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全国各地历史高考试题集(古代史一)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高考题精选

中国古代史高考题精选

中国古代史高考题精选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之一。

在考试中,有一些问题经常出现,成为考生备考的重点。

本文将选取一些中国古代史的高考题,进行解析和讨论,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

1. 题目: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其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首先,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战国时期,消除了割据和争霸局面,为中国历史进入统一的大一统时期奠定了基础。

这为后来的汉朝和唐朝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先决条件。

其次,秦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法制和货币制度,为后来王朝统治提供了制度基础。

同时,秦朝还修筑了万里长城和始皇陵等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工程,推动了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发展。

再次,秦朝的统一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度,确立了世卿世禄制度,打破了封建势力,推动了社会的社会流动性和社会阶层的变迁。

同时,在文化方面,秦朝规定了统一的文字、度量衡和车轮制度,为后来的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 题目: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而辉煌的时期,请谈谈你对唐朝的看法。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而辉煌的时期,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首先,在政治方面,唐朝建立了强大而稳定的中央集权帝国。

唐太宗贞观之治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完善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

同时,唐朝还推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提高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其次,在经济方面,唐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促进了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唐朝的盛世农业政策,如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唐朝的商业繁荣,如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唐朝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再次,在文化方面,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

【精品】近3年(2017,2018,2019)高考全国1卷历史试卷以及答案(pdf解析版)

【精品】近3年(2017,2018,2019)高考全国1卷历史试卷以及答案(pdf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4分)读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3.(4分)读表:记述出处《旧唐书?高祖本纪》“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新唐书?高祖本纪》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4.(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5.(4分)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卷01 中国古代史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版)

卷01 中国古代史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版)

卷01·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的政治(2022年全国乙卷)1.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答案】A【解析】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

故选A 项。

(2022年全国甲卷)2.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

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

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

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

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故选C项。

(2021年全国乙卷)3.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

2023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2023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2023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含答

一、古代史
1. 请简述夏朝的国君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答案:夏朝的国君制度为制,君权高度集中。

社会经济状况以农耕经济为主,出现了铸造青铜器和发展城市。

2. 从教育、礼制和思想等方面分析西周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案:西周时期的儒家思想主要强调教育和礼制,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推崇孝爱、忠诚和廉洁的道德规范。

二、近代史
1. 简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启示。

答案: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侵犯,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中国社会陷入危机。

它使中国深刻认识到必须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2. 说明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答案: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在中国开启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对中国近代政
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现代史
1. 请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战争局势。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纳粹德国和其他国家的争夺欧
洲领土和资源。

战争期间形成了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为核心的轴
心国和以盟军为核心的反法西斯联盟两大阵营。

2. 分析冷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答案:冷战使世界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导致全
球政治格局紧张对峙。

双方进行军备竞赛和意识形态斗争,给世界
带来了长期的不稳定局势。

以上为2023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的部分内容。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一、先秦1.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3.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5.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6.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留。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字功能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8.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近五年(2013——2017)高考真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近五年(2013——2017)高考真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 14.(2014.2.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 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 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 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考点:宋代交子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侧重解题能力的培训
一、选择题部分
• 1.(2013.1.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 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 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 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 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 考点: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在礼仪方面的区别。
• 7.(2013.2.2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 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 考点:京剧艺术对大众历史认知的影响。
• 8.(2014.1.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 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 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 考点:秦汉以后,统治者借助人伦秩序强化统治。
• 10.(2014.1.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 B.本质为恶 • C.非善非恶 • D.本善习远 • 考点: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认识。

中国古代史历年高考题汇编及解析

中国古代史历年高考题汇编及解析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 C 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

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解析:C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思考:如果正妻无子,该如何继承?答:如嫡妻无子,则依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可在妾所生之子中立最年长的一个为长子。

长子是家族正统所系,同被称为庶子的其他诸子相比,具有特殊的地位思考:如果嫡长子死,该如何继承?答:如嫡长子死,则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

●右图是一幅关于宗法制的漫画。

上面的周天子听着悠扬的乐曲,下面的两个人却只能听单调的乐音。

这主要说明了西周王朝A.宗法制下等级森严B.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C.嫡长子继承制原则D.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图片信息“这么单调,为什么这么单调”体现了宗法制下森严的等级秩序。

图文并没有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更没有反映出分封制走向崩溃及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的信息,故排除B、C、D三项。

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全集(含答案)

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全集(含答案)

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全集(含答案)
本文档收集了历年的高考历史真题以及相应的答案,供学生们进行复和评估。

为什么要做历年真题?
历年真题是考生们复备考的重要资料,通过做历年真题,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考题类型、题目难度以及各个知识点的考查情况,有利于考生发现自身的薄弱点并加以提高。

如何使用本文档?
本文档按照考试年份顺序排列,每一年的真题都附带有相应的答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的进行练和检验。

文档特点
本文档收集了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并加入了详细的答案解析,对每一道考题进行了逐个分析和解答,对常考、易错、易忽略的知
识点重点讲解,对考生的疑点和薄弱环节详尽解答,是备考历史考试不可缺少的资料。

总结
历年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坚持做历年真题可以有效地检验考生的备考成果,找出薄弱点并进行针对性提高,加深知识点理解和记忆,预测考题类型和难度,建立信心和增强考试技巧,是历史考生备考复习的必备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会一中2015届历史科适应高考能力训练(一)古代史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 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3.“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
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4.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 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5.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6.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 C.道家 D.墨家
7.“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8.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9. 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成为
“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
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1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12.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13.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
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4.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
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15.《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16.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17.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18.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
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9.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

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20.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二、材料解释题(2大题,共40分)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8分)

22.(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
..........是被推翻了,代之
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伟大的............,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9分)
新会一中2015届历史科适应高考能力训练(一)古代史一参考答案
1——5 CDABC 6——10 BBCAB 11——15 DCBBB 16——20 AACDD
21.(14分)
(1)晚清组。

(1分)
(2)①东汉组、宋代组。

(1分)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

每组2分,共4分。

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

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

(3分)
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

(3分)
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

(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2.(26分)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8分)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

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9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9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