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红黑榜 (3)

合集下载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红黑榜”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红黑榜”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红黑榜”
佚名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课程》》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红榜"新材料,新情境,以能力立意新课标文综历史卷第31题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
【总页数】6页(P72-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515
【相关文献】
1.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评析及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建议 [J], 袁富强;郑凯文
2.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红黑榜” [J],
3.2011年中考历史试题“红黑榜” [J],
4.学习进阶理念下的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以2021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试题第28题为例 [J], 吕良栋
5.学习进阶理念下的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以2021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试题第28题为例 [J], 吕良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版)--历史(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版)--历史(全国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解析内容摘要:本文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值的颁布情况、命题的内容、命题的趋势和能力要求、试题考查形式、存在的问题与争议等方面全面分析了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并将今年高考试题与近年来全国高考卷加以对比分析,从中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同时也对今后的高考总复习提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一、整体评价2011年高考已经结束,大纲版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与去年的试题结构、题型和题量保持一致,总体难度有所下降。

选择题比2010年的难度有明显降低,但命题的技巧性很高,审题过程中还得要十分小心谨慎,往年出现偏题怪题的现象得到改观,所考查的知识也更加注重教材的观点和相关知识,可以说逐渐回归教材。

命题的思维和考查的角度与2010年的试题有明显的差异,2010年以前的几年间,高考选择题往往追求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体现了向新课标过渡与接轨的特征,但今年选择题在这方面既照顾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也侧重于考查的角度和观点对旧教材的回归。

材料大题的难度和模式与去年的基本保持一致,都注重对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难度都不大,今年的第37题的难度要比去年略有降低,考查的主要是教材的相关知识和观点。

今年第39题的历史部分有个最大特点就是所引用的材料与去年全国Ⅰ卷的第39题的材料都出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材料新颖,设问的角度新,都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大问题。

从分值的分布来看,中古史占39分,中国近现代史占37分,世界史占24分,侧重于考查中国历史本身,世界史所占的分数比重明显下降。

从命题的内容来看,考查非常广泛而细致,侧重于考查国家兴衰和关注民生的思想与主张,如第16题考查章太炎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用崖山题诗图来激发民族主义和鼓舞革命志士去摧毁满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第37题通过考查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张的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思想的认识和主张及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之间的关系等关注民生、改革社会的主张;第39题通过分析秦汉隋唐时期关中周边地区对国家统一强盛的作用以及唐以后“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与国家兴衰密切相关的知识。

对2011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

对2011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

对2011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坐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2011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以及对今后教学的启示,由于我比较年轻,经验又不足,所以内心非常惶恐,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今年高考我在咱们菏泽学院附中监考,正好是文科场,场里有缺考的学生,所以在监考的同时我就情不自禁地将历史试题做了一遍并将选择题抄了下来,回宾馆后和同科老师进行探讨和分析。

我们一致认为今年的高考题非常精彩,对今后的历史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当然试题难度也不小。

通过和同科老师的探讨和分析,我认为今年的高考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基础性,考查学科主干知识这些题目都突出了模块内的核心知识,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也是我们高考备考的重点,有些甚至是我们常说的长效热点,如:近代中国民族企业,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两次出现。

所以我们说考察内容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课标中的主干知识。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第一轮教学,应该根据课标,夯实基础,抓主干知识。

二、重视新情景和新材料的创设和运用,突出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今年的新材料非常丰富,文字材料除了传统的历史典籍(27题、29题),还有诗歌(第34题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回忆录(第35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等。

此外,试题还选用了汉画像石雕刻图(第10题汉代四齿钉耙)、个体户营业执照(第13题)等,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给考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卷面更加生动和鲜活通过新情境和新材料,又进一步注重了对基本技能的考查,特别是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非常突出,例如:选择题第15题,是我最欣赏的一道题,从空间上涉及了欧美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时间跨度上涉及了近代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三个历史阶段。

一是考查了学生基本的读图、识图的能力,二是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涉及到了四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三是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把变化曲线与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有效对接,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2011陕西高考 历史试卷分析

2011陕西高考 历史试卷分析

• (3)高潜力 ) 今年历史试题开放性体现更突出, 评述 今年历史试题开放性体现更突出, 41评述 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围绕材料中的一种 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 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 论结合 试题给考生呈现的思维驰骋空间很宽阔, 试题给考生呈现的思维驰骋空间很宽阔, 有较深学科素养基础的考生, 有较深学科素养基础的考生,可以深刻感 论从史出”在实际中的运用, 受“论从史出”在实际中的运用,激活学 生思维,发掘潜质。 生思维,发掘潜质。
备受瞩目的2011年高考落下 年高考落下 备受瞩目的 了帷幕,考生、家长, 了帷幕,考生、家长,包括老 师,在经历如火的两天煎熬后 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终于可以喘口气了。细观今年 的文综试题,让人耳目一新。 的文综试题,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 今天,就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 西藏民院附中 张伟迪 题谈谈个人的几点拙见。 题谈谈个人的几点拙见。
(3)文字阅读量、图片数量有所增加 )文字阅读量、
粗略估算了一下今年历史非选择题40、 粗略估算了一下今年历史非选择题 、 41及选作题,近乎 及选作题, 字的阅读量, 及选作题 近乎2000字的阅读量, 字的阅读量 还不算设问及描述性语言。 还不算设问及描述性语言。扩大学生 的阅读量,扩大试题的覆盖面, 的阅读量,扩大试题的覆盖面,对考 生应该有利, 生应该有利,这样会更好的全面检测 考生的历史知识即建立在课程知识上 的整合、归纳、运用等多元综合能力, 的整合、归纳、运用等多元综合能力, 体现新课程注重能力的理念。 体现新课程注重能力的理念。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特点: •变 •稳 •新 •高
1、变 、
(1) 2011年陕西高考卷题型结构上出 ) 年陕西高考卷题型结构上出 现了较大变化。选择题( 现了较大变化。选择题(24-35)和非 ) 选择题选作部分(四选一)没变化。 选择题选作部分(四选一)没变化。 非选择题必做部分在试题数量 试题数量、 非选择题必做部分在试题数量、分值 分配、设问数量均有变动, 分配、设问数量均有变动,由原来第 40题一道变为 、41题两道,原来 题一道变为40、 题两道 原来37 题两道, 题一道变为 分分值,被分配在40、 两道大题中 两道大题中, 分分值,被分配在 、41两道大题中, 40题由原来设 小问变为仅设两小问。 题由原来设3-4小问变为仅设两小问 题由原来设 小问变为仅设两小问。 不过每小问的分值还是相对较大, 不过每小问的分值还是相对较大,与 去年相似。 去年相似。

2011江苏全国统一高考历史卷(真题)

2011江苏全国统一高考历史卷(真题)

2011江苏全国统一高考历史卷(真题)2013年全国性的高考马上就要开始了,现在临阵磨枪,也为时不晚。

出国留学网作为大家准备了大量丰富的高考试题及高考资料为筒靴们磨枪,不快也光: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6.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2011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新课标卷)解析版

2011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新课标卷)解析版

2011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新课标卷)解析版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题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

AD选项不对,西周的分封制没有使中央有效地控制地方,没有实现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相反地方诸侯实力强大,所以导致春秋战国时候的割据混战,所以才相对稳定,D正确。

黄河流域不少城市毁于战火,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黄河流域经济水平高于南方,A不正确;河西走廊是在十六国时期得到开发,但不是发展最快的地区,B不正确;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是恢复发展而不是迅速发展应排除。

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对黄宗羲的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天子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天子认为错误的不一定是错误的,纵然天子也不能把自己的是非作为判断标准,而应当在学校公议事情的是非。

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孙中山继承了其本质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课标卷)评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课标卷)评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课标卷)评析华星教育评价中心一、试卷基本信息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题12题,题号为24——35,共48分;非选择题6题,其中必做题2题,题号为40、41,共37分;选做题4题,任选其一,赋分15分。

在基本题型上,全国卷没有大的变化,但是,纵向比较来看,选做题地理、历史、政治的排列顺序被替换为地理、政治、历史的顺序。

非选做题的“单科一题和一个综合题”的模式被“拼盘式”模式完全代替。

二、试卷总体评价2.1 试卷特色一是:弱化知识覆盖率,侧重学生学科能力的测试。

试卷充分发挥了试题本身在测试过程中的生成性功能:几乎没有简单的记忆再现;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搬家’和调用;更是根据材料和问题情境对知识的合理组合、融通、提炼等充分说明了生成性功能。

学生的答卷就是自己三年寒窗的功底在几个小时内的创作生成的一个新‘产品’。

二是:贯彻课标新理念,加强高考的引导性。

引导教学更大力度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生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了自己的学科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正确引导、充分开展教学活动、应用多种教学事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这在试卷的每一题中,都能够体现出来。

这让灌输和死记再也没有了市场。

试题难度的加大只是表象,实质反映的是平时教学与新课标下选拔评价考试理念的‘不接轨’。

三是:注重热点重大历史事件。

例如:160年前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140年前巴黎公社的成立、100年前的辛亥革命、90年前的中共成立等。

2.2试题内容解析2.2.1 知识解析表一:知识分布——模块分值比较图一:知识构成分值比较具体到知识点为:西周、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重心的南移;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及其主张;思想家苏格拉底及其主张;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实和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运动及其评价;近代中国人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和探索;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时期的对内国企改革;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发展;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基于欧洲中心论的现代化和基于交流借鉴的文明冲突和融合等。

2011年天津高考历史试卷

2011年天津高考历史试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历史试卷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在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4.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

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C.“师夷长技”的思想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5.《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898~1900年B.1901~1911年C.1912~1927年D.1928~1937年7.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基础教育课程》2011年第12期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红黑榜”●本刊特约历史试题评阅组﹡1●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历史卷第31题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A .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点评:表面看来,本题似乎有“超纲”之嫌,“东南互保”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均未涉及。

但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而非唯一资源,是否知道“东南互保”并不重要,“东南互保”问题只是一个新情境,只是一个引子,本题考查的是对当时历史趋势的理解和认识。

A 项“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与材料中“各自保护”“两不相扰”相悖;《东南保护约款》的规定也不能表明“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可以排除C ;D 选项干扰性最大,“在大清帝国历史上,一半的朝廷命官居然公开指责朝廷的圣旨是错误的,并且明确表示坚决不予执行,这是帝国历史上无前例的一次大意外”2。

但这只是一种抗命行为,并非叛变行为。

他们对抗的只是慈禧不计后果盲目对八国宣战的“懿旨”,而不是与清廷决裂,这恰恰表明了已经日薄西山的清王朝中央集权受到了来自地方官员的集体挑战。

由此可见“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是对材料的正确分析,B 选项为正确答案。

中央集权制度、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属于中学历史教材的基本内容,命题者以“东南互保”事件为切入点,考查了这些主干知识。

本题视角新颖,体现了“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理念,这并没有超出“考纲”的要求。

本题突出了能力立意的宗旨,超越教科书的具体内容,以基础知识为背景,更多地提供新材料,设计新情境,考查学生能力。

这种从新角度、新情境命题不仅深化拓宽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解读和综合归纳分析能力。

这种“意在此,言在彼”的材料与考查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道堪称经典的好题。

安徽省铜陵市第二中学,安徽省历史特级教师;李胜江,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职教中心,安徽省历史特级教师;李代贵,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徽省历史特级教师;陈维坚,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山中学,广东省历史特级教师。

2 王树增:《1901:一个帝国的背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2011年高考浙江省文综历史卷第14题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点评:本题选用两则存在矛盾的史料,呈现两位“学者”观点,就“北宋京城的生活燃料中煤炭是否已取代木柴”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判断,重在考查考生全面准确地获取、解读信息和逻辑推理等能力,考查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材料一在人教大纲版教科书中沿用多年,用以证明北宋东京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煤被市民大量使用为燃料。

史料中“尽仰”、“无一家”之类词语,表明其并非出自严肃的历史著作。

经查,文出宋人庄绰所著史料笔记《鸡肋编》。

题中某“学者”仅以此单一材料得出“已用煤取代木柴”的历史结论,显然是武断、片面的。

A项说法武断,材料之间虽然存在矛盾,但依据各自材料得出的结论,未必都是错误的。

考古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而对于有文字的历史,考古也只是证明史实的一种手段,并非必备要素,故C项的表述有些绝对化了。

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

本题超越了低层次的知识再认与再现,旨在告诉师生:在历史文献研究中应当尽量全面占有史料,既要关注正面史料,也要关注反面史料,结合两类史料才有可能得出符合事实的历史结论。

本题融考查史料、史证、史论于一体,注重对史学研究方法和学生论证能力的考查,符合新课改的探究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辨析与论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值得高中历史教师反思和借鉴。

●2011年高考山东省文综历史卷第15题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点评:本题以综合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四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为切口,从时间上横跨了近代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等三个阶段,从空间上反映欧美四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程上折射出自殖民地时代起300多年间世界大国崛起与兴衰的脉络,体现了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理性反思。

细观此题,解题技巧有二:一是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数据和所学知识做细致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横轴坐标上的关键年代(1600年、1820年、1870年)和曲线变化趋势,并联系四国在这300多年中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就可以判断①为美国,②为英国,③为荷兰,④为西班牙。

二是抓住1913年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并进行排位,就可以作出正确的选择。

从整体上看,该题主要涉及必修二内容,紧扣课标、考纲和教材,史料选择角度新颖,命题技巧有横岭侧峰之感,考查能力要求明确。

可以说,本题真正地融考查内容知识性和能力层次性于一体,既突出了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和历史阶段发展特征,着力于考查学生对纵向历史知识的精确掌握程度;又体现了高考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和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基本的读图、识图能力、分析比较问题能力和解题思维及方法。

由此看来,平时教学中既要强化历史主干知识和历史发展特征的教学,更要注重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等能力培养训练,适度地丰富课堂教学中的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历史卷第41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点评:本题从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出发,从西方崛起立意,同时兼及东西方文明比较。

这是针对如今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和中国崛起而精心设计的,意在考查考生独立的提取史论能力、综合判断分析能力,从而引导考生理性思考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并从中获取智慧,真正体现了历史学科特色。

试题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并且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试题选取的材料通俗易懂,精而不繁,主题鲜明,设问也很简易,要求明了具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考生回答此题,首先必须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然后分析产生这种史观的原因,最后对这种史观进行评价。

考生在评价时必须联系古今中外的史实,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

考生回答起来也得心应手,有话可说。

本题要求考生解读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作者的观点。

细析材料,考生可以从中得出两个观点:西方崛起是本土文明延续的结果;西方崛起是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借鉴的结果。

本题没有事先设定的参考答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试题,有利于拉开不同水平考生的距离,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较高的信度、效度。

所以,这种开放性试题具有很有的生命力,值得推广。

这是一道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考查较高层次的专业素养和学科能力,具有时代气息的开放性试题。

对于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性,对历史教师、阅卷人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27题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

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材料三史观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

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点评:本题的命题角度独特。

近代以来民主思想的演进、人类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多为高考历史命题的热点主题。

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考历史题,关于黄宗羲、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所处时代及其产生的影响等,多有涉及,若再以相关知识点入题,难有新的命题视角。

本题以“史料、史论、史观”三要素层层递进的方式编制,反映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对《考试说明》提出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达到了全覆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