际演出市场的发展阶段二战 之后,国际演出市场的基本轮廓成形.伴随着各国的经济复苏,一些著名的国际演艺集团和区域演出市场也逐渐恢复,各国间的对外演出活动开始逐渐频繁.但是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国际演出市场也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竞争发展阶①端木复:«京剧‹王子复仇记›享誉 哈姆雷特 故乡»,«解放日报»2005年8月6日.。

文化市场导论

文化市场导论

文化市场导论一、背景介绍文化市场是指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交易对象的市场,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

本文将从文化市场的定义、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文化市场的定义文化市场是指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交易对象的市场。

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艺术品、影视作品等,文化服务包括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教育等。

文化市场的交易形式多样,包括实体市场、网络市场、展览会等。

三、文化市场的特点1. 多样性:文化市场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2. 创新性:文化市场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创新,促进了艺术家和创作者的创作活动。

3. 可持续性:文化市场作为一个经济市场,需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吸引投资和消费者的持续参预。

4.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文化市场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特色,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四、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1. 技术驱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网络化成为文化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推动了文化产品的创新和传播。

2. 跨界融合:文化市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越来越深入,例如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等,形成为了新的市场模式和商业模式。

3. 品牌建设:品牌在文化市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度和竞争力。

4. 国际化:文化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和传播日益频繁。

五、文化市场的影响1. 经济效益:文化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文化传承:文化市场的繁荣有助于传承和宏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

3. 社会影响:文化市场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4. 国际交流:文化市场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人们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六、结论文化市场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多样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其发展受到技术驱动、跨界融合、品牌建设和国际化等趋势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㊀国际文化市场概论264参考文献G i n a:«贝塔斯曼:给我一个支点»,«中国电子商务»2006年6月.法 贾克 阿达利著,宋素凤㊁翁桂堂译:«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韩 康贤斗:«透视韩国广播电视事业的现实及其面临的问题»,载于«跨文化交流与研究 韩国的文化与传播»,郭镇之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美 菲利普 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美 克里斯 安德森著,乔江涛译:«长尾理论»,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英 詹姆斯 古德温主编,敬中一㊁赖靖博㊁裴志杰译:«国际艺术品市场»(上㊁下),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年版.«国外广播影视体制比较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版.«游戏机大战:三巨头启示录»,h t t p://w w w.h u x i u.c o m/a r t i c l e/10417/1.h t m l.安迪 普拉特:«文化产业:英国与日本就业的跨国比较»,«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安盟:«现代音乐产业概述及音乐企业管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陈国雄:«华语电视在加拿大的定位及发展趋势»,«2005年世界华文传媒年鉴»,世界华文传媒年鉴社2005年版.陈镜波:«2010年日本出版业继续下跌»,«今日印刷»2010年10月.崔晓茜:«从韩国动画业的崛起浅析中国动画市场的发展»,«中国电视»2006年第5期.杜丽婷㊁李昕玉:«简析韩国电视自制剧产业链 以韩国S B S电视台为例»,«科学发展,惠及民生 天津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2012年第12期.傅嘉:«游戏业七年之痒产品大战一触即发»,«中国证券报»2013年4月27日.郭镇之:«英国电视节目供应体制»,«中国记者»2000年第7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国外广播影视体制比较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撰:«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㊁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2012韩国游戏百科».郝振省:«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2010版»,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版.贺程㊁潘月圆:«韩国公共广播电视制度评议»,«现代视听»2011年第8期.㊀参考文献265胡正荣:«外国媒介集团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姜义茂:«国际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及特点»,«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1日.蒋凯:«中国音乐著作权管理与诉讼»,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雷兴长:«文化产品国际竞争的市场构成分析»,«科学经济社会»2012年第1期.李怀亮:«当代国际论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导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李怀亮㊁闫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上)»,«河北学刊»2005年第6期.李怀亮㊁闫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下)»,«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李家伦:«电视节目全球流动及相关理论述评»,«当代电影»2012年第3期.李建伟㊁王志刚:«版权贸易基础»,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李菁菁:«日本电视剧制播制度分析»,«青年记者»2009年第12期.李思屈:«中国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李新祥:«出版传播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李燕吉:«B B C电视频道的受众市场细分»,«视听界»2011年第5期.李宇:« 文化中国 视角下的电视对外传播 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为例»,«对外传播»2013年第4期.李宇:«海外华语电视发展特点及展望»,«传媒»2011年第9期.李宇:«日本N H K和韩国K B S 受众意识 的启示»,«传媒观察»2011年第1期.梁清华:«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梁维科:«试论美国游戏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黑河学刊»2011年第9期.梁自强:«日本电视的数字化生存»,«中国数字电视»2005年第11期.林屹屹:«从北美纳比(N A T P E)电视节看节目市场发展趋势»,«现代传播»2011年第1期.刘瑾:«电子游戏的第九艺术之说»,«中国艺术报»2012年8月27日.刘俐:«德㊁法电视管理体制据分析»,«电视研究»2000年第11期.刘燕南:«公共广播体制下的市场结构调整:韩国个案»,«现代传播»2003年第10期.刘园园:« 竞争五力 模型中的中美电视剧产业竞争环境比较»,«视听界»2011年第6期.刘志敏:«德国电视娱乐化现象及借鉴意义»,«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10期.龙晓君:«我看美国图书营销»,«出版科学»2001年5月.马红亮:«电子游戏的教育价值:来自美国研究的新观点»,«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聂庆璞:«基于产业组织理论S C P范式的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研究»,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彭伟步:«东南亚华文传媒现状»,«2007年世界华文传媒年鉴»,世界华文传媒年鉴社2007年版.彭伟步:«美国华语电视现状㊁问题及整合»,«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11期.邵盼盼㊁尤建忠:«对美国电子图书出版变局的新思考»,«出版参考»2010年12月.帅志强:«国内电视剧市场交易平台分析»,«东南传播»2007年第8期.苏锋:«动画产品国际贸易模式研究»,h t t p://w w w.d o c88.c o m/p-672151111100.h t m l.唐世鼎:«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佟雪娜:«数字音乐的产业价值链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汪琦㊁李世成:«美国电视节目运营机制对我国制播分离改革的启示»,«东南传播»2012年第4期.266㊀国际文化市场概论王晨子:«浅析中英两国电视业的制播制度»,h t t p://m e d i a.p e o p l e.c o m.c n/n/2012/1205/c238969-19800984.h t m l.王海鹰㊁李坚:«消费者价格心理与文化偏好研究»,«中国物价»2004年第8期.王娟:«中国图书版权贸易问题研究»,«现代传播»2010年第1期.王莉:«制播分离与深化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新闻采编»2012年第2期.王朋进:«从 辛迪加 看美国电视节目创新的制度设计»,«视听界»2012年第6期.王勇风:«从特征和功能分析文化市场的独特性»,«现代商业»2007年第17期.魏佳:«贝塔斯曼的经营之道»,«新闻爱好者»2006年5月.魏平:«关于北美地区华人收视特点的分析与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5期.魏玉山:«关于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思考 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方式»,«中国编辑»2005年第2期.文化部文化市场司:«2011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武斌㊁廖亮:«B B C战略调整:彰显公共服务本色»,«传媒»2008年第11期.西门孟:«游戏产业概论»,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奚声慧:«网络游戏产业之经济学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博士论文.夏倩芳:«公共利益界定与广播电视规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1期.肖叶飞㊁栾颖:«中西电视制播制度的比较分析»,«传媒»2010年第5期.徐建华:«版权贸易新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杨贵山:«国际出版业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姚林清:«版权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中国版协游戏工委:«2012中国网络游戏研发力量调查报告».原由美子:«电视节目中的文化交流 日本的电视节目进出口及日本电视中的中韩节目»,«2005东北亚传播学国际研讨会 东北亚的文化交流论文集»2005年8月1日.张冬梅:«艺术产业化的历程反思与理论诠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张革新:«现代著作权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张桂兰:«美国图书出版市场前景看好»,«印刷技术»2012年8月.张耀鸿:«网络游戏产业整合营销传播工具应用研究 与台湾地区产业现况比较»,复旦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张志林㊁包蕴慧:«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图书发行渠道整合的路径选择»,«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9月.郑明海:«动漫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以中美日三国为例»,«发展研究»2007年第8期.中国版协游戏工委(G P C):«201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中国版协游戏工委(G P C)㊁国际数据公司(I D C):«2012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h t t p://w e n k u.b a i d u.c o m/v i e w/6385772e647d27284b735113.h t m l.中国版协游戏工委(G P C)㊁国际数据公司(I D C)㊁中新游戏(伽马新媒C N G):«2012年中国游戏产业海外市场报告(摘要版)».中国动画学会㊁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13中国动画产业年度发展辑要»,h t t p://w w w.d o c88.c o m/p-0816177088817.h t m l.周密:«网络游戏同步机制的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朱春阳:«美㊁英㊁韩三国电视剧产制模式比较分析»,«电影评介»2008年第6期.庄国土:«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