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区域农业发展复习学案

合集下载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复习学案课题: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课型设置【自研·互动55分钟+表现35分钟】一、【复习主题】(候课1分钟)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定向导学·互动表现·当堂反馈】课堂元素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表现提升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自主复习指导(内容·学法·时间35分钟)互动策略(内容·形式·时间20分钟)表现方案(内容·方式·时间35分钟)随堂笔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步演练)走进课本板块一:【知识梳理】目前我国已经开工建设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请同学们借助图文详解,结合课本P82-84文本和步步高复习讲义,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进行知识梳理。

§学法指导§:查阅相关中国地理图册资料,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并从自然背景和经济背景两方面分析。

交流与分享两人小对子:(对学展示)①就自研和随堂笔记进行等级评定,并对相关内容交换意见。

②对子间交流:西气东输的必要性?(3分钟)冲刺与挑战五人互助组:(互助展示)重点讨论: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7分钟)准备与预演十人共同体:A、导生主持,大组长抽签,获得任务后,5人在大组长带领下进行预展规划,合理分工;B、另一小组长在学科组长带领下熟悉本组展示主题并交流意见;表现主题一西气东输的原因要求:从自然背景和经济背景两方面分析西气东输工程的必要性。

提示:解决某地资源短缺的途径主要有: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自研自探成果呈现一1、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2、.速读课本P82引言,查阅相关中国地理图册资料,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①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识记我国水资源、水能资源、能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铁矿石)的分布水资源:水能资源:能源矿产:天然气:②资源分布与经济地理格局不匹配3、参照考点1和课本P83图5.3,理解识记比对煤炭和天然气的优劣点:煤炭的优点:不足:天然气的优点:不足:4、识记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答题时每一点后面要有适当的阐述)①②(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原因:改善环境质量、缓解交通压力)③自研自探成果呈现二2、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备考资料]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五章第30讲区域农业发展(学案).doc

[备考资料]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五章第30讲区域农业发展(学案).doc

(3) 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 利影响。
解析: (1) 分别比较东北地区该时段气温和降水与常年同期差异,描述其地区差异及分布规
律即可。 (2)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洪涝灾害主要是积雪融化形成的春汛。冬季气温低、
降雪量大、 积雪多, 地势低平的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后易发生洪涝灾害,
(2) 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
农业区分布
主要农作物
A 松嫩平原
玉米、大豆、甜菜
B 三江平原
春小麦、大豆、甜菜
C 辽河平原
水稻、冬小麦
②林业和特产区: D大兴安岭、 E小兴安岭、 F长白山。
③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3.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 商品粮基地建设
(1)

位 :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
地,显然平原地区的光热资源优于山地。 (2)由图可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是
由南向北逐渐递减,这与东北地区≥ 10 ℃积温的空间变化规律一致。日照时数、太阳辐射
量主要受纬度位置、 白昼长短、 天气状况的影响。 东北地区受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年降
[ 答案 ] (1)C (2)A
工业 基础
工业生产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 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
美国工业发达使其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交通
是农业生产物资和农产品流通的保障 ,促进了商品农业的发展
高品质农产品和时令性农产品的市场 范围扩大,上市及时
人口 技术 政策
人口密度决定人均耕地占有量,影响 商品率
生产技术影响作物产量、品质和竞争 力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南亚及印度复习学案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南亚及印度复习学案

南亚及印度
课题:南亚及印度课型设置【自研·互动45分钟+展示45分钟】
一、【学习目标】(1分钟)1、能通过经纬网、轮廓掌握南亚的地理位置2、掌握南亚气候、
地形、水系等自然环境特征。

3、能在图上识别印度重要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
1、空间定位:
2、为什么把南亚地区称为“南亚次大
陆”:
说明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

(10分)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气候特征相同点不同点
气候特征差异产生
的主要原因
(2)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3)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乙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

等。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区域农业发展复习学案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区域农业发展复习学案

区域农业发展课题:区域农业发展课型设置【自研·互动55分钟+表现35分钟】一、【复习主题】(候课1分钟)1、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的影响2、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二、【定向导学·互动表现·当堂反馈】什么不同的变化?简述两地区土壤改造的可行性措施。

2: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图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

表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天气状况。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答案(1)直接原因:安徽沿江平原谷物单位面积产量高,熟制为一年两熟;松嫩平原谷物单位面积产量稍低,且仅能一年一熟。

根本原因:安徽沿江平原纬度比松嫩平原低,热量条件更好。

(2)洪涝灾害。

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明显;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地势低洼;水系支流多。

人为原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3)生态Ⅰ区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在不合理的灌溉条件影响下,土壤盐碱化严重,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松嫩平原黑土的有机质含量较高,经长期耕作后损耗严重,加之水土流失、风力作用的影响,土壤变得较为贫瘠。

措施:针对生态Ⅰ区土壤的盐碱化,可以通过深翻土壤、引淡淋盐、植树造林等措施来加以改善;针对松嫩平原土壤状况,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农家肥以及休耕等措施改良土壤。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欧洲东部和北亚复习学案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欧洲东部和北亚复习学案

欧洲东部和北亚课题:欧洲东部和北亚课型设置【自研·互动45分钟+展示45分钟】一、【学习目标】(1分钟)1、了解欧洲东部和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特点 2、掌握其特殊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3、熟悉并会灵活运用本区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综合运用二、【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30分钟)互动策略内容·形式·时间)展示方案(内容·方式·时间45分钟)随堂笔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步演练)【导学1】欧洲东部和北亚概述欧洲西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分为北欧、中欧、南欧、西欧四个部分。

精读欧洲东部和北亚地图,在右图中完成:1、空间定位:在图中标出45°E、60°E、160°E 、66°34′N、50°N。

2、地理事物识记,看图并填空。

①两人小对子:检查自研笔记,分享自研成果,相互等级评定。

并能参照图示对所识记的地理事物进行抽背检效。

(2分钟)②五人互助组:讨论:1、地理事物识别;2、方法突破:欧洲东部和北亚的气候类型,指出其特征。

(3分钟)本环节我最想与老师、小组成员讨论的问展示单元一:方案预设:1、读图识记欧洲东部和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极其重要的经纬线。

1、如图:2、看图题空:A 平原、B平原、C高原、D 山地、E河、F河、G 河、H河、I 湖(世界第一深湖)其形成原因是,首都①、最大港口城市②、著名的不冻港③,④港,又叫海参威港。

3、(1)俄罗斯北部分布着广阔的沼泽,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2)少有优良港口的原因:(3)俄罗斯北冰洋沿岸著名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港,分析其原因。

【导学2】欧洲东部和北亚的自然地理基础巩固:欧洲东部和北亚大部位于亚寒带和寒带,参阅地图册,观察欧洲东部和北亚的自然气候分布。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地球运动复习学案1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地球运动复习学案1

地球运动课题:地球运动(三)课型设置【自研·互动55分钟+表现35分钟】一、【学习主题】1、能比较、理解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2、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和应用二、【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考§学法指导§:找出解题切入点,学会分析失误,查漏补缺。

在此基础上,总结此类题的解题思路和规律。

(7min )准备与预演十人共同体:A、获得任务后,5人在组长带领下进行预展规划;B、另一小组长在组长带领下熟悉本组展示主题所演示的主题并交流意见;C、十人共同体进行主题性小预展。

(10min)活中的应用。

建议:假如你是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工人,你会如何安装客户家里的热水器,请用角色扮演表现之。

理知识帮助他们解答。

(1)他们认为:在当地一个窗户朝正南的房间里,全年正午阳光都能照射到房内。

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2)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冬至日旗杆影子在日出、正午、日落时的示意图”。

该图表示是否正确?为什么?等级评定:走进生活板块三:【拓展运用提升】地理复习中,归纳、比较、融会贯通很重要。

请同学们运用今日所复习的知识点,自研老师选的一道综合性选题,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理解生活中的小窍门。

表现主题三拓展提升要求:右侧地理爱好小组遇到的难题,请为她们解答,注意与台下互动,并说明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提示: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实物演示、画图解析等。

板块四:【教师命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产品逐渐走进了每家每户,如何更好的利用太阳能资源,更好的为人类所用,希望我们今天的复习能是同学们学以致用。

请自主完成今日的教师命题,注意规律的总结和高考的动态。

表现主题四当堂反馈①组员自由组合,讲解教师命题,与同伴共享成果。

②你能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改变,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吗?请大胆表现!拓展性运用(知识生成、拓展提高、规律总结、知识框架)。

构建本课知识框架:【教师命题】三层级巩固达标训练基础题:右图表示北半球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状况,读图完成1~2题。

高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

高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

高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高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复课教学设计考纲要求】本单元包括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内容。

这些内容都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因此在复过程中要把握好重点和方向。

学情分析】高一已经研究了相关内容,但是许多学生没有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对于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研究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因此,在高三的复中,不仅要唤醒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还要教会他们通过分析案例,推理出地理分析的规律,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分析其他区域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及其特点。

复目标】知识与技能: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区位因素的关系;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核心原理的概念图展开农业区位因素的复,掌握区位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学会举一反三。

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特点的复,可通过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进行对比;将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与XXX草原大牧场放牧业进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农业地域的形成及其特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要了解以下的基本地理思想:自然环境是农业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要因时因地制宜,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区域内的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推理出相应的农业地域类型和特点。

教学过程】1.知识梳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指某一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影响。

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交通、政策、科技、市场、劳动力等。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等级复习学案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等级复习学案
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等级
课题: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等级课型设置【自研·互动45分钟+展示45分钟】
一、【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形态、功能分2.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3、理解城市等级体系及其启
二、【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自研自探环节
合作探究环节
展示提升环节·质疑评价环节
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
(3min)
准备与预演
十人共同体:
A、获得任务后,5人在组长带领下进行预展规划;
B、另一小组长在组长带领下熟悉本组展示主题所演示的主题并交流意见;
C、十人共同体进行主题性小预展。
(5min)
展示单元一:知识回放:
板书并完成板块一,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或图示解析。
展示单元二:地理与生活
结合身边你熟悉的城市,用图表和精炼的语言的形式总结板块二的两个问题。
等级评定:
展示单元三:例题导析
将讲义中考向例题的解析过程,选择精辟的语言和易懂的方式呈现。并能说明这些例题考查了什么知识点,你是依据什么规律和题意信息解答例题的。
展示单元四:精题剖析
展示板块四例1
{提示预案}:画出图示,注意对方法的介绍。
(1)北京天安门位于市中心,从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分析如此布局的原因。
(2)北京、上海与一般中小城市相比,特有的功能区是什么?请写出其空间分布特点及主要职能。
(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图中住宅区的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4)图中还缺少一种功能区,请写出其名称并简要说明其地理意义。
总结归纳环节
请用知识树的形式总结今日的复习要领:
培辅课:
疑惑告空间结构。也中城市地域结构,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其中最重要的是。它有、、三种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农业发展
课题:区域农业发展课型设置【自研·互动55分钟+表现35分钟】
一、【复习主题】(候课1分钟)1、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的影响
2、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二、【定向导学·互动表现·当堂反馈】
课堂元素
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
表现提升
质疑评价环节
总结归纳环节
自主复习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35分钟)
互动策略
(内容·形式·时
间20分钟)
表现方案
(内容·方式·时间
35分钟)
随堂笔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
步演练)
走进课本板块一:【知识梳理】
地理必修二2我们学习
过农业的区位选择,请回忆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
些?
请带着引言中的问题,
结合课本P60文本和步步高
复习讲义,对区域农业发展
进行知识梳理。

§学法指导§:不同区
域的农业发展要根据区域自
然、社会等条件进行分析判
断,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其优
势条件和制约因素,本着扬
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时制
宜的原则去确定发展方向。

交流与分享
两人小对子:(对
学展示)
①就自研和随堂
笔记进行等级评
定,并对相关内
容交换意见。

②对子间交流:
东北地区的农业
发展的区位条
件?
(3分钟)
冲刺与挑战
五人互助组:(互
助展示)
重点讨论:东北
地区农业发展中
的问题及其发展
方向。

(7分钟)
准备与预演
十人共同体:
A、导生主持,大
组长抽签,获得
任务后,5人在
大组长带领下进
行预展规划,合
理分工;
B、另一小组长在
表现主题一
开发条件
要求:回顾必修二
农业区位的知识,
并运用来阐述东
北农业发展的区
位。

提示:请以交流互
动的形式,用必修
二的学习经验来
讲述如何分析东
北地区农业的区
位。

自研自探成果呈现一
1、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掌握东北
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即东北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研自探成果呈现二
2、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

自研自探成果呈现三
3、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

走进高考板块二:【考向分解】
命题规律:高考中,选
择题一般考查农业可持续发
展实施的条件或因素,综合
题一般考查农业发展中存在
的问题或特点并据此分析农
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三
农”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和
热点。

§学法指导§:一个地
区农业的发展,要依托当地
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
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


针对有利和不利的区位因素
提出合理的农业措施,提高
农事效率。

表现主题二
商品粮基地建设
要求:从大规模机
械化生产和地区
专业化生产两方
面呈现东北商品
粮基地的建设。

建议:请以角色扮
演形式,扮演国营
农场主来讲述本
板块。

走进生活板块三:【拓展运用提升】
中国有九大商品粮基
地,参照图文详解P178,指
出东北有哪几个?
请同学们研读课本
P67-P68文本内容,了解东北
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并思考
其发展方向。

§学法指导§:针对农
业的各种问题,应注意以下
方面:1、调整农业结构;2、
推进农业产业化;3、加强基
表现主题三
发展方向
要求:针对农业出
现的问题,对症下
药,寻求其今后的
发展方向。

提示:选择精辟的
语言和易懂的方
式呈现。

并能说明
这些知识点告诉
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4、提高农业技术;
5、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科组长带领下
熟悉本组展示主
题并交流意见;
C、十人共同体进
行主题性小预
展。

(10分钟)
了我们什么道理。

等级评
定:
走进课堂板块四:【教师命题】
本节我们一起了解了东
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相关内
容。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
大国,本节重点是东北地区
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难点
是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
因素和学会辩证的分析问
题。

我们要认识到人类的生
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也
要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
性。

下面,让我们来尝试着
完成一道高考题,加油吧。

表现主题四
当堂反馈
①组员合理分工,
讲解教师命题,与
同伴共享成果。

②你能在原题的
基础上进行改变,
提出更深层次的
问题吗?请大胆
表现!
拓展性运用(知识生成、拓展提高、规律总结、知识框架)。

通过本节课或者步步高练出高分,请将你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点或规律罗列出来
【教师命题】三层级巩固达标训练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11年安徽省粮食总产量达到627.1亿斤,比上年增产11亿斤,从而创造了粮食生产实现连续8年丰收、6年创新高的纪录。

材料二 下图为安徽省生态功能区规划图。

材料三 下表为安徽生态Ⅳ区(沿江平原)与松嫩平原农业要素比较表。

(1)(基础题)安徽生态Ⅳ区谷物单产远高于松嫩平原,简述其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2)(发展题)简述安徽生态Ⅰ区的主要水文灾害及形成原因。

(3)(提高题)安徽生态Ⅰ区和松嫩平原的天然土壤在人类长期耕作后各有
什么不同的变化?简述两地区土壤改造的可行性措施。

例2: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图6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

表2是图6中A 、B 、C 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
单产变化资料。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粮食总产量(亿吨)
粮食播种面积(亿公顷)
粮食单产(吨/公
顷) 全
国 A 、
B 、
C 三



三省 全国
A 、
B 、
C 三省
东北 三省 全国
A 、
B 、
C 三省
东北 三省 1985 3.79 0.76 0.36 1.09 0.17
0.13 3.48 4.47
2.77 2005
4.84
0.81
0.74
1.04
0.15 0.16
4.65
5.40
4.63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天气状况。

(2)图中A 、B 、C 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 、B 、C 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
何变化?据表说明A 、B 、C 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

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

评定等级:
【培辅课】
1、今晚你需要培辅吗?(需要/不需要)
生:我是第大组的第小组的(姓名),我在
等问题上存在困惑,需要培辅!
师:⑴请你于日时段来老师办公室,我将提供帮助!或⑵请你于日时段找组长寻求帮助!
2、效果描述:
【反思课】
今日心得:
今日不足:
量稍低,且仅能一年一熟。

根本原因:安徽沿江平原纬度比松嫩平原低,热量条件更好。

(2)洪涝灾害。

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明显;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地势低洼;水系支流多。

人为原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3)生态Ⅰ区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在不合理的灌溉条件影响下,土壤盐碱化严重,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松嫩平原黑土的有机质含量较高,经长期耕作后损耗严重,加之水土流失、风力作用的影响,土壤变得较为贫瘠。

措施:针对生态Ⅰ区土壤的盐碱化,可以通过深翻土壤、引淡淋盐、植树造林等措施来加以改善;针对松嫩平原土壤状况,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农家肥以及休耕等措施改良土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